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流金淌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5139
颗粒名称: 黑土地流金淌银
分类号: F303
摘要: 乡政府引导扶持,洲上乡过去以盛产红橘闻名,“洲上红橘”一度畅销大江南北,并成为当时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该乡党委、政府首先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洲上乡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党委、政府一班人与“乡产业办”的干部四处寻找适合本乡种植、市场前景好的产品。
关键词: 冬瓜 产业 农业

内容

樟树市洲上乡1997年开始从海南引进青皮冬瓜进行种植,时至今日,全乡种植面积已超过8000亩,年产量超过1亿公斤,产品除销往省内各大市场外,还远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年产值达6400多万元,占全乡经济总值的30%,仅此一项,全乡农民年人均收入达900多元,有2000多户农户靠种植青皮冬瓜走上了富裕路。乡政府引导扶持,洲上乡过去以盛产红橘闻名,“洲上红橘”一度畅销大江南北,并成为当时外贸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冬天,一场罕见的冰冻侵袭而来,这对喜高温、怕冻害的柑橘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正在丰产期的万亩柑橘80%以上枯萎、死亡,农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轰然倒塌。柑橘产业没有了,洲上乡的发展之路在何方?该乡党委、政府首先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洲上乡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以下简称“乡产业办”),党委、政府一班人与“乡产业办”的干部四处寻找适合本乡种植、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乡产业办”通过本地在海南从事蔬菜贩运人员的牵线搭桥,了解到海南省的青皮冬瓜产量高、肉质嫩、富营养、耐贮藏,且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其生长种植所需要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也与洲上乡的自然条件相符。这一信息让精明的洲上人看到了希望,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制定引进措施:一是在全乡21个村中选择几个自然条件较好的村进行试种;二是由试点村的干部带头示范试种;三是由“乡产业办”从海南请来技术人员,对青皮冬瓜的种植进行全面指导。从此,青皮冬瓜开始引入洲上乡。村干部带头示范一青皮冬瓜的引入,曾让当地农民顾虑重重:洲上的自然条件适不适合种冬瓜?冬瓜种出来以后卖得出去吗?它的经济效益如何?……针对这些问题,乡党委、政府没有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而是通过村干部示范让农民逐步了解、认识进而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湖西村是最早试种青皮冬瓜的村之一,村党支部书记裴西平带头租了40多亩土地进行试种,第一年,由于气候原因(雨水比往年偏多),每亩亏损了1500元;第二年,又租种了70多亩,由于瓜栽种以后地里的水分未控制好,结果瓜苗死了三分之二。几次失败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吸取教训加强对青皮冬瓜种植技术的学习。第三年,也就是1999年,他与他人合作租种了100多亩冬瓜,他吸取了前两年失败的教训,同时认真钻研种植技术,虚心向海南师傅请教,这一次他不仅种植成功了,而且获得了高效益,一季亩产达6500公斤,剔除成本,每亩净赚3000多元。青皮冬瓜的试种成功及其带来的可观效益,让农户们原来对于青皮冬瓜种植的一系列疑问烟消云散,广大农民积极跟进广种冬瓜。2000年,乡党委、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从试种示范推广到全乡种植,把发展青皮冬瓜作为振兴洲上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村干部的典型示范,户带户,村带村,干部带着群众干。一时间,青皮冬瓜种植在洲上全面开花,现已形成了以湖西、天符、店前为中心辐射全乡的青皮冬瓜种植基地。2006年全乡种植面积突破8000亩,年产量达1亿多公斤,是全省最大的青皮冬瓜种植基地,洲上乡成为名副其实的“冬瓜之乡”。,产品向产业转变为了把冬瓜做成农业产业,该乡党委、政府积极做好服务,一是建立了由专家、技术能手、乡农技站组成的,覆盖全乡的技术服务体系;二是组织带领种植户到江、浙等地农副产品市场调研,了解销售信息;三是建立了发展基金,对冬瓜种植户进行一定补贴,并确保销路;四是对破坏冬瓜生产和影响市场销售的事件,从严从快查处,确保该产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五是对冬瓜种植示范户予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一系列鼓励措施,确保了冬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全乡冬瓜在种植、技术服务、销售、运输等环节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农、工、商紧密结合的格局。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卢文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樟树市
相关地名
海南
相关地名
江苏
相关地名
浙江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