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8》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7396
颗粒名称: 专记
分类号: D630.1
页数: 26
页码: 21-46
摘要: 本文收录了鹰潭市2007年重要事件,包含打造“世界铜都”开局良好、大力推进物流产业的壮大、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获得成功、举办中国·鹰潭第十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大框架城市建设好戏连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掀高潮、开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迎省运会、创文明城”活动、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和谐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建成与销售、鹰潭、贵溪工业园区双双跻身“超百亿十强工业园”之列、责溪市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责溪市樺坪畲族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华秋沙鸭惊现龙虎山。
关键词: 鹰潭市 大事 专记

内容

打造“世界铜都”开局良好
  2007年,是本市建设世界铜都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本市铜产业发展态势十分强劲,世界铜都建设稳步推进,工作成效非常显著,开局良好。
  一、战略思路的形成和确定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后,市委、市政府在过去历届班子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发展铜经济,壮大铜产业进行了深入思考。2006年12月31日,市委书记杨宪萍和江铜集团公司领导一道,带领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赴浙江富阳、桐庐等地开展铜产业发展调研,2007年元月5日,市委书记杨宪萍又专程到北京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所,咨询铜产业发展问题。2007年元月10日,市委书记杨宪萍、市长董企生与原江铜集团总经理何昌明一道,再次带领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到广东清远、南海等地进一步对铜产业发展进行调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咨询,市委、市政府深刻感受到:当前国内铜资源紧缺和铜冶炼能力迅速扩张的矛盾日趋尖锐。国内大型铜冶炼企业争夺控制铜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铜资源已成为制约铜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只要掌握了铜资源,就能抢占新一轮铜产业发展的先机,从而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经与江铜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多次商讨,认为鹰潭是江西省铜产业发展基地,铜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越,江铜集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中采、选、冶、加于一体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铜工业领头羊,只要双方优势互补,全面合作,就一定能开创铜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双方达成了共识,提出了依托江铜,服务江铜,构建利益共同体,合力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把鹰潭建成世界铜都的战略思路,并明确了阶段性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实现铜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铜材加工能力超过120万吨,铜产品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300亿元,涉铜企业就业人数6万人,铜产业综合实力全国第一,江铜集团公司综合生产能力进入世界铜行业前三强的目标。
  二、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
  建设世界铜都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大支持。2007年2月11日,市委、市政府和江铜集团公司领导一道向省长吴新雄和副省长洪礼和专题汇报了共同建设世界铜都有关情况。2007年2月23日,在全省部分工业部门和省属工业集团公司推进“十百千亿工程”座谈会上,副省长洪礼和在听了市长董企生的发言后,又充分肯定了建设世界铜都的思路。2007年4月4日,副省长洪礼和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本市现场考察调研,提出了“五看”:一看定位,二看招商,三看聚集,四看效率,五看环境。2007年4月5日,在全省第十九次重大项目调度会上,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和副省长洪礼和要求本市坚定打造世界铜都的信心,并对世界铜都建设中的有关问题作了明确指示,要求省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2007年5月19日,省长吴新雄在鹰潭主持召开了建设世界铜都现场办公会议,副省长洪礼和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有关部门和鹰潭市委、市政府及江铜集团公司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省长吴新雄强调,鹰潭世界铜都建设“要精心抓好铜都规划、要精心抓好招商引资、要精心抓好强强合作、要精心抓好服务、要精心抓好环境优化”。2007年5月21日,市委书记杨宪萍与省环保局局长许苏卉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国家环保总局向副局长张力军和污控司司长樊元生汇报了鹰潭市设立铜拆解园区有关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表示对本市铜拆解区项目给予支持。2007年6月6-7日。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组一行到本市开展进口废物圈区管理试点建设现场考察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专家组对本市前期开展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7年6月11日省发改委副主任马承祖率专家组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来本市,就本市进口第七类废物拆解区项目建议书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评审。2007年8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以《关于同意鹰潭市设立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加工园区的复函》文件形式,同意本市设立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加工园区。2007年9月15日,江西鹰潭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开工典礼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下达开工令,副省长洪礼和作重要讲话。2007年9月15日,南昌海关关长李多宽、副关长林建平到鹰潭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调研,实地考察了解加工区的规划和建设情况,进行现场办公,并与市政府、企业进行了座谈。2007年9月29日,省委书记孟建柱来本市就工业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等情况进行调研,参观了金田铜业、三川集团、中核铜业、兴业电子、宏磊铜业、同心铜业等涉铜企业,并对共同打造“世界铜都”作了重要指示。2007年10月9—10日,省委政研室副主任余森清、副巡视员陈强等来本市开展世界铜都建设调研,随后带领本市和江铜集团有关人员到安徽省铜陵市学习考察铜产业发展情况。2007年11月20日,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弘强到江铜集团和正在建设中的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进行考察调研。2007年12月18-19日,省委书记苏荣在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陈达恒的陪同下到本市调研,期间先后深入金田铜业、兴业电子、宏磊铜业以及鹰潭铜产业循环基地拆解加工区考察,充分肯定了本市打造世界铜都的思路和目标。
  三、全面加强与江铜的合作
  为实现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江铜,依托江铜,共同发展铜产业,壮大铜经济,打造利益共同体,本市与江铜集团积极开展了全方位合作。经双方多次协商和沟通,2007年2月4日,市政府和江铜集团公司签订了《共同发展铜产业壮大铜经济合作协议》,从发展目标、铜原料、铜加工、铜物流、铜文化、铜拆解市场建设等十个方面,全面加强合作,开启了共同打造世界铜都的新篇章。
  一年来,通过地企双方不懈的奋斗和努力,认真履行合作协议,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建立了合作机制。双方加强了高层互动.达成合作共识,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共同推进全面合作组织领导,就合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协商。二是加强了产业合作。双方围绕发展铜产业共同进行调研并开展了招商;在扩大铜原料供应量的同时,初步建立了滚动计划和沟通协商机制;双方在项目合作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江西铜材公司与江铜铜达新产业公司年产10万吨阳极板合作项目投入生产;共同开展区域内铅锌资源整合前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三是营造了良好环境。完成了贵冶电解车间东扩、江铜家属区西区的扩征用地和拆迁;集中开展了对江铜及贵冶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取得较好效果,全力配合江铜及贵冶进行环保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铜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从两个层面组建了四个机构。领导层面,一是成立了鹰潭市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全市铜产业发展工作,研究解决全市铜产业发展重大问题:二是成立了鹰潭市与江铜集团共同推进全面合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地企合作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工作层面,一是成立了鹰潭市铜产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组、项目组、园区组三个工作组,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分别负责协调小组日常工作,铜产业规划、政策、信息和重大项目调度推进,以及铜拆解市场审批建设等工作;二是成立了鹰潭市铜产业办公室,负责推进铜产业发展日常工作。
  2007年5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建设世界铜都动员大会.标志着本市建设世界铜都的宏伟战略正式实施,建设世界铜都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世界铜都的巨轮已经扬帆起航。
  五、铜产业招商成效显著
  建设世界铜都,项目是关键。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按照“上下扩张、两头延伸”的思路,积极开展铜项目招商,全方位延伸铜产业链,以产业集聚带动项目集群,以项目集群推动产业集聚,铜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2007年以来(包括元旦和春节期间),市委书记杨宪萍、市长董企生和江铜领导多次带领县(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同到浙江富阳、宁波、诸暨、台州和广东清远、南海、佛山、深圳等地开展铜原料、铜精深加工项目招商,广泛接触了一批铜项目重点客商,谈成了一批重大铜项目。全国500强、国内铜加工龙头企业浙江金田,中国专业从事高精密度铜基合金板带材压延加工、国内铜板带加工前三强企业宁波兴业,香港上市公司长盈集团及宏磊、世茂、奥泰、宏宇等28家规模以上的铜冶炼及铜加工企业落户本市工业园区,增加加工能力50多万吨。
  六、铜产业循环基地筹建工作有序展开
  为给江铜和地方铜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本市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圈区管理”的原则,规划了约10平方千米的土地,建设铜产业循环基地,并多次向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支持。2007年4月省政府将该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专门进行调度,2007年6月省发改委批复拆解加工区项目建议书和控制性详规,2007年7月拆解加工区项目正式与广东客商签约.2007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同意本市设立废弃机电产品集中拆解利用加工园区.2007年9月拆解加工区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10月通过了规划环评。到2007年底该项目已完成了一期1000亩土地的平整,即将动工建设厂房和基础设施,二期1000亩土地已上报审批。整个项目完成后将形成180万吨拆解能力,生产45万吨废铜、10万吨废铝、9万吨废塑料、95万吨废钢铁,最终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铜废旧原料回收利用基地和再生资源集散中心。
  七、着力打造政策洼地
  为促进铜产业发展,本市着力打造政策洼地。一是在奖励政策方面,出台了《鹰潭市企业纳税大户奖励办法》、《鹰潭市工业发展奖励办法》、《鹰潭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核奖励办法》;二是在扶持政策方面,出台了《鹰潭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抵押贷款办理费用优惠办法》、《鹰潭市铜加工福利企业和废旧金属回收企业税务管理意见》;三是在招商政策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
  八、铜产业发展态势十分强劲
  打造“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世界铜都战略的提出,以及铜产业政策洼地的构筑,引起了国内铜行业业内人士和企业广泛关注,一大批铜原料和铜精深加工企业向鹰潭集聚。
  2007年全市落户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65家,与2006相比增加了28家;冶炼能力70万吨,新增30万吨;铜加工能力116万吨,新增50万吨;废旧铜收购企业43家,初步形成了铜杆、线、管、棒、板带、异型材及铜铸件等上下游产品配套的铜产业链。全市铜企业实际铜产品产量135.3万吨(含阴极铜55.4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4亿元、税收2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32%;其中,地方铜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3亿元,实现税收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242%。
  (余战龙 邵 琴)
  大力推进物流产业的壮大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市委、市政府“四大一新”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7年的物流工作紧紧围绕定思路、打基础、搭架子、开好局、起好步的总体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集中精力抓重点,攻难点,自4月中旬启动工作以来,发展现代物业形成共识,氛围浓厚,形势喜人,可以说,全市物流产业发展已呈呼之欲出之势。货运车辆外流的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2007年1-10月,新增货运车辆247辆,同比增长7.45%,吨位1438吨,同比增长7.86%;缴纳公路规费4950万元,同比增长13.27%;缴纳税费525万元,同比增长183%。现有货运车辆3594辆、1.1万余个吨位,其中3吨以上的871辆、7398个吨位,3吨以下的2723辆、3613个吨位。新增仓储面积3.5万平方米,新开通三条省际物流专线。
  一、领导重视、科学定位,高起点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高位推进物流工作。7月24-25日,市委书记杨宪萍率团赴北京先后会晤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铁物资总公司、中铁现代、中国诚通、中国邮政物流的高层,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取得丰硕成果。并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聘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何黎明为鹰潭市经济发展顾问,何黎明对本市发展现代物流工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9月3日,市长董企生率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宁波考察访问,并与宁波港签订了合作建设“无水港”备忘录,有力地推动了本市物流业的发展。
  2.建立了工作班子和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晓军任组长,副市长林军、市长助理张永泽、刘滇鸣为副组长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领导小组不定期地召开工作会议,总结阶段性的成果,分析物流发展态势,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任务与要求,从而推动了物流工作的健康发展,为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明确了物流工作思路。自2007年5月份组建物流工作班子以来,在市长助理张永泽的带领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大量调研,在充分吸收外地发展现代物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鹰潭实际,提出了以运起步的物流工作思路。目标是把鹰潭构建成物流政策盆地、服务高地、投资福地,用3-5年的时间,用不太多的投入,使得鹰潭物流及相关产业成为每年对于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上亿元,产值百亿元的产业群。
  4.出台了促进现代物流业的一系列政策。为加快本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汽车货运产业发展的意见》、《规模以上汽车货运企业认定暂行办法》,各涉运部门相继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如稽征分局对外来注册新办的物流企业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国土部门对物流项目的用地比照工业用地办理等。
  5.营造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浓厚氛围。6月15日在鹰潭华侨饭店召开了“建设现代物流,打造世界铜都”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晓军,副市长林军和市长助理张永泽先后介绍了本市的基本情况,发展物流的基本思路和扶持政策,并回答了境内外记者的提问。这次新闻发布会,在全省乃至周边地区都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引起了物流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及时编辑《物流工作简报》和《物流快报》,交流工作经验和成果,反映存在问题,提出工作要求。分别编辑报送9期,市委书记杨宪萍,市长董企生,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晓军,副市长林军,市长助理张永泽分别在三期《物流快报》上作了批示。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晓军,副市长林军,市长助理张永泽多次出面协调涉运部门的关系,亲自解决有关问题,为本市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二、以运起步、滚动发展,选准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1.全力推进“无水港”建设。“无水港”是内陆城市兴建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既是本市打造承东启西、通江达海、公(路)铁(路)衔接枢纽性物流区域中心的关键载体,又是建立进口铜废料转关通关的重要路径。在鹰潭市与宁波港两地六方的共同推动下,9月24日,正式签订了合作建设“无水港”协议。宁波港务集团公司投资在贵溪铜拆解园区征地500亩,作为“无水港”永久性造址。一期开发300亩,设计年作业量10万个标准箱,通关量5万标准箱,货物作业量500万吨;二期开发200亩。两地六方共同努力,把鹰潭“无水港”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江西省一流的“无水港”。2.采取外引内强的办法,培育、引进了一批物流企业。市政府14、15号文件出台后,先后认定了11家重点物流企业。江铜物流等6家被认定为规模以上物流企业,邮政物流、星宇物流、铜都物流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效益日益显现,截至2007年10月,江铜物流营业收入实现1.5亿元、缴纳税费1400万元,税费同比增长150%.2007年将为贵溪财政增加500万元的收入;邮政物流营业收入实现407.6万元、同比增长164.7%,在全省邮政系统列第二位,增幅排第一位,税费同比增长113%;星宇物流营业收入实现200万元、缴纳税费45.6万元,税费同比增长103%:铜都物流作为2007年新开办的物流企业,发展较快,拥有货运车辆19台400多吨位,实现营业收入900多万元,缴纳税费50多万元:安顺、宏畅等4家物流企业落户鹰潭。
  3.深化了与中国邮政物流战略合作成果。8月9日,中国邮政物流公司副总经理靳德标专程来鹰出席了邮政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推介会,将鹰潭列入全国100个邮政物流节点城市。鹰潭邮政物流抓住这一机遇,开通了上海省际物流专线,不断扩大运能运量,逐步开通温州、宁波、深圳、广州等地的省际物流专线,开通了福建三明、漳洲、厦门、福州和贵、川、渝等省市的公铁联运专线。
  4.启动了城市物流中心项目规划。城市物流中心初步规划面积2000亩,城市物流中心包括涉运部门联合服务大楼、汽车交易市场、汽配服务市场、家装建材市场、配套仓储设施、城市生活物资配送中心。充分利用鹰潭铁路南站货场和市场群优势,一方面积极开展物流招商,引进“长、珠、闽”三角经济区等地客商,来鹰投资创办物流企业,发展整理、包装、配送、加工、装配等物流企业,建设物流基地;另一方面,鼓励本地货运代理企业、公路运输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促其做大做强。
  5.启动了“十一五”物流发展规划。按照物流规划操作性强,规划编制水准高的要求,已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北京邮电大学进行了沟通,经过努力,6月19—20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主任冯浩等一行专家组,就本市“十一五”物流规划的制定工作来本市进行调研,明确由他们负责本市物流产业规划的编制和信息化工作。目前,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原则、范围、思路已经形成,正在积极开展规划前期的各项准备。经费落实后,即可启动编制工作。
