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5994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D625
页数: 3
页码: 94-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鹰潭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特色进一步形成,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鹰潭市 人民政府 综合经济

内容

2006年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奋发有为的姿态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以开拓创新的思维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以埋头苦干的精神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42.03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达到19.64亿元,增长36%,增幅居全省第一,总量摆脱了在全省垫底的格局,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人均财政总收入达1813元,在全省排位第二。地方财政收入8.54亿元,增长27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785元,在全省排位第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23亿元,可比增长20.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5亿元,增长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1亿元,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8亿元,增长1.5.8%。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064万美元,增长4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贵溪市财政收入达14.56亿元,连续四年在全省排名第一。继2005年余江县财政收入过亿元之后,2006年月湖区财政收入也超过1亿元,荣获全省财政收入过亿元奖和三年翻番奖。全市已有11个乡镇、街办财政收入过千万,其中滨江乡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跻身全省“十强乡镇”行列。
  工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特色进一步形成。按照培植特色、集聚发展的思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全市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工业生产提速,工业经济效益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0.23亿元,增长2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2.4亿元,增长63.3%,实现利税总额94.53亿元,增长166.2%。一是支柱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扩大。铜、眼镜、微型元件等优势特色产业以链式发展、上下延伸、双向扩张、同业集聚为发展取向,产业链不断拉长、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集聚数量不断增多。江西铜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完成利税超90亿元,分别增长47%和140%。铜材加工业加速发展,目前已有铜材加工业企业35家,铜材加工能力达70万吨。眼镜、微型元件生产企业分别达40家和57家。已初步形成铜材、眼镜、微型元件特色产业群。贵电二期新增2x30万千瓦机组年净增税收约8000万元。二是工业园区带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工业园区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招商引资的新平台、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全市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3.24平方公里,从业人员达2.04万人,实际到位招商资金23.76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98.4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01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69亿元。建成了一批路网、供水、供电、通信、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引进了美远鞋业、同心铜业、旺龙铜业、兴业铜材等14个优质项目,强势推进了世纪阳光、中旺集团食品、梦娜袜业棉纱袜、凡尔顿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余江眼镜工业园被省经贸委列为江西省眼镜产业基地。三是地方优势企业崛起速度明显加快。三川水表、贵雅照明等16户地方优强企业走技术创新、规模扩张、效益提升、品牌兴企之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三川集团生产的三川牌水表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三川牌水泵被授予江西省名牌产品、江西省著名商标。贵雅照明有限公司与日本东芝公司合作生产的新节能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企业年生产电子节能灯6500万套、销售收入达2.8亿元,成为照明行业龙头企业。四是集约发展取得明显实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研发了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鼓励企业在山地选址建厂,鼓励企业退城进园,明确土地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率,提高用地门槛。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三高”项目不搞,严格落实环保工程建设与项目建设“三同时”原则,拒绝了一批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入园。五是服务企业发展措施明显强化。先后制定出台了《鹰潭市工业发展奖励办法》、《鹰潭市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核奖励办法》、《鹰潭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抵押贷款管理费用优惠办法》等多项制度,降低企业贷款门槛,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做大做强。
  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开展了“种粮增收一百元”等一系列支农、为农、惠农活动,农业综合生产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8.27亿元,增长4.6%。一是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成效初显。全市启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17个,整合资金2620万元,开展了村庄规划、“六改四普及”工作,较好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示范点,广大农民初步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二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总产达56万吨,增长0.8%。水果产量增长9%、肉类总产增长21%、水产品产量增长14.5%、特种水产增长12%。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49家,实现销售收入1776亿元,增长20%,带动农户11万户,增加1万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速。全市外出务工农民15万人,增长4.2%。三是农民得到实惠进一步增多。及时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全市共完成托市粮收购7877万公斤,较好地稳定了市场粮价。抓实了早稻良种补贴和粮食直补发放工作,拨付早、中、晚稻直补和综合补贴资金2920万元,省级粮油储备补贴344万元,退耕还林补贴资金1407万元。
  第三产业进一步繁荣。以服务城市、繁荣经济、拉动内需为着力点,积极优化服务环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亿元,增长78%。一是旅游品牌不断打响。本市先后荣获“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浙江人最喜爱的十大旅游城市”称号,龙虎山景区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获得“江西省十佳旅游景区”、 “鄂东南周边十大魅力景点”称号。举办了首届中国龙虎山国际溪流钓表演邀请赛、首届中国龙虎山旅游帐蓬节和第二届泛珠三角汽车拉力赛,使龙虎山成为国际溪流钓基地、全国户外休闲旅游基地、全国自驾车旅游基地。二是景区功能不断完善。完成了景区总规修编及旅游策划,编制了《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保护规划》。完成了正一观广场、仙水岩停车场平整工程和天门山步道、无蚊村主干步道,改造了仙水岩景门及街道立面,实施了四甲大桥、沙湾大桥、上清古镇长庆坊广场、核心景区旅游步道等一批项目。三是旅游管理不断加强。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示范点工作,调整了旅游集团公司管理体制,成立了龙虎山道教协会和鹰潭市旅游协会。加强了涉旅单位和人员的管理、培训,开展了旅游安全、市场秩序大检查,推动了诚信旅游建设,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新增旅行社7家,高档次旅游宾馆4家,新建专业旅游购物街1条。2006年,全市实现接待国内旅游者580万人次,境外旅游者4.3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4.4%和22.9%;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旅游创汇687万美元,分别增长314%和18.5%。其中,龙虎山景区接待游客14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360万元,分别增长16%和32%。房地产市场逐步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和谐小区工程已经开工,建筑面积1195万平方米,可解决130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金融、保险、邮政、电信等行业取得明显进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健康发展。
