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丧葬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唯一号: 141034020230000257
专题名称: 龙虎山丧葬习俗
文件路径: 1410/01/object/PDF/1410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T00392_00.pdf
专题类型: 习俗
产地: 龙虎山

专题描述

乡村把丧葬看成是一件“白喜事”。旧时,丧葬仪式视家庭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而不同,分为厚葬与薄葬两种。但总体上分为发丧、买水净身、人殓、烧香、出殡、人土、送火种、团坟等程序。官绅富商家办丧事,首先要向亲友发丧,再请择日子先生看死者断气时辰,确定买水、入殓、出殡、下葬的时辰,如时辰不利,有的要停棺几日、几月甚至几年。亲友到齐,送白礼祭帐、挽联、奠金,高搭灵棚,请道士或和尚做水陆道场、乃至七七四十九日罗天大醮,为死者超度亡灵。请地方名流写祭文,子孙请人刻下墓誌铭等 死者停放在地上,口内要装入金银,称为“打口含”,以防死者到阴曹地府被割去舌头。买水净身后,由儿子、儿媳、女儿进行梳洗头面,由从事办丧事的为死者更衣。入殓时,举家哀哭;盖棺时,由办丧事的人钉“关刀锁牌”,钉一锤喝一声彩,钉好后,儿孙要送钱给办丧事的人。出殡头天晚上,亲友到灵柩前烧香,“八抬方(八仙)(即专事抬棺材并造墓的八个人)”搓好草绳,做好哭丧棒后到灵柩前烧香作揖,儿孙晚辈一律跪下,烧香时按照辈份依次而行,整个烧香过程都在喇叭的哀乐声中进行,烧香结束,喇叭声也停止,鸣放鞭炮。当晚合家守灵。 次日一大早,出殡进行,哀乐齐鸣、铭旌开道,孝子、孝媳头戴麻冠,身穿重孝,分两边手扶灵柩,缓缓前行。有的还请知县莅临手持朱笔为某某“神王”字样上的“王”字上加一点,成为“主”字,称为“开祭点主”。出殡的队伍摆街过村,一路鸣放鞭炮,显示葬礼隆重。 棺木抬至请风水先生事先择定的安葬处,由孝子跪挖三下泥土,意为“开山”。再由八仙打井(墓穴),井打好后,等待下葬时辰,一般是在未时。最后上井的八仙将自己留在井内的脚印用树枝叶扫平。时辰一到,棺木落入井中,掩土前,由“八抬方”喝彩,孝子要打礼给“八抬方”,尔后,“八抬方”将事先带来的红粮袋放人孝子孝服中,喇叭开路,孝子“兜粮”归来,鞭炮迎接,留在山上的八抬方再慢慢向井中掩泥,堆土成坟。当晚宴席非得八抬方到齐坐好,才能开席,八抬方桌上的菜要双份。孝子、孝媳、孝孙依桌敬酒,并可划拳行令,意为死者人土为安白喜事转为红喜事。出殡的头天晚上不允许划拳。出殡的当天晚上,孝子用稻草扎成绳状,死者享年多少就在上面扎多少箍,然后送到新坟上,把新坟团团围定,点火焚烧,意为“送火种”。第三日早饭后,孝子、孝媳及孙子依然头戴麻冠,身穿重孝、脚着孝鞋到新坟上去“团坟”,为新坟添上新土,再把哭丧棒、孝帽、腰绳、孝鞋放在坟前,丧事基本结束。当晚“扛乩”,用筲箕反置在团箕上,盖上死者生前上衣,由两名妇女各用食指托住筲箕,筲箕翘起,来回在团箕内移动,儿子、儿媳等家人与死者“对话”,多为葬礼是否满意、穴地如何、有何牵挂等。 孝子虽然料理丧事结束,但要留孝头,在家守孝三年,三年中不会客、不喝酒行乐。有的有钱有势人家,因死者时辰不利,或未找到好的墓地,棺木依然停放在厅堂侧,初一、十五要烧香,有的棺木停放多年,连搁置棺木的板凳都霉烂掉。 一般穷苦百姓家里办丧事,也须经过买水净身、入殓、出殡、送火种、团坟等程序,但开支较少,也不讲排场。贫寒家庭无钱安葬,只用薄棺一口、或用木板钉合、或用竹床代替棺木、或草席裹尸,草草掩埋了事。 乡村视死者过了60岁的为“满花甲”,在60岁以下的为“少亡鬼”、“取债鬼”。遭雷击、淹死、分娩致死的、或客死在他乡的,尸体不能停放在厅堂,只能放在闲屋(柴间、磨房),或公共的水碓、碾房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丧葬历经改革,丧礼逐渐简化,20世纪末以来,更是提倡火葬。但丧事办理的基本程序在乡村仍然保留,死者亲友送花圈表示哀悼,有的还在新坟前焚烧纸扎的楼房、冰箱、彩电等“现代化”的居室和生活用品。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