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全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3878
颗粒名称: 樟树市全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分类号: F124.6
摘要: “良种、技术、销路,有协会负责,用不着担心。去年,我种了4亩青皮冬瓜、5亩水稻,纯收入3万多元,今年还要扩大种植规模……”近日,樟树市洲上乡湖西村农民裴志平,一边整理瓜地,一边接受了我们的釆访。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长效机制 樟树市

内容

“良种、技术、销路,有协会负责,用不着担心。去年,我种了4亩青皮冬瓜、5亩水稻,纯收入3万多元,今年还要扩大种植规模……”近日,樟树市洲上乡湖西村农民裴志平,一边整理瓜地,一边接受了我们的釆访。如今,在樟树像裴志平这样依托农业增收的农民有9.2万户。
  樟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着眼于构建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大土地投入、开展科技创新、培训新型农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举措,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39元,比上年增收360元。
  土地是农民增收的保障,该市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力度。一方面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环境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政策机遇,向上争项目、争资金;另一方面,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建设和土地整理。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业基础建设相关资金2.23亿元。仅去年,全市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9万亩,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建设标准农田6000亩。目前,全市农田保护面积已达5.14万公顷,粮食、蔬菜和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面积分别达到116万亩、8.5万亩和16.3万亩。
  针对以往农民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该市加快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步伐,注重生物工程、农耕农艺等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品种自繁自育能力。今年1一4月,全市引进新技术、新品种50余项(个),中药材、生猪等自繁自育能力达到90%以上;目前运用绿色大米生产技术达6万多亩、超级稻21万亩,用于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项目资金投入达2000余万元。同时,大力培植科技型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并以此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的支撑作用。如今,该市80%以上的种养新技术、新品种通过这种模式在全市得到推广和应用。
  该市充分利用市、乡两级党校,农民夜校和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资源,在广大青壮年农民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订单培训、资格培训和岗位培训,着力把他们培养成善于致富的种养加能手、敢于闯市场的经纪能手和技能精湛的务工能手。今年1一4月,该市已举办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班40多期,培训农民9000余人,培养各种“土”秀才、“田”专家800余人。经过培训的农民,不仅在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大显身手,在外务工也成为企业的“香饽饽” 。
  该市把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作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来抓,一手抓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优质稻、畜禽、水产、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外地客商和本地能人建立种养基地、小区800余个,其中,龙头企业产业基地173个;一手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全市已有其门堂、绿环牧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48家,其中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32家。这些农字号企业使全市40%的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
  为降低市场风险,该市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按照“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原则,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采取龙头企业领办、能人牵头兴办、农户联办等形式,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为农户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一条龙服务。
  目前,该市有生产、加工、流通三种类型的协会78个,运销联合体900多个,从业人员两万余人,带动近10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程永康
责任者
陈建平
责任者
裴志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