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形势,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既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竞争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宜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特别是“长珠闽”地区和“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与交流,为宜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市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与条件,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的意识更强、氛围更浓、干劲更足。我们务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进取心,把握形势而不丧失机遇,开拓创新而不因循守旧,团结奋进而不畏惧挑战,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更加扎实地推动宜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按照市第二次党代会作出的发展决议和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全面落实“在全省整体实力前移、局部工作前列”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心圈廊”的发展构想,突出决战工业园、建设新农村、做大市本级,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基地,实力雄厚的县域经济强市、环境优雅的生态休闲城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之地,全力打造实力宜春、活力宜春、魅力宜春、和谐宜春。主要目标任务是: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20%,出口创汇年均递增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0%;实现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前移,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翻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城市创建、社会事业发展在全省站前列。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注重在“五个提升”、“八个方面工作”上力争跨越式发展。“五个提升”是:——实现区位优势的提升。加大城市规模和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扩大横向联系,致力构建“全方位、高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实现产业层次的提升。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发展循环经济,致力形成“工业主导、农业优化、三产繁荣”的经济构架。——实现城市品位的提升。突出“江南生态休闲城市”的建设定位,深化宜春中心城发展和各项城市创建,致力创建“生态优越、文化浓郁、个性鲜明”的城市品牌。—实现行政效能的提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推进效能建设,坚持执政为民,致力打造“务实、创新、高效、清正、和谐”的责任政府。——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致力建设“环境优美、百姓乐业、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八个方面工作是:(一)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化工业结构,做强工业经济。全面实施扶优扶强策略,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壮大医药、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电力能源、建材五大支柱产业,以及化工、纺织服装两大后续产业,大力培育骨干企业,构建工业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群体。大力推进品牌工程和质量振兴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各类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元器件、精细化工和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十一五”期间,完成工业重大投资项目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以上,五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200户,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提升“三外”水平,提高经济开放度。进一步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注重引进和培育以外向型、科技型、生产型为主的有型经济、有根产业和有税企业,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和技术含量高、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完善招商安商服务机制,提升跟进服务质量,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进资率和投产率。“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年均递增25%,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美元或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突破200个。完善扶持政策,壮大出口群体,强化市场开拓,扩大对外贸易。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完善口岸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通关效率,增强对外贸易竞争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巩固和发展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突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完善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培植主导产业,形成园区特色。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更加注重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大力发展“专、优、特、精”中小企业集群,建成一批土地利用率高、产业配套性强、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的成长型工业园区。2010年,力争实现工业园区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税收20彳乙元,力争形成2个以上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高效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以及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基本完成袁河、锦河、潦河重点河段河道整治和现有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抓好泉港、清丰山溪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继续对现有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市县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通讯预警系统,在乡镇和重点水库建设加密自动气象站,在大中型水库和重点流域建设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初步建立山体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积极实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日元贷款造林等林业工程,大力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高产油茶林、毛竹丰产林。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开展农村沼气池建设,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大中型环保沼气工程,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推广应用电能、液化气,推进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派性,倡导科学文明的新风尚,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三)科学塑造“江南生态休闲城市”形象,加速城市功能的增强和人气的提升深入开展城市创建活动,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中心城区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总目标,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创建活动。到2010年,力争城区建成面积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人。整合城市资源,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建设。着力抓好市经济开发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新城区开发、城市饮用水水源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宜春机场等重点工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文化科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抓好“城中村”及危旧房改造。完善城区管理体制,加强街道、社区建设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联创联建和市民自治。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高度重视和指导各县市争创省级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有条件的县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和“双拥”模范城。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城市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繁荣文艺创作和大众文娱市场,完善公共文化投资体制,加强文化市场和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加强文物保护,弘扬宜春特色文化,培育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项目。大力发展大众传媒、文化娱乐、节庆活动、文化产品流通及广告业,培植一批文化企业。发挥“生态”优势和 “禅宗”特色,完善旅游发展政策,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级旅游景区创建,树立“富硒温泉、禅宗圣地、生态休闲”的旅游品牌。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6.5%,力争达到8%,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流通业,培育壮大物流经营主体。优化整合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大型配送系统、连锁经营、多式联运、大型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商务网络信息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功能完善交通设施。全面提高国、省道干线公路等级,建设宜春至安福公路,进一步改造320、105国道,配合支持武吉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形成全市高等级公路网骨架。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路网等级、通达深度和质量,到2010年水泥(油)路盘本实现“村村通”。