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林业·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6480
颗粒名称: 农业·林业·水利
分类号: F327;F326.2;F426.92
页数: 6
页码: 163-168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鹰潭市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总产值 粮食生产 养殖业

内容

农业
  【概述】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年,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突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克服了病虫害、台风、动物疫病等多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势头。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9.6亿元(不含林业),同比增长4.4%,其中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04%,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比重达到40.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68元,增加328元,其中来自农业人均增收142.4元。
  【种植业】粮食生产取得突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572万亩,粮食总产达56万吨,增长0.72%,单产达364.4公斤,增加10.4公斤,单产、总产创历史新高。其中早稻种植面积达64.44万亩,增加11万亩,增长175%,是1998年以来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早稻单产达3712公斤,增加20.2公斤,总产达23.92万吨,增加17万吨。晚稻生产克服了病虫害、低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获得了好收成。中稻种植面积13.1万亩,下降10.8%,二晚种植面积达67万亩,增加11万亩,增长17%,总产达25.3万吨,增加0.6万吨,增长2.4%。
  果业、蔬菜、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8.98万亩,增加0.65万亩,总产23万吨,增加3万吨。果业面积达18.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水果产量4.2万吨,增加0.35万吨。花生种植面积6.93万亩,减少104万亩。
  【养殖业】畜牧业克服了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猪“高热症”等疫病以及畜产品价格一路走低的负在影响,仍然取得了平稳发展。预计全年生猪出栏8758万头,增长153%,牛、羊分别出栏3.26万头和159万头,分别增长186%和0.51%,肉类总产8.55万吨,增长128%,禽蛋总产量153万吨,增长105%。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10.96万亩,增加2600亩,同比增长2.43%,水产品产量预计3.53万吨,增加0.23万吨,增长6.97%。
  【动物疫病防控】一是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确定“三个力争”的防控目标:力争不发生牲畜口蹄疫疫情;力争不发生高致病禽流感疫情;一旦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力争疫情不扩散、人员不感染。二是狠抓了重大动物疫病春防工作的部署落实。春防期间全市共免疫生猪55.45万头,免疫密度100%;耕牛8.5万头,免疫密度100%;羊0.8万只,免疫密度100%;家禽460万羽,免疫密度100%;省防重办组织人员对本市春防情况进行抽样检查,牲畜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5%,列全省第5名,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6.7%,列全省第4名。二是积极储备应急物资。全市在春防期间共购进生猪口蹄疫苗200万ml、牛羊双价口蹄疫疫苗20万ml、禽流感重组二联疫苗350万羽份、禽流感疫苗灭活苗388万ml。四是全力落实防疫经费。2006年市财政将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经费68.39万元列入了财政预算;另外在农发资金中安排了口蹄疫防治工作经费7万元、禽流感防治工作经费8万元、扑杀病畜(禽)补助储备金15万元,总计30万元。
  【开展“种粮增收一百元”活动】2006年本市提出在全市开展“种粮增收一百元”活动,实现了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单产提高、品质提优、效益提升。一是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市早稻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早杂面积达45.6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71%。早稻密植面积达26.88万亩,占早稻面积的42%,其中直播和抛秧面积达22.88万亩,占早稻面积的3775%,比去年增加1708万亩,增长174.3%。中晚稻密植面积比例达15%,晚稻抛秧面积达5.8万亩,增加3.4万亩,增长1417%,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50%以上。二是抓点示范力度大。与跟华南农大、江西长庚农优种业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优质品种高效长效示范基地265亩,探索厂“政府主导、部门服务、企业参与、农民实施、市场引导、科技推动、基地订单、全作多赢”的粮食生产高效、长效机制,实践着“把水稻新品种直接推向粮食市场,把农田生产当作粮食加工第一车间”的新型“公司+农户+科研+部门服务”的粮食生产新模式新机制。各县(市、区)也都抓好了大小不一的共20余个示范点,有力地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三是种粮大户带动力增强。以开展助农兴粮“一五一”挂牌服务为连接,要求市、县、乡二级农业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直接分别与500亩以上、100亩以上和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挂钩结对子,开展百名农技人员帮扶百名种粮大户的活动,从种粮大户突破,带动农民科学生产。