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挑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1731
颗粒名称: 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挑战
分类号: H136.4
摘要: 网络语言”折射出年青人时尚、青春、前卫的生活气息,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夺走了青年教育的“话语权”。积极回应“网络语言”的挑战 “网络语言”的兴起,消解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功效与成果,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与挑战。但应该指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也为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人的德性的生存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关键词: 网络语言 网络教育

内容

"偶稀饭、潜水、百度一下、886、GG……”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从原先单一的汉字组合到现在的汉字、数字、字母、符号等多种形式并用,从过去的严格限于网络传播到现在的经常在大众传媒亮相,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不仅支配着年青人的言语方式与行为习惯,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年青人的生活世界与思想道德。
  “网络语言”折射出年青人时尚、青春、前卫的生活气息,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夺走了青年教育的“话语权”。一来“网络语言”助长了青年人的叛逆性格,二来有些不良信息与价值观念借助于“网络语言”外衣,对年轻人的思想与行为带来不利影响。
  青年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当代青年族群言语方式的变迁,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关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也只有直面“网络语言”的挑战,并积极汲取“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积极利用“网络语言”开展工作,方能使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灵世界。
  “网络语言”:当代青年族群的言语方式所谓“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更确切地说,是当代青年以网络生活为主题,尤其在网聊、“网络社区”中使用的“键盘语言”。没有规则,自成方圆的“网络语言”以其快捷性、丰富性、自由性、互通性的鲜明特征,迅速成为虚拟时代青少年的新宠。
  “网络语言”是时代变迁的纪录,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彰显出网络时代青年的思维习惯与言语方式,也传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只有青年方能领悟的“人文精神”。年轻一代对“网络语言”的热衷,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网络语言”对青年“话语权” 的占据,预示着当代青年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和同龄人交流与沟通的心情。“网络语言”的前卫性,标示了当代网络族群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相疏离的趋势; “网络语言”的简约性,暗含着对循规蹈矩、古板刻薄的传统教育的反抗;“网络语言”的直观感性化,表达出青少年群体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网络语言”的叛逆性,折射出青少年渴望融入社会但又怕被新时代遗弃的恐惧。
  “网络语言”:对传统教化方式的冲击话语方式与言语表达是人类社会文明方式最集中、最直观的表现。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论社会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就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信息流向而言,总是由上及下、由师及徒地传承。但在交互式的网络时代,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由于亲子、师徒两代的适应能力不同,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快慢不同,父辈、师辈逐渐丧失了教化的绝对性,子辈、徒辈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尤其是“网络语言”赢得影响青年族群的“话语权”后,大大淡化了家长和教师“身正为范”和“亲临监督“的教育作用。在网络语境下,长幼之间、师生之间出现了“话语权”的反串,不仅知识教育如此,而且价值教育同样也面临着“话语权”转向的新趋势0。青少年具有求新、求异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希望用语言来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而这种个性在虚拟的世界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但这种与传统相背离的个性甚至蔑视传统的思维观念,却与传统的思想教化、德性教化的观念渐行渐远。特别是“网络语言”极易使青少年满足于其中的虚幻自由,久而久之就会对“自我”、“自由”与“偶像”的真正含义丧失成熟、理性的理解,进而导致生活世界道德和习俗的失范,甚至信念与信仰上的混乱和迷失。
  再者,“网络语言”是一种伴生于网络技术的特殊文化现象。“网络语言”的发展引发了“殖民文化”的入侵,它把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与价值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把欠发达民族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民族文化、语言特征等边缘化、碎片化。“网络语言”的崇洋、西化的表达方式,强化了青年族群对西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崇拜,加剧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对东方文化、民族价值观与政治理想信念的冲击。不能不提防的是,大量不良信息,借助“网络语言”的便捷途径与巨大影响力,无可避免地会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造成负面影响。当“网络语言”占据青年人的“话语世界”后,以往的正统价值教育导向再难进入青年人的道德认知、政治信念。“网络语言”对传统思想道德教化方式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积极回应“网络语言”的挑战 “网络语言”的兴起,消解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功效与成果,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与挑战。但应该指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特性的话语形式,也为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人的德性的生存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一,借鉴“网络语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要真正成为年轻人自觉、自愿的选择,成为当代青年的生存方式,就必须抛弃传统惯于向人们“颁布真理”的样式,在教育语言选择上汲取和借鉴"网络语言”的独特之处。“网络语言”就其性质而言是中性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应对之策,恰恰在于使中性的“网络语言”为教育目的服务。
  第二,应用网络游戏。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于色彩、声音以及事物的变化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教育类网络游戏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教育为目的,通过让参与者在虚拟的情境中完成各种任务从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尽管在教育网游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虚拟的,但是人际之间的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却在随着网络得到传递。为此,教育网络游戏应该成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另类“网络语言”。目前,教育类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国外道德教育的有力助手,但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实验阶段。
  第三,呼唤“网络妈妈”。“网络妈妈”刘焕荣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不遗余力地播撒着她的真情和爱心。“网络妈妈”刘焕荣的出现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条以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面对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光有刘妈妈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有更多像刘焕荣一样的“网络妈妈”出现,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在沟通中得到帮助;需要教育工作者不再以教育者和改造者的心态出现,而是通过思想自然流露,情感交互作用,因势利导,以理服人。
  第四,设计隐蔽课程。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指师生关系、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提倡的东西、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的面貌等。隐蔽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和影响的作用不亚于正式的课程。所以教育者应该注重隐蔽课程的潜在作用,使之为德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网络时代的"网络语言”业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的“时代语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担当起网络时代育人的使命,积极回应“网络语言”带来的挑战,积极借鉴与汲取“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转变教育的话语形式,与时俱进开展教育工作,使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契合年青人心灵的 “网络语言”。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立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