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7》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5795
颗粒名称: 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其他题名: 2006年2月26日鹰潭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分类号: F127
页数: 18
页码: 1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6年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
关键词: 鹰潭市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内容

序言
  在中共鹰潭市委领导下,由鹰潭市人民政府组织各部门、各县(市、区)共同编制的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也是在推动全民创业,建设和谐平安鹰潭,加快富民兴市大业,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大背景下编制的重要发展规划。
  《鹰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鹰潭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 《纲要》是“十一五”期间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县(市、区)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科学谋划未来,精心描绘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鹰潭在新的起点实现加速崛起、富民兴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本《纲要》在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对“十五”计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进行了“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吸收了各专项规划和县(市、区)规划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与省及有关设区市的规划进行了衔接。
  本《纲要》经鹰潭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公布实施。
  第一篇 站在新的起点,明确奋斗目标
  “十五”时期,是鹰潭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市人民在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鹰潭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连续性、稳定性、开拓性有机统一,坚持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实现加快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探索具有鹰潭特色、时代特征的发展新路,在“九五”鹰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进步。面向未来,鹰潭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加快发展的新蓝图。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处在新的起点
  “十五”以来,鹰潭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更加开放的外部环境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成功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巩固和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全市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经济发展明显加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53.95亿元上升到11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6%,高于“九五”年均增速74个百分点,超“十五”计划目标35.6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385美元,为建市以来增长最快的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1104亿元上升到60.1亿元,增长4.4倍,年均增长40.3%。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5.11亿元上升到14.44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1%,比“十五”计划目标高出6.94亿元,人均财政总收入达1325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2.99亿元上升到6.71亿元,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55%,比“十五”计划目标高出2.31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20.1:411:38.8调整为14.5:49.7:35.8,五年内二产上升8.6个百分点,呈现出工业化程度提高的阶段性特征。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增长加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76%上升到477%;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旅游经济发展迅猛,全市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并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新建了龙虎山大道、沿江大道、高速公路鹰东连接线等城市骨干道路,突破了铁路和信江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初步形成了南越国道、北跨信江、一路二带、一江两岸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4.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4.9%提高到418%,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22.1平方公里。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建设了东湖公园等一批市民休闲场所,完成了交通路、胜利路、湖西路、梅园大道、四海路升级改造及东湖治理等一批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新建了一批高品位的住宅小区,鹰潭一级汽车客运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的改善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
  ——对外开放有新的突破。 “十五”期末,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由2000年的529万美元增加到5600万美元,增长9.6倍,年均增长60.3%;外贸出口由2000年的661万美元增加到3247万美元,增长3.9倍,年均增长375%;实际引进市外资金由2000年的5.44亿元增加到26亿元,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7%。横向联合日趋活跃。随着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鹰潭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创业的理想之地。“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市外资金达128.1亿元,并于2005年被评为“2005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为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按照“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成为我市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主攻工业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的主要平台。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开发面积突破6平方公里,累计入园企业161家,已投产102家,累计引进资金412亿元,吸纳从业人员139万人。
  ——科技教育及社会事业成绩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3.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6.47%。建成了一批优质高中,完成了鹰潭职业技术学院的组建。全市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现存D类危房。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5‰以内,低于“十五”计划9‰的预期控制目标。医疗保健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现象,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卫生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社会事业也都有新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342元增加到8843元,年均增长10.6%,比“十五”计划目标高出15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380元增加到3640元,年均增长8.9%,比“十五”计划目标高出530元;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000年的39.12亿元增加到82.46亿元,增长11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19.11亿元增加到36.41亿元,增长90.5%,年均增长13.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低于“十五”5%的计划目标。城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初步形成。社会救济制度得到完善。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和信江水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2级和Ⅱ类标准以内,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9亿元,是“九五”投资总和的近5倍。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基础工程。江铜集团三期技改工程已竣工投产,四期30万吨铜冶炼技改工程正在加紧实施。贵溪电厂2x30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梨温高速公路鹰潭段提前一年竣工,206国道(中童一天禄段)及龚资线公路改造完成,景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074公里,其中实施农村国债公路改造198公里,是我市公路建设最多的时期。界牌枢纽库区淹没处理工程建设已圆满结束。余江中潢圩堤除险加固、白塔渠灌区挖潜配套、贵溪塘湾水库及硬石岭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已顺利实施,部分工程已竣工验收,投入运行。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3.9万亩,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46.36万亩,建立了上清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阳际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圣井路、上清大桥、正一观大桥、应大路、龙虎山旅游步道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沿江大道、龙虎山大道、梅园大桥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已竣工;市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建设得到国家支持,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市体育中心、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深入持续开展了主题鲜明的解放思想学习教育和“告别陋习、树立新风”活动,鹰潭人新形象逐步树立。