  6.努力提高货运车辆运力。2007年全市力争增加货运车辆运力3.15万吨位,并以市发展现代物流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下达各目标单位。各目标责任单位将目标进行了分解,落实到责任科室和人头,大多数建立了工作班子。余江县、鹰潭工业园区、市经贸委行动迅速,新增货车运力较快。
  三、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优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环境
  1建立了货运汽车联合办公、审批、收费制度。市政府14号、15号文件出台后,为货运企业提供方便,集中办证交纳税费,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晓军,副市长林军先后多次到实地进行考察,确定在鹰潭稽征分局月湖稽征所联合办公,目前地税、稽征、运管部门已集中办公。
  2.对县(市、区)和市区涉运部门进行督查。由市政府督查室和物流办组成专门的物流工作督查组,在市长助理张永泽的带领下,先后深入到县(市、区)及涉运相关部门作了专门督查。要求涉运部门与物流企业召开座谈会,听取企业的意见,减少办事环节,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县(市、区)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物流工作机构,认真落实“四大一新”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摆正位置,进行科学定位,找准发展物流工作的突破口,推动物流工作向纵深发展。
  3.组织物流企业对涉运部门进行行风评议。为改善发展现代物流的环境,制定了对涉运部门进行行风评议表,争取在年底或明年初组织评议,评议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并督促有关部门制订改进措施。
  4.落实部门责任制,制订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要求各涉运职能部门,尤其是交警、运管部门要解放思想,顾全大局,制定宽松的配套政策和服务指南,简化手续,提供优质服务,遗留问题能不追究的,尽量不追究,能豁免尽量豁免,逐项予以解决。
  5.筹建并开通了鹰潭市物流信息网站。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牵头下,在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鹰潭物流信息网已于12月正式开通,为社会及物流企业提供了快捷的物流信息服务。
  6.成立了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搭建企业与政府沟通交流的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经市政府同意,市物流办与企业共同运作,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鹰潭市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吸纳物流企业57家。通过政府与企业的互动,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的扶持。
  7.加强了物流办制度建设。市物流办按照物流工作思路,制定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涉运部门办事指南和操作流程,建立了物流工作协调落实机制、内部岗位职责、管理制度。
  四、巧借外力,协同作战,着力解决铜拆解园区进口铜废料的转关通关问题
  为解决铜废料进口转关通关问题,副市长林军、市长助理张永泽率市物流办、口岸办工作人员分别赴宁波、天津、廊坊、南海等地的拆解园区和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学习考察。多次与江西检验检疫局、南昌海关、省口岸处座谈沟通,取得了江西检验检疫局、南昌海关的支持,并同上海、宁波、厦门等地的海关、检验检疫、港口等部门进行了联系,并赴九江港作了实地调研,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打通第7类铜废料通关工作思路。11月3日本市和宁波两地六方共同签订了合作建设“无水港”备忘录,南昌海关、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宁波海关、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将高度关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鹰潭“无水港”建设,积极实施出口货物“属地报关、口岸放行”和“产地检验检疫、口岸查验放行”以及进口货物“先报检,后报关”的通关模式,两地口岸查验部门将争取海关总署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使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进口货物获得更多的转关便利。11月1日,九江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秀清来本市考察调研后,表示要积极打通九江到香港的直航航道。利用上海港对九江港80%的控股权,近期赴上海港协调上海海关,上海检验检疫局的关系,帮助本市解决进口铜废料从上海到鹰潭的直接通关问题。本市将积极争取国家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把鹰潭列为进口废旧金属转关试点,在起步阶段建立港口初检——园区清关的转关通关机制,最终争取口岸验放,园区查验清关的直接通关模式。
  (黄东风)
  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获得成功
  11月11日.在马来西亚兰卡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龙虎山以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通过评审。这标志着在经历了国内、国际申报、考察、评审的曲折过程之后,龙虎山终于成功摘得世界地质公园这一世界品牌,成为2007年中国唯一获准进入世界地质公园大家庭的新成员.成为继庐山之后,江西省内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申世”成功,是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标志着龙虎山正昂首东方、走向世界。
  一、“申世”历程
  为保护具有世界对比意义的地质遗迹,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成立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组织,此前全球审批通过了三批共53家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已有18家世界地质公园。这些地质公园的建立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07年年初,正在思谋加快龙虎山开发建设步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新一届鹰潭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后认为,世界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评审的世界级品牌,创建世界地质公园是一项功在当代、福泽千秋的宏伟事业,也是把龙虎山推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龙虎山作为中国首批公布、首个挂牌的国家地质公园,有必要也完全具备进军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条件和软硬件基础。一方面,龙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古崖墓群举世闻名,丹霞地貌类型多样,对研究正在进行的地质演变过程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具备了“申世”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自2004年以来,龙虎山景区加大了投入力度,围绕完善服务设施,挖掘地质遗迹特色,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申报前期工作,软硬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鉴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规定,每年一个国家最多只能推荐两个地质公园,且同类型地质公园不允许多个重复,2007年年初,本市审时度势,决定抢抓机遇,举全市之力支持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同时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公园的代表性,决定与弋阳县龟峰景区进行资源整合,捆绑申报。从此,龙虎山“申世”工作在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正式全面启动。
  3月25日,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全国申报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内推荐评审会在北京召开。江西龙虎山、三清山和四川自贡、陕西终南山四家参评单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四川自贡恐龙保护区举世闻名,地质遗迹非常珍贵,呼声很高;陕西终南山申报工作启动早,省政府高度重视,2006年就已被国土资源部列为“申世”候选单位,呼声也非常高。龙虎山要进入前二名必然面临巨大的困难。但由于在会前,本市根据国土资源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要求,精心准备了高质量的VCD光盘、中英文对照申报文本等整套资料;在会上,龙虎山申报代表团以精彩的陈述、精彩的问答、精彩的表态赢得了专家的广泛支持。龙虎山地质公园以总分第二的成绩顺利通过评审,赢得了“申世”工作第一个关键性的胜利。
  四、五月间,国内专家评审排名第二的江西龙虎山和第三的陕西终南山围绕着谁能成为2007年中国候选推荐单位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5月下旬,国土资源部专门派出专家组先后到龙虎山、终南山进行实地考察,检查两地“申世”准备工作情况。鹰潭市举全市之力投入到“申世”工作的浓厚氛围,富有成效的各项迎检准备工作,赢得了考察组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龙虎山的“申世”准备工作更为充分。6月下旬,国土资源部最终决定将四川自贡和江西龙虎山作为2007年中国推荐的两个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单位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至此,龙虎山“申世”在国内的竞争告一段落。
  7月4日,在龙虎山“申世”进入全面攻坚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在南昌召开了龙虎山“申世”协调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申世”迎检工作。省委宣传部、省国土厅、省外事办等单位根据会议部署,积极参与和支持龙虎山“申世”工作。与此同时,本市召开了龙虎山“申世”冲刺再誓师大会,对迎接联合国专家考察工作进行倒计时安排,逐项抓紧落实。8月21日至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克里斯,伍德雷·斯图尔特和伊丽莎白·安妮·皮克特到龙虎山进行实地考察。龙虎山珍稀、极具世界代表性的丹霞地貌,精深的道教文化,神奇的古越崖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给外国专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龙虎山景区数万居民自发走上街头,夹道两旁,绵延数里,热烈欢迎中外专家。龙虎山万众一心“申世”的热情,深深感动了实地考察的联合国专家,赢得了他们对龙虎山“申世”发自内心的一致支持。
  11月11日,在马来西亚兰卡威召开的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联合国7名评委用一整天时间评审了联合国两位专家提交的长达万余字的龙虎山地质公园实地考察报告。报告中关于龙虎山地质地学价值、人文底蕴、生态环境、“申世”热情的内容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评委,使龙虎山在此次评审会上以全票赞成的绝对优势一次通过,成为2007年中国唯一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单位。二、基本做法
  (一)上下一心,精心组织
  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始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吴新雄先后专门听取了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汇报,要求省直部门全力给予支持,务必申报成功。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常务副省长凌成兴亲率有关部门到国土资源部汇报龙虎山“申世”工作。省政府成立了由副省长熊盛文任组长的龙虎山“申世”协调小组。熊盛文副省长多次率领有关领导赴国土资源部汇报。省协政副主席陈清华亲率申报团赴北京参加由国土资源部举办的全国申报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内评审会。省国土资源厅全过程予以直接指导。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坚定了本市“申世”的决心和信心。
  鹰潭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全市之力进行“申世”,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的“申世”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数次召开“申世”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研究部署“申世”工作,数次深入景区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分管副市长更是亲历亲为,数次赴北京汇报,拜会专家、学者,争取支持,为“申世”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龙虎山景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申世”领导小组,下设硬件建设、宣传报道、环境整治、氛围营造等9个工作组,其组长全部由景区管委会班子成员担任,并细分为20多个工作小组,抽调了20多位精兵强将专职从事“申世”日常工作,聘请了赵逊研究员、何庆成博士等专家学者为首席顾问,帮助和指导龙虎山“申世”;聘用东华理工大学和江西地调院等院校技术骨干,协助龙虎山技术攻关;景区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群策群力,提出了“工作目标至高无上、工作进度刻不容缓、工作质量精益求精、工作责任毫不含糊”的“申世”总体要求。数千名建设者不畏艰难,夜以继日抢时间、抢进度:市直有关部门讲政治、顾大局,主动服务,全力支持,不计得失,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局意识和办事效率。特别是驻鹰部队和供电、移动、电信等驻市企业不但自行组织人力、财力、物力,而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三线下地”、环境整治,积极投身于“申世”工作当中。广大群众,特别是景区群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主动支持配合“申世”工作。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切服从于“申世”,一切服务于“申世”的浓厚氛围。
  (二)攻坚克难,超常建设
  为把龙虎山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地质公园,自2004年起,本市就开始高标准规划、高水平策划、高质量建设龙虎山地质公园,先后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用于公园旅游步道、服务设施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及公园宣传推介等。2007年以来,本市更是举全市之力,投入5000余万元全力冲刺世界地质公园。按照“申世”总体工作部署,倒排工期,逐项落实,使“申世”迎检各项工作在2007年5月初全部到位。
  一是高标准地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多万元,在核心景区入口处,高标准建成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地博馆。地博馆布展齐全,科学展示了地球演变过程,龙虎山的生物多样性及地质标本和出土文物,同时运用声、光、电等高新技术,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科普教材。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了地质公园6个大门、观景台和兜率宫、仙人城旅游步道建设;投资100余万元用于更新市区50块交通和旅游指示牌,在市区主要路口设置15块大型“申世”广告宣传牌;投资200余万元用于重新设计、制作、安装龙虎山地质公园内的559块标识牌和说明牌,其中的60余块地质公园标识牌全部用陶瓷烧制,519块景点说明牌全部用防腐木制作;投资500余万元用于上清古镇旅游设施的完善改造。
  二是对景区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投资600多万元用于景区公路及核心区绿化,共种树4万余株、播草4万余平方米;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龙虎山中心广场“三线下地”工程建设和周边环境整治;投资600余万元对外国专家考察经过的道路及沿途民房和村庄进行维修改造、绿化和美化,共新修人行便道20余千米,民房外观装饰6万多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3000多平方米。
  (三)精益求精,按照国际惯例、国际标准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龙虎山“申世”得到许多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博士、赵逊研究员、何庆成博士、中国地质遗迹详审委员会李凤麟等领导、专家,数次来龙虎山考察指导,帮助龙虎山出谋划策,认真审阅龙虎山“申世”文本,提出整改意见。2007年4月10日,龙虎山按国土资源部的要求按时完成并第一个报送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的“申世”英文文本;经过广泛搜集国外信息,广泛征询国内外多位专家意见,认真对照国际通行评分标准,精心准备的自评估打分备查说明材料已全部准备到位,并分门别类形成了档案,收集地质公园论文147篇,并编制成册,得到了考察专家的好评。
  学习借鉴国内外申世接待工作经验,按照“隆重、热情、大气”的原则,以及“既突出本民族特色,又考虑外国专家个人的习俗爱好,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认真制定了迎检工作方案。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全面完成导游词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着重增加了丰富的地质地学地貌知识,聘请地质和旅游专业人士对导游进行了中英文多期集中培训,提高了导游素质。
  按照国际标准重新设计制作了整个地质公园内近600块标识牌,一律采用中、英、日、韩四种文字进行介绍和说明。
  (四)周密策划,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为力争龙虎山通过国内专家评审,省、市申报团非常重视与国内外地质专家的联系沟通,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详细的参评准备工作方案,并就参会相关细节作了周密安排和部署,先后拜访地质专家、学者,倾听他们对龙虎山“申世”的意见,取得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整改完善。市政府的表态发言材料,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动手,字斟句酌,认真修改,严格把关,其情感动现场评委,是参评各地质公园地方政府表态中最出色的。申报团还对专家现场提问进行了认真的模拟,精心准备,科学作答,表达了百万鹰潭人民的心声。为迎接联合国专家的考察评审,市文化局牵头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组织了100多名青少年夜以继日赶排文艺节目:江西省杂技团的艺术家们精心排练了“龙虎山之夜”专场文艺节目;市群艺馆的音乐教师们为专家考察期间的表演曲目作了精心准备,表演非常成功:市“申世办”精心制定了“迎检”总体方案,包括氛围营造、考察线路、接待安排、人员培训、安全保卫、嘉宾迎候、文艺演出、媒体报道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并数次进行了实地模拟、实地演练;龙虎山景区组织近千名学生排练,举行了欢迎、欢送联合国专家的盛大仪式,给国内外考察专家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为了确保在马来西亚兰卡威评审会上龙虎山能顺利通过评审,本市在会前10几天即向七位参评专家发去了自荐材料,然后又想方设法在评审会前一天与每一位评委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赢得了专家们的信任和支持。
  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本市将继续保持旺盛的创建热情,根据联合国的要求,按照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真抓实干的作风,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把龙虎山打造成一流的世界地质公园。
  (朱来清)
  举办中国·鹰潭第十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
  “盛世逢盛会,和谐谱新篇”。2007年11月23—26日,由鹰潭市政府、江西省台办、省旅游局、省民宗局联合主办,中国旅游协会、中国道教协会支持,南昌卷烟总厂、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中国,鹰潭第十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顺利举办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市民中赢得赞誉,在海峡两岸道教界获得一致好评,在全国旅游界产生良好反响。
  中国·鹰潭第十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欢迎宴会,开幕式和大型文艺晚会,第二届海峡两岸(鹰潭·龙虎山)道教文化论坛,中国道教名山旅游合作大会暨旅游合作高峰论坛,祈祷社会和谐平安大法会,游览道都仙境龙虎山等六大活动,历时四天,规模近千人。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如铭,省政协副主席王林森,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以及国台办港澳局、国家宗教局一司、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中国旅游报社等国家、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鹰潭市四套班子领导杨宪萍、董企生、邵奇生、李东堂等出席了开幕式。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给活动送来“中轴”,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省政府副省长熊盛文宣布中国·鹰潭第十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开幕!鹰潭市委书记杨宪萍代表市委、市政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向莅临道教文化旅游节的各级领导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杨宪萍说:盛世逢盛会。中国·鹰潭第十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不仅是鹰潭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道教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更是道教文化的显著特征。本市将紧紧围绕“旅游合作、和谐发展”的主题,进一步整合中国道教名山旅游资源和海内外道教文化资源,为促进旅游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最佳平台,把本届道教文化旅游节办成一次加快发展的盛会、一次促进和谐的盛会、一次增进友谊的盛会。开幕式由市政府市长董企生主持。
