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教育中的批评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0588
颗粒名称: 谈思想教育中的批评艺术
分类号: D261.1
摘要: 在日常思想教育中,一个人做了错事,犹如身上生了毛病,不吃药打针是不行的。但吃什么药、打什么针,以及如何吃、如何打,就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批评也是这样。
关键词: 思想教育 教育实践 批评教育

内容

在日常思想教育中,一个人做了错事,犹如身上生了毛病,不吃药打针是不行的。但吃什么药、打什么针,以及如何吃、如何打,就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批评也是这样。在长期的思想教育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带着爱心,一切将如愿以偿。英国作家狄更斯说:“爱,能使世界转动。”教师如果对学生充满纯真炽热的爱,其批评语就不会三分怨气、七分怒气,就不会变成讽刺、挖苦学生的工具,就不会挫伤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了解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批评教育学生,了解学生是必要前提。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要对受批评学生的个性、气质等特征,以及不同的违纪机和危害程度进行充分分析和认真研究,进而因人施教,切忌公式化、概念化批评。
  旁敲侧击,寓批评于鼓励之中。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不应是灌输、压制,而应是唤醒、启发、鼓励,要旁敲侧击,寓批评于鼓励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从而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保持沉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冲动。学生犯错后,教师有意识地采取沉默态度,静观其变,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寻找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长中的中学生犯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因此在思想教育中掌握批评的艺术,对症下药,给“药”穿上“糖衣”,并装进“胶囊”,定会利口利病。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乐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