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4736
颗粒名称: 翰墨情
分类号: J292.1
摘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况野章出生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小时候况野章家里很穷,为了练字,他将砍柴卖得的一点小钱积攒起来,用来购买毛笔和草纸练字。因此,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积极主动地干好它。如今,他已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宜丰县书协副主席。
关键词: 书法 书法家 书法文化

内容

在宜丰县城东的笔架山下,有一个叫江家源的小村子,村子背靠青山,面对农田,农房坐落在一块面积不大的天然园林里。这里茂林修竹,溪水潺潺,显出几分秀气和静谧。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况野章出生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也许是笔架山自古便有的灵气,孕育了这里的地域风光,在这只有三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走出了多个画家和学者。况野章就是其中一个。小时候况野章家里很穷,为了练字,他将砍柴卖得的一点小钱积攒起来,用来购买毛笔和草纸练字。有时放学回家的路上,其他同学赶着回家放牛或为家里做些杂事,而他不然,一个人折根小树枝坐在沙地上练字。那时的他凭爱好和勤奋,字虽写得很稚嫩,但自然中透出了几分灵气,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中专毕业以后,况野章回到家乡,那时正值文革后期,村里各种宣传标语和抄抄写写的工作自然落到了他的身上。在别人看来,那是费神的差事,而他不这么认为。他心底反而有几分高兴,这样既挣了工分又有了练字的机会。因此,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积极主动地干好它。他深知,自己对书法情有独钟,但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书法功底和名家比还有相当差距。要不断提高自身书法艺术修养,使自己的书法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应对各种字体、笔法进行了解,并有选择地加以临摹。为此,他购来诸多名家名帖,并连续多年订《书法》、《书法报》等报刊,钻研学习。在他的书房里,练过字的毛边纸堆满一地,四面墙壁上挂满的书法作品。他说,只有多写、多练,从打牢基本功做起,博采众家之长,通过对照比较,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十年来,况野章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一个书法爱好者成长为宜丰县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厚重、雄浑且凸显几分野性,细致、流畅又有得体的章法,其笔法粗细相间,变化多端,细赏其用笔,则可见起落转承分明,缓急相间,颇见功力和意趣,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他的作品先后有三十多件入选省、市展出或被报刊釆用,二:十多件被各界人士收藏。如今,他已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宜丰县书协副主席。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众多的书法爱好者。近几年来在他的影响下,宜丰县的书法创作异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组织举办的书画展都在20次以上。去年2月,国内知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名家网”总编张卫东从上海专程来到宜丰釆访况野章,对他的书法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野章的书法刚柔并济,不以粉黛迷人,着眼于书法的本质要求,重视书外功与书内功的双重锤炼,自成一体。像他这样一个坚持练字四十余年、地道的农民书法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况野章有了名气,但他从不自我陶醉,他说:“是美丽的家乡山水哺育了我,虽然有点成绩,得益于老师和朋友们的指教、乡亲们的鼓励。我学书法不图名不图利,而是因为我的情寄托在这翰墨之中。我的书法也许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我能用这支翎艮务乡亲,服务社会,这是我的愿望,也算是我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几十年来,况野章就是凭着这样一种淳朴的热情,为乡里乡外的群众义务书写了上千副春联。书香润墨不知年。况野章说:“我的书法根植于家乡这块美丽的沃土,没有群众就没有我的书法。艺无止境,在书法这块园地里,我将不懈地耕耘下去。”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倩
责任者
况野章
相关人物
张卫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宜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