“四五”普法成效明显,“两个提高,两个转变”目标基本实现。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政治社会保持稳定。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推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政风、行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通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鹰潭在全省加速崛起的态势已现端倪,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回顾过去的五年,鹰潭发展之所以比较快,在于我们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探索出了: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体制和科技创新为强动力,突出工业、旅游、城市建设三项重点工作,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强化思想、组织、作风、环境四个保证,加速崛起,实现小市有大作为的发展思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加快鹰潭发展的行动先导;探索发展新路,选准主攻方向,抓住工作重点,是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关键所在;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加快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是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前提;优化环境,转变作风,求真务实是实现鹰潭崛起的有力保证。这些理念和经验有助于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鹰潭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步伐加快;国内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一批主导未来的新兴产业将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中央提出并开始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都为鹰潭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鹰潭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市干部群众谋发展、思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新理念,探索出了加快发展的新思路,积累了加快发展的新经验,为鹰潭今后发展提供了更为重要的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地方企业规模有待进一步做大;第三产业比重不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解决“三农”问题任务艰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难度加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总体而言,“十一五”时期,鹰潭仍将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有利于鹰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鹰潭在新的起点上跨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期,是鹰潭经济社会发展的调适整合的战略期,也是鹰潭实现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能否又快又好发展,对加速鹰潭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全市上下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化解各种矛盾,尽快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推进富民兴市、加速鹰潭崛起,在新的发展起点开创鹰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突破口,以体制、科技创新为强动力,积极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大趋势,按照“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理念,突出重点,协调发展,以更大的力度做强工业,做旺旅游,做活商贸,提升城市集聚辐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推动全民创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快由区划小市向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鹰潭加速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各项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此,全市上下必须切实做到: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加快发展是鹰潭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做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是解决鹰潭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关键所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增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法治意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进一步激发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发展优势。
  ——坚持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精心打造具有鹰潭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加快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以铜资源为优势的铜产业集群的建设步伐,加快以道教文化为特色、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以交通枢纽为依托的商贸流通业建设步伐,加快以“大鹰潭”理念为指导的城市建设步伐,努力打造适应人们安居乐业、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城市,进一步提升鹰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坚持完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机制。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克服消极保守、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落后观念,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意识。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创业为第一追求、以富民为第一目标,建立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支撑体系,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和谐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创业落实创新要求,以创新提升创业水平。
  ——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加快崛起、富民强市,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和现代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章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目标
  “十一五”时期,鹰潭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面貌更加改观,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把鹰潭建成以铜冶炼及铜精深加工为龙头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以道教文化为特色、与山水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以区位交通优势为依托的赣东北物流配送中心。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00美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年均控制在3%左右。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3%。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9.7:52.5:37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层次上升。
  ——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行政管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突破。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布局合理,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化率提高到48%。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心村镇体系规划建设,消除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取得较大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到2010年超过13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到2010年超过510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36.7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0.35和0.45以下。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9%。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削减。城乡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水平。