  第二届海峡两岸(鹰潭·龙虎山)道教文化论坛,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为主题,以研讨两岸道教文化渊源、发展为主线,旨在弘扬道教文化精粹,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提升龙虎山以及江西旅游形象,提示道教文化的现实社会价值。来自海峡两岸180多名道教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基于海峡两岸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归属认同,借助论坛这个平台,会聚鹰潭龙虎山展开学术研讨交流,坐而论道,进一步加强了文化互动交流,促进了两岸文化与旅游合作共赢、繁荣发展。
  在召开的中国道教名山旅游合作大会暨旅游合作高峰论坛上,160多名来自全国20多个省100多座道教名山所在设区市的旅游局长、景区管委会领导、国内重点旅行社老总、中央和省市级的新闻媒体,聚首道都鹰潭,弘扬中华文化,共促旅游和谐发展。会上共同成立了中国道教名山旅游合作联盟,通过了联盟章程,设立了中国道教名山旅游联盟秘书处,秘书处设在鹰潭市旅游局。宣布了“中国道教名山旅游合作宣言”,推介了中国道教名山八大精品线路。魏小安、邵春等全国旅游界著名专家和龙虎山、武当山、青城山、崂山四大道教名山代表就道教名山旅游合作提建议、谈合作、谋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今后整合各地旅游资源,形成道教文化特色旅游奠定了基础。在旅游合作大会结束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风景区提出申办下届道教名山旅游合作大会的要求。今后联盟大会将每两年定期举办一次,以建立道教名山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联手打造道教名山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道教名山朝圣游品牌,拓展道教名山旅游投融资渠道,构建道教名山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祈祷社会和谐平安”祈福大法会和海外道徒授篆仪式,恰逢道教下元节,被视为中国道教界的一大盛事,同时被列为本届道教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得到了嘉宾们的热烈响应。祈福大法会以祖庭迎宾、拜谒祖天师、“祈祷社会和谐平安”为主题。来自国内外500多名道教界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共计2000余人,聚集道教正一派祖庭天师府,参加在上清古镇长庆坊广场举行的“祖庭迎宾”活动。随后,嘉宾们步人嗣汉天师府朝谒祖天师并参加祈福大法会,共同祈祷社会和谐平安。场面盛大,隆重热烈。嘉宾们参与了祖庭迎宾、拜谒祖天师、观摩祈福大法会和授篆仪式,参观了天师府、大上清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道教文化的奇特魅力。
  中国·鹰潭第十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展示了鹰潭形象魅力,激发了鹰潭的旅游活力,巩固了龙虎山道教祖庭地位,加强了中国道教名山之间的旅游合作,扩大了旅游界的交流,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充分延伸,同时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刘 建)
  大框架城市建设好戏连台
  鹰潭的城市发展令人振奋,鹰潭的城市新貌令人陶醉。新一届鹰潭市委、市政府带领百万鹰潭人民,吹响建设鹰潭大框架城市的号角。一江两岸,一体两翼,四区合一,按照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设想到谋划,从规划到实施,鹰潭人正在创造一个新的奇迹。大框架城市的格局,正在全市人民的期待和奋力实践中,日渐成形。
  2007年的《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宜春、吉安、抚州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城市定位,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设区市城区人口达到或超过50万,形成以更多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板块。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30%,其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本市2007年城镇化率为46.5%,根据这个论断,本市提出做大城市框架、加速城市化进程,是符合城市建设规律的,是完全正确的。鹰潭有着建设大框架城市得天独厚的条件。鹰潭是江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浙赣铁路、鹰厦铁路、皖赣铁路、沪昆高速、景鹰高速、320国道及206国道在此交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市域内主城区是江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以及物流中心。然而,长期以来,鹰潭市困囿于地域区界,缺乏大鹰潭有机协调、整体发展的具体措施,市域内城际之间可渗透性差。尤其是主城区与贵溪、余江、龙虎山这三个空间距离不大,联系却极不便利。,由于缺少合力,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及其推动力受到阻隔和遏止,对外部影响力削弱,导致在城市规模和内力方面缺乏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竞争优势。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洞悉其中的奥妙,高瞻远瞩,扬其利,避其弊,提出了大框架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此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强化“大鹰潭”发展观念,以大框架城市的发展满足“世界铜都”建设的要求。
  大框架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为鹰潭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按照“东连、西接、南扩、北拓”的城市空间发展构想,本市首先以城际快速通道为纽带,加快主城区与贵溪、余江、龙虎山空间发展的对接,加速彼此工业流、信息流、交通流、人流、物流的交流,形成空间上的对接。其次,以产业为依托,加强各区域间的产业联系,在内力上加强各功能区的聚合。通过空间上的对接及内力的聚合,真正达到大框架城市所必须的各项元素,从而实现“大鹰潭”梦想,全面提升鹰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
  建设大框架城市构想提出后,本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做了以下工作: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全面启动了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修改完善了一批区域规划及专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2007年11月,本市委托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设计单位围绕如何把鹰潭打造成“世界铜都”和赣东北中心城市,实现“四大一新”超常发展战略的目标,如何解决好鹰潭城市发展中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土地平衡和资源平衡“四大问题”,对鹰潭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高标准修编。
  城市面貌日趋改观。大框架城市建设在“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城际快速通道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东接贵溪的鹰雄大道、西接余江的景鹰高速公路余江连接线、南至龙虎山景区的龙虎山大道延伸工程进展顺利。二是主城区旧城改造全面启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市体育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三是主城区的“三区一城”拓展工作全面铺开。夏埠新区、城西片区、鹰雄大道沿线等三个片区和龙岗工业新城的整体开发已全面启动。具体来说:
  1.景鹰高速公路鹰潭连接线建成。2007年11月28日,景鹰高速公路鹰潭连接线工程竣工通车。景鹰高速公路鹰潭连接线起于320国道与龙虎山大道交叉处,全长9.31千米,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工程总投资9464万元,月湖区境内路基宽32米,双向六车道,余江境内路基宽25米,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成为本市又一条高标准的精品路。2.鹰雄大道进展顺利。鹰雄大道投资1.51亿元,是鹰潭主城区与贵溪之间的城际快速通道,西接梅园大道,跨童家河和浙赣铁路线,终点为贵溪工业园区兴贵大道与兴新四路交叉口,全长9.7千米,道路宽36米,双向6车道,按城市一级公路标准施工,设计时速为每小时60千米,预计2008年年底建成通车。3.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稳步推进。该工程站江路等市区4条主干道污水管道的改造和扩建委托哈工大污染控制中心做污水处理塘——生态净化工艺的设计,并获省发改委对该项目的批复,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征地手续已经办妥,9月27日,举行污水处理场开工仪式,9月24日,完成了梅园污水提升泵站工程的公开招—标工作,正在进行配套管网安装和沉井施工。4.鹰潭公园改造工程基本结束。该工程于2006年8月正式启动,总投资近2000万元,列入设计项目46名.总体工程进入扫尾阶段,12月底全面竣工。5.站江路综合改造工程已结束。该工程总投资约1600余万元,工程主要有沿街建筑物立面改造、各种管网下地、安装路灯、路面拓宽、沥青摊铺、花岗岩石铺设人行道、改种行道树、交通设施改装等八项。6.市供水公司合资合作工作进展顺利。2007年7月,与中国水业(香港)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合作意向书,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工作结束,11月底,市供水公司与中国水业(香港)有限公司正式进行合同谈判,12月合资公司正式挂牌。
  (梅绍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掀高潮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全市“四大一新”五项重中之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省委提出的“五新一好”(即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风貌、新机制、好班子)的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全省站前列”的目标,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试点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的工作目标。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本市召开。省委书记苏荣、省长吴新雄、省委常委、秘书长陈达恒、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弘强、中科院院士赵其国视察本市新农村建设后都予以了充分肯定,并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一、基本情况
  2007年确定新农村建设自然村整治试点村223个,共涉及农户1.13万户,4.64万人。一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以规划为龙头,以“六改四普及”(即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房、改环境,普及沼气、太阳能、有线电视、电话)为切入点,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各地把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作为新农村的切入点,大力推进“六改四普及”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市223个试点村已改路437.41千米,占计划的100.9%(其中:通村组主次干道243千米,通村组便道194.41千米),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现象。实行集中供水和分户改水相结合,共有9588户农户用上了“安全、方便、干净”的自来水,占应改农户的99.5%;按照“人畜分离、洁净卫生”的要求,有5562户农户进行了猪牛栏改造,有9521户农户进行了厕所改造,占计划的99.4%。95%以上的试点村开通了有线电视,100%的试点村通了电话或手机,有1200多户安装了太阳能,试点村新建沼气池3400户,占全市沼气建设总户数的66.7%。农民生产生活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
  试点村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观。全市223个试点村共拆除露天厕所、废旧猪牛栏、废旧“空心房”6069处,11.87万平方米,拆除乱搭乱建8000多处,迁坟944座,清理垃圾1.3万余吨,清理污沟1890条、修建垃圾池750座,修砌水塘89口,新修建排水沟3000多条近20万米;栽种绿化树木5万余株,增加绿化面积8.2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66余盏,新修建休闲活动场所120多处近20万平方米,新安装体育健身器材70余套。通过一年来的整治改造,村庄变美了、变绿了、变亮了,一大批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新村庄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成果。
  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在抓好“六改四普及”的基础上,各地始终坚持把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着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223个试点村新办企业69个,发展特色种养业项目112个,如贵溪市白田乡姚家杨家村新农村建设后,利用当地资源创办了三个企业,人均增收2600余元。发展经济合作组织42个。2007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34亿元,农业增加值19.24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406元,增长13.35%。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广大农村组织开展了创评“文明乡镇”、“文明村庄”、“农民致富能手”等活动,组建了农村红自理事会、查赌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250多个,建立农村腰鼓队、宣传队160多个,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500多场次。
  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群众都说:“现在的共产党真好,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主要做法
  (一)加大三个力度,实行高位推动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各地采取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宣传单、刷写宣传标语、组织观看光盘、上门人户宣讲、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全市共发放新农村建设宣传资料10多万份,举办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38期,印刷宣传标语1000多条,建设宣传橱窗100多个。通过宣传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真正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同时,市、县(市、区)新村办、乡村还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考察等方式,对包村工作组、乡村干部及规划人员、技术指导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业务培训,对理事会成员、部分泥石匠进行了改栏、改厕现场培训,先后组织了村组干部以及理事会成员60余批、1000多人次在市内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农民群众的信心,提高了乡村干部和理事会的操作水平。
  二是加大示范带动力度。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市法院、市检察院31名市级领导每人挂扶一个试点村,县(市、区)四套班子领导和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主要领导每人挂扶一个试点村,通过实行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斜,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杨宪萍、市长董企生、市委副书记杜德春、市人大主任邵奇生、市政协主席李东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潘赞海、市政府副市长戴春英等31名市级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到挂点村,现场督查,协调解决问题。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也多次参加现场会,现场讲评部署。在市、县(市、区)领导的抓点示范带动下,全市涌现出了像滨江王坂、黄庄藕塘周家、流口细叶老屋、画桥百子黄家、志光周塘艾家等一大批可学、可看的精品村、亮点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
  三是加大督查调度力度。本市采取市领导带队、县(市、区)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及乡镇主要领导分片交叉的方式,分别召开调度会五次和流动现场会六次。流动现场会每一次都由各县(市、区)自己推荐最好的试点村进行现场观摩,带队市领导进行点评,每一次的看点都不重复,轮流推进,促使试点村把各项工作做好。贵溪市采取各乡镇(街道办)自己申报工作进度、统一组织现场检查的方式,对所有的试点村进行现场打分、排出名次,前三名的表扬奖励、介绍经验,后三名试点村的乡镇主要领导以及挂点的县级领导上台说明情况,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各县(市、区)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乡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新农村工作与乡镇工作、干部业绩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在全市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
  (二)完善四大机制,提升操作水平
  一是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在选点定点中,实行四优先:“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工作到位早的优先;公建项目群众自筹资金到位率高的优先;改水、改厕项目行动快的优先。在建设过程中,实行奖先扶优原则,对群众积极性高、各项工作进展快的试点村,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物资上给予奖励。在工作考评中实行等级评价制度,拉开奖励档次,激发村民热情。
  二是落实投入机制。按照“各级政府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方式,2007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1)直接统筹资金3311万元(其中:省支持资金1296万元,到位率100%,市专配资金600万元,到试点村504万元,是省要求的1.95倍,县(市、区)专配资金1415万元,是省要求配套的2倍),占总投入的33.01%。(2)衔接统筹资金1361.76万元,占总投入13.58%。(3)乡镇支持资金205.55万元,占总投入2.05%。(4)村集体投入资金743.95万元,占总投入7.42%。(5)部门(单位)帮扶资金596.25万元,占总投入5.95%。(6)社会捐赠资金1073.71万元,占总投入10.71%。(7)农民自筹现金2044.06万元,投工投劳折资792.17万元,投资投劳共计2836.23万元,占总投入的28.27%。
  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在建设过程中,由理事会组织村民自己议定和执行宅基地统一管理、卫生管理等村规民约,促使村民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爱护好自己的家园。如余江县春涛乡山涛陈家村、贵溪市流口镇板桥丈塘村等村民理事会统一将拆除空心房后所得的宅基地,由村小组集体公开拍卖,并将各自拍卖所得的8万元和4.3万元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破解了农村宅基地难以集中、公建项目筹资困难等难题。
  四是实行工作考评机制。市、县、乡层层级级都制定了考评办法,实行了平时考核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还专门拿出60万元资金,对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乡(镇、街办)、试点村和先进帮扶单位、理事会成员等进行奖励。
  (三)发挥三个作用,形成共建合力
  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发自内心地支持、拥护、参与到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当中。滨江乡村民江顺龙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2万钱全部捐出来用于村里的公共建设;雷溪乡邹家村村民邹保田不仅个人捐资10万元用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还把自己工程队上的挖掘机等机械无偿提供给村里使用。特别是村组干部、理事会成员,更是事事带头,处处为村民做榜样。黄庄乡邱坊汪家坂理事长陈安炳带头捐款3万元,并动员其他6名理事会成员每人捐资1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四青街办安山徐家理事长徐田茂放弃了自己家庭的生产经营,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任劳任怨。
  二是发挥各级干部的组织带动作用。市、县、乡各级干部以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全力支持,倾心帮扶。市建设局副局长、工作组长程南英,积极为试点村跑项目、筹资金,共为试点村筹集资金20多万元。市公安局驻潢溪镇朝阳李家工作组,自带被褥,自办伙食,和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五一”长假期间也没有休息,一心扑在工作上。市农业局驻村干部祝道明,自己掏钱购买优良种子免费送给村民;市建设局驻村干部杨样龙、占华国、市水利局驻村干部尹桂,坚持吃住在村,整天一身汗、一身泥,踏踏实实帮助做好试点村的各项工作。正是有了这样一大批作风优良、踏实工作的干部,有了他们辛勤努力的工作,影响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使本市试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三是发挥社会力量的帮扶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市委统战部组织了28家非公有制企业与20个试点村结成帮扶对子,共捐助物资、资金折款100多万元;余江县潢溪镇兴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董事长彭保太致富不忘桑梓,情,捐资12万元支持6个自然村建设新农村,投资6万元为3个自然村安装有线电视,投资3万元帮助当地修桥铺路,吸纳试点村300余名农民务工,每年助农增收450万元。