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市农业局被省农业厅表彰为“江西省优质高产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全市已成立了余江生猪合作社等30家农民专业组织,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6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900万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农产品加工率比去年提高20个百分点,大米加工业发展迅猛,全市已达到70家以上,年加工能力达到108万吨。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做强做大做优龙头企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5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已达20家,新增4家。2006年全市规模化农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36亿元,同比增长10%,签订销售订单5.2亿元,同比增长23.8%。带动农户12万户,同比增长8.4%,增加农民收入18亿元,增长30%。
  【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加大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宣传车等多种媒介进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在全市开展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期间,组织了专家开展了现场咨询,散发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受咨询人员5000余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全市已有3家企业的9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了本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零的突破。加大了生产污染源头整治力度,特别是针对生猪生产中非法使用“瘦肉精”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组织了人员对余江县146个出栏2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及38家预混料生产销售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检查。检查出3个饲料样品中含有瘦肉精,5个饲料样品中含有违禁药品,并将案件移送公安部门查处,净化了畜产品市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为全国血防丁作会议在本市顺利召开,提供了食品保障。共为大会检测蔬菜水果116个样品,其中不合格样品9个,确保会议圆满成功。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按照生产标准化和基地规模化的要求,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建成了40万亩优质稻、40万头瘦肉型生猪、2万亩花卉苗木、10万亩果业、5万亩花生、2万亩葛等优势农产品基地。二是大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全市生态畜牧小区发展到65个,畜禽规模养殖户增加到2150户,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5%,其中余江规模养猪比重达80%。沼气池建设达5000余个,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8处,规模化、生态化养殖逐步成为畜禽生产主导方式。三是加大了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利用农广校、广播、电视等多种培训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的培训。共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8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8500人,转移7500人。四是提高了农业作业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6.8万千瓦,同比增长20%,共完成机耕作业面积87万亩,增长7%,机收作业面积80万亩,增长5%。
  【减轻农民负担】一是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市共落实到户粮食直补农资价补资金2920.44万元,水稻良种补贴资金12716万元。补贴资金发放以“一户一折”形式发通知书至农户手中,并办理好签字手续,严格做到“六不准”,未发现克扣、挤占、挪用等违纪行为。全市共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14万元,补贴农机具185台,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丁农业法制建设,重点学习了《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新颁布的农业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了执法体系,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政务公开制、行政许可层级监督检查等制度。三是加强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坚决纠正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工作,全市共发放18万份,到户率达99%以上。四是加强了农业执法。对种子、化肥、农药、兽医兽药、农机具等零配件进行了80余次专项治理整顿,全市有6人参加全省种子质量检验员培训并考核合格、获证。强化渔政执法。全市共进行各类渔业执法检查90次,查处非法人员150人次,没收违法捕捞渔获物300余公斤,处理渔业污染案件4起,获赔偿5.1万元。
