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成县民心工程伤了民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3570
颗粒名称: 甘肃成县民心工程伤了民心
分类号: F402.42
摘要: 记者来到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采访,红川镇青山村一些村民闻讯赶来,向记者反映他们连续多年领不到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粮款的遭遇。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记者见到青山村三社一位名叫韩刚的农民。韩刚告诉记者,1999年他所在的青山村开始实施退耕还林,他和村里签订了退耕还林合同,把自己35亩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山坡地全部退出耕种,种上了树苗。韩刚一算,不种庄稼,每年还可以领到国家补助的7000斤小麦和700元现金,这真是天大的好事。
关键词: 民心工程 工业规划

内容

初夏,记者来到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采访,红川镇青山村一些村民闻讯赶来,向记者反映他们连续多年领不到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粮款的遭遇。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青山村采访。
  政策鼓励退耕还林村民脱贫有了指望
  沟壑纵横,山道弯弯。在一片茂密的山林里,记者见到青山村三社一位名叫韩刚的农民。韩刚告诉记者,1999年他所在的青山村开始实施退耕还林,他和村里签订了退耕还林合同,把自己35亩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山坡地全部退出耕种,种上了树苗。
  °上过高中的韩刚头脑灵活,算账后他发现,自己只要退出耕种产量低得可怜的山坡地,种上树苗,等一年以后树木达到一定的成活率,再通过县林业部门和乡政府检查验收以后,就可以享受国家的退耕还林补助粮款。韩刚一算,不种庄稼,每年还可以领到国家补助的7000斤小麦和700元现金,这真是天大的好事。于是带领家人起早贪黑在地里种上了树苗,精心看护。
  2001年,韩刚的退耕还林地通过验收。此时,韩刚开始期待着领取退耕还林粮款。可是,这一等就到了2007年,他没有见到一分钱、一斤粮食。
  和韩刚一样,村子里很多人也没有领到退耕还林补助粮款。青山村三社社长何海旦告诉记者,三社共签订了退耕还林地698亩,只有4户人家18亩退耕地领到了粮款补助。
  何海旦介绍说,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时,他就和村里签订了48亩退耕还林合同,第二年验收合格能够享受退耕补助的有40亩,但是他仅仅领到了6亩地的退耕补助,其他的补助不见踪影,自己脱贫致富的希望一天天变得渺茫。
  贫困村民望眼欲穿补助粮款不见踪影
  青山村虽然距离县城只有50公里,但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村民去一趟县城,来回要花十几个小时。绝大多数村民到现在还十分贫困,很多人居住在低矮的茅草房里,村民王克宣夫妇还住在山洞里,过着令人心酸的现代“山顶洞人”生活。
  记者见到了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王克宣夫妇。他们的生活状况强烈地震撼了记者:破烂不堪的山洞阴暗潮湿;王克宣每日靠捡柴砍柴卖钱来购买些日常生活用品,只能维持温饱。王克宣的邻居告诉记者,因为没有钱来买衣服穿,王克宣夫妇俩穿在身上的衣服居然是从村里过世的乡亲身上扒下来的。
  像王克宣这样的贫困村民十分渴望得到国家的补助粮款,可以说是“等米下锅”,可是救命的补助粮款却迟迟无影无踪。为此,青山村村民多次到镇里和县上反映情况,但却没有一个部门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村民失望至极。
  偶然窥见红头文件死人“领取”补助粮款
  2006年的一天,韩刚和青山村三社村民杨长长到红川镇办事,无意中在镇政府一间办公室的桌子上,看到了一份《红川镇2002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第4次粮款补助一览表》的红头文件。文件清楚地标明青山村每个人的退耕亩数,领到的粮款数量。两人仔细研究了这份文件以后,发现其中大有文章,于是想办法复印了这份文件。
  韩刚告诉记者,当时看到这份文件,他们十分震惊。因为其中有几个人是韩刚和杨长长从小就熟悉的村民,已经去世很多年,但是在这份文件里赫然写着他们仍然在领取国家的退耕补助粮款,而且数量很大。
  杨长长拿出复印的《红川镇2002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第4次粮款补助一览表》文件告诉记者,名单中的村民张杰,已经去世了20多年,可是在这个表册中,居然还标明他有50亩退耕还林地,每年还领取国家补助的1万斤粮食和1000元钱。记者采访的十几位村民都证实张杰的确早已去世。
  这份文件上还显示有七八个已经去世多年的村民在领取补助粮款。至此,忠厚老实的青山村村民才发觉,他们的补助粮款被人冒领了。
  是谁在伪造退耕还林补助表册,领取退耕还林村民的补助粮款呢?
  大户“承包”退耕土地冒领粮款真相大白
  采访中知情的村民反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青山村党支部书记王礼,另一个是住在红川镇从事个体工商业的商人张希泽。
  杨长长告诉记者,他在多年的上访过程中,曾被王礼和张希泽私下叫去,告诉他只要从县上林业局、检察院等部门把上访的材料撤了,就可得到1万元“辛苦费”。
  杨长长说,2002年,青山村开始实施第三次退耕还林,为了完成退耕还林任务,王礼和红川镇政府个别负责人商量以后,瞒着村民,将本该是青山村村民的630多亩退耕还林地以壮大村级收入、增加集体积累为名,承包给了个体商户张希泽,使其成为退耕还林的“承包大户”。
  将村民的退耕还林地承包给"大户”的事实,在记者随后的采访中得到了王礼的证实。王礼告诉记者,2002年张希泽承包退耕还林地后,每年给青山村2万元承包费,用于青山村的办公经费,而张希泽每年可以从这630亩退耕还林地得到50多万元的补助粮款。
  村民们告诉记者,为了掩人耳目,王礼将这些承包出去的退耕还林土地面积进行了拆分,每一个村民都“分配”到面积不等的退耕还林面积。由于青山村三社只有13户人家,每个人都分配了一定数量的退耕亩数后还分配不完,这样就出现了给去世很多年的村民也添上_定数量退耕面积,让死人也能“领”酬还林歸补助的荒闹剧。
  针对这一罕见的退耕还林粮款长期被冒领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成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他们表示对此事不知情。林业局副局长居文君说:“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一项旨在改善西部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民心工程’,容不得半点掺假伤害民心、欺骗老百姓。” 居文君表示,一旦查实干部在退耕还林上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将给予造假者以严厉的行政、法律制裁。他说,作为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负责部门,成县林业局将举 一反三,对全县的退耕还林项目进行彻查,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好做实,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近日,成县林业局给记者打来电话,称已经派出了调查组,目前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志恒
责任者
郭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陇南市
相关地名
成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