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是集聚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城等一系列活动,宜春中心城的城市品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注重提升城市“质”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建设宜阳新区的战略部署,从“量”上打响了一场城市扩张战。就广大市民关心的宜阳新区建设的有关情况,记者近日专访了市政府副市长、宜春新城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宜阳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肖一华。新区建设势在必行记者:众所周知,城市创建已成为宜春的城市名片。当人们的目光还集中在城市创建上时,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建设宜阳新区的决定,并提出了打好城市扩张战的口号,请问肖副市长,作出建设宜阳新区的决策背景是什么?肖一华:要了解建设宜阳新区的决策背景,首先要从建设宜阳新区的重大意义上谈起。首先,建设宜阳新区,是形势所迫。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平台,是社会进步的载体。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在未来5年时间内,我市中心城的城区人口要接近或超过5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对照目标,我们任重道远。目前宜春中心城区人口不过30万、建成区面积才36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率只有34.5%,与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另外,如果再不扩张中心城区,宜春作为“赣西中心城市”的地位就会边缘化。我们紧邻萍乡、新余,她们的发展咄咄逼人。萍乡城区人口已达46万,建成区为58平方公里;新余城区人口也有40.8万,建成区面积为45平方公里,宜春并不存在比较优势。要实现中心城区人口50万、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的目标,就必须充分集聚现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快速启动宜阳新区建设。要把市、区行政中心建设作为宜阳新区、袁州新城开发的突破口,把壮大宜春经济开发区作为城市扩张、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双管齐下,“双轮”驱动,快速建美核心区,建优新城区,建大中心城区,推进城市化,隆起经济区,确立和稳固宜春作为“赣西中心城市”的地位。其次,建设宜阳新区,是发展必需。按照“北拓南控、南改北建”的策略,要集中开发新城区,有序改造老城区,高水准、大手笔地建设行政中心,归集所有的党政机关和赋有行政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集中办公。这样既能集约利用土地,盘活存量资产,升值土地资源,又能较好地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宜春打造成为经济实力较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江南生态休闲城市”。建设新城区,做大中心城,还有利干提高城市竞争力,引导产业聚集,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再次,建设宜阳新区,是惠众之为。随着近些年来中心城区人口的增加,旧城区人口过密、建房散乱、交通拥挤、功能不全、环境欠优等“城市病”日益显现出来,与宜春“江南生态休闲城市”的品位定位还有反差。广大市民希望通过新城区建设疏松城市,畅通交通,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期盼政府提供更多更优的经济发展、精神生活、健身购物等方面的公众服务。另一方面,目前我市党政机关和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挤在市委大院、市政府大院办公。这些办公楼大都建设年代久远,房屋破旧,办公拥挤,场所分散,有些单位甚至根本没有自己的办公房产,多年来一直依靠租借临时办公场所勉强对付。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当前所提倡的办公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也与宜春作为全省大市的实力和形象不协调,还给群众带来极大的不便,降低了政府办公效率,影响了党政机关形象。新区建设具备有利条件记者:新区建设需要大笔的资金作后盾,以我们市本级的财力状况,似乎建设新区条件并不成熟。请问肖副市长,新区建设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有利条件?肖一华:建设宜阳新区,既是市委、市政府瞻顾宜春发展要求,作出的战略部署;又是立足当前实际,采取的宜时之策。从当前状况来看,我市建设宜阳新区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通过多年来的酝酿和宣传,在建设宜阳新区的问题上,我们的干部群众已经基本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还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支持和配合新城区建设。二是夯实了良好的工作基础。自2004年4月以来,新区开发以行政中心建设为切入点,经多方共同努力,已经完成了市政大楼的立项审批、场地“三通一平”、工程地质勘测、主楼桩基工程等,完成了部分行政中心的土地平整、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基础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工作,累计投资已达3.14亿元。通过不断地进行工作摸索,借鉴兄弟地市的成功经验,我们在新城区建设方面,已经具备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最近,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宜阳新区建设的决定》,对建设宜阳新区在工作原则、筹资渠道、机制保障等方面,都予以了明确,进行了定位,为我们今后的工作进一步确立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努力方向。三是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撤地设市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0~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和400亿元三个大关。