  【开放型农业】全年争取上级项目共9个,中央及省实际扶持资金共1565万元。其中沼气国债项目408万元,阳光工程培训171万元,测土配方施肥项目50万元,科技进村人户示范项目25万元,农机购机补贴项目120万元,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项目100万元,标准化良田建设项目360万元,贵溪水产防疫站建设项目81万元,余江省级生态畜牧小区沼气工程示范项目70万元。另外,新技术推广、创品牌及龙头企业贴息等180万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1亿元。
  (胡鹏浩)
  【市农业局副县级以上干部名录】局长:江胜来 副局长:俞乾坤 敖高源 李宗旺 纪检书记:李星勇 党组成员、副调研员:张火炎
  林业
  【概述】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林业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特色、抓亮点的工作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林业发展势头良好,林业建设步伐加快,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开好了头、起好了步。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179%。市林业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稳妥开展】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始终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做到“五个到位”,确保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稳妥开展。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全市认真落实“三级书记抓林改”,各县(市、区)、景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实行高位推动。二是督促检查到位。市林改领导小组在林改重要阶段5次召开林改调度会,通报林改进展情况,研究林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落实林改措施。市林业局强化督导力度,实行县级干部挂县、科级干部挂乡的督导办法,共15人180余人次深入基层督导林改工作。三是宣传工作到位。通过公开信、会议、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培训班等形式,大造声势,共发放“致林农朋友一封公开信”15万份,张贴标语200余条,出宣传栏500余期,出动宣传车80余次,编印林改简报210余期,举办林改技术骨干培训班1次,并会同电视台、报社开设“三级书记谈林改”和林改先进人物专栏。四是林改经费到位。全市各级财政、林业部门共投入林改工作经费500余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了35万元专项林改经费,保证了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是维护稳定到位。各地高度重视林区稳定工作,建立山林纠纷调处责任制,明确县、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将山林纠纷调处工作贯穿林改全过程,未发生一起群体上访事件,为林改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截至2006年底,全市完成图表转绘288.98万亩;发证前公示面积282.87万亩,占979%;签订完善合同9749万亩,占应签面积的977%;宗地建档村小组3640个,占100%;调处纠纷1197起,面积749万亩,分别占94.7%和976%;分山到户率达62.2%,分户登记率达99.8%;完成使用权发证145万亩,占50.2%。
  【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全市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围绕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加强领导、创新机制、狠抓质量,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据统计,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6.68万亩(其中重点工程造林13万亩,新造工业原料林2.5万亩,新建笋用竹基地0.8万亩,新建及改造油茶、板栗等特种经济林0.64万亩),毛竹低改6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全市育苗面积302亩,产苗量1151万株,良种使用率达40%,苗木合格率稳定在85%以上。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营造林工作,立足本地实际,整合造林项目资金,将基地建设与工程造林项目紧密地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生态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二是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了国有造林、股份制造林、民营大户造林和引资造林等多种主体造林的新格局,涌现了一批造林大户;三是实现了营林重点的转移,从以往单纯营造用材林步入用材林、经济林共同发展的新轨道。四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贵溪市政府出台政策,给予营造笋竹两用林和油茶的造林大户每亩300元的资金补助;余江县政府为了发展油茶产业,对营造油茶的个体经营者每亩补助50元。
  【通道绿化成效凸现】为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林业局“尽快搞好鹰东连接线绿化建设,将其打造成具有鹰潭特色、展示鹰潭形象的绿化通道”。市林业局先后抽调机关干部20余人,在财政、公路等有关部门以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全力配合下,历时46天,顺利完成征地183亩和拆迁任务,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如期完成了沿线8.4千米两侧通道绿化,工程建设进度和效果达到和超过了预期的目标。在做好鹰东连接线通道绿化工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创建省园林城市活动,配合市创建办对市区所有机关、企事业、驻鹰单位公共绿地、生产绿地绿化工作进行督促指导;积极开展评选创优活动,与市建设局首次对市区机关、团体、企事业、驻鹰单位的庭院绿化开展评选,共评出鹰潭市园林化单位27个、鹰潭市绿化达标单位23个;积极开展认种认养树木活动,向全市市民发出了认种认养树木的倡议,全市已有数十个单位、个人申请认种认养树木。