  ——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社会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大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0%,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平安鹰潭”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第五章 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的新项目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重大项目对鹰潭加速崛起的支撑作用。切实做到以项目为抓手,扩大有效投入,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扩张的爆发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的综合实力。要突出时效、突出水平、突出竞争力,抓好一批带动面宽、支撑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落实项目责任制,促进项目按时开工、早日投产、早日发挥效益。“十一五”期间,拟实施规划支撑项目394项,其中工业类54项、农业类30项、商贸类14项、旅游类47项、交通基础设施类19项、能源基础设施类25项、水利类22项、生态环境类20项、社会发展类90项、市政基础设施类73项。规划支撑项目中,重大建设项目272项。形成规划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机制,在加快发展过程中不断谋划、启动、建设更多的重大项目,促进鹰潭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二篇 加强统筹协调,落实重点任务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加快建设“一个基地、一个胜地、一个中心”和加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提高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提升城区功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处理好“引进来”与“留得住”的关系,注重全面统筹协调,全力推进十项重点任务,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第六章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为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靠群众、惠及农民,讲究科学、突出特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眼于发展生产,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学化”的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使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明显转变,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整体面貌明显改善。
  第一节 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提高。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增强土地肥力,提高复种指数。加强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使粮食总产稳定在50万吨左右。注重改善品质、优化布局、提高效益,认真实施好贵溪、余江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建设好鹰潭粮油贸易城,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根据比较优势和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走以特取胜、扬优成势之路,以发展工业理念,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
  种植业: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生产,做优做大笋竹、优质水果、花卉苗木、花生、特色蔬菜、白塔葛、中药材、油茶等产业。重点建设30万亩高效笋竹两用林基地、10万亩南方早熟梨基地、1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3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3万亩白塔葛基地、3万亩天师板栗基地、2万亩小水果基地、1万亩荸荠基地、1万亩中药材基地、1万亩有机茶等基地。
  畜牧业:以生猪规模化养殖、土鸡区域化饲养、鹅鸭集约化圈养为主,重点建设5万羽以上的家禽养殖基地和10个千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基地。
  水产业:以全市中小型水库和河道水系为重点,发展欧洲丁桂、美国斑点叉尾鲴、鳜鱼、黄颡、对虾等特种水产养殖基地。
  第三节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引导民间、市(境)外资本对三农经济领域进行投资开发,积极创建一批农村规模化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继续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本着“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先易后难,先改造,后补缺”的原则,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重点培植科技带动型“龙头”,积极改造农产品加工型“龙头”,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带头型“龙头”。力争“十一五”时期,培植2-3个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0亿元。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着力培育著名商标和品牌产品。
  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扩大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与推广,不断改善农业品种和品质结构。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科技力量的优势,建立鹰潭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中心、优质农产品研发基地和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兴建一个综合性的市级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示范中心和两个县级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中心,建立各级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确保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能及时有效得到推广。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输及销售标准化步伐。推广使用农业机械,鼓励发展农机互助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6.3万千瓦,全面实行机耕作业,力争机收作业面积达到70%以上。加强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全面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能力和业务保障能力。到“十一五”末,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第四节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群众投资投劳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完善农林水利设施。继续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到2007年,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到2010年,实现50%以上的自然村道路硬化,乡(镇)有汽车站,村有招呼站、候车亭。切实加大水资源配置和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城镇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提高重点缺水地区的供水和抗旱能力,到2010年,解决饮水问题比较严重人口10.4万人,新增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村镇供水普及率66%;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到2010年,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加快小流域治理步伐,到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3.4平方公里。抓好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面完成余江白塔渠水利血防综合治理巩固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加快园田化、土地整理、农田林网等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国债长防林、农发长防林、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四大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继续实施好余江、贵溪国家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到2010年,建设一批沼气生态村、生态户,力争全市农村沼气池用户达到3.6万户。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小康电气化县。
  第五节 加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教育网点,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政策,在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等功能健全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村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逐步完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体系,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秩序。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文体生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推进农村敬老院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加大村镇规划和环境整治力度。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因地制宜搞好村镇体系规划建设。注重实效,整治村容村貌,着力解决乱建房屋和“有新房无新村”的问题,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加大农村改水改厕改栏力度,实现人畜分离,整治脏、乱、差现象,加快村庄和庭院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
  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生态环保意识、文明卫生意识,培养有文化、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民自治,规范“一事一议”,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提高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水平。
