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护促效益以效益促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4242
颗粒名称: 以管护促效益以效益促开发
分类号: F307.2
摘要: 各项目区乡镇相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技、林业、政法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管护小组,村级由村委会主任负总责,每个村民小组配备两名管护人员,负责制订村规民约,出台人畜损坏白杨的处罚措施,召开村民大会引导和教育群众,促进了防护林项目管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上高县结合本县实际,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以提高项目区苗木质量和植树成活率为目的,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由县农业开发办、财政局负责对苗木统一招标采购。防护林工程竣工后,又采取分级检查、分批验收的方式对白杨工程进行严格验收。
关键词: 防护林 管护 工程

内容

上高县在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的工作思路,坚持“建是基础,管是关键,效益是目的”,把管护工作作为防护林建设的重中之重,形成了以管护促效益、以效益促开发的良性循环,取得了显著效果。仅2004~2006年,全县项目区累计栽种白杨树30万株,完成造防护林面积0.45万亩,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保护农田近5万亩,农田林网率达到80%农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增强农民的管护意识,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达到项目实施的预期效益,上高县先后制定了《上高县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项目管护办法》及其他有关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及张贴标语、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向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使防护林项目工程管护工作深得民心。此外,该县还从建立健全管护组织入手,采取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方式,由农业开发办牵头,成立由有关专业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防护林项目工程管护小组,专门负责防护林建后工程的管护工作。各项目区乡镇相应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技、林业、政法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管护小组,村级由村委会主任负总责,每个村民小组配备两名管护人员,负责制订村规民约,出台人畜损坏白杨的处罚措施,召开村民大会引导和教育群众,促进了防护林项目管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项目工程的运行管护也有了新的要求。为此,上高县结合本县实际,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为保证防护林项目的正常实施,该县从2006年开始推行立项招投标制度,规范和完善防护林竞争立项办法,成立了防护林项目立项小组,全程负责防护林项目考察、论证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组织项目建设单位参与防护林项目招投标。以提高项目区苗木质量和植树成活率为目的,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由县农业开发办、财政局负责对苗木统一招标采购。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该县对防护林项目建设实行项目区群众、开发办和项目监理三方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防护林工程竣工后,又采取分级检查、分批验收的方式对白杨工程进行严格验收。先由施工单位自检自验,然后乡级组织自我验收,合格后再向县级申请验收,由县开发办、财政局联合组成验收小组对照批复计划,仔细检查项目区白杨栽植情况,并进行现场评分,所得分数作为年底开发考核依据与个人利益挂钩。明确管护主体是防护林项目实施取得实效的关键,而明晰产权主体又是这一工作的核心。上高县在防护林工程完成后,由县农业开发办和项目村张贴公示,明确招投标人条件(本村村民)、经营期限(15年)和拍卖路段,对白杨树分路段进行产权拍卖,将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维护权一并过渡给农户,拍卖所得作为项目村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工程管护费用及农业综合开发再投入资金等,形成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据调查,该县泗溪镇曾家村项目区2004年栽种的防护林白杨,开始由于没有实行产权拍卖,由集体负责管理,造成集体所有、村民都有、其实人人都没有的重栽轻管、管理责任不明确、产权不清晰的状况,白杨成活率只有30%~40%。后由村民按0.8~1/米分路段承包,经过承包户精心管护,白杨长势良好,目前每棵价格可达12~13元,价格翻了10多倍,被农民称为“绿色银行”。2006年该村项目区白杨栽下后,村民踊跃报名投标,拍卖价达到3.8元~4.2元/米,每米价格翻了几倍。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