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调优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3316
颗粒名称: 铜鼓调优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分类号: F269.24
摘要: 铜鼓县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寻找经济增长新支点,使新崛起的非林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逐步实现了县域经济由木竹单极型产业向小水电、医药化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多极型转变。2007年一季度,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木竹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降为15.7%,林业及其附属行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2000年以前的74%降至目前的16%。其他产业则逐步发展壮大,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攀升,形成多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新格局。目前,该县已建起沼气池2400余个,有近万名农民兴办循环农业,建立集林、果、禽于一体的绿色农庄600多个,带动2万余名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关键词: 产业 发展 旅游

内容

从今年起,铜鼓将在大股镇古桥村和三都镇西向村万亩农田上推广有机农产品种植,利用3年时间,把这里建成集有机农业、生态农庄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有机生态旅游区。这是该县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一个例子。曾以林业作为县域经济主要支柱的铜鼓县,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寻找经济增长新支点,使新崛起的非林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逐步实现了县域经济由木竹单极型产业向小水电、医药化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多极型转变。2007年一季度,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木竹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降为15.7%,林业及其附属行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2000年以前的74%降至目前的16%。其他产业则逐步发展壮大,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攀升,形成多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新格局。该县始终坚持“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和“以电代柴、以电补林”的发展思路,把小水电开发与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工程结合起来,并在融资、技术、土地、上网电价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吸纳民资,多元化开发水能资源。目前,全县有民营小水电站70座,总装机4.1万千瓦,2006年仅此一项就上交税金800万元。充足廉价的电源,也吸引了盘石矿业、有色冶化等一批重点企业落户,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为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优势,该县按照“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发展药材基地5000余亩,建立医药产业链,力促该产业的加速发展。铜鼓仁和药业公司乘此东风,大力发展,到2006年底,公司实现产值7500万元,销售收入7000万元,上缴税收1002万元。今年1~3月份,该县医药业完成产值5345.4万元,同比增长.130.1%,化工业完成产值7540.9万元,医药化工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75%以上。该县积极推广以沼气为龙头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实行“家园和果园共建,种植与养殖并举”,构建“山上种果、山下种菜、塘中养鱼、塘边养猪、院里建沼气池”的生态农业发展循环体系,实现农村能源、农业环保与农民利益三者无缝对接。目前,该县已建起沼气池2400余个,有近万名农民兴办循环农业,建立集林、果、禽于一体的绿色农庄600多个,带动2万余名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该县还以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为契机,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大力整合资源,加大景点开发利用力度,投入3000多万元对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毛泽东化险福地、肖家祠等进行修缮和开发,并推出“铜鼓一井冈山一韶山”红色游线路,打响“红色旅游”品牌。同时推出“明月山一三爪仑一天柱峰”绿色游线路,大力发展“生态游”和“乡村游”,构筑了集“红色、绿色、客家文化”三位一体的旅游格局。近年来,该县生态休闲旅游渐入佳境,每年接待县内外游客10万多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松亮
责任者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铜鼓县
相关地名
明月山
相关地名
三爪仑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有机农产品
相关实物
优惠政策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