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招牌杂思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1919
颗粒名称: 匾额招牌杂思录
分类号: I056
摘要: 我爱看街上的字,其兴致源于少年时居住的小镇上的块块牌匾,尤其镇东徐家祠大门的那块匾额,黑底金字煞是好看。
关键词: 散文 匾额招牌

内容

我爱看街上的字,其兴致源于少年时居住的小镇上的块块牌匾,尤其镇东徐家祠大门的那块匾额,黑底金字煞是好看。一日,我在那正聚精会 神地瞧它,一老者问我:“认识啵?”我摇摇头,老者靠拢我细声细气地比划着:“这字认'徐家宗祠‘,是明朝徐渭写的,他是大书法家,虽家境贫寒,可骨头很硬,达官贵人慕名来拜访他,他闭门不纳;巨富豪绅许重金请他写字作画,他视金钱如粪土,他在自己书屋的墙上高悬'一尘不染'的匾额,以示贫贱不能移的高洁情怀……”
  后来我进城读中学后,在当地算是村上一大 秀才,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村里的人都请我写字,写后还留我吃饭,或送点年货(红枣青豆之类 的干果),我想起徐渭"一尘不染”的精神,拒不收礼,更不吃饭,博得众口称赞。后来,不知怎的,突然刮来一阵狂风,不但城里的匾牌全部刮走了,就是镇里的也荡然无存。"徐家宗祠”那块大匾,由于是红木,烧了一天一夜。我愤不敢言,因这全属“封资修”,只是心疼得哭了大半夜。思想起这些匾额,虽然名家题字不多,可大多数都是当地“书法家”写的,而且不局限于几个人,一条街就像是精品云集的书法大展。这里很多作者虽名气不大,但字写得都很规范,很标准,字字功底深厚,有的取法古代金石碑刻,用笔追求苍劲古朴,透出朴拙雄浑之气;有的取法"二王”,笔法精熟老到,结体秀丽精巧。再加上装饰得又很精巧,红底黄字、黄底绿字、黑底金字,煞是壮观,给人带来艺术的欣赏,展现着一种文化的底蕴,也体现出了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这些知名的或是不知名的人士书写的各种字型书体的牌匾,使满街有着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好似有山有水就有灵气一样。
  狂风过后,很快又恢复到往日的平静。街上的字也逐渐多起来了。不少大厦、商场门面都用上了美术字。这字很省钱(没有高价润笔费),又省事(满街是同种字体),又能一目了然,人人能识。不过,这些字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有点不得劲,不够味。细想起来,字在格子内"状如算子”,用尺画线成真正的“横平坚直”,这还不够“美术”,字的下面又加些类似外文的拼音字母,使匾牌既有洋味,也有土味。不久,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电脑字,这字比美术字丰富得多,书圣王羲之、伟人毛泽东的字都可分毫不差再现于匾牌之上,这本无可厚非,但它毕竟是制作的,字里行间缺乏些文人气息,同时也失去了它的地域特色,更谈不上什么民风民俗之气。此后,大街小巷又兴起一些伸胳膊蹬腿的字,十分刺眼,如细打听,这些字不仅字价高,写字的人身价也高,他们都是当地身居要津者。君没听说吧,一家大酒店因卫生不合符标准,工商局要去查问,其中有一机灵小伙见酒店大字招牌款文下的名字竟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于是急忙“收兵”回营。看来求字者够 有"心机"。
  余秋雨说:"文化是对人格的追溯”,真正的文化是向需要你的人默默地走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匾额招牌是这个城市的一种文化,一种广告,让人走在大街上,都会被一些书艺精湛的牌匾所吸引而驻足。
  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书法文化,理应为建设健康的社会风尚作出贡献。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书法文化的建设更应是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其荣
责任者
徐渭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余秋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