  第六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继续整治和规范涉农收费,建立农民负担举报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的金融服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鼓励有资质的粮食购销者和用粮企业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全面推进林业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林业分类经营、非公有制林业改革,通过林改调动林农开发山林资源的积极性。推进水利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和各类经济实体多渠道建设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严格控制行政划拨用地范围,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扎实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第七章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以工业为主攻方向,遵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信息化带动的原则,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做强铜产业,支持重点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发展载体,壮大产业集群,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把鹰潭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集冶炼、加工、贸易、科研为一体的铜产业基地,江西省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中心,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工序的重点加工区,辐射周边及大城市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区。力争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以上,基本实现工业化。
  第一节 做强铜产业
  抓住机遇,立足铜优势,实施“以铜兴市、以铜富市、以铜强市”的发展战略。以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以江铜集团公司为龙头,吸引国内外铜加工领域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开拓产品领域,集聚产业群,延伸产业链,发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做强铜经济,力争“十一五”期末,阴极铜产能达70万吨,铜材加工产品产能达78万吨,实现铜产品销售收入达5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及铜加工基地、铜产品集散中心、铜科技研发和铜文化博览中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鹰潭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铜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支持江铜集团发展壮大。大力支持江铜集团30万吨铜冶炼技改项目建设,使铜冶炼能力尽快增至70万吨,并继续保持其在江西省工业和中国铜工业的龙头地位,力争整体实力进入世界铜工业前三名。加强与江铜集团合作,正确处理好依托江铜集团和自我发展的关系,树立江铜集团的发展,就是鹰潭发展的理念,依靠江铜集团的资源、技术、资本、人才,发挥地方土地、基础设施、现有基础、政府服务的优势,形成互相支持、互相依靠、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力争使江铜集团的铜产业下游产品和项目落户在鹰潭建设,并在原料、技术、资金、配套产品等方面支持地方企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铜材加工。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替代进口等方面加快改造步伐,高起点新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逐步建立起以专用漆包线、高精度铜板带和高档铜箔为主导的铜加工产品结构,使我市铜加工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区域竞争力,使中高端产品比重(产值)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60%左右。重点发展高精尖铜合金引线框架铜带、接插件用铜合金带材、铜合金棒型材、铜合金仿金材料、电解铜箔、变压器铜带、异型铜带、铜管、建筑用铜水管及五金工艺品。主要项目:江铜集团电解铜由年产40万吨扩至年产70万吨、年产10万吨铜板带、年产1万吨铜箔、覆铜板及印刷电路板、年产2万吨漆包线、年产12万吨铜管、年产22万吨铜杆和地方市属企业的耐乐铜业年产2.88万吨环保型铜材改扩建、金泉铜业年产3万吨漆包线及无氧铜杆、华锋铜业年产12万吨铜管,圣达阀门公司年产800万支铜阀门等项目。
  三是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按照长远规划和近期安排相结合的原则,以构建“十个中心、一个科技园、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战略目标,为实现鹰潭铜产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提供资源保障与技术支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两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个市级技术中心、铜加工产品检测中心、铜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铜经济技术信息服务中心,建立一个集科研、孵化、教学、培训、服务为一体的鹰潭铜材料科技园和形成一批省级以上的高新技术铜加工企业。
  第二节 支持重点企业
  “十一五”期间,在做大做强铜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非铜产业的发展,集中全市的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全力支持地方优势领域、重点企业的发展。在继续倾力支持江铜集团、贵溪电厂等驻市大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立足现有基础,选择一批具有鹰潭特色的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主要有:做精做强以天施康药业为代表的鹰潭医药工业,力争天施康药业跻身国家中药行业50强,进入江西中药行业3强;做大以喜泰电机、三川水表、南方照明、文德眼镜为代表的机电制造工业,加快发展具有鹰潭特色的机电制造产业;完善调整以贵溪化肥有限公司、海利农药和三元化工为代表的化学工业,着力打造我国中部以生产高效复合肥为中心的化工基地。力争“十一五”期末重点企业达到5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5家,超20亿元企业2家。
  第三节 优化产业结构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增长质量。鼓励企业通过引进和自我开发相结合,加快发展。抓住市场竞争加剧的时机,完善行业规划政策,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促进优胜劣汰。以科技开发中心为重点,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高原材料工业的行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促进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原材料生产基地。到2010年,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力争使铜材加工、水表、节能灯3大产业(产品)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使眼镜、微型元件、农药、化肥、中成药等5大产业(产品)成为全省重要生产基地。新增10个以上省级品牌产品,重点培育30户业绩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集团。把医药化工、精密制造、食品加工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第四节 拓展发展载体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加快发展块状经济。推进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式化延伸、项目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提高工业园区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做强贵溪、余江两极,做大市工业园、贵溪工业园、余江工业园,并以其为载体,加快建设320国道工业带。着手编制国道工业带建设总体规划,提出总体目标,明确区域布局,把320国道工业带建成一条风景带、城镇带、经济带。抓好沿线若干功能区规划,规划建设仓储区、展示区、专业市场区、居住区、产品服务区、休闲观光区。使320国道工业带成为产业集群比较发达,技术和资金相对密集,对全市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工业带,成为海外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
  第五节 壮大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着力打造五个产业集群。一是以核心大企业江铜集团为主导的铜冶炼和铜精深加工互动的铜产业集群。按照铜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链形成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加强三个工业园区整合。突出功能空间,按照不同的功能对空间进行划分,体现市场、研发、孵化、技术转化、生产、教育培训等不同功能,并在各个空间组团内构建有机组合、联络便利的机制。既要考虑和引导同类产业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又要注重加强专业上的协调。在市工业园内以“园中园”的模式,建设鹰潭铜产业科技园,向周边工业园区及园外铜加工企业辐射,以此为主要载体形成铜产业集群。
  二是以销售网络为依托的眼镜产业集群。着重解决产业规模扩大与征地难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同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现有企业发展能力,发挥示范作用,提高产业聚集力,促进产业滚雪球式发展。注重眼镜产业本地化,包括企业本地化、生产技术和技术人才的本地化,使眼镜产业能长期、稳定发展。力争5年内全市眼镜专业园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以上,落户企业100家以上,实现年产值12亿元,成为全国四大眼镜制造基地之一。
  三是以贵溪化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按照依托硫酸等资源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合作挖掘开发省内磷矿,解决企业发展瓶颈。通过低成本扩张与国际化战略做强高浓度磷复肥,通过差异化战略做大硫化工与精细化工,通过加强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做好磷石膏水泥添加剂与环保建材产品,努力打造以贵溪化肥有限公司为中心的中部化工基地。
  四是以余江锦江为主基地的微型元件产业集群。加快微型元件特色园区的建设步伐,做好空间规划,搭建发展平台,降低创业门槛,加大招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做大核心企业,培育区域品牌,用5年时间,使微型元件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过2亿元,从业人员达万人,为乡镇一级发展特色经济树立一个样板。
  五是以果喜集团为代表的工艺雕刻产业集群。发挥园区载体作用,利用园中园形式,加快规划建设鹰潭工艺雕刻加工产业区,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吸引外资企业和市内雕刻企业、经营户入园,形成集聚,做大铜雕、木雕、竹雕等工艺产品产业规模,提升雕刻产业整体实力,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一个集加工、贸易、技艺、信息和特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工艺雕刻产业群。
  第六节 完善服务体系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环境,使企业轻装上阵,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创新扶持体系建设。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加强对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改革支持和财政扶持,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骨干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并与全市科技服务体系融为一体,形成互补,共构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实施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工程,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三是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科技机构开展创业孵化、创业扶持,使其成为不断产生新企业的“工厂”,提高创业成功率,从根本上解决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不断增强我市经济活力。
