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之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4887
颗粒名称: 灵感之道
分类号: I266.1
摘要: 灵感之道 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赵丽小姐来电话:“去年中英作家列车漫游中国的文集《灵感之道)已经出版了,想请叶先生参加首发式。”啊,已经出版了,真快!她的电话唤起了并不久远的记忆。
关键词: 火车 中国 灵感

内容

英国大使馆文化处的赵丽小姐来电话:“去年中英作家列车漫游中国的文集《灵感之道)已经出版了,想请叶先生参加首发式。”啊,已经出版了,真快!她的电话唤起了并不久远的记忆。去年的深秋,我参加了“中英作家列车在线”漫游中国的活动,四位中国作家和四位英国作家一道,坐了一万公里的火车,在火车上度过了一百个小时,在近 二十天的时间里,经上海、北京、重庆、昆明、广州、香港,对中国的现状有一次 “浮光掠影”式的观察。英国大使馆文化处举办这样一次活动,并把它叫做“灵感之道”,的确有点英式风格。我坐了无数次火车,大概这次旅行成为我所有列车之旅的“空前绝后”。我参加此次文化交流最早的一个念头是:“英国人的脑子进水了!”疆域辽阔的中国不是英伦三岛,坐着火车想在中国跑一圈,这几乎是一种体力劳动!可参加这次活动,我弄明白了一点:中英文化交流的活动在铁轨上进行,再一次让我们重温了工业文明史。英国人发明了火车这正如中国人发明了丝绸,所以农耕文明的中外交流我们冠以“丝绸之路”。这些都是太理性的东西。生活并不是如此刻板和绅士。《灵感之道》是一段岁月的结晶,不同的人生,在两条铁轨上划出的也是不同的“灵感”。火车这个曾经代表一个伟大时代的象征工业文明的象征,今天开始让我们怀旧了!小说家张者与我同坐一个包厢,他总是在电脑上敲敲打打,又不时接收各式手机短信,好像是一个勤奋工作的外企白领。读到《灵感之道》上他的文章《城市短信》,才知道他在如此严肃庄重的火车上,与一位网上认识的从没有见过面的广州姑娘“加速对话”,以便在我们到达广州与她见面前有充分的"情感热身”。这实在是让列车留给我们的情调变了味,像有人动过了我们熟悉的奶酪。火车还有被蒸汽弥漫的火车站,那是伤感与浪漫的空间,是电影导演想象力一旦衰退就求助的煽情场所。当然,这种情感是前工业时代的,是承诺与期待,是盼望与守候,是列车时刻表般人生的正点或晚点,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安娜•卡列尼娜爱与恨的最后终点站。''我曾写过短文记录了我在加拿大乘飞机时的一段小故事,我身边发生的一次空中最短暂的情爱史:一位中途登机的女士与邻座的小伙子两个小时的情与爱。我特别写了当他们分手的时候,没有互相留下电话号码。是的,飞机与火车不同。火车有站台,有最后的告别,有车窗一点点的远离和景色渐渐的变化;也就是说,列车给我们留下的是具体的、现实的甚至生猛鲜活的感受,它是人生故事中的一个章节,也许还是开篇、高潮和结尾。而飞机不行,除了国家元首,我们从不能在飞机前与亲人告别。航空港里总是晚点的等候,让登上飞机的心情变成一段无聊时间结束时带来的轻松。我们经历过火车运给我们的时代。无论是大声鸣叫的汽笛声还是车轮滚滚的铿锵声,都曾注释着“红色风暴”与革命理想。新中国成立时的“毛泽东号”虽然是老式的蒸汽车头,但它拉动了这古老的国家。还有那首著名的长诗《西去列车的窗口》,贺敬之把中国的理想主义,形象地倾注到这首表现青年一代奔赴边疆的长诗中去了。好久没有听到这首诗了,大概因为火车在今天已经不再是时代的“形象代言者”。这个时代果真换上了“香车美女”充当代言人了吗?说不清。火车依旧在中国的大地上奔走,只是它总是与民工潮和春节返乡潮一起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啊,如牛负重的列车连接着两个站台:农业的中国与都市化的中国,昨天的中国与明天的中国。无论如何,火车和与火车相关的一切,让我们怀旧,让我们重新体验有重量的情感。这些情感有沉重的喘息,有弥漫的烟雾,有挥动的小旗和高举的信号灯,有山重水复的旅途,有家乡小站飘飞的黄叶,有站台上无数挥动的手,而向我挥动的那双手此刻又在何处?感谢火车!每次想到这个又笨又重的家伙,我都再一次体会到,人生如梦,只因有过那么多有分量的情感,我们才如此结实地站立在这颤抖的大地上……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叶延滨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