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4294
颗粒名称: 走进“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分类号: I056
摘要: 早就听说阁皂山在历史上与匡庐、玉笥两山齐名,随文友走进了被唐高宗御赐的,山深松涛冷“树密鸟声幽,四周峰峦叠翠。由山门往东北一百米处是一天门。当年朱熹第一次登临阁皂山讲学时。他见两旁高山耸立。溪涧清幽,后来他便捐钱建造一座石坊”我们来到与灵仙馆遥遥相对的照门松前”但见十七棵高大苍劲的巨松一字排开。我们饶有兴趣地踏访了当年张道陵天师在阎皂山布道的天师坛,拜谒了宋绍圣元年在山下传授知识的知在灵宝大师墓。最引人注目的是百草园和洗药池,葛玄、葛洪两位仙翁来到阁皂山采药炼丹。成为道教灵宝派的始祖。
关键词: 阁皂山 樟树 医药

内容

早就听说阁皂山在历史上与匡庐、玉笥两山齐名,人称“江右三大名山”,列为“豫章十景”之一,只是无缘一睹其风姿。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宜春日报社在阁山镇召开的文学创作笔会,随文友走进了被唐高宗御赐的“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阁皂山。在导游的陪同下,我与文友们从阎皂山门前的接仙桥徐步而上,步入“山深松涛冷,树密鸟声幽”的山间小径。四周峰峦叠翠,茂林修竹,山花吐秀,和风轻拂,一时间,使人有超凡脱俗、飘飘欲仙之感。由山门往东北一百米处是一天门,它是进入阁皂山的大门。当年朱熹第一次登临阁皂山讲学时,曾在此停轿歇息。他见两旁高山耸立,溪涧清幽,林木参天,怪石峥喋,惊叹“此真乃一天门也”。后来他便捐钱建造一座石坊,命名为“一天门”。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与灵仙馆遥遥相对的照门松前,但见十七棵高大苍劲的巨松一字排开,如香烛插在灵仙馆门前,故称照门松。在导游的指点下,我们饶有兴趣地踏访了当年张道陵天师在阎皂山布道的天师坛,拜谒了宋绍圣元年在山下传授知识的知在灵宝大师墓。最引人注目的是百草园和洗药池,相传汉晋时期,葛玄、葛洪两位仙翁来到阁皂山采药炼丹,布道行医,成为道教灵宝派的始祖。南宋刘辰翁所著《阁皂山门》记载:“是山多木,皆葛翁手植,以遗今日,是宜千家万户”。尽管“昔时御书昭回之光,龙凤之饰,不可复得”,但葛玄及其弟子行医施诊、种药植树之风,却代代相传。继“两葛”之后,唐代大医药家孙思邈亦在樟树采药行医。明代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于明亡后入阁皂山为僧,自号“药地和尚”,在山上经营药圃,研究药材炮制法,撰写了《药地炮藏》一书,对樟树药业的炮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阎皂山历代道众注重医药,为民行医,开创了樟树药业之先河,故今天的樟树被人们誉为“药都”。离开阁皂山时,回望眼前这座山清水秀、充满灵气、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于一体的名山,笔者突发奇想:倘若当年在阁皂山结庐炼丹、种药植树、遍尝百草、悬壶济世、泽及黎民的历朝历代医药圣贤的在天之灵看到今日的樟树市已成为饮誉天下的药都,他们定然会倍感欣慰!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罗志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