  第八章 以旅游商贸为龙头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为契机,紧紧抓住国际国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机遇,顺应需求结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充分发挥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按照科学布局、提升层次、完善功能的要求和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通过做大做旺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保险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一节 做大做旺旅游业
  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树立品牌、创出特色的发展思路,以树立“中国道都、人间仙境”旅游形象为主线,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动力,努力构建“以市区为主体,龙虎山景区为龙头,贵溪、余江为两翼,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鹰潭大旅游”格局,把鹰潭建设成中国道教文化圣地和沿海发达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的“精品后花园”。力争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5%,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进一步确立鹰潭旅游城市的地位。
  一是建立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加快修编《鹰潭市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县(市、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龙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规划明确定位,指导全市旅游发展。
  二是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设置城市各类标识标牌,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突出道教文化特色,把“中国道教祖庭”龙虎山建成道教朝圣旅游和道教文化交流中心,形成鹰潭独特的旅游城市品牌。到2010年全市建成高星级宾馆4家以上,星级宾馆总数40家以上,国际旅行社1-2家,国内旅行社40家以上,组建旅游客运专业运输公司,新增一批豪华旅游客车。大力开发具有鹰潭特色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培育和完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形成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三是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加重视推动区域旅游联合,逐步实现不同区域旅游业共同发展。一方面,统筹全市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龙虎山景区在对泸溪揽胜、道教朝圣、崖墓探奇三个主导产品进一步策划、包装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天门山生态休闲、九曲洲农业观光、金山万亩生态板栗园观光、象鼻山地质科考、仙人城登山健身等旅游专项产品,加快天鹅湖建设步伐,启动应天山景区建设,开发大脚岭避暑消夏旅游度假产品。贵溪市突出绿色生态、铜都工业和畲族风情的特色,加快耳口、冷水绿色生态游,白鹤湖、塔桥绿色生态游,江铜工业游和畲族风情游的开发建设。余江县突出毛泽东题写《送瘟神诗二首》、韬奋故里、木雕生产和40年不退兵的特色,推出血防纪念馆、韬奋故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游产品以及蓝天园林、九龙山庄、洪五湖生态休闲游、锦江古镇旅游产品。月湖区要开发信江水上游、月湖岩休闲游、角山古窑文化和甘露寺佛教文化游产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鹰潭龙虎山处于黄山、庐山、武夷山、三清山大旅游板块中心位置的优势,加强与周边景区合作,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四是精心塑造“精品后花园”。全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形成全市旅游宣传营销大格局。坚持立足华东,面向全国,主攻“长、珠、闽”,巩固港澳台,拓展东南亚,抢占海外大市场,提升鹰潭龙虎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确保鹰潭旅游客源逐年增长。
  五是不断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力度,树立文明、整洁、安全、有序的旅游城市形象。加快旅游电子商务建设,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深化旅游企业改革,加快旅游企业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我市旅游市场化运行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
  按照“依托区位、完善市场、规范秩序、构造平台、整合物流、兴办期货、争创品牌、诚信服务、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以构筑“城内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商贸运作格局为目标,加速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搞好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建设,在完善现有眼镜、毛发、建材、五金交电、水产品、副食品及农副产品等市场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粮食、蔬菜、花生、竹木、旅游产品、再生资源、机动车辆等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发挥有色冶炼基地优势,新办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利用资本市场,加速推进市级大中型企业上市及劳务市场建设。构建以市区为中心,县城为骨干,集镇为依托,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的市场网络体系。加快发展物流配送业,抓好市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将物流配送业建成集现代仓储、专业配送、多式联运、包装加工、信息服务、市场展示和货运交易“七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流通行业。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引导民间资本兴建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型大企业落户我市,发展连锁经营,加快建设1-2个大型连锁超市和引进多个区域品牌代理中心,将我市建成赣东北货物集散基地。
  第三节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
  紧紧抓住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加快的有利时机,以居民住宅为重点,分层次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围绕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重点建设分布合理、连片开发的普通商品住宅,扩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规模,确保住房供应结构基本合理。围绕美化人居环境,合理发展风格多样、功能完善的中高档商品房。围绕适应人流物流扩大的趋势,积极推进设施配套、运行高效的现代商务区建设。到2010年,全市竣工住宅达242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占10%;市区居民住宅人均建筑面积达30平方米,住宅成套率达85%;新建住宅小区实行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5%。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加强一级市场调控,完善二级市场,优化供给结构,扩大有效需求,鼓励自主性购房,控制投资性购房,遏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交易秩序监管,规范和清理房地产咨询、代理机构,引进房地产估价竞争机制,强化房屋租赁管理,减化工作程序,提供优质服务,调整收益分配,全面促进存量房的流通。延伸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装饰服务等房地产业,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节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保险业
  加快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体系。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有效方式,支持和完善资本、货币外汇、期货和产权市场建设。加大金融对外开放,积极引入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到鹰潭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积极促进金融衍生品、保险和再保险、债券等市场和业务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建设。加强托管、交易、清算结算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市场之间的连通互动。高度重视证券市场融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发挥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辅助作用,鼓励保险业发展责任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医疗健康保险,鼓励开发保险新品种。加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积极发展金融辅助产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增强金融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第五节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网点和设施建设,组建一批新兴社区服务企业。面向社区居民,规范社区保治、保安、绿化、家政等服务项目,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帮助社区公共服务企业拓宽服务范围,加快发展维修服务、保健服务、养老托幼和婚丧服务和文化、健身、医疗、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把社区服务培育成重要的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有序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资产评估和信用担保服务。加快培育有较大潜力的战略策划、经济代理、投资顾问、形象设计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网络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第九章 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以市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优化城乡结构,努力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 科学推进城镇发展
