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喘口气好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2741
颗粒名称: 让学生喘口气好吗
分类号: G4
摘要: 有家报纸请我描述一下“理想的教育”,我的回答是:“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的待遇。在早晨的阳光中,他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他们能经常向老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到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他们能保有自己的 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 后,他们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其实不缺钱。况且全国人民都同意“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如果有那样的营养餐,中国孩子的体质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
关键词: 理性教育 学校教育

内容

有家报纸请我描述一下“理想的教育”,我的回答是:“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的待遇。在早晨的阳光中,他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他们能经常向老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到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他们能保有自己的 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 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 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 后,他们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 听……”
  有青年同行看到这段话,对我的描 述颇有疑惑:“年龄已经’奔六’了,还这 样理想化?” 我的年纪在学校的确不算小,一不留神,已年近花甲。照说,做梦本是青年的事,可是青年们竟然反过来认为我浪漫,这就不免令我有些伤感了。在这一段描述中,除了“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有画饼充饥之嫌,其余情景在我国普通教育中都是“过去时”,在敝校百年历史上就曾长时间存在 过,也就是说,未必是一件很难的事。实 话实说,现在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从前。有些人处心积虑地诋毁素质教 育,认为那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实在是 对中外教育了解过少。
  怎么就实现不了呢?我看连那个“免费营养餐”也是可能的。根据不精确统计,我国每天用于吃喝的公款大约是6亿元,这么多的钱,可以为全国一亿多中小学生每人提供一份价值5元的午餐。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其实不缺钱。况且全国人民都同意“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如果有那样的营养餐,中国孩子的体质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GDP能翻三五番并不算难,各级政府报起数字来满面红光,可是面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指标下降却不当回事。这是怎么回事?
  五一长假,国庆长假,有7天的休息。
  可是对学生来说是灾难。曾看到某校高二年级国庆长假作业一共60大张纸,不停地做,也要做满7天。有个特级教师,寒假放假20天,他布置给学生的化学作业是80张讲义;有个数学“把关教师”,每天给学生的作业是两个小时的量;有个“学科带头人”,每周要学生写两篇作文,写完了批个“阅”,推说“没有时间细看”。就这样的脑袋,还配谈教育改革?对一味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教师,没有必要同他谈教育观念,他就是教学水平差,就是业务功底差,故而只能靠增加学生作业量来弥补自己教学之不足,或者替自己遮羞。超量作业的处理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拼命做,教师苦苦 地批改;还有一种是逼学生拼命做,教师 逍遥。在一些重点学校,学生基础好,多 做做也没什么难度,只是牺牲了学生的 发展空间。
  再说作业负担。有十多年了,学生学习负担逐年上升,“减负”成了笑话。有些人口口声声“要办群众满意的教育育”,当然,不会有谁反对这样的口号;只是教育 弄成了现在这个样,是不是对民族负责 的教育,很值得思考。
  不过,反思生存价值,这一可题也成为教师自己的事。请问;你一学,你以后将被学生如何回忆?记得你“狠”,能“狠抓死揪”,连用好,甚至不让学生去解手,当片叫好声,后来有人自杀了,有了,有人到了成年一无所长,那你的种种不是了。有位同事说,听课:发现高三教室墙上贴着标语:“我们的精神要对得起我们承受的 苦难”——看到这样的话,谁还能把教育 当作诗吗?
  让你的学生喘口气,好么?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