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皆好做文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4036
颗粒名称: 山水皆好做文章
分类号: F303
摘要: 初夏的江南,风景如画。走马樟树市,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映入眼帘:吴城乡万亩黄栀子飘香,洋湖乡千顷水面白鸭成群,城北街道瓜果蔬菜青翠欲滴,大桥街道花卉苗木色彩绚丽……翻开樟树市的“农业账本”;成绩赫赫在目:自2004年以来,全市累计吸纳11.8亿元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建有规模以上涉农企业95家,有10万农民在参与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生产中实现增收致富。
关键词: 山水 文章 樟树市

内容

樟树市借力市场杠杆,通过项目牵动、龙头带动的方式,自2004年以来共吸引了11.8亿元民间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
  初夏的江南,风景如画。走马樟树市,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映入眼帘:吴城乡万亩黄栀子飘香,洋湖乡千顷水面白鸭成群,城北街道瓜果蔬菜青翠欲滴,大桥街道花卉苗木色彩绚丽……翻开樟树市的“农业账本”;成绩赫赫在目:自2004年以来,全市累计吸纳11.8亿元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建有规模以上涉农企业95家,有10万农民在参与农业特色化、产业化生产中实现增收致富。
  开渠引水,项目吸引民间资本
  "几亩地来一头牛,岁岁年年忙到头”,这是多年前樟树农民的整体形象写照。由于长年累月守着几亩地过日子,在迈过温饱这道坎后,樟树农村经济一段时期内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如何重新寻找农村经济的活力之源,这是樟树市党政领导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必须寻找新的支撑杆帮助传统农业再次起跳。正如该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付亚红所说:四年来,樟树市委、市政府不断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放贷等手段,扶持农业发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持资金3.9亿元。然而,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樟树在采取政策、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另辟“血源”,将目光投向了日益雄厚起来的民间资本。
  基于这样的考虑,自2004年开始,樟树市立足区位、资源、传统三大优势,因地制宜地筛选了中药材种植加工、特种花卉瓜果、水产养殖、观光农业等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建立农业招商项目库以吸引民间资本。
  “真是选对了!我看好在樟树发展苗木产业!”来自温州的绿野花卉种苗有限公司老板徐坚立自信地说。他的公司现拥有基地面积500余亩,固定资产达到1500万元,比创办初期扩张了十倍。
  “绿野”只是樟树市农业招商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樟树市农业局负责人告诉我们:由于丰厚利润和美好前景的双重驱动,民间资本开始对农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青睐。像江西省最大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天齐堂”药业以及省级龙头企业庆仁药业、"其门堂”蔬菜加工有限公司、“绿环”牧业等企业纷纷加盟樟树农业。目前,民间资本参与农业项目开发的比例占到86%。仅2006年,就有4.9亿元民间资金投向农业。
  延长链条,龙头激起“涟漪效应”
  吴城乡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然而,过去ー到中药材上市季节,最让农民揪心的就是“销售难”。”卖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少中药材深加工企业”陪同釆访的乡党委书记何林仔颇有感慨。
  如今,吴城乡药农的苦恼没有了。“我们的中药材几乎全被天齐堂吃进了!可以说'一个天齐堂,带富半乡人'呀!”何林仔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天齐堂等‘龙头'的带动下,我们乡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从几十亩迅速发展到2.4万亩,年产值达4000万元。”
  何林仔说的江西樟树天齐堂饮片公司属省级龙头企业,是樟树本地药商袁小平投资1000多万元兴办的,公司先后开发出中药饮片800余种及药膳、袋泡茶、消毒液等系列产品,年“消化”黄栀子、车前籽等药材3000吨以上。
  由于天齐堂等大型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的"加盟”,受益的不仅是吴城乡,还带动吸引了50余名外地客商、近千户农民投资兴办中药材种植基地,使全市中药材面积由原来的不足百亩发展到16.3万亩,年产值超过2亿元。中药材种植的蓬勃发展更是引来40多家制药企业落户,催生出中药材经营户近千家,药材药品流通企业10多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要像搞工业一样谋划农业,以龙头带动产业,努力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涟漪效应’。”樟树市委农工部副部长杨生根说,“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办证、用地、贷款等各方面对龙头企业实行重点倾斜,使企业发展活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据樟树市农工部统计,该市现有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32家,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173个,形成了中药材、蔬菜、生猪、花卉苗木、水禽等多个产业群。此外,全市新开工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投资额连续三年增长在98%以上,自2001年至2006年,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固定资本高达6亿元,超过了过去十余年的总和!三年来,樟树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年均递增80%,利税年均递增34%,三年翻了3番。
  点石成金,十万农民增收致富
  省重点贫困乡洲上乡旱地多,农民素有种菜传统,但一直是“小打小闹”地种植一些时令蔬菜,一亩地年均收益不到400元。为改变这一状况,洲上乡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请来海南老板林冠忠投资创办大型青皮冬瓜种植基地。在包技术、包良种、包销售的措施推动下,洲上农民纷纷抢种冬瓜。由于冬瓜品质好、产量高,在市场上小有名气,每年采摘冬瓜时,前来收购冬瓜的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客商络绎不绝。目前,洲上乡有430余户农民从事冬瓜种植,现有50亩以上冬瓜连片种植基地27个,标准化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成为江西省最大的青皮冬瓜生产基地,全乡农民年人均可从中增收120元。
  像洲上青皮冬瓜一样,在樟树市,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通过标准化、基地化、规模化的生产,迅速“点石成金”,旺销各地市场。洋湖乡每年近250万公斤的鱼苗经标准化、产业化养殖后,“游遍”了全国各地;优质大米冠上“玉珠”绿色品牌后,迅速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过去“其貌不扬”的黄瓜等蔬菜经江西其门堂蔬菜加工有限公司的"推销”,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在民间资金纷纷投向农业领域热潮的推动下,全社会参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樟树农业基本进入“商品基地规模化、龙头企业群体化、市场销售网络化”的发展新阶段。涉农企业逐步把原料生产基地作为自己的“第一车间”,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产业做大了,做强了,得利的还是农民。”杨生根感慨道。据统计,目前,该市90%以上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带动10万农民从事订单生产。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程永康
责任者
黎俊
责任者
付兰琴
责任者
付亚红
相关人物
徐坚
相关人物
何林仔
相关人物
杨生根
相关人物
林冠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樟树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