  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内涵增长和质量提升,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城市建设兼顾人民防空需求,完善城市功能,繁荣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有效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和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水平。培育城市文化,突出自然禀赋、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地域特征,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强化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树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集约配置城镇用地,切实落实环保措施,建设科技创新型、经济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鹰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第二节 强化“大鹰潭”发展理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遵循“统一规划,拉开框架,打好基础,强化中心,拓展轴线,组团开发,滚动推进”的发展思路,突破低水平建设的局限,变内聚式为外延式发展。在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采取适度非均衡的发展战略,遵循先西南、后东再北的发展时序,按照“一个核心区、三个特色区”(月湖为核心区,贵溪、余江、龙虎山为特色功能区)的构想,通过“东连、西接、南扩、北拓”加快城市的发展。
  东连:一是修建鹰潭市区至贵溪间的城际快速干道,为鹰潭市区与贵溪城区一体化创造条件;二是完成鹰潭市区至贵溪间的320国道拓宽改造工程,以形成往返两地之间的环状路网。
  西接:一是在城区西部修建龙虎山桥;二是修建主城区西接206国道的鹰西大道;三是拓宽改造320国道市区至山东东营一香港高速公路接口段,以对接这条高速路开通后的车流。
  南扩:一是做旺高桥新区;二是做强市工业园区;三是加快开发宝山片区。从而改变鹰潭市区条状板块的结构。
  北拓:一是修建梅园大桥至拟建的龙虎山桥之间的防洪堤及景观道路工程;二是完成夏埠主干路网工程;三是同步考虑相应的供水及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的建设。
  力争2010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7万人,城市化率达80%。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8.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5.2万人,城市化率达48%。
  突破行政区域小的局限,充分利用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和闽、粤、赣三省十三地市经济协作区的优势,加大“内联外引”力度,积极参与泛珠江经济区和泛“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分工,增强鹰潭对环鄱阳湖经济圈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争“十一五”期间形成“大融通、大流通”的城市经济格局,实现由区划小市向经济强市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节 完善城市功能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
  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以提高城市路网整体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为重点,使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按照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原则,建立“安全、便捷、准点”的城市公交系统,使城市主要道路均开通公交线路,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例,力争“十一五”末鹰潭市区公共交通车辆达到240标台,贵溪市开通市区公交系统,公共交通车辆达到150标台。力争建成鹰潭至贵溪、鹰潭至余江城际快速通道,提高我市城际间交通效率。
  加快城市供水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开辟市区第二供水源,建成市区10万吨新水厂(一期),余江4万吨二期水厂,开工建设贵溪市6万吨二期水厂,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县城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加快全市重点镇自来水建设规划,全市重点镇建成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设施。全面改造城市供水管网,使城市供水管网自来水漏损率明显下降。
  加快城市燃气建设。大力改善城市工业和生活燃料结构,力争建成鹰潭市区、贵溪市管道燃气工程,使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0%。
  加快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实施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力争“十一五”初期,建成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污水处理厂,力争“十一五”末,建成贵溪市城西污水处理厂和余江狮谷岭生活垃圾填埋场,确保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建设规模合理的城市绿地,使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
  第四节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体现特色、各展风采”的思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积极策应昌九景鹰饶为主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加强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合作与联系,以产业分工协作为基础,联动发展。贵溪市要依托境内的省属大企业和雄厚的地方工业基础,在服务省属大企业使其做大做强的同时,重点在铜材加工、化工、节能灯管等产业方面,形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余江县要将木雕加工、眼镜、微型元件、制药、药材种植等产业规模做大、配套做全、产品做新、效益做好。月湖区要以繁荣城市经济、服务城市建设、推进现代文明为重点,充分发挥交通便利、仓储运转条件优越、商贸流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快发展。龙虎山景区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强化功能配置,优化旅游环境,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努力把龙虎山打造成国内一流、海外知名的风景旅游区。
  第五节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小城镇
  顺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趋势,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共同发展的新路子,逐步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公共服务、公用设施建设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人口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更多的权利。将市域内重点镇建设纳入中心城市经济建设范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制定好相应的中心村镇建设规划体系,因地制宜地推动中心村镇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在空间发展格局上,根据中心城市产业布局和市域主要交通走向,以及现有经济发展条件,形成“一带两轴二片区”(一带:梨温高速公路与320国道之间带形区域空间;两轴:206与鹰厦铁路发展轴,皖赣铁路与鹰南省道发展轴;三片区:鹰东北片区,鹰东南片区,鹰西北片区)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第六节加快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建立农民进城的全程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各项措施,增强农民职业转换能力。对职业和住所稳定的进城农民,尊其意愿转为市民,公平提供城市居民应有的保障。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要妥善安置就业,提供就业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逐步转为城市人口。对就业适应能力较差的临时进城务工农民,保留其土地承包权,继续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法定假日、安全保护和工伤保险等方面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第十章 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 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要求,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实行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产业分工,努力提高对外贸易和引资总量,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形成产业结构国内外联动和生产要素国际化配置的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更深深度、更高水平上营造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为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持久的动力。
  第一节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益
  紧紧抓住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境外、省外、市外资金。在加快工业开放的同时,切实推进商贸、旅游、金融、文化、卫生、环保、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开放,允许外资通过特许经营、租赁、股权转让等方式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鼓励外资以合资、合作、参股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盘活国有资产,增强企业活力。在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招商选资。通过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促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鹰潭投资兴业。同时,注重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环保、教育、农村卫生发展。
  第二节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加快培育多元化出口主体,培植出口龙头企业,赋予生产企业更多的外贸出口经营权。加大出口商品品牌扶持力度,推进企业发展自主出口品牌,完善出口扶持政策,优化出口结构,努力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出口。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不断提高产品层次和加工深度,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和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增强开拓国际市场能力,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建立有效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和跨部门应对机制,增强对外贸易抗风险能力。力争2010年实现本市外贸出口1亿美元以上,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5亿美元(含江铜集团公司)。