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健康有序】一是进一步完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调整充实执法力量,共办理各类行政案件170余起,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7万余元。二是严格执行年度林木采伐计划管理,实行“申报、公示、审查、审核、公示”两榜定案制,确保指标落实到林农手中。三是强化征占用林地管理,规范林地审批程序,全市共审核林地项目30起,面积1781亩。四是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完成新增中央生态补助资金及省级公益林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共新增国家公益林18.26万亩、省级公益林32万亩。五是深入开展“绿剑行动”,全市共查处各类林业案件842起,处罚923人次,没收木材660立方米,收缴野生动物3140只,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89.4万元。六是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力度,成立了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实行野生动植物猎捕、采集限额管理制度,征缴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费8.3万元。七是全面完成省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工作,通过华东设计院和省林业厅联合检查组的验收,质量优秀。八是积极开展木材加工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全市共登记核查木材加工企业272家,关闭取缔71家,责成停产整顿24家,查处非法加工木材案件20余起,补征林业规费5万余元,扣留非法加工木材80余立方米、加工设备50余台,促进了木材加工企业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九是积极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市病虫害防治面积3.54万亩,有效地控制了松毛虫的发生发展。同时,认真做好了拟松材线虫病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普查和除治工作。
  【森林防火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加大防火资金投入,全市共投入防火经费达310万元,是2005年的两倍,全市共添置防火指挥车1辆、运兵车4辆、砍刀1500把、风力灭火机2台、二号扑火工具100把、扑火服装20余套。二是在全市开展了火险隐患大排查活动和森林防火“十查三确保”活动,全市共出动排查人员500多人次,查处违章用火260余起,发现火灾隐患58处。三是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全市共印发宣传资料2.2万余份,张贴刷写标语12万条,制作防火宣传栏、墙报36期,新建刷新大型宣传牌20块,出动防火宣传车150余车次,鹰潭“一报两台”清明期间连续刊播森林防火知识,滚动播放警示标语;市移动公司在清明前后一周给手机用户发短信220余万条,提高了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四是利用培训班、会议、电视、广播等形式,加强森林防扑火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全市接受防火知识培训达1000余人次。五是由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组织,龙虎山景区管委会指挥部具体实施,在龙虎山景区仙人城脚下举办森林防火农事用火计划烧除现场观摩会。六是认真实施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严格按照市级报帐制、政府采购等要求,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实施。截至12月底,全市仅发生一般性森林火灾4起,同比减少42%,受害森林面积2124公顷,同比减少578%,没有出现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
  【科教兴林富有特色】一是开展新成果引进和开发。联合江西农大、省厅推广站、蓝天园林宏友公司等单位,应用绿化苗木平衡施肥、轻质网袋容器育苗等多项新成果,轻质网袋容器育苗年生产能力达100万株;引进并培育木莲、深山含笑、澳洲金合欢等园林景观树种和美国杂交杏、日韩梨等经济树种。二是实施科技帮扶工程。对重点园区,市县两级各派一名技术人员挂点指导,开展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技术培训,提供新技术成果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三是举办林业科技培训。全市共举办育苗、嫁接、容器育苗、病虫害防治等种类培训班55期2600余人次。四是支持林业科技研发。“鹰潭市城市绿化建设规划”荣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珍稀阔叶树用材林丰产培育技术”荣获省农科教突出贡献三等奖。
  【林业产业进一步壮大】一是结合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贵溪市以竹产业为主抓手,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从资金和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多种主体参与竹产业开发的积极性,新建8000亩笋用竹基地,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竹辉公司产值同比增长20%,成为江西省著名商标和品牌;余江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名特优经济林,培植木雕优势产业,洪五湖地区苗木花卉基地成园面积近2万亩,新建东魁杨梅基地1300余亩,总规模达5000余亩,果喜木雕集团等规模以上木雕企业总产值可达1亿元以上。二是开展“安商、亲商、富商”活动,市林业局每位党组成员联系一家造林大户或木竹加工企业,定期进行走访,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认真开展林业产业调研,建立了全市林业企业数据库,对全市林业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并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四是进一步深化农垦企业改革,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升级,大力实施科技兴垦战略,全市农垦企业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64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21亿元,利润总额1950万元,农垦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
