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春节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唯一号: 141034020230000238
专题名称: 龙虎山春节习俗
文件路径: 1410/01/object/PDF/1410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T00386_00.pdf
专题类型: 习俗
产地: 龙虎山

专题描述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大节,新年开端。在没有钟表的年代,人们把鸡啼的遍数定为时间的标准。雄鸡报晓后,天刚见亮,家家户户放鞭炮“开门大吉”。早在门外守候的“秆龙灯”贺年队伍便敲着小锣跳了进来。这种由儿童组织的“秆龙灯”五至七人一伙,从龙头到龙尾,全用稻草扎成。跳至厅堂,由跳龙头的儿童喝彩,其余应彩。彩词为:“伏以,龙头进门来,老板大发财,发财又发福,老板买田又做屋。屋又做得高,银子花边两边抛;屋又做得矮,银子花边两边摆。龙头上一点乌,老板生个儿子会读书;龙头上一点黄,生个儿子状元郎。龙头起个纵,老板打挂爆竹送。”房东看见儿童活泼可爱,开年又得到良好的祝贺,自然要打鞭炮欢送,并用果子或钞票打发。上年建新房的、结婚的,“秆龙灯”要“抢红”或“擂床”,打发的礼也要厚重些。 民间传说,儿童跳的“秆龙灯”,源于唐代,鲁国公程咬金为营救被诬下狱的功臣薛仁贵(上清渐浦薛家是其后裔),策划与组织了六七个功臣的后辈,利用“秆龙灯”的形式闯进天牢,把所得的食品送到牢内。因此,论资排辈,“秆龙灯”比狮子灯、龙灯、旱船灯、高跷灯等的辈份都大。这种习俗至今在农村流行。 全家起床后,衣着一新,洗脸水不能泼掉,用一木桶盛装,意为“财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尔后带领儿孙拿着香纸到村前“出行”,然后点香向四方作揖,祈祷四方得利、四季平安。吃早饭时,各家又鸣放鞭炮,主妇在厅堂的香桌上摆上四荤、一杯酒,焚香祭祖,然后开席,长辈居上,团团圆圆,合家相互敬酒祝福,长辈根据晚辈年龄的不同祝愿各异,有的希望儿子长大一岁不再淘气;或教导儿子勤奋好学;或愿女儿嫁一个如意郎君。 农村的跳灯为节日增添了祥和与热闹的气氛。早饭过后,大人小孩都出门看灯,有龙灯、狮子灯、旱船灯、马灯、罗汉灯、高跷灯等,每个灯队到来之前,都由下帖子的提着大红灯笼先到各家散发,是亲戚的下“全帖”,其余的下“半帖”。是亲戚的要招待吃喝甚至住宿,这种亲戚专指出灯所在村的妇女嫁到外村的。出灯的村庄要做下记录,写下谁家招待,点心名称及菜的种类。但灯不能年年出,中间必须间隔三五年。无论哪种灯来到有门楼的村庄,都要先在门楼前跳。 正月初一,各家各户不动剪JJ,不用针线,不打骂孩子,体现出富裕与吉庆。初二日,亲戚邻里往来,新女婿上岳父母家“上门”拜年。礼物是熟肉、糖、果子、糕饼等,长辈可以收下肉、糖与果子,但糕饼断然不能收,因为糕与方言“交”谐音,收了糕,就意味着断绝了交情。饼作为凑数的,也不能收。收了礼物,还应备些“回篮崽”的礼物,如捺菜、面条等。外甥向外公外婆、舅父舅母、侄子向伯父、叔父拜年。总之,晚辈向长辈拜年。如带小孩上门的亲戚,主人要送一束线,或一条红布、或钱打送。在酒席上,新女婿可大可小,坐上首不为失礼,坐下首也不算自大。但小孩要照看好,不能打破碗盘,不能讲吃饱了饭是“吃了仂饭”,因为“了”就是结束,不吉利。 有的大姓村庄,这一天还请戏班子到祠堂里来演戏。按照传统习俗,小丑先上台,因为在行当中小丑最大,唐玄宗李隆基曾扮演小丑角色。第一台戏要求祥和吉庆,所以,剧目由村里长辈或族长点写,开台必须是演《打金枝》(又名《郭子仪上寿》)。全剧围绕唐代功臣郭子仪寿诞期间其子郭暖与公主发生矛盾,而展开情节,从打金枝到金殿面君辩理、夫妻和好如初,自始至终没有挨杀斩首的场面而贯穿喜庆气氛。 解放后,春节繁琐的习俗渐渐破除。但鸣放鞭炮、贴春联、合家团圆、相互拜年祝福的习俗依然保留。跳秆龙灯、龙灯、狮子灯、马灯、旱船灯、高跷灯等活动在20世纪50~70年代初还盛行,80~90年代这些民间活动几乎消失。农民在家看春节电视文娱节目取代了昔日的习俗。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