  第三节积积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加快“对接长珠闽,联结港澳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实现机制互融、政策互接和人才互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推进管理规划、服务方式、生产技术和质量要求国际化,更大范围和更加直接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利用国家《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及《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政策,指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发利用海外资源。
  第四节 优化开放环境
  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整合资源、夯实基础、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制度、稳定政策,进一步改进政府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安商”水平,全力营造高效、安全的投资环境。加强产业配套,完善劳动力供给,提高中介服务水平,降低商务成本。加强诚信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度,在服务、决策、执行、监督等各方面规范行为,遵守信用,打造诚信鹰潭品牌。健全招商安商服务体系,强化联合办证中心职能,完善投诉处理机制,认真做好客商投诉处理工作,依法保护客商的合法权益。加强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调度推进,确保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加快口岸建设。力争2007年前在我市设立进出口检验检疫分支机构,2009年前设立海关分支机构,争取设立鹰潭出口加工区,为我市外贸出口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第十一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突破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激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节 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国资国企、财税、投融资等改革为重点,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加快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改革,鼓励、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注重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充分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创造体制机制的新优势。
  第二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理顺政府与行政执法类、社会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来,使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新型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事业单位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市场经济规则和国际经济规则对接,建设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法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效率型政府和廉洁型政府。
  第三节 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促进经济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逐步实行财政综合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合理性和均衡性,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供给方式,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加大对“三农”和重点领域投入。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坚持依法治税,严格税收征管,规范政策执法监督。严格会计诚信监管,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规范高效的财税运行秩序。
  第四节 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健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完善企业投资备案和核准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放权于基层、放权于企业。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稽查制度、投资项目评估制度、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财政、税收、金融等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
  第五节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国有资本向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增强国有资本的流动性。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有控股公司改革和国有控股公司改革重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放开放活国有中小企业。继续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和监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产权代表授权制度,完善分类考核评估体系。规范国有产权、股权交易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清理和废止有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章,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切实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强和改革政府对非公有制的监管,完善投资权益保障制度,建立非公有经济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改革环境和市场环境。
  第六节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发展土地、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挂牌出让制度。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建立技术商品交易规则,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积极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建立面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全市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维护产权交易的统一性和正常秩序。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逐步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流动,取消一切对外来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大力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支持中介服务机构整合、重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坚决打击一切危害市场秩序的行为。用好用活价格杠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第十二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按照“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积极推进交通、电力、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完善的城市综合配套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建立不断适应大开放的快速便捷交通网。在提高国省道公路技术等级的同时,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设,以梨温、景鹰高速公路为主骨架,逐步形成互通、配套的公路网,实现市至县通一级公路,县至乡通二级以上公路,乡至行政村通四级水泥路。到2010年全市新增水泥路、油路1270公里,总里程达2450公里,占通车总里程的95%。改造完善铁路网络,力争皖赣铁路、鹰厦铁路扩能提速改造工程进入国家规划并开工建设。积极配合信江渠化工程下游两级开发建设,完成新建鹰潭港客运码头和作业区的建设。积极发展城乡客运,到“十一五”期末,新建二级客运站2个,三级客运站4个,县乡站30个,实现跨省、跨县营运客车高、中档率达到95%以上,乡镇通中档班车率达到50%以上,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5%以上。积极创造条件,力争赣东机场定点鹰潭并开工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强化鹰潭交通枢纽地位。
  第二节 强化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电源点和供电网建设,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十一五”期间,力争开工建设贵溪电厂“以大代小”改造工程(以2x60万千瓦机组替代一期原有4X12.5万千瓦机组)。到2010年全市最大电力负荷达50万千瓦。加上毗邻的黄金埠电厂的全面建设,鹰潭将成为江西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新建1座(锦江)50万伏输变电工程,2座(铜城、刘垦)22万伏输变电工程,5座(市工业园、夏埠、市区、五湖工业加工区、耳口)11万伏输变电工程,扩建2座(雄石、龙虎山)11万伏输变电工程,使全市广大地区都能享受到充足的电力保障。
  第三节 加强防洪保安体系建设
  以节约保护、综合利用水资源和确保防洪安全为重点,加快推进水利建设。继续实施和完善万亩以上堤防的保护和防洪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信江、白塔河、罗塘河、泸溪河等江河圩堤加固、河道整治、尾闾疏浚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切实加强城市防洪建设,实施夏埠城市防洪工程,确保城市防洪安全。全面完成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提高蓄滞抗洪能力。全面完成余江白塔渠水利血防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确保经济社会用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四节 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