  (四)坚持四个结合,推进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抓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如雷溪乡的大棚蔬菜、西瓜;三县岭的油茶、周坊的美国青蛙、志光的肉牛、泗沥的蛋鸡、画桥的鹿、黄庄的槟榔芋、锦江的肉兔、杨溪的葡萄、马荃的种猪、洪湖的苗木花卉、龙虎山的磨珠加工都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二是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各地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加强农民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领。2007年共实行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1.7万人次,帮助1.1万人实现了非农就业。
  三是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制定了《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见》,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2007年本市223个试点村共有460多名无职党员参加了“设岗定责”活动,为农村无职党员提供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良好平台。
  四是把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抓好产业发展和“六改四普及”的同时,各试点村还注重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贵溪市流口镇盛源村老年协会的老人们,经常开展象棋和书画等文体活动;余江县黄庄乡藕塘周家村专门有一支妇女宣传队,农闲时经常开展文艺宣传活动。通过一系列文体活动的开展,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谭永忠)
  开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
  根据中共鹰潭市委统一部署,本市从4月初开始,在全市开展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七个月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紧密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收到了预期成效。本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一些成功做法得到省纪委省监察厅领导肯定,《中国纪检监察报》在头版头条以“真诚·真情”为题,长篇报道了本市开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情况。
  一、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基本情况
  全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鹰潭”这一主题和“为民、务实、清廉”的目标要求,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主,实事求是、解决突出问题为主的原则,保证了活动的健康有效开展。总体来看,这次活动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即“四个到位”:
  1.深入发动,思想认识到位。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层层发动,逐级统一思想,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一是开展深入动员。3月31日市委召开了全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会后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迅速行动,及时召开党委(党组)会议,研究活动年各项工作,并分层次召开动员会议,传达全市动员大会精神及部署本单位的集中教育活动,明确了活动的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把广大机关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了全体机关干部参与作风建设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组织专题学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制定了学习计划,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专题辅导和实地接受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市财政局分期分批对机关干部进行集中封闭学习;市房管局实行局领导、专家、科室负责人分别授课;市人事局、市地税局组织机关干部赴贵溪、周坊、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市卫生局开展了“弘扬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主题教育活动。据统计,各县(市、区)、龙虎山景区、鹰潭工业园区、市直各单位各部门、驻鹰各单位共组织集中辅导学习2500余次,撰写心得体会4129多篇,1500多人次参加了科室或部门组织的心得交流。通过学习交流,干部的思想得到升华,认识得到了提高。三是开展广泛讨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改进作风我应该怎么做?对群众提出的意见我应该怎么改”的要求,紧密联系单位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大讨论。市作风办组织召开了全市96个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在廉洁从政上有新形象”、“创新理念、开拓进取,在推进科学发展上有新突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在增强执行力上有新提高”、“联系群众、关注民生,在促进社会和谐上有新作为”四个专题座谈会。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还结合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大讨论。市委办公室开展了“全天候无差错”活动;市委宣传部开展了“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市公安局开展了“增强群众观念,促进警民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余江县开展了“抓作风、强效能、创事业”主题实践活动。四是营造浓厚氛围。全市各新闻媒体坚持正确宣传导向,大力开展了对集中教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鹰潭日报》开设了“加强作风建设,促进超常发展”专栏,贵溪市在《贵溪报》和贵溪广播电视台节目中开设了“抓好作风建设,建设和谐贵溪”专栏节目;市一报两台及县(市、区)等新闻媒体共刊播新闻报道及相关稿件800多条(篇)。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江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本市作风建设年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市作风办专门开设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专题网页,点击达8万多人次;市、县两级作风办及市直各单位共编发活动简报、专报160多期。通过思想发动和学习教育,全市各级干部对开展作风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作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严格对照.查摆问题到位。各县(市、区)及市直、驻鹰各部门各单位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访谈及走访企业和基层群众、设立投诉电话和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梳理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做到直面问题不回避,查摆根源求深刻。一是征求意见广。市作风办先后召开9次座谈会,分驻行政服务中心单位、农口单位、政法和行政执法口单位、驻鹰单位、党群口单位六大块,精心设计问卷,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部分客商代表、市直单位科以下干部、乡镇干部、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代表、市民代表、离退休干部和社会群众的意见。参加座谈会人员达331人,向社会各界发放征求意见表700余份,征集意见建议227条,对梳理出来的意见及时向相关单位进行了反馈。余江县结合民主评议行风政风活动,组织县直40多个单位开展了现场征求群众意见活动。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57个单位和部门、12个乡(镇、场)388个科级干部对照县委提出的“十六个方面”的问题,查摆出各类意见1736条.制定整改措施1200多条。同时,各单位结合实际,拓展征求意见范围,创新形式,认真征求社会各界对本单位的意见。市财政局由局领导带队,深入县(市、区)主动上门召开座谈会,各业务科室主动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同时设立了征求意见箱,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工作。通过深入广泛征求意见,为整改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查摆问题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深刻反思、认真查找思想、作风、工作上的突出问题和影响政务环境的突出问题,共查摆出各类问题1500个,并严格按照要求,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回头看”,开展了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对查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析,达到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三是自我剖析严。在查摆和征求意见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真撰写了剖析材料,切实找准单位和个人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结合工作和岗位实际,对问题不回避,对责任不推诿,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后果、危害逐一进行分析,从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权力观、利益观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真正达到了增强党性修养,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各县(市、区)、龙虎山景区、鹰潭工业园区及102个市直、驻鹰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上交了剖析材料。
  3.强化措施,集中整改到位。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把整改提高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强化责任,落实措施,使整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整改方向明确。在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整理归类的基础上,按照整改措施到位、方法步骤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时限要求到位“四到位”要求,部门、科室和个人都认真制定了整改方案,不仅反复征求意见,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监督。针对文山会海问题,余江县采取“少开会、多办事”的举措,切实控制会议、精简文件,挤出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实事。县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抓学习、带头深入工业企业进行调研,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整改重点突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为目标,紧紧围绕破除不利于改革和发展的思想性障碍、破除不利于改革和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切实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这三个重点,从制约发展最明显的、基层反映最强烈的、群众需要最迫切的问题人手,着力解决目前在本市少数机关和干部中存在的政治观念不浓、中心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内部管理不严等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使整改内容更具体,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月湖区针对干部中存在办事拖拉、不负责任,及打牌赌博、奢侈浪费等严重影响发展环境的问题,采取措施,强化监督,出台了机关干部作风建设“五不准”规定,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带队对全区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遵守上下班纪律情况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并建立了督查通报制度,真正做到督查通报来真动硬,通报问题不回避、不护短,领导与一般干部一视同仁。余江县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党员干部操办宴席范围和规模的有关规定》和《余江县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支出管理暂行规定》,对宴席邀请范围和规模做了严格要求,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招待费支出管理。规定出台后,全县20多名党员干部主动取消大操大办宴席计划,各单位节约招待费100多万元。三是整改措施扎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把落实整改作为巩固和扩大集中教育成果的关键,严格落实整改措施。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都及时进行了整改;对于整改有一定难度的,认真研究对策,千方百计地加紧整改:对于一时尚不具备解决条件的,也都制定了整改时间表,落实了整改责任制,争取在最短时间创造条件加以解决。许多单位围绕部门职能推出了一批便民举措,并向社会公开承诺,受到了基层群众的好评。市交通局针对市政协委员和客商代表提出的市工业园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交通落后,职工上下班不便的问题,认真组织调研,制定整改方案,开通了东湖至工业园区公交新线,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受到群众欢迎。月湖区组织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区直机关干部及市直有关单位360多人,以杏南小区、正大路、交通街、百佳城、金山弄老街等商业网点多、占道为市、油烟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强烈的地段为重点,不分日夜对市容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清理,全面整治道路沿街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违章行为,共拆除违章雨蓬339个,广告牌、灯箱57处,灶台、水池36座,墙体16处,违章建筑25家。市文化局根据群众要求,认真开展娱乐场所噪声扰民等专项治理工作,突击检查了市区各大网吧和娱乐场所,专项治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进入和娱乐场所噪音污染问题。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打基础,立规矩”的要求,以加强管理、规范行为为重点,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这次集中活动中,市直及驻鹰各部门各单位共制定新的规章制度600多项,修改完善400多项,进一步提升了机关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初步形成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配套制度体系。
  4.加强领导,组织保障到位。领导重视、组织有序是这次活动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七个月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把组织开展作风建设活动摆在重要位置,按照规定的内容和程序,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使活动三个阶段内容不减、程序不少、标准不降。一是领导精力集中。活动中,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领导自觉抓,在做好日常业务工作的基础上,相对集中时间、人员、精力,保证了活动的正常开展。活动期间,市委主要领导对活动的关键时点和重点环节及时指导,市委书记杨宪萍、市长董企生、市委副书记杜德春先后多次对作风建设活动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市纪委对日常工作加强指导协调,保证了活动各项工作的高标准和高质量开展。二是组织体系健全。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全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各项工作,并组建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日常工作。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各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逐级落实责任,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三是督查工作有力。在全市作风建设活动中,始终把强化督查,以查促改,以查促建作为促进活动开展、提高活动质量的有力手段,实行“内动外推”,高位推动。市作风办在活动各阶段都制定了详细督查方案和督查工作重点,对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督查。针对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组织督查组;对贵溪、余江、龙虎山景区10个乡镇干部“走读”情况进行了两次暗访督查,对检查出的锦江镇、中童镇、上清镇存在的干部“走读”现象进行了曝光和通报批评。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综治办及市维稳办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县(市、区)和21个市直单位20个重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调处情况、市委市政府部署的34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督查。组织开展了整治机关干部上班时间炒股、娱乐专项督查行动。抽调16名县级领导干部、64名组织、纪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16个组,对全市100个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及部分驻鹰条管单位贯彻落实鹰纪发(2007)8号文件精神情况突击督查,对3名上班时间查询股票、1名上网玩游戏、8个单位未及时传达贯彻落实8号文件的问题进行了处理和公开曝光,在全市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同。随后,又两次对部分单位进行了突击抽查。本市的做法得到了省纪委、省监察厅的充分肯定,并在7月26日的全省纪检监察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典型交流发言,同时,在国内外媒体引起广泛关注。对公车、公款钓鱼问题进行明察暗访,对市委、市政府大院干部上班情况和干部赌博问题开展专项督查。贵溪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督查7次,编发督查通报36期,下发整改督办通知单9份,通报批评单位44个(次)、30人(次)。通过强化督查,确保了作风建设年活动各阶段工作任务的全面、高质量完成。
  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主要成效
  这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是新形势下本市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是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是从更深层次上统一思想的过程,也是一次从更高标准上凝聚力量的过程。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利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开辟的解放思想新空间,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热潮。通过集中教育,广大机关干部进一步统一了对当前形势的认识,牢固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本市扩大改革开放、实现超常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机关和各级干部的职责认识,增强了加快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紧迫感,为推进超常发展、优化政务环境提供了强大动力;进一步统一了对存在问题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增强了整改问题、完善自我、服务大局的责任感,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现在,机关部门与基层相互沟通理解的多了,机关部门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的多了,机关内部团结协作的多了,全市推进超常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凝聚和增强了。