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39.72亿元,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全市人均创造的经济总量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我市经济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在上年跨越30亿元的历史新高的基础上,再创佳绩,直逼40亿元大关,完成38.68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8%,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明显提高。新区建设要把准工作重心记者:宜阳新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复杂的工程,当前有很多工作要做。请问肖副市长,市政府将如何全面统筹安排,把准工作重心?肖一华:宜阳新区建设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头绪繁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原则性,找准着力点,抓住要领理思路,稳扎稳打求实效。一是要妥善解决好极少数干部群众认识上所存在的偏差问题。对宜阳新区建设的意义定位,有极少数同志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片面认为宜阳新区建设,仅仅是行政中心建设,为的是改善公务员的办公条件和居住环境。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深入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宜阳新区建设的决定》,宣传建设宜阳新区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建设行政中心,不只是为了改善行政办公条件,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工作举措,还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宜春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二是要妥善解决好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对于宜阳新区建设资金筹措的问题,在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宜阳新区建设的决定》里面,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则”、“四种渠道”。募集建设资金要坚持“两个原则”,即:一是不增加财政负担,不增加群众负担;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实现滚动发展。募集建设资金主要是通过“四种渠道”,即:一是变现土地资源,对宜阳新区开发用地和现由市土地收储中心收储的土地,采取“储生地、卖熟地,基本保持收储总量平衡”的流转方式,集约用地,提高土地收益。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新区建设资金,由宜阳新区管委会实行封闭运行。三是盘活归集单位的固定资产。市委、市政府决定,市级党政机关和赋有行政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都要集中办公,对各单位现有的房地产进行清查登记,统一移交到宜阳新区管委会,由新区管委会采取公开拍卖、对外租赁、抵押融资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通过“以楼换楼”的方式,募集行政中心建设资金。市政府率先搬迁,市政府大院即将公开拍卖。四是积极对外招商融资,要以新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优势资源为载体,引导各种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投向新城区,争取社会各方参与新区的开发建设。通过多管齐下,为新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要妥善解决好工程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问题。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丝毫马虎不得。在宜阳新区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握工程进展速度,更要把严建设质量关口,切实做到工程时效和建筑品质兼顾,统筹发展与科学开发结合。一方面要坚持高水准、大手笔,精心搞好新区总体规划,力争在近期内完成3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到高标准、严要求,不断优化每个单体建筑的设计,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组织施工建设,确保建成后的宜阳新区,高品位、大气度,集行政、商贸、文化、居住、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另一方面,要加速市政大楼、宜阳大厦、会议中心等核心工程建设,力争在3年时间内完成整个行政中心办公场所建设,确保搬迁的党政机关和市直单位2009年底前全部入驻办公。同时,用3年时间完成宜阳新区道路系统及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妥善解决好新区建设的风险规避问题。开发建设新城区,政策性强,周期长,牵涉面广,关系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办事、有序有情有理操作的原则,尽快建立、完善起新城区开发建设的风险规避机制。要规范运作程序,严格监督机制,完善报建手续,努力规避建设风险。五是要妥善解决好搬迁单位的资产管理问题。要按照“以楼换楼”的原则,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好拟搬迁单位,按要求、分批次地归集到行政中心办公。具体应做到:一要锁定范围。除公、检、法单位外,市级党政机关、群团机构和赋有行政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都要归集到行政中心办公。其中,市委各部门、市政府及其办公室、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群团机构等,在2008年年底前搬进市政大楼办公;市政府各部门和赋有行政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在2009年年底前搬进宜阳大厦办公。二要清理资产。从现在开始,要着手成立清查机构,对各拟搬迁单位现有的所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冻结清理,造册登记。三要明确责任。由于工程建设时间较长,在各搬迁单位没有归集之前,各单位现有的房地产资源,仍由原单位继续管理和利用;搬迁腾空后,各单位要主动将所属的房地产资源交由宜阳新区管委会盘活利用。四要严明纪律。客搬迁单位要按照坚决服从、服务于行政中心建设需要的原则,积极支持、全力配合办公场所统一搬迁的工作,并严格按照要求,主动将各自现有的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归集整理,上报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