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掀高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7402
颗粒名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掀高潮
分类号: F327
页数: 3
页码: 29-31
摘要: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全市“四大一新”五项重中之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本市召开。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省委常委、秘书长陈达恒、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弘强、中科院院士赵其国视察本市新农村建设后都予以了充分肯定,并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各地把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作为新农村的切入点,大力推进“六改四普及”工作。
关键词: 鹰潭市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内容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全市“四大一新”五项重中之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省委提出的“五新一好”(即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风貌、新机制、好班子)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全省站前列”的目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试点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工作目标。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本市召开。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省委常委、秘书长陈达恒、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弘强、中科院院士赵其国视察本市新农村建设后都予以了充分肯定,并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一、基本情况
  2007年确定新农村建设自然村整治试点村223个,共涉及农户1.13万户,4.64万人。一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以“六改四普及”(即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房、改环境,普及沼气、太阳能、有线电视、电话)为切入点,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各地把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作为新农村的切入点,大力推进“六改四普及”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市223个试点村已改路437.41千米,占计划的100.9%(其中:通村组主次干道243千米,通村组便道194.41千米),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现象。实行集中供水和分户改水相结合,共有9588户农户用上了“安全、方便、干净”的自来水,占应改农户的99.5%;按照“人畜分离、洁净卫生”的要求,有5562户农户进行了猪牛栏改造,有9521户农户进行了厕所改造,占计划的99.4%。95%以上的试点村开通了有线电视,100%的试点村通了电话或手机,有1200多户安装了太阳能,试点村新建沼气池3400户,占全市沼气建设总户数的66.7%。农民生产生活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试点村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观。全市223个试点村共拆除露天厕所、废旧猪牛栏、废旧“空心房”6069处,11.87万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8000多处,迁坟944座,清理垃圾1.3万余吨,清理污沟1890条、修建垃圾池750座,修砌水塘89口,新修建排水沟3000多条近20万米;栽种绿化树木5万余株,增加绿化面积8.2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66余盏,新修建休闲活动场所120多处近20万平方米,新安装体育健身器材70余套。通过一年来的整治改造,村庄变美了、变绿了、变亮了,一大批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新村庄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在抓好“六改四普及”的基础上,各地始终坚持把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着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223个试点村新办企业69个,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112个,如贵溪市白田乡姚家杨家村新农村建设后,利用当地资源创办了三个企业,人均增收2600余元。发展经济合作组织42个。2007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34亿元,农业增加值19.24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406元,增长13.35%。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广大农村组织开展了创评“文明乡镇”、“文明村庄”、“农民致富能手”等活动,组建了农村红自理事会、查赌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250多个,建立农村腰鼓队、宣传队160多个,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500多场次。
  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群众都说:“现在的共产党真好,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主要做法
  (一)加大三个力度,实行高位推动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各地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宣传单、刷写宣传标语、组织观看光盘、上门人户宣讲、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全市共发放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10多万份,举办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38期,印刷宣传标语1000多条,建设宣传橱窗100多个。通过宣传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真正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同时,市、县(市、区)新村办、乡村还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考察等方式,对包村工作组、乡村干部及规划人员、技术指导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业务培训,对理事会成员、部分泥石匠进行了改栏、改厕现场培训,先后组织了村组干部以及理事会成员60余批、1000多人次在市内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农民群众的信心,提高了乡村干部和理事会的操作水平。
  二是加大示范带动力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市法院、市检察院31名市级领导每人挂扶一个试点村,县(市、区)四套班子领导和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每人挂扶一个试点村,通过实行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斜,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杨宪萍、市长董企生、市委副书记杜德春、市人大主任邵奇生、市政协主席李东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潘赞海、市政府副市长戴春英等31名市级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到挂点村,现场督查,协调解决问题。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也多次参加现场会,现场讲评部署。在市、县(市、区)领导的抓点示范带动下,全市涌现出了像滨江王坂、黄庄藕塘周家、流口细叶老屋、画桥百子黄家、志光周塘艾家等一大批可学、可看的精品村、亮点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