  二是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通过作风建设活动,一些部门的本位主义得到了有效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执法不公、服务不力、自律不严等“衙门”作风得到了纠正。各部门在处理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权利与责任的关系上,认识更清,态度更正,行动更准,自觉把“为民、利民、便民”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地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许多部门推出了规范行政行为、规范服务程序的新举措,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6月下旬,市委从市直机关选派26名优秀后备干部到市工业园区26家重点企业挂职锻炼,以服务企业发展、推动企业党建为己任,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受到挂职企业和园区的欢迎。为了确保中国500强企业宁波金田铜业公司顺利入驻鹰潭,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和市直相关部门领导蹲点服务,全程协调安排企业进驻事项,使金田铜业公司不但顺利入驻园区,而且仅用12天的时间就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创造了鹰潭人服务客商企业的“金田速度”。余江县供电公司在6月28日凌晨2点接到耐乐铜业有限公司因线路故障停电的紧急救助电话后,立即组织党员突击队奔赴现场,分组对8.54千米线路逐杆排查,争分夺秒排除线路故障,终于在凌晨5时实现通电,使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共为民办实事1500余件,使50多个难点热点问题得到解决,有38项民生指标全面和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20项民生指标超过了进度要求。新农村建设、经济适用房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困难群众最底生活保障、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家庭子女就学等一系列惠民措施,因为广大干部扎实的作风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让广大群众得到看得到、摸得着的实惠,维护好和发展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活动中,全市各地、各单位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强化工作职责的若干规定》的要求,紧扣正确行使权力、强化领导责任、狠抓工作落实等关键环节,按照“打基础,立规矩”的要求和“事权下放,重心下移,责任明晰”的工作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务行为、优化政务环境,从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人手,创新“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机制。广大干部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大一新”战略目标,真抓实干,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实现鹰潭超常发展的具体行动上。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创新招商安商举措,推动全市铜产业经济迅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发展到63家,铜加工能力达98万吨,初步形成了铜杆、铜线、铜管、铜棒、铜板带等上下游产品配套的铜产业链,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活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是:活动的开展不够平衡,个别部门和单位领导重视不够,自觉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教育的成效;少数部门和机关干部查摆和剖析问题不够深刻,与自身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个别部门在整改上避重就轻,敷衍应付,没有落实到位;整个活动群众的参与程度还不够高,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三、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经验启示
  作风建设年活动在收到预期的成效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主要是:
  1.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把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作为首要任务。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是干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前提。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观念落后于发展造成的。因此,一定要把加强理论武装、切实转变观念摆在作风建设的首要位置。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指针。要通过理论武装,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的思想品质;通过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干部服务发展的责任感;通过解放思想,进一步激发干部工作的创造性。事实证明,一个人不加强学习,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会影响工作和事业;一个部门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会削弱作用和地位;一个地方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会阻碍发展和前进。经济发展无止境,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更是永无止境。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必须从各方面、各个领域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落实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上来,落实到改革创新上来,落实到实现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要通过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推动干部作风的大改进、工作效率的大提高,努力为实现超常发展目标创造更加宽松、高效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2.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发展是硬道理,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科学发展来展开。必须始终坚持把服务发展、促进发展作为工作的首要职责,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本市当前正处在超常发展的关键时期。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发展才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唯有发展才能化解前进中的困难,唯有发展才能实现“超常发展”的目标。领导干部作风的好坏事关发展的大局。因此,必须紧紧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把作风建设放到加快推进“超常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放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来检验。加强作风建设、实现超常发展,关键是要切实转变机关职能,建设服务型机关,关键是要切实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只有落实到强化服务上,落实到工作效能上,落实到推动发展上,机关作风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3.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最终目标。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群众评价干部作风好坏,主要是看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穿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作风建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在全体干部中经常开展党的宗旨、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教育,不断强化“亲民、为民、富民、安民”的观念。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着力点,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工作重点,围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办事,努力把群众最关心的事办成群众最满意的事。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人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第一标准。
  (李军庭)
  开展“迎省运会、创文明城”活动
  2007年7月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迎创”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迎创”工作总体方案和第一战役工作部署,精心组织,上下联动,多措并举,统一协调,加强管理,圆满完成了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市区的环卫、秩序等市容市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文明创建取得了可喜成效,城市管理迈上了新的水平。
  一、主要工作情况
  1.落实人员,集中办公,高位推动“迎创”工作
  为强化“迎创”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杨宪萍任组长,市长董企生、市委副书记杜德春等市领导任副组长的高规格“迎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5个专项工程指挥部和办公室,一批精干人员被抽调集中办公,对全市“迎创”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督查、指导。各套班子、各专项工程指挥部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确定了分管领导、联络员和信息员。全面建立了联建共创文明社区工作机制,城区31个社区平均有5个挂点部门、单位帮助工作,各责任单位和街办、社区层层构建了“迎创”工作网络。市委书记杨宪萍、市长董企生亲自带队考察督查“迎创”工作,就“迎创”工作深入开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具体要求。杜德春、邵奇生、李东堂、魏运亭、潘赞海、汪当时、徐森鸣、徐琳琳、张鲁年、史可、杨晓群、桂江萍、邢星奎、钱光涌、刘国富等市领导多次深人街道、社区和有关专项工程指挥部,悉心指导“迎创”工作。市、区“迎创办”(创建办)全力以赴,加强日常工作的安排、调度、协作和督查,确保各项“迎创”工作顺利进行。
  2.制定方案,分解职责,全面落实“迎创”任务
  7月13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鹰潭市“迎省运会、创文明城”工作总体方案》,建立了“三级负责”、“三级监管”、“三级考评”的工作机制。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围绕第一战役工作重点,市“迎创”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及市政府办公室制定印发了《关于“迎省运会、创文明城”第一战役工作部署》、《关于在第一战役中开展楼院及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市区环境卫生“周比月评”暂行办法》、《驻社区责任单位工作职责(暂行)》、《鹰潭市城区“门前三包”检查考评办法》、《鹰潭市“迎创”工作第一战役目标责任检查考评办法》、《鹰潭市城区“门前三包”管理实施意见》等一批规范性管理文件。各套班子办公室、各专项工程指挥部也相应制定了工作方案、实施意见和考评办法。31个市直牵头责任单位和市区171个挂点责任单位全面分解落实了城市社区管理责任区域、地段,做到了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到位,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精心宣传,广泛动员,积极营造“迎创”氛围
  7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迎创”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暨“迎创”工作动员大会后,市“迎创”办会同宣教工作指挥部和月湖区,运用媒体宣传、广告宣传、社区宣传、简报信息宣传等途径和手段,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支持度,形成了浓厚的“迎创”氛围。《鹰潭日报》、《赣东都市报》、鹰潭新闻网、鹰潭电视台、鹰潭广电网、鹰潭人民广播电台等市属新闻媒体全面启动专题宣传报道工作,开辟“迎省运会、创文明城”专题、专栏和市民热线。《鹰潭日报》、鹰潭电视台对本市开展清理整治违法建筑和客运市场、楼院及背街小巷专项整治、专项督查、爱国卫生大清扫等活动进行跟踪报道。鹰潭电视台围绕各阶段“迎创”工作重点,对脏乱差现象、“门前三包”和“周比月评”不达标、不清洁单位和业主、“迎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连续曝光。鹰潭人民广播电台开通市民热线,对社区环境卫生情况进行监督,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市文明办启动“十大和谐社区”、“十大窗口服务明星”、“十大文明服务窗口”评选活动。市妇联开展“做文明女性、建文明家庭、创文明城市”系列活动。团市委开展“迎创”主题创建活动。市移动、联通公司发送“迎创”工作手机短信。近10个社区组织了“迎创”宣传队、宣传车,举办“迎创”主题文艺晚会,发送“迎创”公开信、倡议书等等。据不完全统计,5个多月来,市“迎创”办编发简报38期,月湖区和各专项工程指挥部编印各类“迎创”简报30余期。印制宣传折页和《鹰潭市文明手册》6万份。开通网页、邮箱10个,设置大型公益广告19幅,灯箱广告34个,灯杆广告272个。发送“迎创”工作短信1万余条。市长专线电话、市“迎创”办、市文明办等共收到市民关于“迎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000余条。组织志愿者上街宣传文明知识,劝导不文明行为5000余人次。组织“迎创”宣传队30个、宣传车50余车次,举办各类“迎创”主题文艺晚会20余场次。出“迎创”宣传栏、黑板报80余期次,发送“迎创”公开信、倡议书3000余份。
  4.注重“三个结合”,治脏治乱,强力开展环境整治
  一是集中整治与强化日常监管维护相结合。治脏治乱是第一战役的主要任务。7月以来,部署开展了以社区为单位的城区楼院及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工作。先后8次组织市区各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了以清理街巷环境卫生、清除卫生死角、清理占道为市、整治非法营运、整治违章搭建为主要内容的全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校师生、社区群众共2.6万余人踊跃参加。在专项整治和集中清理中,共清运垃圾1200余车,拆除乱搭乱建物420余车,清理沟渠410余条,疏通下水道3500多米,清理杂草68万多平方米,清扫路面110万多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800余处,清理下水道60余条、化粪池110多个,新建垃圾窖60余个,硬化街巷道路16条,清除垃圾广告1.2万余条,清理流动摊点320余个,打击非法营运出租车、“摩的”、“拐的”等500余辆,纠正店外经营行为130余起。为了达到“迎创”工作要求,月湖区聘请了374名保洁、清运人员,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增聘了37名交通协管员,市城管综合执法支队聘用了60名协助执法人员,增加了相应的资金投入,清扫清运保洁的密度和时间、执法管理力度、交通警察见警率等都明显增强和提高。鹰潭城区卫生环境和路面街面秩序大大好于以往,发生了显著改观。为巩固整治成果,市“迎创”办坚持督查不放松,会同有关专项工程指挥部积极协调指导有关单位和部门落实责任,督促联建共创单位、交警支队、区环卫处、综合执法支队切实履职尽责,常抓不懈,使市区环境卫生、社会秩序和市容市貌自开展“迎创”工作以来一直保持了较好的状态。
  二是整治环境与解决难题相结合。整治工作中,联建共创各牵头责任单位认真调查,梳理出各社区急需解决的问题200多个。各责任单位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解决了一大批居民期盼多年而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市委办通过多次协调,解决了杏南社区居民反应强烈、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的鸡鸭宰杀点问题:市政府办公室、市科技局协调有关部门,拆除了新广场社区内一座闲置旧公厕,启用新公厕,解决了多年影响居民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鹰潭军分区对工业园区30多家流动个体摊点进行了集中整治,并对经营场所进行了规范;市委组织部协调有关部门投资10多万元,解决了赵家弄社区下水道长期堵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问题;市委宣传部协调资金8万元,将山背小区东风巷49号公厕维修一新,重新投入使用;市委统战部协调有关部门,筹集经费1万多元,彻底解决了胜利东路22号两栋居民楼间一块近三百平米的公共活动场所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蚊蝇四起这一居民反映了5年之久的顽疾;市财政局与铁路部门反复协商,筹措资金10多万元,建成了东四村菜场;市审计局协调资金8万元,帮助平安路社区硬化居民楼院小巷1000多平方米;市计生委筹资3.6万元帮助化工厂社区修补、硬化路面1000多平方米。近半年来,联建共创责任单位共筹资60多万元,用于各社区卫生死角的治理,小街小巷路面的硬化、绿化、亮化,下水道、化粪池的疏通,垃圾窖(箱)的添置等。
  三是环境整治与制度管理相结合。(1)实施“门前三包”责任制。市区以街办为单位,共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5600多份,签订率达90%以上。各街办成立了落实“门前三包”工作机构,明确了专人负责。多数社区组建了环卫义务监督员等队伍,充分发挥“五老’’和其他居民的主动性,协助社区做好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工作,促进“门前三包”等制度的落实。(2)开展“周比月评”活动。各牵头责任单位和社区注重发挥楼栋长、居民小组长的作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照标准,开展了环境卫生“周比月评”活动。对评为环境卫生“优胜单位”和“红旗社区”的单位和社区张榜公布,颁发“流动红旗”;对评为不达标的单位和社区,给予批评并责成限期整改。9月以来,开展环境卫生“周比”活动13次、“月评”活动3次,累计评出红旗社区30人,优胜单位59个。
  5.协调督查,追责问效,确保“迎创”工作落到实处
  协调督查是市“迎创”办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抓手。为确保“迎创”工作取得实效,5个多月来,市“迎创”办根据“迎创”工作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办公室以及市联建共创、优化环卫工程指挥部、市文明办等单位,多次组成督查小组,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访群众,先后对各套班子办公室和各专项工程指挥部动员部署“迎创”工作情况,责任单位划片分段明确责任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门前三包”和“周比月评”制度执行情况,各责任单位落实争创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工作各项具体任务的情况,卫生大清扫情况,派干部驻社区帮助工作情况,主干道亮化美化情况等,进行了10余次专项督查,除了现场及时反馈督促解决问题外,还形成督查通报。通报既肯定工作成效,又着重对“迎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追责问效和批评、曝光,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产生了良好效果,有力地推进了工作。5个多月来,市“迎创”办积极主动地开展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了一批重要问题。如指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市场管理,实现有序经营;加强交通秩序管理,规范行人、车辆行驶和停车秩序:统一制作市、区责任单位和社区环境卫生责任公示牌和卫生流动红旗;将五洲花园、山背小区等地物业管理移交社区管理;对市区30余家物业管理企业提出了整顿规范意见;组织卫生环保、工商部门对市区500余家小餐馆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参与制定了赵家弄、杏南两个社区综合改造的有关实施办法。在“迎创”期间,围绕治脏治乱,开展了大量具体的协调、督查和组织工作,协助月湖区、市公安局等做好有关工作。直接受理了一批市民投诉问题,发出抄告单31份,召开协调会20余次,上门协调10余次,使各项问题得到快速处理。
  对于“迎创”工,作市民普遍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恳切的建议。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测评组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市“迎创”办)
  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人人说普通话,个个写规范字”。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对外交往。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于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和提升城市形象、优化城市内涵、加快鹰潭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近年来鹰潭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实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把它作为推进鹰潭超常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和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基本实现了“普通话初步普及,社会用字基本规范”的目标。
  (一)强化领导,健全网络,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2001年5月,鹰潭市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站成立。随即,培训与测试由教育系统起步,向党政机关、公共服务行业扩展,走向社会。
  2003年底,在精简机构的情况下,市编委批准增设市语委办,配设专兼职干部,负责全市语言文字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2005年6月,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主任,市委办、市政府办、市教育局等20多个单位为成员单位。从此,语言文字工作列入全市目标管理,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被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成为城市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2006年8月,全市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全面启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董企生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琳琳先后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区)各部门、单位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落实了责任部门、责任人。
  2007年8月31日,市委书记杨宪萍专门听取语言文字工作汇报,并在工作简报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借助评估的东风,努力营造“人人说普通话,个个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为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经过努力,全市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日臻健全,“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负责、语委统筹、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二)大力宣传,广泛动员,营造浓厚工作氛围
  市政府、市语委不断加大语言文字工作宣传力度,积极提供良好服务,让广大市民了解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提升用语用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