配合完成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快赣江、锦河、袁河水运主通道的升级改造,完善各县(市)客货运输场所。、/推进能源建设。配合支持丰城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争取三期扩建工程;做好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争取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加强电网建设,改造城市电网,完善农村电网,建设一批110千伏安变电站和宜春中心城配电网工程,实现70%以上的县市建有220千伏安变电站。建设丰城矿务局丰龙煤井,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天然气入宜工程,改造城市燃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数字宜春”,加速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快电信业发展,大力发展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和智能化业务,提高广播电视发展水平;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建立电子商务基础平台与服务系统;完善政务信息网,加强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实现网上政务公开、网上为民服务;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提升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效率。(五)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资源节约技术推广应用。淘汰浪费资源的落后工艺,限制高耗能、高耗材行业,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产业,重点在有色金属、煤炭、电力、交通、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工业园区。到2010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切实节约保护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对各种资源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切实保护好天然阔叶林、各类珍稀树种和野生动物,创建一批市级自然保护区,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林业生态资源永续利用。加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大治理水土流失力度。依法保护和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严格规范矿山开釆建设的审批程序,依法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的监管力度。继续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范房地产並发展,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效益。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抓好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到2010年,各县市都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加强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0%以上。加强城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管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加大农村规模养殖场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力口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进一步整治对饮用水水源构成重大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做好重点江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工作,确保7条主要河流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在三类水标准以上,主要生活供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对火电、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力度,在建筑领域实行无尘化、无害化管理。(六)加快改革步伐,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建立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市场调节的创业机制,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力争2010年民营经济纳税总额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0%。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会计、法律、工程、管理、科技等各类咨询服务业,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完善投资权益保障制度。改善金融服务,强化金融监管,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宜春落户。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快改制转企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步伐。继续抓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行“乡财县代管”,逐步减少和消化乡村债务;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加强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推进政府采购管、采分离步伐,创新政府采购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粮食管理体制改革。(七)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宜春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自主创新,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的科技应用。加大人才引进、使用、培训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鼓励发展各类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城镇和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方针,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力口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和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规范企业用工和职业介绍行为,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登记信息系统、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司法跟踪服务信息系统,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措施。完善城市低保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健全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和老龄事业,积极稳妥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规划建设好中心城老年公寓。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解决部分群众“打官司难”问题。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建设适应广大居民支付能力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积极有序发展廉租一住房,使城市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能够买得起基本住房,困难家庭能够有房住。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和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健全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严肃责任追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力争发现于形成之初,处置在萌芽状态。大力实施“五五”普法,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强化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各种灾害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畅通信访渠道,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按照“合法合规、依情依理”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有效减少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维护正常信访秩序。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积极支持驻宜解放军、武警、消防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完成《宜春市志》的修编和出版。重视做好统计、物价、人民防空、外事侨务、涉台事务、社会科学、档案、保密、红十字会等工作,进一步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八)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和职能转变,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围绕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和服务政府的建设要求,加强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加速推进行政许可方式改革,简化行政许可程序,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招投标中心建设,形成公平公正、规范运作的招投标交易新秩序。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规范国有资产监管,提高国有经营性资本的运营质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突出政府政策引导、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的作用,加快完善以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资金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支持体系,优化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章程开展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公务员法》,切实规范公务员行为。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加强行政监察、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加大源头治腐的力度,构筑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努力形成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良好作风。各位代表,宜春新一轮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发展力量,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宜春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为全面建设和谐宜春、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