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3277
颗粒名称: 双赢之路
分类号: F241.4
摘要: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樟树市大量的城乡富余劳力不断外出务工,最多的时候一度超过了10万人。然而随着该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曾经的劳务输出大市,如今也出现了企业用工紧张的现象。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将劳务工作的重点由原来的主要向外输出转变为对内消化,从而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就业、保障企业用工“两不误”的双赢之路。
关键词: 双赢 劳动就业

内容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樟树市大量的城乡富余劳力不断外出务工,最多的时候一度超过了10万人。然而随着该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曾经的劳务输出大市,如今也出现了企业用工紧张的现象。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将劳务工作的重点由原来的主要向外输出转变为对内消化,从而探索出了一条促进就业、保障企业用工“两不误”的双赢之路。
  樟树市洋湖乡43岁的农民李建国,如今每天都穿着工作服,准时到该市工业园一家机械企业上班。日前,他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没想到经过培训后,像我这样与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的农民,也能在工厂里当工人。”在樟树市,像李建国这样“洗脚上岸”、在家门口就业的农民不在少数。在该市统计局,我们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底,当地工业园区已吸纳城乡劳力20270人,同比增长1.57倍。这一数字既是该市”亲商、安商、富商”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表明该市适合发展需要的劳务工作新模式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成长”带来新烦恼
  宇圣服饰有限公司急需工人200名,康怡冷饮有限公司司急需工人300名,江西起重机械总厂急需工人200名……这是2006年11月份以来,摆在樟树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杨欠根面前的一组数据。细心的他拿起笔认真地计算了一下,目前落户在该市工业园的企业共有105家,已经投产的81家,正在建设的12家,今年3月份之前需要新增用工至少5000人。
  “没有想到,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没有想到,樟树竟然也出现了企业用工紧张的问题!”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杨欠根局长情不自禁地说出了两个“没有想到”。
  的确,樟树市拥有30多万劳动力,但由于过去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0万人之多,他们一年赚回来的务工收入曾经高达6亿元,有力乡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劳动力输出大市缘何出现企业工难的现象?
  对此,该市民营企业局纪检组长简新民给出了答案:“近年来,樟树大力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大开放战略,采取了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工业园区建设等措施,通过招商引资和鼓励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落户樟树。以去年为例,樟树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46个,亿元以上项目12个,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581家,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需求量的急剧增加。”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当地出现企业招工难的原因还包括就业岗位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部分企业在招工过程中设置过高门槛、一些城乡劳力的务工观念存在偏差等。杨欠根局长说:“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招工难并不可怕,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常现象,但要是解决不好,就会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招商引资环境,因此必须及时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转变观念促“双赢”
  “在外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爸爸妈妈希望我能在家门口找份工作,我也有这个想法……”今年2月13日,在广东三星视界有限公司打工的卢文娟刚回来的第二天,就在父亲的陪同下参加了樟树市组织的“春季企业人才招聘暨送岗位送信息大会”,与仁和集团签订了意向性用工合同。
  在此次为期9天的招聘会上,该市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宣传标语、电子屏幕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资料1.2万份,有6200多城乡劳力与本地企业签订了意向性用工合同。
  为有效破解企业招工难,樟树市找准解决企业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结合点,将劳务工作的重点由原来的主要向外输出转变为对内消化,釆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务实的举措,努力构建企业用工充足、城乡劳力就业充分的“双赢”格局。
  在樟树市劳动就业管理局我们了解到,“企业培训,政府买单”是该市在劳动力培训方面的一大创新。自2005年起,该市出台了“企业培训补贴制度”,按照培训时间、培训课堂前移的原则,采取“理论知识请老师,实践操作师傅传”的方式,把劳动就业培训放到企业,劳动部门全程参与指导。对经过培训合格、与企业签订了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在企业上班满6个月以上的,政府按每人300元对企业进行补贴。
  这一制度的实行解决了三大问题,一是解决了培训机构岗位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实现了培训与企业岗位直接对接;二是解决了短期培训就业率低的问题,达到百分之百就业;三是解决了 ”促进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如何有效利用的问题。
  培训与就业的互动产生了最大效能,仅去年,该市15家规模以上企业培训人员就达3000人,市财政补贴企业90万元,参训人员就业率100%。
  打“亲情牌”也是该市解决“招工难”的重要手段。
  该市一方面常与外出务工沟通,一方面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前往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举办同乡联谊会和上门走访看望在外务工人员,介绍家乡发展情况,增进他们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他们返乡就乡、创业的热情。
  已外出务工8年的洋湖乡农民陈金凤,每年都会收到来自家乡的贺卡,这让她感动不已。2006年春节后,在广东一家服装生产企业工作、月薪3000多元的她辞工返乡,并在本市一家制衣厂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月薪1200元。她说:“虽然外面的工资更高,但家乡的亲情是买不到的。如今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太好了!”据了解,到目前,樟树全市像陈金凤一样返回家乡就业的外出务工人员已超过1万人。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程永康
责任者
聂云峰
责任者
李建国
相关人物
杨欠根
相关人物
简新民
相关人物
卢文娟
相关人物
陈金凤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樟树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