  围绕“推普周”宣传主题,市语委每年都要印制各类宣传品,通过街头咨询、艺术朗诵、鼓号队表演等形式面向社会广泛宣传。2007年,市语委印制了永久性宣传标语5000条,《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手册》3000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宣传单2万份,电视专题片《鹰潭是个好口子》光盘500张,“推普”歌《请说普通话》光盘500张等一系列宣传品,全部配发给市、区党政机关、学校和公共服务行业等有关单位。市(区)政府、学校、机关、公共服务单位还在公众场所设立了永久性宣传牌和标语。为推进工作,交流经验,市语委办还编发了15期《鹰潭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简报》。
  市语委积极依托电台、电视台、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各媒体及时刊载、播发相关文章和新闻,广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政策和语言文字基本知识。一年多来,《鹰潭日报》刊发文字稿件50余篇、图片20余张、公益宣传广告数条。特别是以《人人讲普通话,个个写规范字》为题,在头版头条刊发了全市语言文字工作综述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市电台、电视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辐射作用,及时跟踪报道语言文字工作各项活动,播发新闻稿件30多条,并制作专题片和公益广告,在黄金时段播出。
  (三)创新方式,凸显特色,增强宣传工作效果
  为动员、吸引广大市民关注和参与语言文字工作,市语委和各有关单位注重创新工作方式,凸显鹰潭语言文字工作特色,得到了省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团、观摩团的好评和广大市民的欢迎。
  一是注重公众宣传。“大力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更好服务鹰潭超常发展”、“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普通话,情感的纽带;规范字,沟通的桥梁”……市政府、市语委在鹰潭火车站、市中心广场、龙虎山景区等7处设置语言文字规范化大型宣传牌。为配合省级评估,在市区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标语100余幅。
  二是创作“推普”歌《请说普通话》。市语委特邀著名词作家陈特明、本市曲作家吴拓宇共同创作了这首“推普”歌曲,并刻制光盘500张,配发给市(区)各党政机关、学校、公共服务窗口单位,通过电台播放,举行歌咏比赛,引领广大市民传唱。
  三是拍摄电视专题片《鹰潭是个好口子》。由市语委、市教育局、市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的这部鹰潭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巡礼专题片,主题鲜明,内容翔实,声情并茂,深刻展示了本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概况。
  四是编辑《鹰潭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手册》。由市“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和市语委组织编辑的这本《宣传手册》,精炼地汇集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鹰潭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法规、社会规范用字常识、宣传标语口号和“推普”歌等内容,设计新颖,实用性强。
  五是充分发挥少年鼓号队在“推普”宣传中的积极作用。一年多来,市语委、市教育局组织市区10多所小学组成10多支少年鼓号队,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现代人,创文明城”为主题,多次在市区中心广场、主要街道、社区中心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声势浩大,反响强烈。
  (四)示范引领,突出重点,全面扎实推进工作
  市语委坚持以“四大领域”为重点,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一是党政机关率先垂范,发挥带头作用。全市各党政机关把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作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措施,列入目标管理,积极建章立制,坚持规范管理。2005年,市人事局下发文件,明确要求把普通话合格作为公务员录用、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市政府办等机关单位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加试公文写作,择优录用语言文字能力强的应聘者。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开展文明用语竞赛活动,引导工作人员立足岗位,坚持文明用语、微笑服务,营造宾至如归、高效服务的良好氛围。市建设局、市工商局等把规范用语用字纳入城市综合管理,多次对城区各商场超市、商家门店、宾馆酒店招牌和社会广告用字进行检查和整治。
  二是学校常抓不懈,发挥基础作用。市教育局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在全市教育系统不断掀起“普及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热潮,将工作成果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向社会扩展。市二中组织师生开展纠错竞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市师范附小积极开展讲故事比赛、编童谣比赛、办手抄报等活动,把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文字。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把普通话水平合格列入教师录用的条件和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学成毕业的基本要求。市第三幼儿园通过制作宣传展板、编辑图片资料集、创作“推普”儿歌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推普”氛围。市五小将语言文字规范列入素质教育内容,学生周方宇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我爱诵读”活动中表现出色,名列江西片区第五名。随着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市教育局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在城镇中小学推广,将创建活动成果向全市各中小学扩展。普通话、规范字成为全市各中小学校的教学用语用字。
  三是新闻媒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挥示范和榜样作用。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将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重要职责,身体力行。市广电局把“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作为工作考评、评优评先基本要求,制定了节目、稿件三级审稿制度,实行各频道节目用语用字情况与奖罚挂钩。鹰潭日报社建立了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和报社内部评报制度,以保证报纸用字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把说好普通话作为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使普通话成为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
  四是公共服务行业普及提高,发挥窗口作用。本市坚持将语言文字规范与提高职工素质、优化行业形象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公共服务从业人员规范用语用字的能力和水平。市人民医院把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作为构建良好医患关系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开展服务用语和服务礼仪表演比赛、病历书写比赛。鹰潭步步高超市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唱《步步高之歌》、看《知行》报等活动,提高员工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水平。
  加强培训与测试,努力提高城市普通话水平。2001年5月,本市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首先在中小学教师中展开。六年来,市语委办举办培训班数十期,参训参测教师累计8000人(次),培训率和测试面达98%以上,合格率达95%。2005年6月,本市分四期对市、县(市、区)和部分乡镇的机关干部进行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市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参加,参加培训测试的公务员2000余人,合格率94%。车站、电信、医院、金融等公共服务行业也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不少社会服务人员还自发参加培训与测试。语言文字规范化成为服务行业准入要求、评优条件。
  坚持依法整治,促进社会用字规范化。市语委多次组织开展社会用字查错纠错、集中整治活动,有效遏制了用字不规范现象发生。市区20多所中小学师生积极开展“啄木鸟行动”,对城区主要街道的各类广告、门店招牌等社会用字情况进行实地督查,开展规范用字的宣传教育活动。市(区)各部门、单位也对公文、公章用字和名称牌、指示牌等用字情况进行了检查整改。
  (五)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全力推进“迎评”工作
  2006年8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鹰潭市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领导小组,印发了《鹰潭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实施方案》,召开了鹰潭市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动员大会。2006年12月市长董仚生签署市政府令颁布《鹰潭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市(区)各部门、单位按照全市工作部署,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和落实改进措施。市政府分管领导还与月湖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签订了“迎评”工作责任状,“四大领域”的各部门、单位制订了具体方案,加强了对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的管理、检查和督导。全市语言文字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轨道。
  为了配合“迎评”工作开展,市语委先后举办了全市“迎评”工作联络员培训班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鹰潭职业技术学院编印《语言文字规范化学习手册》5000册,配发给每位师生;月湖区语委专门编印了《月湖区语言文字工作学习读本》2000册,组织培训、学习和测试;鹰潭日报社为每位编辑、记者购买了《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手册》和《现代汉语词典》;市第三幼儿园还编辑“迎评”工作图片集,供教师和幼儿传阅。通过培训学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明显增强,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为了扎实推进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一年多来,全市先后召开了1次“迎检”部署会、2次“迎评”动员大会、3次工作调度会、4次工作推进会、15次工作例会,组织了2次指导性评估、3次外出学习考察,举办了3期联络员业务培训班、4期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讲座,开展了5次社会用字纠错活动、6次督查指导活动。
  二、省评估团对鹰潭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情况
  (一)基本概况
  11月14—16日,江西省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团对鹰潭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听取了本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自评报告,并分组对本市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和公共服务行业等四个重点领域的16个单位进行了实地考察,共听取工作汇报16次,查阅档案材料300余卷(册),召开座谈会16次,对18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或语言文字知识及应用能力测查,对本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万学文,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文字处处长于虹,省政府副秘书长、省语委副主任肖根,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孙一先、李国强,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夏宏根,省教育厅副厅长洪三国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琳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中华,市政府副市长史可等领导出席,市语委成员单位、“迎评”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汇报、总结会。
  (二)评估意见
  江西省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团对鹰潭市城市语言文字工作总体评估意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鹰潭市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现阶段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基本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达到了“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目标要求和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标准,总体评价等级为优。
  1.领导重视,网络健全,语言文字工作齐抓共管格局基本形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语言文字工作十分重视,市委书记杨宪萍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工作目标、要求,副市长史可在推进语言文字中亲历亲为,加强指导。市教育局、鹰潭日报社、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等部门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市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健全。市语委办有编制,有专职工作人员,办公设备齐全。市辖区以及市直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相关单位也相应成立了语委或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并都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部门及人员。
  2.建章立制,加强管理,语言文字工作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市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鹰潭市社会用字管理暂行办法》。市语委制定了《鹰潭市语言文字工作“十一五”规划》,确立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语言文字工作在稳步推进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以制度为依托的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人人有责,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局面初步形成。
  3.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四大领域”语言文字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国家机关在语言文字工作中发挥了带头作用。全市公务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全面完成,语言文字规范使用能力作为公务员基本素质已成为公务员录用、考核的条件之一。国家机关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总体较高,公务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较强。二是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普通话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用语;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准入和教师上岗持证的必备条件。三是新闻媒体在语言文字工作中发挥了榜样作用。新闻媒体以强烈的职业意识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体现了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市广电系统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均达到了要求的等级,全部节目都实现了普通话播音;市新闻出版系统都实行了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四是公共服务行业在语言文字工作中发挥了窗口作用。结合公共服务行业的特点把语言文字规范化与提供优质服务、优化行业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结合起来,以对社会不规范用字进行摸查、整改和提高从业人员规范用语用字的能力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工作b绝大部分从业人员都能以普通话为服务首问用语和基本用语;广告等商业用语用字均达到基本规范的要求。
  4.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市民用语用字的规范意识显著增强。近年来,全市通过设置各类标语牌、向群众分发各类宣传品等形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自创推普歌《请说普通话》在各级学校师生中广泛传唱;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播发公益广告;组织师生进行街头宣传和咨询活动等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特别是市语委制作的电视专题片《鹰潭是个好口子》和11月14日在火车站广场举行的少先队“推普”活动启动仪式,给评估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强化过程,借势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迎评”过程中,自查和整改的力度较大,效果明显。一年多来先后召开了30余次工作部署推进会,工作层层推进,扎实有效。从实际效果上看,一方面社会用语用字混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四个重点领域用语用字基本能够执行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组建了一支精干的语言文字工作队伍,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工作机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今后语言文字工作的拓展与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今后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思考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施行以来,特别是启动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以来,本市语言文字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市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有待加强;主管部门监管水平有待提高;语言文字工作方式有待创新等。对此,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改进。
  (一)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本市将进一步加大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纳入“十一五”普法内容,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努力增强广大市民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
  (二)不断完善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管理机制,引导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努力形成“人人说普通话,个个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构建“人人有责,齐抓共管,长抓不懈”的语言文字工作格局。
  (三)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语言文字工作的内容,创新语言文字工作的方式、方法。比如,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吸纳外地先进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面向农村,拓展语言文字工作的范围和成果等。
  今后,本市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主题,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整改薄弱环节,扎实推进城市语言文字工作,不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为鹰潭建设“世界铜都”,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超常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罗才祥)
  和谐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建成与销售
  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按照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本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销售工作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鹰潭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销售工作,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作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布置落实,定期调研检查,积极稳妥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到实地调研、检查、督促、协调,保障了这一民生工程顺利进行。