  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实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个,总投资3.2亿元。一批省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浙赣铁路鹰潭段电气化改造全面竣工,浙赣铁路贵溪舒解工程扎实推进,景鹰高速公路进展顺利,景鹰高速公路鹰潭连接线工程全线开工,江铜四期30万吨铜冶炼项目进度加快,贵化10万吨硫基复合肥项目顺利完成;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江南水厂扩建、四海路综合改造、月牙湖改造已经完成,42号路、46号路建成通车,鹰潭公园改造、东湖公园二期、胜利休闲广场、市体育中心 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项目正抓紧施工,日元贷款城市防洪项目破土动工;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白塔渠水利血防项目主体工程、3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农村水泥路建设236公里。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一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市直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和首钢四建破产改制问题,这两个影响鹰潭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鹰潭市市直已改制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办法》颁布实施,原改制企业剥离到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公司的2.93亿元债权被成功收回,标志着市直已改制企业遗留的一个重大难题得到了根本性破解。首钢事件破产改制进入实质性操作,标志着四建稳定问题将从根本上解决。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签订林权合同9749万亩,占应签面积的977%。水利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政府、市场和农民多方参与的投资体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覆盖率达85%以上,位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了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公开招聘制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在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推行了预算制度、核报制度和督查制度。“乡财县代管”试点工作实施顺利,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取得新进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积极推进。二是开放型经济强势发展。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开展了“安商亲商服务年”活动,实施了领导和部门联系客商、客商评议评价环境、涉企检查告知等6项制度,连续第六年成为全省客商零投诉城市。改变招商方式,实现了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全民安商”的转变,全市亲商安商氛围更加浓厚,服务更加到位。积极组团参加了赣粤经济合作项目洽谈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和江西(香港)招商引资暨经贸合作活动周、“9·8”厦门投资洽谈会、第四届赣台经贸研讨会、长沙中部博览会等招商引资活动,扩大了影响,取得了实效。特别是在引进大项目和省外工业项目上取得了突破。签订了总投资6.5亿美元的中电国际贵电两台60万千瓦机组“以大代小”项目协议,引进了中旺食品、美运鞋业、旺龙铜业、久鹰照明等一批项目。2006年,全市实际引进内资预计可达26.8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省外工业项目资金2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预计可达8064万美元;外贸出口预计可达4818万美元。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8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3968元,增长9%。人均绝对值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7元和396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6亿元,增长14.7%;人均储蓄8728元,比上年增加108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社会养老金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展开,参合率达85%以上,位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月人均补差由62.5元提高到75.9元。建立并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9752户22686人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市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转化取得新进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了新的提高。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完成,基本消灭了现存的农村中小学一类危房,一批省优质重点高中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民办教育逐步规范,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申办2010年第十三届省运会取得成功。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在我市成功召开。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之内。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工作得到加强,鹰潭空气质量和信江鹰潭段水质分别达到国家二级和二类标准。
  各种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化解。扎实推进了和谐平安鹰潭建设,着力提高了矛盾纠纷调处能力,健全完善「综治维稳机制,以“命案必破”为龙头,以群防群治力量为基础,加大了严打整治力度,加快构建厂城区“管、巡、堵、监”防控体系,形成了多警种联动、点线面结合,覆盖全市城区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全市命案侦破率在全省排位第一,公众安全感测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跃居全省第一。安全态势更趋平稳。没有发生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健全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机构,严格贯彻落实了《鹰潭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二是切实转变了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了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逐步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三是改进了行政管理方式,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不断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取消了70%以上的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实行了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首问责任制、跟踪服务制等制度。四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积极构建了惩治与预防相结合的反腐败体系,严格执纪办案,认真开展商业贿赂治理工作,共立案调查商业贿赂16件。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7

《鹰潭年鉴.2007》

本年鉴主要收录2006年鹰潭市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的情况,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资料三个部分,内容包括:特载、大事记、专记、市情概览、军事、法治、工业园区、城乡建设等数十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华志萍
责任者
汪荣中
责任者

相关机构

鹰潭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余江县
相关地名
月湖区
相关地名
滨江乡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