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2714
颗粒名称: 恰同学少年
分类号: J95
摘要: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对生活为主要背景,展现了20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
关键词: 电视剧 连续剧

内容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对生活为主要背景,展现了20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
  第一集 1912年,湖南长沙。时任湖南师范校长的孔昭绶前去拜访他的留日同学一一“板仓先生”杨昌济。想请他到一师任教,不料却遇上湖南省都督谭延闿也来礼聘杨昌济出任省教育司长。面对高官厚禄,杨昌济谢绝了督军府的聘请,却同意前往一师执教。长沙商会陶会长的女儿陶斯咏在书店看中一本《达化斋读书录》,不料此书同时被高个青年看中,青年因无钱买书而悻悻离开,陶斯咏追上去将书送给青年,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第2集由于父亲突然生病,恪守孝道的萧家兄弟被迫放弃远赴北京,彷徨中子升看到了刊有一师招生广告的报纸。得知萧家兄弟准备考不要学费还提供食宿的一师,同样没弄够考北大学费的毛泽东考虑再三,决定与他们一同报考。与此同时,蔡和森来长沙报考一师,偶遇向警予,向警予得知一师招生的消息,也向母亲表示了退学考一师的想法。向警予由于不知道一师不招女生碰了钉子,不服气的她和陶斯咏一起决定以“向胜男”的名字报考。
  第3集萧氏兄弟急忙赶回长沙,正好前十至四名的名单被公布出来,刘俊卿等名列前茅,萧三考了第五,“向胜男”第四,只剩一二三名还空着,却始终没有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的名字。原来众教师正在为前三名的定夺争论,第一二三名的名字公布了,正是毛、蔡、萧三人。
  第4集萧子升对代考的事耿耿于怀,最后决定以退学为代价挽回错误,他找毛泽东商量,毛泽东也决心向学校坦白真相,承担责任。几个朋友之间的一番话刚好被孔昭绶与方维夏听见,本来因为刘俊卿的告密已经决定开除毛、萧的孔校长此刻改变了想法。最后,孔校长原谅了毛泽东,萧氏兄弟也以优秀的作文通过了补考。
  第5集杨昌济见毛泽东穿的鞋磨穿了底,早已不成样子,于是给了毛泽东一块钱,要他赶紧先买双新鞋,可毛泽东经过书店,把刚拿到的一块钱又买了一本西方伦理学。在书店里,他又一次巧遇斯咏。正好天降大雨,两个人被雨所困,相处中毛泽东开朗豁达的性格、广博机敏的学识给斯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6集周末,毛泽东第一次来到“板仓杨寓”,成了杨昌济的入室弟子。杨昌济首先向他指明了“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求学之路,告诫他要以“坚忍”二字为读书与为人之精神,终生为之不懈,师徒相授,直至深夜。第二天清晨,留宿在客房的毛泽东被杨昌济朗朗的晨诵声惊醒,才发现老师早已起床,以冷水浴其身体,以先哲文章浴其精神,迎来了崭新的一天,毛泽东深受鼓舞。
  第7集国文课上,国文教员袁吉六把毛泽东的作文驳为梁启超式的新闻体,毛泽东有生以来头一次在作文上得了低分数,很不服气。与袁争辩起来,两个犟脾气互不相让,袁把毛泽东赶出了课堂。方维夏、黎锦熙为此事严厉地批评了毛泽东,毛一时转不过弯来,杨昌济的一番话彻底让他认识了自己的冲动和错误。毛泽东连夜登门向袁老师道歉,直至清晨——老师的门终于为他打开了。
  第8集毛泽东的作文终于得到了袁吉六的肯定,作文被张贴在学校公示栏上,引来了众多同学的围观。何叔衡也被毛泽东的范文所吸引,他找到毛泽东,主动表示想与之交朋友,向他学习读书的方法,两个人约定定期交换读书笔记,结成了忘年之交。周南女中的国文课上,斯咏与警予读到了毛、蔡的范文,二人对这两名一师才子的兴趣越来越浓。
  第9集孔昭绶与毛泽东一番深谈,告诉他自己也不赞成为考试成绩而学习的观点,但学生努力学好课业是本分,他可以不要求毛泽东门门全优,但为了前途,为了学校的规定,为了父母的期望,他要求毛泽东尽量弥补偏科的毛病。期末成绩统计出来,毛泽东的偏科有了明显的好转。
  3月22日至25日19:55(央视一套)播出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