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工作目标与任务突出和谐发展主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20000215
颗粒名称: “十一五”工作目标与任务突出和谐发展主题
分类号: F123.399
摘要: 根据“十一五”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注重在“五个提升”、“八个方面工作”上力争跨越式发展。加大城市规模和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扩大横向联系,致力构建“全方位、高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一一实现产业层次的提升。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发展循环经济,致力形成“工业主导、农业优化、三产繁荣”的经济构架。
关键词: 十一五 工作目标 和谐发展

内容

根据“十一五”发展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注重在“五个提升”、“八个方面工作”上力争跨越式发展。五个提升是:一一实现区位优势的提升。加大城市规模和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扩大横向联系,致力构建“全方位、高层次、多元化”的开放格局。一一实现产业层次的提升。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比重,发展循环经济,致力形成“工业主导、农业优化、三产繁荣”的经济构架。实现城市品位的提升。突出“江南生态休闲城市”的建设定位,深化宜春中心城发展和各项城市创建,致力创建“生态优越、文化浓郁、个性鲜明”的城市品牌。
  一一实现行政效能的提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推进效能建设,坚持执政为民,致力打造“务实、创新、高效、清正、和谐”的责任政府。一一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致力建设“环境优美、百姓乐业、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八个方面工作是:(一)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化工业结构,做强工业经济。“十一五”期间,完成工业重大投资项目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以上,五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2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200户,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提升“三外”水平,提高经济开放度。“十一五”期间,力争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年均递增25%,引进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美元或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突破200个。完善扶持政策,壮大出口群体,强化市场开拓,扩大对外贸易。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完善口岸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通关效率,增强对外贸易竞争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巩固和发展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突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完善工业园区产业规划,培植主导产业,形成园区特色。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更加注重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大力发展“专、优、特、精”中小企业集群,建成一批土地利用率高、产业配套性强、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的成长型工业园区。2010年,力争实现工业园区销售收入超500亿元、税收20亿元,力争形成2个以上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继续对现有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市县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通讯预警系统,初步建立山体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积极实施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日元贷款造林等林业工程,大力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高产油茶林、毛竹丰产林。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开展农村沼气池建设,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大中型环保沼气工程,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推广应用电能、液化气,推进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派性,倡导科学文明的新风尚,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增强农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健康发展。(三)科学塑造''江南生态休闲城市”形象,加速城市功能的增强和人气的提升中心城区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总目标,积极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创建活动,到2010年,力争城区建成面积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万人;整合城市资源,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建设;着力抓好市经济开发区、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新城区开发、城市饮用水水源建设、城市防洪工程、宜春机场等重点工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文化科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完善城区管理体制;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繁荣文艺创作和大众文娱市场,完善公共文化投资体制,加强文化市场和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物保护,弘扬宜春特色文化,培育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项目;大力发展大众传媒、文化娱乐、文博会展、文化产品流通及广告业,培植一批文化企业;发挥“生态”优势和“禅宗”特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级旅游景区创建。到“十一 五”期末,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6.5%, 力争达到8%;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群众体育爰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流通业,培育壮大物流经营主体;优化整合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大型配送系统、连锁经营、多式联运、大型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商务网络信息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功能完善交通设施。全面提高国、省道干线公路等级,建设宜春至安福公路,进一步改造320、105国道,配合支持武吉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形成全市高等级公路网骨架;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路网等级、通达深度和质量,到2010年水泥(油)路基本实现“村村通”;配合完成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加快赣江、锦河、袁河水运主通道的升级改造,完善各县(市)客货运输场所。推进能源建设。配合支持丰城电厂二期工程建设,争取三期扩建工程;做好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争取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加强电网建设,改造城市电网,完善农村电网,建设一批110千伏安变电站和宜春中心城配电网工程,实现70%以上的县市建有220千伏安变电站。建设丰城矿务局丰龙煤井,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天然气入宜工程,改造城市燃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信业发展,大力发展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多媒体通信和智能化业务,提高广播电视发展水平;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建立电子商务基础平台与服务系统;完善政务信息网,加强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实现网上政务公开、网上为民服务;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提升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效率。(五)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资源节约技术推广应用;淘汰浪费资源的落后工艺,限制高耗能、高耗材行业,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产业,重点在有色金属、煤炭、电力、交通、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工业园区。到2010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切实节约保护资源。切实保护好天然阔叶林、各类珍稀树种和野生动物,创建一批市级自然保护区,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大治理水土流失力度;依法保护和合理开采矿产资源;继续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规范房地产业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到2010年,各县市都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加强对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0%以上;加强城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管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加大农村规模养殖场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大对火电、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力度,在建筑领域实行无尘化、无害化管理。(六)加快改革步伐,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建立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市场调节的创业机制,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平台,完善投资权益保障制度;改善金融服务,强化金融监管,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宜春落户。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探索资本、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加快改制转企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步伐;继续抓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行“乡财县代管”,逐步减少和消化乡村债务;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加快部门预算改革,加强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推进政府采购管、采分离步伐,创新政府采购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基本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粮食管理体制改革。(七)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宜春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大人才引进、使用、培训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巩固和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鼓励发展各类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宜春学院和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城镇和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和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规范企业用工和职业介绍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市低保动态管理机制,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在实现城乡居民低保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健全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和老龄事业。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和主体责任;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大力实施“五五”普法,进一步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强化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妥善处理各类信访问题。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工作,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积极支持驻宜解放军、武警、消防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完成《宜春市志》的修编和出版;重视做好统计、物价、人民防空、外事侨务、涉台事务、社会科学、档案、保密、红十字会等工作,进一步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八)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和职能转变,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提高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招投标中心建设;盘活国有资产存量,规范国有资产监管;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突出政府政策引导、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的作用,加快完善以信息服务、技术服务、资金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支持体系,优化加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章程开展工作,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公务员法》,切实规范公务员行为;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加强行政监察、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加大源头治腐的力度,构筑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机构

京九铁路电气化
相关机构
宜春学院
相关机构
红十字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江南
相关地名
宜春
相关地名
赣江
相关地名
袁河
相关地名
丰城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十一五
相关实物
社会主义
相关实物
无公害农产品
相关实物
长江防护林
相关实物
生态公益林
相关实物
速生丰产林
相关实物
城市规划管理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