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大度随法生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1798
颗粒名称: 自然大度随法生机
其他题名: 速写沈立新的艺术人生
分类号: G613.6
摘要: 沈立新是当前深受书法爱好者关注的一位人物。他在《书法难写是精神》一文中强调“书法是无声的艺术”、“涵包太虚、囊括万有,潜藏着一种深邃的宇宙意识”。所谓“点画见功底,章法蕴内质”,都是说书法家的功底很要紧,也是我们常讲的笔墨功夫。可对沈立新来说,这诸多的一切都为他的大家风范所消融了,剩下的在他书法作品中只是天趣自然。自然到每个字都像充满活力的小生命在空旷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徜徉。见过沈立新的人,都为他的勤奋、拼搏、刻苦上进的精神所感动。一以贯之的不苟且随俗的心态,其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使沈立新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关键词: 文化行者 艺术人生

内容

沈立新是当前深受书法爱好者关注的一位人物。关注什么?他在《书法难写是精神》一文中强调“书法是无声的艺术”、“涵包太虚、囊括万有,潜藏着一种深邃的宇宙意识”。看来,沈立新正从对书法本体的认识中走出来,从民族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努力"创变”属于自己的东西。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视觉上它是具体的,表现上又是抽象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而它恰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最能将心灵深处最隐秘、最难以言明的东西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基于这一理解、感受,为求更好地运用这一艺术形式,沈立新重又开始以社会文化学、美学的眼光对书法进行研究学习。他深深感到中国书法历史的丰富,他要找到它为什么、凭什么有这种丰富?它的审美意义、价值、效果是无可比拟的,这个效果从何而来?书法在人们缺少艺术自觉的历史阶段,竟创造了后来有了艺术自觉的人也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
  是今人艺术不及古人,还是今人在运用书法形式上没有真正总结出古人最本质的经验?这诸多的问题如有一个结果与答案,是书法界的一件可喜可贺之事,对当今的书法事业发展必有一个大的促进作用,这就成为书法爱好者们对沈立新所期待所关注的原因。正如他在去年8月30日接受记者釆访时说:“我还有个读书计划,准备深入研读《说文解字》、《古文观止》、《钟鼎文》等古文书籍,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和激发灵感。” 所以,我们现在谈论沈立新的书法,绝不能仅从他已出版的书法作品集和他个人书法展览的作品中去评论、赏析其书作中的章法、笔法与墨法,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是一个书法家成熟的必然技巧与条件。所谓“点画见功底,章法蕴内质”,都是说书法家的功底很要紧,也是我们常讲的笔墨功夫。可对沈立新来说,这诸多的一切都为他的大家风范所消融了,剩下的在他书法作品中只是天趣自然。自然到每个字都像充满活力的小生命在空旷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徜徉。古人称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看沈立新的每件作品,我们似乎重新理解到这个比喻的审美意义。
  “一通百通”是说当人的思维挣脱了桎梏,会像江河一样在冲破悬崖峭壁的艰难险阻之后一泻千里。艺术创造也是如此。沈立新已是正入成熟之境,他在从事书法创作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现在又致力于国画艺术。他要从书法艺术中找到绘画创变的某些启发,当然也要视点高,看得深,能见人所不能见。比如说,绘画要求绘画者首先想到的是画什么,怎么画。正如人们要求书法创新只想到它原是写字时,最极端的“创变”便是反其道而行:废弃文字,废弃文意。或利用象形文字将书法图画化。现在,由于沈立新的“创变”,其永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支持着他,在新余市他的作品成为城区的一道亮丽风景。城区三处著名的风景点是由他的书法所造就的:一处是市总工会前街心花园中矗立的“美哉仙来”石;一处是北湖公园内的50米书法长廊;一处是市建设银行大院的“和谐”石。另外还有不少店铺的招牌、报刊的刊头,亦为他所题写。人们从市内各大酒店装饰一新的墙壁上,也常能看见他的墨宝:或古典,或现代,或恣意狂放,或洒脱自然。他的书法已经成为新余市的一张城市名片。
  据悉,沈立新在省内、市内创造过多个“率先”:他是最早举办个人书法展的江西省书法家;是新余市最早出版个人书法集的书法作者;是最早同时出版“书法集”和“诗集”的江西作者;是最早独立创作完成50米书法长廊的书法作者;是最早在国家级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字帖的江西书法家。另外,他在赣西三市(萍乡、宜春、新余)书画家中最早被聘为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邀书画家。
  这诸多成绩的取得,使他头上的光环也越来越多,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余市书协名誉主席,新余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这一长串的头衔,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知识、艺术档次的象征,也是文化品位的反映。
  有人说"书法以幼工为佳”,这话不错。古往今来许多书家幼承家教,濡墨染翰,数十年临池不辍,日积月累,终成大家。然而,后学得道者在历史上亦复不少,如苏老泉27岁才开始读书,齐白石28岁开始作画。了解沈立新的人都清楚他的家境,他的艺术历程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沈立新的家世可以说与艺术几乎无缘,他是安徽含山县人,世代务农,兄弟姐妹又多(7个)。50年代末遇上自然灾害,全家十口在家乡呆不下去了,只得外出逃荒讨饭,从芜湖、池州,辗转铜陵、安庆到达九江,后又经德安、永修,最后到达云山综合垦殖场凤凰山分场。在这里,全家人加入到农垦大军的拓荒洪流,为生活而奋斗。在校读书的沈立新年年被评为“五好学生”,诚然,那时城里的学校都几乎“半工半读”,农村垦殖场里的中小学就可想而知了。自幼爱好写写画画、舞文弄墨的沈立新,成家后在他夫人陈德菊的鼓励支持下,对文学、诗词、书法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使他感叹“身有新衣穿一年,人有好妻享一生”。
  走过家庭迁徙、父兄早逝、磨砺维艰、奋发读书的生活经历之后,沈立新于1988年作为引进人才,正式调入新余市文化局工作,1995年调任新余市文联副主席,1997年调新余市政协工作至今。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曾从事过教育、共青团、党务、宣传、文化、艺术、政协行政管理等工作。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社会经历,无疑对沈立新的素质修养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沈立新,现在是新余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委主任。在忙完繁杂政务之后,他一有空余,便欣然提笔,写淡泊襟怀于笔端。晚上的空闲时间是他独有的财富,像是旱天的鹅见了水,一头扎下去就出不来。
  “艺如其人”。见过沈立新的人,都为他的勤奋、拼搏、刻苦上进的精神所感动。一以贯之的不苟且随俗的心态,其永不疲倦的探索精神,使沈立新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维华
责任者
何其荣
责任者
沈立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