  市政府于2006年12月1日成立了鹰潭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领导小组,2007年3月7日成立了鹰潭市经济适用住房专项工作督查小组,市政府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房管局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房管局,负责具体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销售、购买资格认定工作。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与县(市)政府签订了相关目标责任状。
  二、严格核定相关指标
  1.核定了市区2007年商品房开发总量为46.54万平方米,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总量为11万平方米、受益户数为1375户。
  2.核定了市区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线标准2007年为9400元。
  3.核定了市区经济适用住房最高限价2007年为1180元/平方米;核定了和谐小区一期经济适用住房平均售价为958元/平方米、和谐小区二期平均售价为1140元/平方米。
  4.核定了2007市区廉租住房的受益户数为190户。
  三、政策法规、工作方案的制定
  为确保本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这一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案,严格了规章制度,规范了阳光操作程序,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1.《鹰潭市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经市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和市委第16次常委会议研究通过,于2007年5月11日正式颁布实施。
  2.《鹰潭市和谐小区首批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工作方案》,经市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于6月4日上报省建设厅批准实施,6月18日获得省政府批准。市房管局制定了《“第三审第三榜”的工作方案》。
  3.《鹰潭市和谐小区首批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公开摇号活动方案》,经市政府同意,于2007年7月13日印发执行。
  4.市房管局、市监察局研究制定了《关于选聘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特邀群众监督员的工作方案》,并按省建设厅和监察厅要求选聘了30名经济适用住房特邀群众监督员。
  5.市房管局制定了《鹰潭市和谐小区首批经济适用住房选房售房方案》,经市政府同意,于2007年8月10日印发执行。
  6.《鹰潭市和谐小区首批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第二次公开摇号活动和选房售房工作方案》,经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于2007年12月21日正式出台实施。
  四、“三审三榜”工作
  在“三审三榜”(即对居民是否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报条件居委会初审、区政府复审、市政府审核并三次张榜公布审查结果)过程中,严格把好三关,即政策关、入户调查关、投诉调查关,对不符合准人条件的坚决拒之门外,市监察局全程参与此项工作。
  2007年6月1日在月湖区举办培训班,符合条件的居民自6月4日起申报,申报人数1572户,截至6月20日居委会评议审查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有1318户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通过“一审一榜”;自6月23日起进入区政府复审、公示阶段(“二审二榜”),有1173户通过:7月4日起进入市政府审核、公示阶段(“三审三榜”),有1126户通过。
  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2007年和谐小区经济适用住房:
  1.相关民生指标:经济适用住房面积1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受益户数1375户。
  2.选址:为贯彻省政府经济适用住房座谈会议精神,经市政府反复推敲比较,按照“适合人居,便于集中管理,有利于尽快建设”的原则,于2006年12月1日明确了和谐小区建设用地的选址:月湖区高桥住宅区,38号路以西、42号路以北、41号路以南。
  3.明确项目法人:根据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经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反复酝酿,认为月湖资产运营公司是月湖区政府下属的一家国有开发公司,其性质等同于市城投公司,作为和谐小区经济适用住房的项目法人比较合适,经市政府同意最后选定月湖资产运营公司为和谐小区经济适用住房的项目法人,负责市场运作,只收取2%的,管理费和3%的利润。
  4.规划情况:建设用地111.14亩、绿化率30%、建筑密度27.3%、容积率1.65,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245套、廉租住房126套。
  5.建设情况:通过规划、建设、土管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和谐小区于2006年12月19日正式开工,分两期建设,一期住宅面积6.3万平方米、共640套,于2007年3月25日动工,2008年1月15日房屋通过竣工验收,目前已有100多户购房户喜迁新居,大部分家庭已开始装修;一期小区配套已基本竣工,施工单位还在进一步完善小区内的绿化、亮化和景观小品的点缀工作:两路公交车绕经和谐小区,给小区居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便利。二期4.7万平方米、共605套,于2007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除22、23号楼外,其余10栋均进入屋面浇注。
  六、公开摇号销售
  本市首批经济适用住房公开摇号呈现三大特点:通过“三审三榜”的户数多(1125户),可供房源多(640套),中签率高(57%)。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有关部门鼎力支持配合,精心安排,精密布署,有条不紊。2007年7月26日在鹰潭体育馆公开摇号,共有640户家庭中签,中签户数列全省11个设区市之首,2007年12月27日在华侨饭店举行第二次公开摇号销售产生164户中签家庭和60户轮候中签家庭。整个过程紧凑有序,公开透明,反响良好。
  七、选房购房
  为做好选房、购房工作,本市反复研究操作细节,制定具体选房、售房方案和购房须知,认真细致布置销售现场,安排业务骨干和工作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做到每一中签家庭事先反复通知到位,监察部门全程监察,对每一户选好的房号加盖印章确认,防止随意换动,确保选房工作公开、公平、公正、有序进行。
  2007年8月10日首批640户中签户开始选房,截至2007年9月21日共有478户中签家庭一次性付清房款,签订了购房合同,一次性付款率达75%:2008年1月8日第二批中签户开始选房,截至2008年3月25日和谐小区一期640套经济适用房全部销售完毕,共回收房款5663.69万元。
  (黄 文)鹰潭、贵溪工业园区双双跻身“超百亿十强工业园”之列
  2007年鹰潭工业园区综合经济指标列全省第十位,首次跻身于全省“超百亿十强工业园”之列。
  2007年,鹰潭工业园区紧扣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铜都”战略部署,按照“项目引进求大求优,产业聚集求特求精,发展速度求好求快”思路,实现了园区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同步快速提高,主要体现为:“一年两个翻番,三个突破,四项第一”。
  “两个翻番”: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亿元,比2006年翻两番,是2003年的100倍;财政收入2.3亿元,比2006年翻两番,是2003年的100倍。
  “三个突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亿元,达21.2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2.3亿元。
  “四项第一”: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上交税金四项指标增幅均在全省工业园区排名第一。
  发挥铜优势,做足铜文章
  金田铜业、宏磊铜业、江南铜业、同心铜业、瑞兴铜业、安固铜材等一大批规模以上企业,都与“铜”字有直接关联。对于鹰潭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也就是依靠铜资源,做大做强铜产业,提高产业聚集度,延伸产业链。
  一发挥铜优势。集聚铜产业。园区始终把引进铜加工企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依托鹰潭丰富的铜资源、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铜材加工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抓住打造“世界铜都”契机,强力推进铜加工企业集聚,对有意向铜加工项目实施领导跟踪负责制,盯紧盯牢。通过这样主攻铜项目,2007年共引进金田铜业、兴业电子、宏磊铜业、江南铜业、瑞兴铜业、开开铜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铜加工企业,总投资近30亿元,其中宁波金田集团为中国企业500强,宁波兴业集团为国内铜板带加工企业前三强。
  一发展铜科技,提升铜产业。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鼓励海燕实业、同心铜业、华南铜业、凌惠铜业、安固铜材、旺龙铜业、中核铜业等一批有实力的铜加工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如安固铜材自主研发的连续挤压无氧银铜异型排制造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应用于现代高速高性能电机电器。同时采取“以商招商’!方式,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加快产业链的形成。兴业电子与世界三大铍及铍合金产品生产企业之一——哈萨克斯坦乌尔宾斯基冶金厂股份公司共同投资1300万美元,在园区设厂精深加工铍铜产品。三川集团利用水表铜表壳加工技术和渠道优势,新上2万吨铜棒项目,2007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6亿元。
  一扩大铜投资,壮大铜产业。园区对落户的重大铜加工项目,采取“一厂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启动后期项目和相关配套工程。2007年,园区一大批铜加工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新上同心铜业铜丝项目、中核铜业铜杆项目、凌惠铜业电解铜项目等6个项目,增资1亿元,为历年之最。
  目前,园区共有铜加工企业17家,投产11家,产品有铜杆、铜板带、银铜合金、镀锡丝、铜棒、铜铸件、电解铜、漆包线等,拥有“金田”、“三环”、“宏磊”、“开开”、“金泰”五个中国驰名商标,年加工能力40万吨以上。铜加工产业已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近6倍,占园区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的90%。
  引进大项目,撑起大经济
  园区在突出做好铜文章的同时,重点抓好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带动大产出,以大产出带动大发展。
  一“四千”精神招大项目。招商引资是园区发展的“开山斧”。招商过程中,园区始终发扬踏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重点引进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环境保护优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力求招一个大企业就引进一个企业群,提升一次园区档次。2007年,园区招商小分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一年内跑了上万千米,甚至两天跑三个省会。为了一个有意向的优质项目,来回跑十几趟,用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诚意,促成项目落地。
  一高位推动引大项目。鹰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高位推动,促成一批企业顺利落户园区。对大项目的洽谈、签约、动工、投产每一个步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挂点领导都亲自参加调度,具体解决每一个问题。真情实意换来了客商的真金白银。为引进金田铜业,2007年春节,鹰潭市委书记、市长放弃休息日,率团专程到宁波金田总部拜访,感动了金田总部领导,最后决定到园区投资。金田铜业3月落户园区,仅12天就顺利投产,生产7个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多亿元,上交税金1亿元。梦娜袜业决策层也是在书记、市长亲自登门拜访后,毅然决定改在园区租赁厂房生产为购地建厂。目前,已建厂房近10万平方米并投产,安置就业3500余多人。
  一聚集合力联大项目。鹰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1+5文件,即市直单位引进工业项目奖励办法,月湖区、龙虎山景区引进工业项目实施办法,鼓励投资工业企业优惠办法等,通过充分发挥利益协调联动机制的作用,合理分配利益,提高全市参与园区发展的积极性,吸引了市直单位和县(市、区)参与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市直单位和县(市、区)共引进宏磊铜业、伟强铜业、中轻J1剪等10余个项目入驻园区。
  打造好环境,优化好服务
  环境是生产力、是吸引力,只有着力优化环境,对外才能招来商,对内才能安好商。园区始终把环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创造出深受客商赞誉的环境品牌。
  一完善硬件。首先是加快以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五纵五横”的道路建设规划,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道路11条,总长15千米。协调供电公司完成农电网变省网直供,减免企业变损电损费用,完成了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其次是抓住鹰潭市西扩机遇,加快以商住项目为重点的配套工程建设,开发了18万平方米居住小区、别墅区以及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小区等商住项目,为园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打造软件。大力实施“一二三四”政务环境建设。一是实行涉企收费“一单清”,对涉及市17个部门的52项行政事业、中介服务性收费提出减免建议,印发了《鹰潭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收费目录》,进一步规范了收费行为;二是建立企业与相关部门、企业与园区居民2个隔离带,实行每月1-25日企业安静生产日制,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减少外部干扰;三是推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三项制度,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四是成立联合办证服务小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废旧金属回收管理站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四个部门,建立起项目审批、企业建设、企业运行、企业招工、贷款融资五大服务体系。
  一提升服务。对所有人园企业,均安排人员全程跟踪,提供一站式服务,代办各种证照手续。对重大投资项目,一律实行重点调度,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提高效率,促进企业早落户、早开工、早投产。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从市直各部门选派了26名年轻的优秀县级后备干部,到园区重点企业脱岗挂职服务一年。挂职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业务强、交际广、政策熟的优势,先后为企业解决涉及土地、水电、融资、招工、环保等各项实际问题500多个。选派干部挂职,既服务了企业,又增长了才干。
  挂云帆,七年博弈;济沧海,一日千里。2008年,园区将实施“12345”工程,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翻番增长,“1”是新增就业1万人:“2”是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3”是拓园扩区3平方公里;“4”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亿元;“5”是财政收入5亿元,在全省园区排位继续前移。到“十一五”末,园区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亿元。
  二
  2007年,江西贵溪工业园区积极策应世界铜都建设,紧紧围绕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开放引大项目,以大项目促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铜加工、节能灯、化工、建材、医药食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一年翻一番的目标,实现了工业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园区新引进了25个项目,投资总额为20亿元。园区实际到位资金21亿元,同比增长67%;完成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税收4.62亿元,同比增长91%。2006、2007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业园区,2006年被授予省级铜产业特色工业园区.2007年被授予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如今,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贵溪市财政主要增长点,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器。
  (一)高位推动,以真情招商
  贵溪市坚持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出口创汇的重要基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市委明确规定,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工业园区主任是实施责任人,全体市委常委是责任主体。市委坚持高位推动毫不动摇.主要领导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做到“四亲自”,亲自到场推介、亲自会见客商、亲自推动项目、亲自协调解决问题。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带领相关单位领导多次赴广东、江浙一带,通过召开招商推介会、定向登门拜访等方式,引来金凤凰,演译了一个个感人的招商故事。温州客商陈丽芳——贵溪奥泰铜业公司董事长,就是在市领导及园区领导多次到温州登门拜访、盛情邀请而来贵溪投资的。在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汪唤生每天都要上门几次,及时排忧解难,给予细心的服务,不管是双休日还是深夜,遇到问题陈丽芳都能随时拨通管委会主任汪唤生的电话倾诉,从最初投资1000多万元生产粗铜,到2007年扩大投资1.5亿元生产1万吨/年高精度电子铜带,该产品填补了江西省铜产品的空白。陈丽芳已把贵溪当作第一故乡,并且将温州铜产业协会会长等一批客商引到贵溪,投资兴办了宏源铜业、瑞新铜业等企业,成了招商红娘。当浙江老乡间陈丽芳为什么敢冒这么大的风险来贵溪投资时,陈丽芳充满信心地说:从贵溪市领导、从管委会主任汪唤生身上,能看出他们是真心招商的。
  江西贵溪工业园区依托江铜的资源、品牌、技术、人才优势,有选择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铜特色产业。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定向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大项目延伸招商等方式。瞄准国内500强、行业前20强和上市公司,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和投资强度大的“三高一大”项目.5000万元以下项目不予考虑,投资强度要达到100万元/亩。宏源铜业来了,正泰铜业、闽源铜业来了,三花集团、华润集团也有了明确投资意向。目前,人园企业和项目84个,其中投产企业57家,在建项目27个,签订协议项目10个。铜产来链不断延伸,铜特色产业更加聚集,现入园铜加工企业有46家,铜加工产品有铜带、铜线、铜排、铜捧、漆包线、铜阀门、异型材、阳极板等近200个品种。项目全部投产达标后,铜总产量将达90万吨—100万吨左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江铜。
  (二)兑现承诺,以诚信留商
  政府的诚信是一个地方投资环境的第一要素,第一生产力,第一形象,诚信是投资者最可靠的保证。在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的同时,本园区更注重兑现对投资者的各项承诺,让企业轻装上阵。对以商招商人员,本园区解决正常的招商活动经费,并及时提供投资者的投资项目信息、投资战略规划等。兑现对客商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不打折扣,赢得了企业充分信任。2007年,本园区集中开展连续6个月的工业园区建设攻坚战,市领导与工业园区及相关乡镇干部职工一道,深入农户家做工作,奋战在建筑工地,科学调度,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征地拆迁和“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每天都是12小时以上高强度工作,保证了按协议供地和重大项目按期开工。
  本园区进一步规范工业园区企业审批程序,精减各类收费,规定凡中央、省、市已明令取消或降低标准收费的一律取消或降低标准,凡有幅度的收费项目,一律按最低标准收取,还免收了工商注册登记费、暂住人口登记等30项目规费。全市各部门都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标准,不搞表面文章,从每一个细微之处体现诚信,让客商留得住、安下心、扎下根。
  (三)营造环境,以服务安商
  环境也是生产力。“只要把客商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啥事都能办好”,本园区牢固树立“替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成功,助投资者发展,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竭诚为企业提供“园丁式”、“保姆式”服务,着力营造“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四最”投资环境品牌。
  一方面,加大投入,使硬环境更好。一期4平方千米控制性规划的“七通一平”(即通路、通水、通电、通信、通有线电视、排水、排污及场地平整)基本完成,铜城天然气公司建成后将实现“八通一平”.2007年年启动了客商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建设。走进工业园区,绿树成荫,道路宽阔,厂房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另一方面,强化服务,让软环境更优。一是每年在全市开展开门评议机关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对评分倒数后三名的单位,主要领导在电视台曝光,并限期补课。二是各部门建立了一次性告知、公开承诺、限时办结、并联审批、投诉反馈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三是实行市领导挂点、园区领导干部抓点、一般干部蹲点的跟踪服务制,园内的事企业办,园外的事园区办,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办法,一抓到底。四是加强园区企业融资、用工治安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定期组织企业用工招聘会,增强工业园区巡防力量。
  发展未有穷期。2008年江西贵溪工业园区将朝着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亿元,创税8.38亿元的目标奋进,为贵溪市争创全国百强县再立新功!
