还是那片山林。
还是那些农民。
一年多前,当林改政策的东风吹到上高县镇渡乡的各个角落时,几乎所有人都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为,要在这片土地上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改,只是走走过场而已。
然而如今,当镇渡乡的林改工作率先通过省、市、县各级验收,得到群众的一致拥护时,所有人又都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他们无不深为镇渡乡干群在这场改革中所表现出的风范而信服。
今天,当我们探寻镇渡乡林改工作之路时,始知这次破冰之旅是如此艰辛而光荣。
(一)
镇渡乡位于上高县边远山区,4万多亩山林分属于12个村委会的90个自然村。2006年初,镇渡乡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到任,上班第一天,他们就遇到了 一件尴尬的事:该乡黄田村17名村民集体到省政府上访。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山林问题。
原来,镇渡乡在实行林改前,不少集体山林就已流转到了一些个体承包者手中。
这些山林的流转和承包大多数没有经过村民同意,也没有经过公开竞标,其承包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村民对此极为不满。
但是,要将这些已流转出去的山林拿回重新分配,并非易事。因为这些山林的承包者,已经和村委会签订了合同。要将这些廉价流转出去的山林原价收回,承包者会同意吗?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即使山林没有流转出去,在镇渡乡实施林改工作也是件很难的事。”在该乡黄田村挂点的乡维稳信息员赖伟告诉记者,镇渡乡过去山林纠纷就特别多,这些纠纷广泛存在于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之间,很多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况且,分山不比分田,山况优劣迥异,山林好坏不同。由于没有完整的图,分山难以分得公平,也容易产生新的纠纷。” “另一个问题就是干部的思想问题。毕竟集体的山分到个人手中后,集体经济就少了一个重要来源。”赖伟一口气道出了镇渡乡实施林改工作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问题堆积,层层缠绕,如同坚如磐石的厚厚冰层,将镇渡的林改工作牢牢围困住……
(二)
面对摆在眼前的一道道屏障,镇渡乡的干部是如何亮出他们破冰利剑的呢?“遵照省里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谐、保一方生态的林改目标,我们在实施林改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还利于民,让广大农民在林改中普遍受益,从而激发他们参与林改和林业建设的积极性。”镇渡乡党委书记黄文根如是说。
出发点找到了,落脚点也找到了,镇渡乡的林改工作开始破冰。
让农民吃透政策,是镇渡乡林改工作迈出的第一步。乡里全体班子成员都被派驻到村里,其他乡干部也吃住在村里,把林改政策原原本本地告诉农民。
为稳步推进林改工作,乡领导班子还决定从矛盾最深、上访户最多、工作最难做的黄田村入手,以点促面。
黄田村的山林流转问题非常突出。为此,该村三组农民黄水生曾三次到市政府上访,两次到省政府上访。这位老上访户说:“山林明明在自己村里,却没经过我们村民的同意就低价卖给了别人,我们心里不舒服……”为解决山林流转中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乡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里去摆事实,讲道理,与群众交换意见。并多次组织召开户主会,一丝不苟地履行通知签收、参会签到、票形成决议签实名的程序,遵照2/3以上户主参加会议、2/3以上户主票决同意的原则投票选择改革形式。是集体统一经营,还是分山到户,要不要分,怎样分,这些全由村民选择。由于乡里充分放权,林改改什么、怎么改,由群众说了算;决策权、经营权、处置权,也都给了群众,镇渡农民对林改工作的热情高涨,甚至积极主动地去解决_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井头村就是一个实例。2002年4月,一个外地老板买断了4个自然村的800多亩山林,由于流转程序不规范,承包价偏低,村民意见非常大,要求彻底解决问题°林改期间,乡、村干部多次找到购买者协商,要求对其进行利益调整,或退回山林。但协商后,需补贴资金1万多元。于是,村民决定,自凑部分钱,从购买者手中收回山林400亩。"农民自己出钱把承包费退还承包者。这一事件说明农民对林地非常看重,也说明镇渡乡的林改是真正还利于民、深入人心的。”多次到该乡调研的宜春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徐水华告诉记者。
为确保林改工作的公正公平,避免出现新的纠纷,镇渡乡特意聘请了一批技术人员,上山勘界,现场勾图,在每家每户的林业产权证后都附上图纸,清楚标明其林地范围。
其实,林改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这点在镇渡乡得到了有力的诠释。
由于镇渡乡山林历史遗留问题特别多,村民与村民之间、组与组之间、村与村之间,经常因为山林纠纷问题发生打架斗殴事件。这也成为镇渡乡林改工作中最大的绊脚石。但是,镇渡乡领导并没有因此而回避矛盾,绕开问题,而是釆取了“对焦点问题不回避,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的态度,乡里将所有历史遗留问题一一列出,再针对每一个问题分别调处,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圆满地解决了一个乂一个问题。
可以说,解决山林纠纷问题,是镇渡乡林改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
冰层一层层消融。
但是,林改工作必须收到实效,否则,热度冷下来,又容易形成新的冰层。
“林改后,我家有27亩山,虽说现在还没看到什么效益,但是有了山,我们就定了心。现在在家里忙着种田、植树、看山,那些树就是我们今后的'绿色银行'啊。”这是黄田村村民黄水生的心声。
是啊,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如何让定了心的农民,打开“绿色银行”的大门,真正体会到林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呢?镇渡乡的答案是,让生产要素动起来。
炎炎烈日烘烤的7月,黄田村村民彭望生仍然难掩耕山育林的热情。领到了林权证,成了山林的主人,他的造林积极性高了。他告诉记者:"今年我家造林3亩多,约600棵杉树。现在山是自己的,林归自己造。这每一棵树,都是我的活资产。”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黄田村,邻村井头村农民种树的积极性也很高,有空地的地方都栽上了树,全村今年植树6万多棵。并且,这股育林之风,正在迅速向镇渡全乡扩展。
“实施林改后,改善生态是显而易见的,更为重要的是,林改将一个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不和谐的乡改成了一个社会稳定,干群一家亲的乡。
”上高县林业局副局长万和景在归纳镇渡乡林改工作成果时深有感触。
为防止乱砍滥伐、火警火灾、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镇渡乡根据林改后林业发展呈现的经营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林权结果分散化的新格局,在各村指导村民自愿成立“三防” 协会。“三防”协会成立后,釆取”统一管护、分户经营”的原则,保护林地。
黄田村成立“三防”协会后,周一至周日都有人值班,管护山林。身为会长的彭水清也忙了起来,他不仅要带领会员防火、防盗,还要根据林业部门的病虫害测报,告知村民做好病虫防治工作,并与邻县的协会联系,共同治理病虫害。他说:“以前的树是集体的,管多了会有人说你管闲事,现在实行了林改,有人值班了,没人敢乱砍滥伐了。因为分山到户后,大家都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山林受损害,都愿意看到满山郁郁葱葱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