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施华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10》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8926
颗粒名称: 记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施华山
分类号: K829
页数: 2
页码: 42-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施华山是一位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他在警察岗位上展现出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施华山始终坚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人民群众的安宁和幸福默默奉献,多次立功受奖。他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并通过实践行动帮扶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施华山还长期投入打拐工作,为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荣获多个奖项,受到各界的高度赞誉和崇敬。
关键词: 鹰潭市 施华山 道德模范

内容

2009年9月20日晚,施华山被评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英雄受奖,众望所归。事实上,从2009年施华山再次候选全国道德模范开始,就有成千上万个各行各业的群众通过信件、网络评论等形式表达他们对施华山的崇敬之情。在中国文明网上,共有1万多位网友给道德模范留言。
  施华山,这位以大山为名的人民警察,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召了社会,诠释了道德的真谛。从警21年,他始终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凭着一腔“为人民服务”的朴素情怀,默默奉献,日夜捍卫着百姓的安宁与幸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敬业奉献之歌。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你就不能多关心一下我们?”“我对不起你!”“你就不能请一天假,在家多待一天?”“等我退休了,一定天天在家,好好照顾你!”这是施华山和他妻子的一段对话。施华山所在的贵溪市流口派出所离家不到3千米,但是施华山却很少回家,用妻子的话说,他把家当旅馆了。
  “不是我没有机会到城里去工作,而是我自己太喜欢基层了,我熟悉这里的一村一舍、一草一木,我舍不得离开这里。”在别人间他多次立功受奖为什么还一直在基层工作时,施华山是这样回答的。
  从警以来,施华山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他扎根基层20多年,不计得失,兢兢业业,始终坚守在一线岗位,经常带病、带伤坚持工作。20多年来,他的脚步遍布辖区每个角落,掌握了辖区最全、最新的信息;20多年来,他破案无数,使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现在,连村子里的小孩子都知道,不能调皮做坏事,施华山叔叔是专门抓坏人的。
  有人说,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条河,不可能处处都是激流澎湃,更多的时候它是静静流淌。施华山就是如此,他脚踏实地专注于本职工作,把炽热的激情化作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在自己挚爱的岗位上,为人民群众洒热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谱写新乐章。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施华山对人民群众怀着纯朴深厚的感情,关心群众的困难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展现了人民公安“亲民、爱民、为民”的良好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要多深入一线,与人民群众多沟通,通过谈心交流让群众充分信任你,与你交朋友,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样你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施华山道出了自己多年从警的宝贵经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与群众打交道施华山颇有心得,那就是“实”和“情”。“实”即工作要实实在在,做人要脚踏实地,为民要真心实意。“情”是对待辖区群众要怀有深厚的感情,以真情换真心。2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条“铁律”:无论刮风下雨、酷暑高温,只要有空,每天都要到辖区转一转,和辖区群众聊一聊,将有用的信息记一记。
  一直以来,施华山都和农民特别“投缘”,他一到村里就像到了家一样,喜欢和农民家长里短地聊聊天,有时还顺手帮着干点活;赶上吃饭时间,随便在哪家搭双筷子;有时晚上回不去,他随便在哪里都能凑合一宿。村民们也从不把他当外人,有什么事都爱跟他说,碰到什么困难也都愿意找他。
  施华山长期帮扶孤寡老人和残疾人。80多岁的艾提兰老太太不慎把腿摔断了,身边只有一个60多岁双目失明的儿子与她相依为命。施华山闻讯,开车把乡卫生院院长接到艾老太太家中为她治腿,然后,又亲自跑到医院为老太太抓药。老太太去世后,施华山仍然经常抽空去看望她双目失明的儿子,每年的春播秋收期间,都要去他家的责任田帮忙。每年的春节前后,都会去他家走访慰问,至今已经坚持了整整10年。
  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对待辖区的群众,施华山是情深意重,亲如鱼水;而对待地痞流氓和犯罪分子,施华山正气凛然,从不手软。