  (张乐金 李千发)
  贵溪市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
  2007年,贵溪市财政收入在2005年财政基础上再次实现了翻番,突破20亿元大关,成为全省首个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的县级市。贵溪市财政收入取得以上可喜成绩,关键在于以“四抓”为主抓手,力促财政稳健增长。
  1.抓税源。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运用行政、经济、服务等多种方式方法,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力促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保证了充足税源。全年共筹集资金近亿元,重点用于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10平方千米内的五纵五横道水、供电、通讯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资金的投入,促进了园区的发展,2007年工业园区经济大幅提升,全年完成各项税收4.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
  2.抓调度。做好财政收入执行情况的分析和预测,每半月一调度,及时准确地掌握财政收入增长的形势,做好收入均衡入库。
  3.抓征收。一是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完善监控体系,推进科学的税收计划管理,对各项税收做到应收尽收,力争征收到位。二是健全纳税服务体系,加强纳税咨询服务,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知识,熟悉办税程序。实行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大力推行全程服务、首问责任制、“绿色通道”,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三是做好税务稽查工作,加大重大涉税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防止税收跑、冒、滴、漏。
  4.抓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了财税增收的激励机制,实施了扶持企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尽管本市没有对乡镇下达招商引资任务,但实行了“异地办厂、原地纳税”的奖励政策,凡乡镇招商引资项目人工业园区,“七通一平”由市本级负责,税收归乡镇,不搞村村点火、乡乡冒烟,这大大提高了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乡镇经济实力攀升。2007年,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有10个,其中滨江、樟坪乡财政收入分别突破2亿元和1亿元大关。
  由于思路明确,举措得当,2007年贵溪市财政收入成效凸显,主要表现五个显著特点。一是总量和增量全省第一。全市财政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0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净增5.5亿元,增量在全省县(市、区)排名第一,总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二是连续实现两年翻番。在2005年突破10亿元比2003年实现两年翻番后,仅用两年时间2007年比2005年又翻了一番。三是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增幅高于总收入10个百分点。四是工业园区税收大幅增长。工业园区共完成各项税收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进入全省第8名。五是乡镇财政收入超历史。全市21个乡(镇、街办)顺利实现了乡乡镇镇超百万元的目标,总收入已突破6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并涌现了滨江、樟坪两个超亿元的乡,其中滨江乡已突破2亿元。
  (李锦东 徐包先)贵溪市樟坪畲族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位于贵溪市东南端,赣闽交界武夷山脉西麓,东邻铅山县、西接贵溪市冷水镇,南连福建光泽县,北交贵溪市文坊镇,全乡总面积122平方千米。全乡总人口4400人,其中农业人口3419人,畲族人口1090人,占31.88%,下辖四个村委会,40个村民小组,856户,1855个劳动力,其中少数民族有15个村民小组238户486个劳动力。全乡耕地面积2109亩,山林面积6.72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62万亩。2007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农业总产值700万元,工业总产值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元,乡财政总收入1.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56万元。近年来,樟坪畲族乡先后多次获得贵溪市财政收入、财政上台阶、招商引资、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称号,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百强乡镇、江西省首届投资环境最佳乡镇、江西省十佳环境优美乡镇。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中共江西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樟坪畲族乡地处贵溪市最南部,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不畅、居民文化程度偏低,一直以来,百姓生活水平都不高,群众渴望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如何突破上述难题,加快乡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带领群众尽快致富,成为摆在樟坪乡党政一班人面前的现实难题,也给乡党政班子带来很大压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樟坪畲族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注重引导干部群众突破山寨子意识、强化大开放理念,突破靠山吃山传统、强化出路在工理念,突破“吃祖宗饭”局面、强化“留子孙路”理念,不断在观念上进行自我革命;同时,创新发展思路,调头向外、内外结合,跳出山外办工业、立足山里兴旅游,走出了一条“把金山银山垒在园区、把绿水青山留在畲乡、把更多实惠带给百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践证明,樟坪乡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符合樟坪实情,具有樟坪特色,也给樟坪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由2000年的320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3亿元: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1420元增长到2007年的4600元: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30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1.12亿元,突破1亿元大关。现在的樟坪,已一改往日贫穷、落后、闭塞的面貌,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安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局面。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在视察樟坪乡后,高兴地称赞该乡创造了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谐发展三大奇迹。
  樟坪乡的具体做法是:
  一、跳出山区办工业,把金山银山垒在园区
  进入21世纪,面对各地涌起的新一轮工业化浪潮.樟坪乡党政班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摆脱落后,融人工业化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樟坪地处边远山区,在融入的进程中,面临的是“资源难保护、硬件难适应”两道天然制约。能否突破这两道制约,成为樟坪乡发展的关键。对此,樟坪的选择是:避开制约闯新路,跳出山区办工业,最终以山外的工业反哺山里的生态资源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百姓生活改善,在最短的时间求得山区与工业化的有效对接。
  2003年元月,贵溪市为充分调动各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制定实施了两项激励政策:对乡镇引进落户园区的企业,实行“异地办厂、原地纳税”;对引资成效突出的乡镇,可在工业园区规划相对集中的区块强化扶持。这一政策,为樟坪发展工业经济提供了契机,樟坪乡迅速制定对接措施:一方面,整合力量招商引资。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经济为三项重点工作,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集中“优势兵力”打好一场经济崛起翻身仗,配备一批文化程度高、开放意识强、实干劲头足的干部领军引资安商办工业,乡主要领导和分管工业的副职领导全年60%的时间都运用到在外跑市场、引企业、办项目工作上。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提升干部队伍素质。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干部参加招商、亲商、安商业务知识培训,并多次组织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使干部亲商安商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现在,樟坪乡有2名干部常驻贵溪工业园区,为引进企业提供全程跟踪服务。这一系列举措,对该乡招商引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促进效应。5年来,该乡共引进工业项目12个,合同引进资金5.6亿元,实际引进资金4.2亿元,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12亿元,引资企业税收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达90%以上。由于樟坪乡引资工作成效非常突出,贵溪市在工业园区专门划出一块区域用以扶持鼓励该乡引资办企业,现在在贵溪工业园区,占地约1000亩、进驻企业12家的樟坪式的畲乡民族工业园已初具规模。
  一、立足青山促增收,把绿水青山留在畲乡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和必然要求。樟坪乡认识到:把工业办到了山外的园区,并不意味着山里必然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立足本土的生态保护之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对此,樟坪乡采取的措施是:突破多年一惯的单向、浅层、保守模.式,确立“在强化保护中提升、开发,在提升、开发中反促保护”的理念,走出一条以山区生态观光旅游为主线,带动公益、经济两大林地建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靠山养山,确保资源不衰。在山林保护工作上,樟坪乡按照“其他林区已有的好经验充分借鉴,其他林区没有的新办法积极探索”的要求,狠抓防火监管和采伐调控两大关键,配套完善了宣传教育、处置细则、责任落实等系列措施。尤其是对所有农户承包的山林登记造册,对林业蓄积量一年一算,由此定准当年可伐资源数目。同时建设好1500亩退耕还林基地、1.1万亩国家公益林基地、1万亩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和500亩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等四大绿色生态基地,成立了阳际峰生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的结果是:林农每年可采伐的林产品数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以毛竹丰产林基地建设为例,在对毛竹低产林进行改造后,全乡毛竹年采伐量由原来的4万-6万根增长到年采伐30万根以上。全乡森林覆盖率也越来越高,目前樟坪乡森林覆盖率已高达98%。
  另一方面,靠山富山,力求资源增值。樟坪乡紧扣森林覆盖率,在扩面的过程中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提质、在提质的过程中增效。坚持以畲乡旅游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抓手,在规划开发生态观光游的进程中,着力提升经济林地建设比重,目前经济林占全乡山林的比重已达10%。尤其是近些年开发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了绿茶、保健茶和苦丁茶三大产品系列,规模达到1000亩,并先后有两个品种分获国家红壤研究中心有机食品和国家卫生部保健食品称号,畲乡也历史性地打出了国家级品牌。通过养山富山,不仅有效地保护了生态,而且促进了林农增收。仅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建设一项,每年给群众多创收200余元/人。
  三、强化为民之本,把更多实惠带给百姓
  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让百姓得到实惠。新的发展模式,做大了新的财政蛋糕;用好新的财政蛋糕,更能激发群众认可并推进新的发展模式。对此,樟坪乡有着清醒地认识。近年来的财政投入,该乡从后劲快速增强和百姓普遍受益两个方面寻求结合点,促进了山区面貌整体改观。
  一是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山区硬件条件。近几年以来,该乡先后筹资5000余万元大搞基础建设,其中投资1000万元用于建设70千米的沙石路、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26千米水泥路、投资600万元用于通水、通电、通迅和通有线电视。目前,全乡100%的村小组通了沙石路、10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75%的村民喝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100%的村民都用上了电,95%的村民装上了有线电视。所有建设项目中没有收取群众一分集资款、没要百姓投劳一个义务工。樟坪乡延续多年的破旧面貌也得以脱胎换骨:道路变宽了、村子变亮了、现代生活和办公设施也越来越多了。
  二是通过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山区办学条件。近年来,先后筹资30多万元用于兴建改建学校校舍。同时,为补助困难学生学费、奖励优秀学子和先进教师,募集资金成立了畲乡“希望之星”教育基金,目前补助、奖金发放数额已超过5万元。总投资达330万元、正在筹建总面积4000平方米的樟坪乡民族学校成为樟坪乡的标志性建筑。以前连教师都留不住的状况得以根本扭转,现正计划与民族学校建设相配套,向山外扩充选聘一批教师,让畲乡孩子也能接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真正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子孙后代。
  三是加大政府投入,结合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开展新村建设。樟坪乡采取农民为主、政府为辅的投入机制,以政府的投入鼓励、带动农民自身的投入,激发农民进行新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政府负责房屋拆迁、新居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改造(改建)房屋粉刷提供适当补助。据统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樟坪乡共投入140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农民进行新村建设,全乡共有100余户进行了房屋改造。现在樟坪乡2个民族文化村已规划建设完成,村子整体环境干净整洁、房屋具有浓郁的畲族特色,屋内的设施与城里没有区别。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凌成兴高兴地称赞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张建国)
  中华秋沙鸭惊现龙虎山
  贵溪市阳际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按中国自然保护区晋升条件,贵溪市在2007年启动了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工作。2007年11月20日,贵溪市林业局邀请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中山大学教授王英永等7人对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进行科考,途经龙虎山景区上清林场泸溪河段时.看到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及灌草.王英永等人凭着专家的敏锐,感觉此地适宜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生存。几位专家在车内谈兴正浓,科考队员之一江西资深鸟类专家林剑声(素有“神眼”称号)惊呼:“河中有中华秋沙鸭!”几位专家立即下车拍摄确认。11月22日,江西电视台记者携带三台摄像机,分段对栖息在不同河段的中华秋沙鸭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拍摄,经初步统计,三台摄像机拍摄的中华秋沙鸭总数量超过100只。11月29日,《鹰潭日报》记者邓剑英近距离拍摄到清晰的中华秋沙鸭图片资料,在11月30日《鹰潭日报》头版刊登,并将图片发往国家环保总局以及国家主要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环境报》、大江网等媒体发布了中华秋沙鸭在泸溪河越冬的消息。
  中华秋沙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被称做“水中大熊猫”,晚上在树洞中栖息。据专家介绍,近年来,中华秋沙鸭数量逐渐减少,全球仅存1000余只,已被列为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动物红皮书和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濒危鸟类名录。中华秋沙鸭嘴呈圆锥状,雄鸟体披黑白两色花纹羽毛,雌鸟头显棕褐色,上身蓝褐色,下体灰白色。中华秋沙鸭属冬候鸟,每年11月从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和中国东北部飞越数千千米来南方越冬,次年3月飞回北方。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喜欢生活在无污染、清澈急流、鱼虾丰富的河溪及沙滩上。
  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后,本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同时,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市委书记杨宪萍在市林业局《关于发现及保护中华秋沙鸭情况的报告》上作出了重要批示:“要以此为契机,做足文章,把鹰潭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把鹰潭的品牌做上去,把鹰潭的形象宣传好。”市委副书记杜德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琳琳对宣传中华秋沙鸭提出了明确要求。鹰潭、贵溪、龙虎山景区林业部门全力以赴,认真抓好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宣传工作。
  在龙虎山泸溪河发现中华秋沙鸭的消息公布之后,市林业局十分重视,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一是立即向省林业厅报告,争取支持,引起重视;二是责成龙虎山景区林业局落实人员、加强巡查:三是派出森林公安干警适时监控:四是组织力量,清查餐馆,严厉打击乱捕滥猎;五是邀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领导现场指导。
  2007年12月6日,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涂晓斌一行应邀来到龙虎山,召集鹰潭市林业局、龙虎山景区林业局、贵溪市林业局相关人员,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并认为:“龙虎山景区和贵溪发现的中华秋沙鸭目前属全世界最大的种群,比之前江西弋阳、德兴、婺源等地发现的中华秋沙鸭数量都多,中华秋沙鸭是生态环境好坏的指数物种,中华秋沙鸭在鹰潭越冬充分说明近年来鹰潭市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07年12月8日.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派遣四名专业人员,在本市相关人员陪同下,按照野生动物调查的科学方法,在泸溪河上分四段,运用GPS、远红望远镜等专用设备进行调查。经过两天的实地调查,发现在泸溪河越冬的中华秋沙鸭共88只,其中雄性41只、雌性47只,并发现了4个集群区。
  龙虎山景区管委会领导十分重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召集有关部门及乡镇、村组干部研究措施,根据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调查结果和建议采取相应措施:一是立即成立了龙虎山景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建立了龙虎山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二是龙虎山林业局抽调了7名护林员,专职在泸溪河沿岸加强巡查;三是广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在泸溪河沿岸村庄散发了3000份保护中华秋沙鸭宣传资料,提高广大群众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四是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成立了保护中华秋沙鸭领导小组,并召集相关村小组干部开会,就保护中华秋沙鸭作出了部署。
  贵溪市林业部门也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一是派遣耳口林业工作站的人员对其境内的中华秋沙鸭群体进行专项保护;二是着手对阳际峰自然保护区规划进行调整,待2008年全部科考结束后,一并报国务院审批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朱志平)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8

《鹰潭年鉴.200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主要收录2007年鹰潭市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的情况,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资料三个部分,内容包括:特载、大事记、市情概览、军事、法治、工业园区、城乡建设等数十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况建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