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职业倦怠”变压力为动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4648
颗粒名称: 消除“职业倦怠”变压力为动力
分类号: G456
摘要: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提髙与教师成长和培养的滞后造成的落差,使教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基本含义是指失败、筋疲力尽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
关键词: 学生 教师 师生关系

内容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的视线更多地转到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同时对教师的职业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同时还要求做好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提髙与教师成长和培养的滞后造成的落差,使教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基本含义是指失败、筋疲力尽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这种情绪在教师身上的表现就是“负压”、“烦躁”、“自疑”,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一、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三、影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师生关系。那么,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使教师变压力为动力呢?驾驶应努力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教师应努力工作和学习,不断扩展专业知识,提髙自己的教学技能,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树立较高的自我成就感。学校应加强多方对话,培养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学校要多在教师之间展开对话,以促进教师之间沟通和学习,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激励自身,促进教师集体效能感的形成。教师应有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特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爱岗敬业,努力克服自己个性的缺点,发挥优势。另外,教师在人格特质上应避免极端竞争,要通过正当途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心理特质上,教师应具有内在的控制信念。对自己的专业具有强烈使命感的教师不易产生倦怠感。教师应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教师要为自己和学生设立合理的期望,用积极的自我评价取代严厉的和贬低性的自我评价,实现快乐从教。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付小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