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封石麓诸侯第、武赐新吴将相家”。追溯奉新县的历史渊源,晋代新吴侯涂钦及其十二世孙涂文师,为新吴县上奏朝廷“请准复县”和“捐基作邑、凿井惠民”等感人故 事,一直为历代奉新人民广为传颂。
奉新县,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属豫章郡。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设置新吴县,县治在今会埠,属豫章。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县衙由 会埠迁至冯川。南唐保太元年(公元937年),吴把帝位让 于唐,为避嫌,遂更新吴为奉新。
涂钦(247-337),字思文,号石麓,原籍安徽怀远县,晋代总督兵马上将军都元帅,东南十四省涂氏太始祖,封新吴侯,以左右五县为食邑,遂家于新吴冯川之竹冈山(即今华林小区所 在地)。
涂钦为晋代开国元戎,历事西、东晋武、惠、怀、愍、元、明、成七帝,享寿九十岁,卒谥“忠武” 。据《豫章涂氏宗谱》载:始祖钦公,晋怀帝时出镇江西,以武功封新吴侯,食釆於 斯,遂择狮子山之前,冯川之上而定居焉。名其地为易里,居 侧有一山曰竹冈,亦一并买下。公卒,子孙秘葬其巅(今华林 小区)。涂钦奉命出镇江西,并率兵辅助晋王室南渡江南,他 “戮力行阵”,“鼎定豫章”,“中兴南土”,为琅珈王司马睿 建立东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等拥护下称帝,是为东晋元帝,初定年号建武,次年改为大兴。元帝即位后,大封群臣,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十一月,元帝送诰命封镇守豫章的涂钦。建兴乙亥(公元315年)秋,始举江东大族乔迁于豫章之涂舍村、新吴之冯川,而子孙定居焉。
涂文师(625-715),行七,人称涂七公,号新吴处士。高祖涂富甲,曾官礼部主事;曾祖涂高,仕工部司务;祖父涂告,字昌期,南朝齐武帝时,钦赐进士,授资政大夫;父名涂菓,字御顺。涂文师是涂钦的十二世孙。居于新吴冯川之北狮山之南的竹冈山,该山系涂钦封侯赐爵、食采新吴时所置祖莹,山右为宅基地,即今奉新县政府所在地。
涂文师幼时“性颖敏,岐嶷不群,兄弟互为师友,书无所不读,下笔则千言不竭,文不加点,接引后学,如恐不及。淡荣利,寄情山水,笑傲烟霞以自得。又慷慨仗大义,乡邻有急, 不啻切肤,辄为太息,务予安全”。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新吴独立置县,县治在磐山之上,今奉新会埠的故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安抚使李大亮废新吴又并入建昌,县治在今永修。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涂文师“一日步东郊,见担囊负橐,奔走仓皇,至疲劳不堪而不敢告瘁者”。涂文师询之,对曰:“曩者隶新吴,便轮挽,近者止数十步,远者不越数十里。自李大亮废新吴县并入建昌,道里殷遥,朝发而夕不能至。且水道不通,纳粟纳秸,舍舟楫而用筐,劳何如之。”涂文师目睹耳闻了这些情景,说:“吾辈目击颠连,坐视不援手,是兹过也。”于是他,与邑人鲁思祥一道联名土书当朝,以“建昌道远,民劳轮役”为理由,请求恢复新吴县。二年,朝廷准其所奏,恢复新吴县。但旧县治已废弃了57年,不适宜再作县治。涂文师与弟涂文政(行八,人称涂八公,号冯川处士)毅然决定将自己的祖莹地和祖基地竹冈山无偿捐献出来新建县署。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县丞高良弼将县治从故县迁至冯川,涂氏子孙遂星居散处。新迁的县城严重缺水,涂文师兄弟又“相度地势,开井七口于城市,名'七星井'”。涂文师卒后葬于竹冈 山,后人于其墓上建涂公祠以祀之。“七星井”泉香水洁,县 城百姓均沾其泽,载其德,又于大街之东立祠祀之。
新吴侯涂钦是东南十四省(市)涂氏的始祖,据不完全 统计,其后裔遍布全国各地,达到130多万人,在台湾,涂钦 后裔是排序第60位的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