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记者来到万载县高村镇釆访。在镇政府,记者对一面写有“人民政府爱人民”字样的锦旗颇感兴趣。
送这面锦旗的是高村镇食用菌民和协会。事情要追溯到去年的4月份。当时,该镇一名叫汪志德的农民,发起成立了食用菌民和协会,把分散的食用菌生产户集中起来,发展有机香菇种植,共同闯市场。镇党委、政府则特意请来县科技部门和宜春市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并举办了两期专题培训班,使协会会员由成立时的13人,很快发展到40多人。协会成员深感镇党委、政府的扶助与引导,制作了这面锦旗,赶在今年正月初八上班第一天,敲锣打鼓送到了镇政府。
5月15日,记者见到了汪志德。在高村镇,汪志德算个“名人”。早几年,汪志德的“名”不在发家致富上,而是在频繁上访上。汪志德原在高村镇政府上班,后由于乡镇机关裁员,离开了工作岗位。当时,汪志德心里憋着一股怨气,县里、市里、省里,一次又一次上访。
去年8月,汪志德来了个180度转弯,不再上访了,一门心思搞起了有机香菇种植。说起这个转变,汪志德说,多亏了镇党委书记贺立新。2005年年底,贺立新到高村镇任职,了解到汪志德上访的事,心里很不平静。一个当过兵、做过工人、头脑灵活的农民,怎么会把精力耗在上访上?贺立新经过侧面了解后”找到汪志德,与他谈心。几次接触下来,汪志德心中的疙瘩解开了。在与贺立新的交谈中,汪志德了解到镇党委发展有机农业的一些政策,受到很大启发。他自费到浙江、江苏的农村市场走了一圈,发现有机香菇让当地人发了家,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回来后,他找到亲朋好友商量,自筹资金建起大棚,买来机器设备,给愿意种植的农民免费提供菌种。为解决香菇销路问题,汪志德发起成立协会,一头扎进市场,先后在集镇和周边县市集贸市场建立直销点,又在深圳、郑州、长沙等城市与当地商贩签订长期收购合同,建立了产销直达网点。菇农不愁销路,只管安心生产,产业发展的速度很是喜人。去年,该协会会员栽培香菇10万袋,产值达18万元,会员人平增收1200多元。今年,该协会栽培香菇达到50万袋,按照现在市场行情,全年可望增收50多万元。
采访当日,汪志德领着记者来到长势较好的一个大棚,会员张开文、张开红两人正在忙着。见到记者,张开文拿起一只冒出了一个个“胚蕾”的菌袋,欣喜地说:“我这个大棚有2万多袋,照现在的长势,明天就可以卖鲜菇,每天可以摘两次,这个大棚产菇期有5个多月。现在鲜菇行情好, 收入肯定不错。”汪志德兴奋地说:“昨天县城市场的鲜菇批发价每公斤近6元,有机香菇的行情肯定更好。”收获与耕耘的喜悦溢于言表。
从有机香菇大棚出来,记者在一片有机毛豆地里见到农民张永安。张永安是这片地的护理员,每月300元报酬。随行的镇有机农业办主任敖小明介绍,这片有机毛豆地有300多亩,是一位浙江老板租种的,到了六月份,豆子收获了,又可以种上有机水稻,农民们抢着种。张永安就是尝过种有机水稻甜头的。去年,他家种了3亩多有机水稻,收稻谷2000多公斤,去年的均价是每50公斤120元,比常规稻高出50多元。
今年的保护价是每50公斤140元,张永安今年毫不犹豫地签了6亩多的租种合同。
从汪志德的有机香菇协会,到普通农民张永安选择的有机水稻种植,高村镇的现代农业成了山区农民致富的一道独特风景。风景的背后,有镇村干部不凡的作为。近年来,高村镇特别注重为农民创造致富的环境,诸如干部自己搞栽种实验,帮助农民争取小额贷款,引进客商投资有机农业项目,请进专家进行专题培训,派干部出去为农民拿订单等等,让农民生产有技术保障,销售有市场通道,价格有订单保护。据统计,去年该镇“双学双比”贷款项目中,有机农业项目贷款达到20万元,今年增加到35万元;去年全镇有机水稻为农户增加收入120多万元,每亩增收
300元。今年,随着有机水稻市场价的提升,全镇有机水稻面积达到8000亩;种植木姜的农户,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就有16户。
贺立新告诉记者,为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热情,镇里特别重视抓干部的学习,把每个星期一定为干部“学习日”,把县里的“星期天干部学院”延伸到镇村干部一级。学习的内容包括有机农业知识、干群和谐相处、有机农业市场行情等等,学习的东西有光盘、书籍、报刊资料。
记者看到,随着有机产业的蓬勃发展,该镇村级经济不断壮大,高村镇别墅型敬老院正在加紧建设,集镇新规划建设即将动工……有机农业的勃勃生机,给高村镇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新农村图画!
记者手记
走进高村镇,记者被当地农民发展生产的热情所感染,并为镇村干部服务经济的激情所感动。记者由此感到,乡镇工作的“难”与"不难”,在于镇村干部主动服务的意识强不强,在于农民致富的路子宽不宽。发展以富民为先。高村镇党委、政府引导和扶助农民发展有机农业,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靠现代农业创业致富的新路子。
干部就是服务。干部的服务是引导农民走上致富“绿色通道”的重要动力。从实践来看,万载县高村镇干部的服务到位了,产业经济发展的路子宽了,干部的服务本领也增强了。农民的日子富裕了,干部与群众的和谐就有了“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