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5311
颗粒名称: 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其他题名: 万载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初探
分类号: J193
摘要: 万载县是远近闻名的“花炮之乡”、“夏布之乡”,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得胜鼓、花炮和夏布工艺制作等被江西省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汁原味的傩舞被称为舞蹈的“活化石”,根雕、盆景、石雕、竹雕、微书、剪纸、观赏石等一大批民间艺术光彩夺目,充分展示着万载民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 民间艺术 艺术发展

内容

万载县是远近闻名的“花炮之乡”、“夏布之乡”,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得胜鼓、花炮和夏布工艺制作等被江西省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汁原味的傩舞被称为舞蹈的“活化石”,根雕、盆景、石雕、竹雕、微书、剪纸、观赏石等一大批民间艺术光彩夺目,充分展示着万载民间艺术的魅力。
  作为赣西古老民间艺术比较集中的区域,近年来,在万载这块红土地上,当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激情正使古老的民间艺术从沉睡走向复苏,一批民间艺人也从幕后走向台前。
  走出红土地的万载民间艺术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万载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傩舞就是其中的艺术奇葩之一。万载傩舞虽然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只是在乡间表演。2005年“五一”期间,万载傩舞首次应邀到南昌滕王阁表演,28场表演场场都深受游客好评。这年的6月份,万载组织的民间傩舞队到南昌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又一举夺得“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表演奖”和“中外傩艺术展银奖”等多个奖项。万载傩舞,从此走出了红土地,走向了全国甚至世界。
  万载民间艺术走出红土地,除了民间艺人纷纷走出县门进行表演和交流外,还得益于一批有艺术眼光的企业家把这些民间艺术推向了广阔的市场。民营企业家曾小刚,就致力于利用他的万广源进出口有限公司开发民间艺术产业。他把公司场地腾出来作为艺术家们创作和展示的空间,一楼大厅为“根石坊”,二楼为“竹艺轩”,三楼为“聚贤堂",1000多平方米的大院则辟为“赏石盆景园”。他不但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创作和展示的平台,还利用一切机会把艺术作品转化为艺术商品,把万载的民间艺术推向市场。2006年10月,他组织万载民间艺人创作的根雕、盆景、石雕、竹雕等一大批作品,参加了江西省第二届花博会,一举夺得24个奖项,其中1个金奖,4个银奖,获得了省领导和与会者的交口称赞。2006年
  11月,他又组织了一批作品,参加宜春市举办的明月山森林温泉旅游节,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浙江、上海、广东的客商纷纷与他洽谈业务,签订供货合同50多万元。
  走产业化之路大有可为
  万载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与万载的自然风俗气质一脉相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万载民间艺术就是赣西风情和文化的缩影。
  根雕艺人曾建平,从一大堆树根和石头中生发巧妙的构思,创作出一尊尊令人叫绝的作品,使毫不起眼的树根、石头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竹雕艺人熊晋华的竹艺作品既古色古香,又诱出一种现代的气息,他创作的竹筒和竹简,美观大方,很适宜家居装饰。石雕艺人欧阳明庚,采用万载本地出产的五宝石制作的工艺品,无论人物还是花鸟,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 细细品味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作品,人们会发现,万载民间艺人大多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不论采取哪种艺术形式,无不以其独特的理解和手法生动地表现生活百态,其作品既有原始图腾,又有宗教文化;既有常见的花鸟走兽,也有春播秋收的劳动场面。
  万载的民间艺人,不仅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扬名,更渴望通过艺术作品致富。那么,如何将万载民间艺术打造成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牌,并推动其成为文化产业呢?万载民间艺人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罗城镇卢洲村农民卢春生,多年来一直从事根雕艺术创作,其产品不仅销往广东、湖北、湖南、上海等地,而且出口到了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他的带动下,现在,该镇已有100多人从事根雕工艺品的生产和流通,年产值上亿元。
  如今,万载千百年来一直靠“口传心授”得以传承的民间艺术,通过产业化得到了发展,产业化带来的效益正在凸现,全县木、竹、石材等身价倍增,并形成了规模开发的态势,市场前景日益广阔。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叙景
责任者
肖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万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