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的“集约模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4208
颗粒名称: 山区教育的“集约模式”
分类号: G512.74
摘要: 花桥村是赤兴乡的人口大村,有3000多人,是由附近的5个村合并而成的。2005年8月2日,经过精心筹划,一份以赤兴乡人民政府名义提交的《关于要求将赤兴初中与赤兴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请示》的文件,正式上报到万载县人民政府。赤兴乡党委、政府对教育动的“大手术”,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为全乡教育的良性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是减少了学校行政人员,一线优秀教师得到有效补充。现在学校的行政人员至少减少了30名。领导职数大大减少,行政开支明显压缩,学校可支配的经费相应增加。
关键词: 教育 学校 山区

内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现实中有很多不凡的表现。5月29日,记者来到省定贫困乡万载县赤兴乡采访,发现这个乡优化教育资源颇有成效,突破了山区教育教学点分散、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瓶颈”的制约,为探索山区教育改革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分散到集中:“大手笔”规划教育布局,经过一段山路的颠簸,车子在山窝里一块平坦开阔地停下,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一站花桥小学。赤兴乡党委书记程淑兰正好在村部开会,得知记者的到来,特意赶到花桥小学,热情地向记者谈起了赤兴乡大刀阔斧整合教育资源的事。赤兴乡教育改革始于2003年。其时,程淑兰到赤兴乡担任党委书记不久。在一次下乡调研中,程淑兰发现山区教育的状况很不好,教学条件差,教育资源发挥的效益不高。花桥村是赤兴乡的人口大村,有3000多人,是由附近的5个村合并而成的。没有合并之前,村村有小学,在校学生不足800名,而老师却有90多名,一名老师多的带10几个学生,少的带几个学生。仅花桥村、书堂村就有10所小学,有50名老师。教育资源的“闲置”现象异常突出。对此,该乡决定以裁减村级小学为突破口,把分散的小学和教学点撤掉,集中人力、物力,把花桥小学、书堂小学建成完全小学,三年级以上实行寄宿制,学生集中住校,在偏远的南源、上洞、下洞三个自然村设三个教学点,安排3名老师,20名代课老师全部辞退。现在,花桥、书堂小学,加上教学点,村小教师队伍“瘦身”剩下10多名老师。程淑兰告诉记者,改革之初,许多群众不理解,认为孩子会受苦;高年级学生实行寄宿制,不能天天回家,开始也不习惯。一段时间后,情况好转了。花桥小学校长辛增祥感受最深,他欣喜地说,现在学生活泼多了,在校学习的时间多了,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教学的氛围更好了,教学的整体质量明显提高。“一贯制”办学:教育模式呈现“集约化”点多面广,教学分散,既苦了老师,又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如此,由于学校数量多,教育经费的投入常常是捉襟见肘,只能撒“胡椒面”,作用无异于“杯水车薪”。改革,改革,必须改革!为了赤兴的孩子,为了赤兴的未来!有了花桥村及附近小学改革的第一步,乡党委、政府看到了山区教育改革的曙光。2005年8月2日,经过精心筹划,一份以赤兴乡人民政府名义提交的《关于要求将赤兴初中与赤兴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请示》的文件,正式上报到万载县人民政府。请示中明确了改革后的教育体制: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把赤兴初中与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定名为赤兴学校。学校实行一名校长负责,一套班子管理,一本账本理财,一支笔审核签字的管理体制。赤兴乡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与万载县调整教育布局的思路正好吻合。2005年9月1日,赤兴初中与赤兴中心小学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赤兴学校正式开学,该乡的教育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原有的10多所中小学校,变成现有的一所总校(赤兴学校),设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9个年级,花桥小学和书堂小学两所完全小学和3个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学点。赤兴学校、花桥小学和书堂小学都实行学生寄宿制,一些偏远村组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到花桥小学或是书堂小学寄宿就读,距教学点较近的则就近在教学点读完二年级后到赤兴学校或花桥小学、书堂小学就读。学校实行总校校长负责制,即赤兴学校校长负责全乡6所学校的财务管理、教师调配、学生管理等。中学和小学完全合并,原来4个食堂变成一个食堂,2个门卫变成1个门卫,4所学校的设施集中到一所学校,有效的资金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程淑兰给记者算了一笔“人头账”:人员减少了,乡财政的刚性支出一年至少减少5万元。从中“抠”出的钱,政府依然用于反哺教育。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该乡用于教育基础设施改造的资金达到140多万元。其中花桥、书堂两个完小投入改造资金70多万元,赤兴学校投入60多万元。综合效应:夯实基础激活“后劲”越是贫困山区,教育的基础越是薄弱。赤兴乡党委、政府对教育动的“大手术”,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为全乡教育的良性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记者问及改革后的运行情况,赤兴学校的王校长说,从抓教育教学质量来看,改革的效应非常明显。一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调配全乡教师,打破了过去的编制界限,真正从实际能力出发,从“胜任”的程度考虑任用老师。原来山区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大,有不同程度的厌教情绪,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现在初中、小学“一体化”,真正实现了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达到了师资的最优化配置。二是教学硬件设施配置更加完善,教学经费单位使用率大大提高。如计算机的配备,原来点多面广,投入很困难。现在可以先装备重点学校,然后逐步装备其他学校,教育设施装备水平大大提高。花桥小学现在的教学楼是新建的,学生宿舍宽敞,设有远程教育教室和图书馆,新添了教学仪器和20多台电脑,每班每周可以安排3~4节电脑课,保证了上课时两个学生有一台电脑。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三是减少了学校行政人员,一线优秀教师得到有效补充。原来全乡10多个学校,行政人员配备都比较齐全,教学一线人员比较紧张。现在学校的行政人员至少减少了30名。领导职数大大减少,行政开支明显压缩,学校可支配的经费相应增加。这些优势为全乡教育的发展积蓄了“后劲”。改革带来的效应是多方面的。该乡分管教育的汪副乡长介绍,2005年,全乡用于教育的投入达130多万元,占全乡可用财力的近40%。2007年,乡里加大了投入力度,教育投入占全乡可用财力的近60%。尽管感觉到财政压力大,但为了实现山区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乡里舍得投入。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辛冬妹
责任者
程淑兰
相关人物
辛增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花桥小学
相关机构
赤兴乡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赤兴中心小学
相关机构
万载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万载县
相关地名
赤兴乡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教育体制改革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