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嫁娶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唯一号: 141034020230000254
专题名称: 龙虎山嫁娶习俗
文件路径: 1410/01/object/PDF/1410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T00390_00.pdf
专题类型: 习俗
产地: 龙虎山

专题描述

旧时的男女婚事,一要讲究门当户对;二要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专业的媒婆是旧时社会的产物,凭着一张嘴,“两头不打哄,中间哇不拢。” 媒婆到男女方提亲,经双方父母初步同意后,再由算命先生看男女双方生庚八字是否相合,有无相克。如相合女方家就商量具体时间,由媒婆通知男方家将去看“主家”(或称看人家)。即女方父母及亲戚三五桌或七八桌不等的人数到男方家去察访田产屋宇,看男方长相人品。男方则约定日期去看婢仂,由媒婆领去,男方到女方家厅堂坐下,要坐西席或东席,女方只是很害羞地从后间走进前间,坐的位置不当,则难以看清女方的身材与长相。女方看“主家”有大看小看两种,如双方同意,可以“吃茶”,否则茶水不动。这种习俗,沿袭了北宋以来“以茶定亲”的遗风。 双方同意结亲,就在男方家吃“成事饭”。男方要大摆宴席,三四张饭桌并拢,桌上摆放着左邻右舍送来的点心、水果,男方家打麻糍、煮蛋,女方父母上座,吃鸡腿。桌上酒菜丰盛。宴席撤下,新婿认亲,按辈份大小依次喊过去,被叫认的亲戚要事先准备好“红包”。再由女方认男方的亲戚,同样递“红包”,但“红包”的钱要加倍。认亲完毕,女方父母亲戚回去,男方也一一打发,给布料一块,女方父母则是一身的衣料。吃过“成事饭”在习俗中即认为“订婚”成立,男女双方可相互走动;不得反悔,如悔亲又有一套解除婚约的约定俗成的办法规矩。尔后,男方根据女方议定的彩礼定金要付给。旧时彩礼多为大洋,农户则以稻谷几担。结婚的日期由男方请人择定,连同布鞋纸样送交女方,女方应当为男方父母,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做新鞋一至二双,显示自己的女工如何。 结婚前三日,女方向男方写好礼单,注明猪肉、鱼、蛋、面条等的数量及各种礼金,如父母礼、辞堂礼、线面礼、厨倌礼等。结婚前一天,即起嫁日,女方请来是结发夫妻的而且生儿育女多的长辈为女方线面梳头打扮。亲戚前来喝酒送嫁。婚期,男方雇花轿或马,请串堂,扛箱的、挑担的,两个媒婆手夹雨伞、伞柄上扎红布巾。迎亲的队伍带上一床“爷娘席”,吹吹打打,前往女方家迎亲。 女方家中午的酒席一过,鼓乐响起,催新娘上轿或上马。新娘便要“哭嫁”,从父母到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等一一哭别。哭词现编,多为新娘感谢父母的养育、亲戚对她的关爱。“哭嫁”时,父母亲戚要一一打好“红包”给予新娘。 “哭嫁”结束,由女方的舅父抱新娘上轿或上马,新娘不能留恋回头张望娘家,否则,娘家会倒霉。扛箱的先行,花轿或马到男方家门口停下,由一司公一手拿菜刀,一手捉公鸡,割破鸡冠,将血洒在花轿前后,名为“退轿煞”。新娘“榨轿”不出,要“榨轿礼”,如是给了几次礼还不下轿时,两个拦门先生便要用唱词戏激新娘“新人榨轿为何因,总怕娘家有私情。……”戏激得新娘羞愧难当,只好下轿。再由两个牵娘左右搀住进入厅堂,当牵娘的标准很高,必须是选结发夫妻,而且生儿育女多、在地方上很贤惠的人才能担任。 新娘在牵娘的搀扶下,走过“米筛”和“谷筛”,意为筛尽一切私心杂念。接着抛花生、枣子、莲子、糖,“抢蛋”开始,尔后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人洞房喝交杯酒。 晚上,红烛高烧,彩灯辉映,宾客划拳行令,闹洞房。三日内无论大小辈份都可以尽情取乐,小辈可以向长辈脸上抹锅灰,气氛热烈而欢闹。 婚期第二天一早吃麻糍,媒婆主持开箱,男方要把“红包”递给前来陪嫁的、保管钥匙的小舅子。女方父母亲戚送嫁的衣服和压箱钱,由媒婆当众点数,显得女方家的富有与大方。 第三日,新郎新娘到女方家去上门,叫“三朝会亲”,新姐夫上门,女方家要大操大办。 在旧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神权、族权、夫权压在妇女身上。卖妻、典妻、休妻的现象时有发生,填房、纳妾的恶习严重。甚至年轻妇女丧夫,只好守寡,为赢得身后“贞节牌坊”的荣誉,不知葬送了多少妇女的青春。 另外,受封建生育观“多子多福”的支配,妇女成为早栽树早遮荫的“树”,16岁圆房的现象屡见。“滴滴哒,生到四十八”的无计划生育、弃婴、溺婴的现象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颁布了两次《婚姻法》,妇女得到了彻底解放。收养童养媳、纳妾、典妻的现象被根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男女自由恋爱所取代。《婚姻法》规定了男女结婚的法定年龄,拖男带女的害处使妇女接受了优生优育的观念。骑马坐轿被步行所代替。20世纪80-90年代开始,乡村姑娘出嫁也用上了轿车,陪嫁品也是彩电、冰箱,招待宾客往往在集镇上吃一顿酒席,减少许多麻烦,而在乡村,也还保留着一些接嫁、吃几天酒席的习俗。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