  三是加大督查调度力度。本市采取市领导带队、县(市、区)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及乡镇主要领导分片交叉的方式,分别召开调度会五次和流动现场会六次。流动现场会每一次都由各县(市、区)自己推荐最好的试点村进行现场观摩,带队市领导进行点评,每一次的看点都不重复,轮流推进,促使试点村把各项工作做好。贵溪市采取各乡镇(街道办)自己申报工作进度、统一组织现场检查的方式,对所有的试点村进行现场打分、排出名次,前三名的表扬奖励、介绍经验,后三名试点村的乡镇主要领导以及挂点的县级领导上台说明情况,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各县(市、区)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乡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新农村工作与乡镇工作、干部业绩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在全市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
  (二)完善四大机制,提升操作水平
  一是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在选点定点中,实行四优先:“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工作到位早的优先;公建项目群众自筹资金到位率高的优先;改水、改厕项目行动快的优先。在建设过程中,实行奖先扶优原则,对群众积极性高、各项工作进展快的试点村,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物资上给予奖励。在工作考评中实行等级评价制度,拉开奖励档次,激发村民热情。
  二是落实投入机制。按照“各级政府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方式,2007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1)直接统筹资金3311万元(其中:省支持资金1296万元,到位率100%,市专配资金600万元,到试点村504万元,是省要求的1.95倍,县(市、区)专配资金1415万元,是省要求配套的2倍),占总投入的33.01%。(2)衔接统筹资金1361.76万元,占总投入13.58%。(3)乡镇支持资金205.55万元,占总投入2.05%。(4)村集体投入资金743.95万元,占总投入7.42%。(5)部门(单位)帮扶资金596.25万元,占总投入5.95%。(6)社会捐赠资金1073.71万元,占总投入10.71%。(7)农民自筹现金2044.06万元,投工投劳折资792.17万元,投资投劳共计2836.23万元,占总投入的28.27%。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在建设过程中,由理事会组织村民自己议定和执行宅基地统一管理、卫生管理等村规民约,促使村民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爱护好自己的家园。如余江县春涛乡山涛陈家村、贵溪市流口镇板桥丈塘村等村民理事会统一将拆除空心房后所得的宅基地,由村小组集体公开拍卖,并将各自拍卖所得的8万元和4.3万元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破解了农村宅基地难以集中、公建项目筹资困难等难题。
  四是实行工作考评机制。市、县、乡层层级级都制定了考评办法,实行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还专门拿出60万元资金,对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乡(镇、街办)、试点村和先进帮扶单位、理事会成员等进行奖励。
  (三)发挥三个作用,形成共建合力
  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发自内心地支持、拥护、参与到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当中。滨江乡村民江顺龙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2万钱全部捐出来用于村里的公共建设;雷溪乡邹家村村民邹保田不仅个人捐资10万元用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还把自己工程队上的挖掘机等机械无偿提供给村里使用。特别是村组干部、理事会成员,更是事事带头,处处为村民做榜样。黄庄乡邱坊汪家坂理事长陈安炳带头捐款3万元,并动员其他6名理事会成员每人捐资1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四青街办安山徐家理事长徐田茂放弃了自己家庭的生产经营,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任劳任怨。
  二是发挥各级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市、县、乡各级干部以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全力支持,倾心帮扶。市建设局副局长、工作组长程南英,积极为试点村跑项目、筹资金,共为试点村筹集资金20多万元。市公安局驻潢溪镇朝阳李家工作组,自带被褥,自办伙食,和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五一”长假期间也没有休息,一心扑在工作上。市农业局驻村干部祝道明,自己掏钱购买优良种子免费送给村民;市建设局驻村干部杨样龙、占华国、市水利局驻村干部尹桂,坚持吃住在村,整天一身汗、一身泥,踏踏实实帮助做好试点村的各项工作。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作风优良、踏实工作的干部,有了他们辛勤努力的工作,影响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使本市试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三是发挥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市委统战部组织了28家非公有制企业与20个试点村结成帮扶对子,共捐助物资、资金折款100多万元;余江县潢溪镇兴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彭保太致富不忘桑梓,情,捐资12万元支持6个自然村建设新农村,投资6万元为3个自然村安装有线电视,投资3万元帮助当地修桥铺路,吸纳试点村300余名农民务工,每年助农增收450万元。
  (四)坚持四个结合,推进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抓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如雷溪乡的大棚蔬菜、西瓜;三县岭的油茶、周坊的美国青蛙、志光的肉牛、泗沥的蛋鸡、画桥的鹿、黄庄的槟榔芋、锦江的肉兔、杨溪的葡萄、马荃的种猪、洪湖的苗木花卉、龙虎山的磨珠加工都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二是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各地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加强农民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领。2007年共实行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1.7万人次,帮助1.1万人实现了非农就业。
  三是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制定了《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见》,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2007年本市223个试点村共有460多名无职党员参加了“设岗定责”活动,为农村无职党员提供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平台。
  四是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抓好产业发展和“六改四普及”的同时,各试点村还注重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贵溪市流口镇盛源村老年协会的老人们,经常开展象棋和书画等文体活动;余江县黄庄乡藕塘周家村专门有一支妇女宣传队,农闲时经常开展文艺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开展,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8

《鹰潭年鉴.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主要收录2007年鹰潭市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的情况,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资料三个部分,内容包括: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览、军事、法治、工业园区、城乡建设等数十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谭永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