  【争取项目资金成绩喜人】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了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长防林、贫困林场扶贫、林区公路建设、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世行贷款、基层站所标准化建设、农发经济林、新农村绿化示范村等十个项目,分口落实责任,市县形成合力,积极申报林业工程项目,2006年共争取国家和省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资金2326.62万元。国家林业局祝列克副局长来鹰参加全国血防会议期间,专题听取了本市林业工作情况和林业项目的汇报,祝列克副局长表示,在国家林业局“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在林业血防、经济林、沙化治理、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
  (朱志平)
  【市林业局副县级以上干部名录】党组书记、局长:齐群策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惠蒙( 2006.6-)纪检组长:娄登安副局长:邵方龙 胡斌( 2006.5-)党组成员、副调研员:周森发 金雪斌 调研员:周根昌 孙富春 副调研员:徐新太 郑晖
  水利
  【概述】2006年全市水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确保防洪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抓好“两固三改一保持”(堤防加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改水、机电泵站改造;水土保持)建设重点,加强领导,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水利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水旱灾情】 2006年1-6月鹰潭累计降雨1605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多24.9%,其中4-6月降雨量达1303毫米,较多年均值偏多45.2%,并先后发生五次集中强降水,尤以6月上旬为甚。6月3日-7日,全市24个自动气象站平均雨量188.5毫米,贵溪市文坊、冷水、塘湾水库、雷溪、白庙水库、月湖区、余江五湖水库等7个站超过200毫米。强降水致使江河库水位猛涨,信江鹰潭站于6月7日12时出现了洪峰水位30.17米,超警戒线0.17米,为2000年以来最高洪水位;白塔河耙石站6日23时洪峰水位32.26米,超警戒线126米,有180多座水库先后溢洪。贵溪口路源水库(小2型)、余江水北圩堤等工程发生严重险情。据统计,全市有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受灾,受灾人口32.74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4.76亿元。进入7月,鹰潭境内持续晴热高温,7月1日至9月20日,降雨量194毫米,仅为多年同期降雨的50.4%,基本无雨天数57天,使18座水库干涸,江河水位偏低,因旱有6.9万人、70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防汛抗旱】为应对突发性洪涝灾害,各级防汛指挥部和水利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五个确保”目标,突出抓好水库保安、山洪灾害防御和未完全治理流域三个防汛重点,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筹备防汛物资,落实防汛抢险队伍,组织开展防汛检查和督查,并依靠多年建成的防洪体系,周密部署,科学调度,取得了不溃一堤、不垮一坝、不死一人的防汛胜利。面对旱情,各地及时维修、改造现有灌溉设施,在确保库塘安全的前提下,蓄、引、提多措并举,充分挖掘小型水利工程蓄水能力,千方百计开辟抗旱水源,确保中型灌区抗旱夺丰收。
  【口路源水库抢险纪实】6月4日晚12时左右,贵溪市泗沥镇巡查人员在巡查口路源水库时,发现主坝约1/3坝高处有2公分宽的弧形裂缝,并有渗水,立即向贵溪市防汛指挥部报告,贵溪市防汛指挥部接报后,当即派3名工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通过查看,口路源水库不但主坝出现裂缝、渗水,且副坝出现约200平方米的滑坡、漏水,情况十分危急。险情发生以后,贵溪防汛指挥部门一面向有关领导报告,一方面全力组织抗洪抢险。鹰潭市防汛指挥部接报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黄建盛,副书记张崇纪,市委常委、贵溪市委书记陈爱民,市长助理彭中华等有关领导立即赶赴现场,制定抢险方案,指挥抢险。鹰潭、贵溪水利部门均派出数名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市长胡宪、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林立和市委常委、公安局长魏运亭坐阵市防指指挥,调集抢险队伍与物资投入抢险。受省领导的委托,省防汛总指挥部秘书长朱来友亲临现场,指导抢险。
  由于领导重视,指挥有方,查险及时,措施得力,到6月5日19:30时,主坝和副坝导渗抢险任务已完成,洪道挖深1米左右,降低库水位0.7米,泄洪4万余立方米,水库险情基本稳定。这次抢险投入武警、特警、消防警300余人,干部、民兵300余人,挖掘机3台,汽车50余辆,砂硪土方各200余立方米,土工布1000余平方米及编织袋、蓬布等物资。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展快】按照省政府2007年底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总体目标,2006年全市各级水利部门明确责任,攻坚克难,筹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5622万元,累计开工107座,占规划总数的84%。其中:中央补助中型水库2座,占50%,省补助中型水库1座,占100%,省补助重点小(1)型水库5座,占100%,一般小(1)型水库11座,占65%,小(2)型水库88座,占88%。累计完工88座,占规划总数的69%。其中:中央补助中型水库2座(硬石岭、塘湾水库),占50%,省补助重点小(1)型水库5座,占100%,一般小(1)型水库4座,占24%,小(2)型水库77座,占77%。