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明教授的家乡情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5335
颗粒名称: 李葆明教授的家乡情结
分类号: C912.1
摘要: 炎热的夏季难挡上海的风情。奔腾不息的黄浦江,盘亘地下的地铁,摩肩接踵的人流,繁华热闹的南京路,灯火辉煌的外滩,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金发碧眼的老外......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自己正穿行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一上海。
关键词: 李葆明 家乡情结

内容

炎热的夏季难挡上海的风情。奔腾不息的黄浦江,盘亘地下的地铁,摩肩接踵的人流,繁华热闹的南京路,灯火辉煌的外滩,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金发碧眼的老外......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自己正穿行在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一上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海一一这座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以她无比博大的胸怀吸纳着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为她的腾飞添砖加瓦。很荣幸,今天我们能作为报社“天南地北宜春人”专题活动的成员,来到这座大都市釆访宜春籍的精英。
  踩着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呼吸现代文明的气息,我们来到了人类文明的象牙塔一一复旦大学。今天我们要釆访的是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葆明教授。李葆明教授是宜丰人,1983年毕业于江西大学生物系,曾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并是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院和日本科学技术事业团访问学者。
  在去复旦大学采访他之前,我们就和他联系过了,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有关他的个人简介和学术成果。李葆明教授1963年出生,作为只有40多岁的中国年轻学者,他的人生经历谈不上复杂,甚至可以说有点简单。1983年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毕业后,当年就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神经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6月至1990年6月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留学,1990年10月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博士学位。除短期赴日本和美国做访问学者外,他一直没有离开过上海,始终把自己的根扎在中国,扎在中国科学研究的土壤上。
  李教授一直主持和从事着与脑科学相关的研究。近5年来,由李葆明教授主持的项目有10多个,其中有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国家863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以及中国一加拿大健康研究合作项目、上海市重点(重大)项目。由于工作出色,科研成绩突出,李教授2001年9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8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9月又成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或许正是由于李教授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所以我们心里惴惴不安,很担心他不接受采访。在电话中,听说我们是从家乡赶到上海来釆访的,尽管很忙,李葆明教授还是答应接受我们的釆访。虽然如此,还有一个问题却不好解决,那就是采访时间的安排。因为李教授一直很忙,很难抽出时间来。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只好按照他的时间表耐心地等待了。经过四五天的电话联系,李葆明教授终于在一个上午抽出时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10点,我们如约来到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在明道楼见到了李葆明教授。44岁的他看上去很年轻,圆脸庞,金丝边眼镜,给人一种谦和、朴素的感觉。在他的办公室里,扑入记者眼帘的除了书以外,还是书。自我介绍一番后,李教授起身为我们倒茶,之后向我们介绍了他自己的一些情况。
  与其说是釆访,还不如说我们是在拉家常。因为我们聊的都是家乡的人和事,很少涉及到当今学术界的问题。不过说实话,我们非常感谢他能体贴我们,没有说这些学术上的专业问题,毕竟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不懂的东西,弄不好就会出笑话的。即使谈到学术问题,也只是涉及学术界的风气。在李教授看来,当前中国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一些人不是真正地做学问,而是在这个严肃的问题上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而现在的一些研究生则更是如此,他们读研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并不是真正想搞研究做学问。所以这些人也就不可能学到多少知识。
  李教授现在共带有10多个博士研究生,在学术上极为严谨。在聊天时,他始终都说自己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更不愿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当看到我们拿出相机要给他照相时,李教授赶紧说:“请不要照相,这对我不好。”我们说:“李教授,您帮个忙,就让我们照一张,因为我们这些稿子都是要配上照片的。不然我们就没有办法完成釆访任务了。”他说:“恕我直言,我接受你们的采访不是为了让你们完成任务。”一句话说得我们惭愧之极,无奈,我们只好把相机收起来。李葆明教授的率真和坦诚由此可见。他接着说:“其实我是极少接受记者采访的,因为你们记者看问题的切入点和我们这些人有时完全不一样。有些问题我们说出来以后到记者的笔下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也很害怕接受采访。今天之所以答应和你们见面,是因为你们是家乡人,就全当是老乡的一次聚会吧。”
  虽然李葆明教授有着搞科研做学问的学者的共同特点,但我们感觉他很平易近人。所以我们的釆访还是非常愉快。在谈及家乡时,无疑我们的话题是最轻松的。他谈到自己的童年、少年以及家乡的人和事,眉宇之间透露出对家乡的深切感情。他说,他每年都会回江西几次,每次回去都要到母校南昌大学看看,给学生讲讲课。当得知宜春学院也有医学院时,他表示有机会一定去那里走走,希望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李教授还专门进入了宜春学院的网站,浏览了宜春学院医学院的一些网页。看着他的殷殷之情,我们就在心里说:回去以后,我们一定要到宜春学院去促成这件事情。
  在轻松而愉快的交谈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当时针指向中午12点的时候,李葆明教授邀请我们去食堂就餐。期间得知李教授的爱人也是我们宜春人,是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总编室副主任、主任记者,这又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在饭桌上,李教授恳请我们不要写他,说他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他所做的这些无非是一个科研人员分內的事情,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东西。但我们不得不写,因为在我们的眼里,这种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严于律己的态度就很值得提倡;李教授坦诚、率真的为人处世风格也更值得宣扬。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葆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宜春市宜丰县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