  “当警察就要不怕死,怕死就别当警察”,由于常年战斗在打击犯罪的第一线,面临危险甚至生死考验对施华山来说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有一年春节,外出办事的施华山接到群众电话,一村霸池某带着两把短铳正在村里敲诈钱财。施华山立即冒雨驱车赶到那里,刚好碰到从村里出来的池某及其同伙,施华山快步冲上去,一把揪住了池某的衣领,池某同伙吓的撒腿就跑,池某从怀里掏出短铳,对着施华山的胸口说:“你不放手我就崩了你!”施华山一手揪住他的衣领,一手死死按住他拿短铳的手,两个人就在稻田里打了起来。最后,施华山把池某按在水田里,戴上手铐,他自己浑身也湿透了。
  这只是施华山众多故事中的一个。贵溪市流口镇的老百姓都知道施华山的电话号码,只要有什么事情,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拨打施华山的手机。“我手机从买来就一直没关过,就怕群众有什么事情找不到我。”施华山说,“身为一名警察,我的职责就是守护一方平安,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打拐路上义无反顾
  提起施华山,就不得不说他的“打拐”事迹。从1991年走上“打拐”这条路,他已经连续奋战了18个年头。18年来,他先后从闽、粤、苏、鲁、赣、冀、蒙、新疆等10余个省、100多个县(市),成功解救出210多名被拐妇女儿童,被群众誉为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我对被拐妇女儿童的一贯态度。除了我职责所在,还有我们的社会正义感,做人的良知。”施华山是这样说的。
  施华山解救的第一位被拐妇女是17岁的徐姓少女。那一年,施华山还是基层派出所的一名治安民警。看到小徐的父亲红肿的双眼,施华山下定决心,“只要找得到,再难再险也要解救出来!”当天,施华山就和小徐的父亲从贵溪出发,辗转3天3夜,翻了好几座大山,好不容易赶到闽南山区安溪县,却发现小徐又被转卖了。施华山不灰心,从查找人贩子人手寻找姑娘的下落。不久,在鹰潭火车站抓获了3名人贩子,并获得了小徐的下落,于是,施华山再次南下福建,奔赴深山,成功地将小徐解救出来。
  在施华山的档案柜里珍藏着一只“打拐包”,包里放着解放鞋、手电筒、望远镜、破旧衣服、麻袋、酒瓶子、草帽等。18年来,施华山就是用这只“打拐包”装扮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充当“临时演员”,成功地将一名名被拐骗的妇女解救出魔窟。
  沿街叫卖的小贩、收山货的老板、女孩子的娘舅……与施华山同事多年的警官历数着施华山在卧底生涯中“饰演”过的角色。“只要任务需要,他什么角色都敢演!甚至扮演孝子,给人披麻戴孝送葬的事都干过。”谈及自己担纲当“临时演员”的经历,施华山说,解救工作具有其特殊性,光吃得苦还不够,还要善于运用计谋,尽量智取。
  在施华山的“打拐”生涯中,他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艰险,没有多少人说得清楚。那要有多大的勇气和毅力,要付出多少血汗和牺牲,也是常人根本无法想象和承受的。到现在,他的头上、右眉处还有疤痕,右手指还不能伸直。
  “打拐”英雄荣誉等身
  荣誉,是考验人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被捧得高高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彰显出一个人修养。在荣誉面前,可以激流勇退,也可以再攀高峰。施华山选择了后者。
  要说施华山所得到的奖章,那真是数不胜数,仅全国性的奖章及证书就装满了整整一箱子:199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卫士”;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3年,获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突出贡献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2005年,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2006年,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法制人物”、全国首届十佳“时代男性”、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得第十三届“宋庆龄樟树奖”;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2009年,被评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等等。
  此外,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东方时空”、“妇女半边天”、“东方之子”、“社会经纬”、“法治在线”等栏目以及江西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湖北电视台等还做过施华山的专访,《人民日报》、《人民公安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江西日报》以及《鹰潭日报》也曾多次报道过施华山的传奇经历,他的事迹还被拍成电视剧、电影。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10

《鹰潭年鉴.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主要收录2009年鹰潭市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的情况,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资料三个部分,内容包括: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览、军事、法治、工业园区、城乡建设等数十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况建军
责任者
周剑平
责任者
毛丽霞
责任者
施华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流口镇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