开工率和完工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圩堤整治迈上新台阶】信江干流堤防建设进展加快,中潢圩堤邹家湾抛石护岸、五脑闸重建工程已经竣工,实施完成团湖圩堤、岭上圩堤土方断面达标2.3千米,开工建设市区日元贷款城市防洪工程,有效地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了历年规模最大、效益最突出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中型灌区清淤,完成水毁修复119处,清淤渠道370千米,新建小型水源工程116处,新增蓄水能力300万立方米。加快余江白塔渠水利血防(西片区)应急项目建设,其主体工程的完工,得到水利部领导和受益群众的好评。统筹农村人口饮水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试点,以贵溪泗沥和余江锦江、潢溪集中供水等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为重点,累计实施完成供水工程2962座(处),解决3.45万农民用水安全。加强了机电泵站技术指导,2006年汛前完成了2005年度省级安排本市中潢、团湖电排总站和九牛滩泵站改造项目。同时启动了2006年度石港电排站和九牛滩续改项目,使旱涝保收面积明显增加,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好】继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生态优先,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2006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万亩,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2万亩,发展经济果林1万亩,封禁保护2万亩。
  【依法行政稳步推进】市政府已原则通过《鹰潭市河道采砂管理实施办法》、《鹰潭市水土保持暂行办法》两个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从根本上理顺了河道采砂管理体制,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水土保持和河道采砂的统一监督管理主体,从而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河道采砂的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水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依法查处铁路电气化改造、鹰景高速等涉河建设项目,维护了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通过狠抓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长期困扰鹰潭水资源执法管理的中央直属电厂水资源费征收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取水许可管理、入河排污口审批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得到加强。以省、市人大开展《水土保持法》和“三同时”制度执法检查为契机,大力开展信江环保行活动,重点加大对贵溪西排国防公路等5个在建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化水利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全市10个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任务,核定177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落实“两费”185万元,为基层单位带来了活力,使基层职工看到了希望。
  【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利部、发改委、民政部《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坚持积极稳妥、分类指导、政府扶持、民主管理和公开透明的原则,着力抓好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组建试点工作。2006年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119个,其中经民政部门登记备案51个。
  【水利前期工作】组织编制鹰潭市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报告、1-5万亩圩堤整治、白塔渠灌区水利血防(东片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夏埠城区防洪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完成了农村饮水、病险水库、机电泵站更新改造等10余项重点项目初步设计和审查等前期工作,较好的实现了与国家、省投资政策的对接,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本市争取国家、省水利建设补助资金3167万元,在近几年基数上稳中有升。
  【水利建设与管理】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和建设“三制”,严把水利工程质量关,加强水利工程监理、勘测设计资质年检和注册上岗;建立水利招投标动态管理制度和水利施工企业资质审核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认真开展了水库安全管理和达标考核评比。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和涉河建设项目的管理,先后完成了跨白塔河铁路、公路大桥等9项市管河道涉河建设项目审查。
  (童振兴)
  【市水利局副县级以上干部名录】党组书记、局长:官金福 党组成员、副局长:袁松林 王国金 徐可喜 党组成员、副局长、纪检组长:洪尝林 党组成员、副调研员:吴龙彪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7

《鹰潭年鉴.2007》

本年鉴主要收录2006年鹰潭市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的情况,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资料三个部分,内容包括:特载、大事记、专记、市情概览、军事、法治、工业园区、城乡建设等数十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志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