  依托市政务信息网,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逐步建立网上政务办公系统、网上审批系统、网上应急指挥系统、网上信用电子论证系统、房地产预警预报机制等应用系统,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处理、行政许可、网上监督、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业务网络化、电子化,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化,推进为农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在中心城区开展电子社区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户籍、治安、物业、劳动就业、生活救助等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高速、高效、安全、快捷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现有存量优势,结合社区宽带网及政府办公网的建设,选择合适的网络公司进行合作,采取商业运行的方式,搭建商务应用平台。以电子商务推动企业信息化,依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金盾工程”建设,推进警务信息化,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多种渠道的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体系,大力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工商企业数据库、人口数据库、产品数据库等基础性数据库,建立鹰潭市数据中心。继续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信息网“最后一公里”建设,向企业、家庭、学校和其他公共部门延伸。努力扩大信息网络在农村覆盖面,基本实现全市自然村通电话和宽带进乡入村。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促进提高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发展软环境,为建设“数字化鹰潭”奠定基础。积极推进现代人防建设,以人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突出做好人防指挥自动化、人防工程防护体系、疏散地域及防空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战时能力强,平时作为大的人防体系。
  第十三章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切实把科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教育的优先发展培育造就一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推进自主创新,推动全民创业。
  第一节 加快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方针,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实行重点突破,争取在生物医药、水表、新材料、节能灯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争取在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加强与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红壤生态站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实现人才、科技力量、科研平台、政府资讯和资源合作与共享,解决鹰潭地区工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技术难题和问题,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形成核心竞争力。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广泛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鹰创业,建立具有鹰潭地区特色的相关技术创新实验室。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繁荣科技市场,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到“十一五”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普设施,力争新建市科技馆。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完善继续教育和培养制度,建设学习型社会。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教育模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确保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平衡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改善城市义务教育教学条件。发展学前教育。继续办好城区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形成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的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扩大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能为核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整合,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实效明显、具有品牌优势的职业学校,以及开放式实训基地。鼓励支持多种所有制形式办学,建立起适应市场体制、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职教新体系,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办好普通高中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盘活高等教育资源存量,争取用3-5年的时间创办鹰潭学院,填补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空白。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政策,加强民办教育管理,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使民办教育占整个教育的比重明显上升。加快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做好扶贫助困、对口支援、助学贷款、就业服务等工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节 壮大人才队伍
  落实科学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围绕“创新五项机制,建设四支队伍,实施三大工程”开展工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人才引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强化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工作。积极推进人才的平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搭建人才成就事业的物质平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平台。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建设一批引智示范基地。完善用人机制。加快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流动,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实施人才集聚、人才开发和领军人才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机制,积极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良好环境。力争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3万人,人才流人流出比例达15:1。
  第四节 大力推动全民创业
  把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加快富民兴市、实现加速崛起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和谐创业的良好氛围,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营造创业文化。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面向不同的层面和领域,挖掘、表彰、宣传、推广一批自主创业的典型,加大创业意识宣传,为全民创业加油鼓劲。树立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培育市场竞争意识,强化合作共赢的商业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思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发奋创业的创业环境,让更多创业人才涌现出来,将创业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培育创业主体。鼓励支持各类经营、管理、科技型人才与市场结合,创办领办企业、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鼓励支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复员转业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利用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担任技术顾问、技术指导,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允许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鼓励支持各级干部立足本职,服务大局,专心谋事,精心干事,成就事业;坚持引资与引智并举,积极吸引外来人员来鹰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形成外来创业与本土创业良性互动的局面。
  拓宽创业领域。围绕加快工业化进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和创业者进入工业领域,竭诚支持驻鹰企业和本地优势骨干企业上新项目,建好项目。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立足优势产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民间投资和有志者在参与物流、传媒、旅游、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建设和经营中实现创业。降低创业准入门槛,着力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大力培育创业载体,依托各地特色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扶持一批有优势的产业,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社区、园区。
  优化创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的作用,营造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市场调节的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突出强化各级政府在政策支持、明确导向、提供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劳动用工、信用管理等方面制定鼓励措施。加快完善以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资金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优化创业融资环境,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专业和新兴领域的创业信贷扶持,加快小额担保贷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创业风险投资等的发展步伐。加强政府对创业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创业基地和公共实训体系建设,促进创业培训与再就业培训、农民转业培训有机结合。切实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创业者在开发新产品、开辟新产业中实现智力致富,在投资建项目、融资办企业中实现投资致富,在捕捉商机、开拓市场中实现机遇致富。
  第十四章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鹰潭
  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确立“环保优先”的原则。在经济建设中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切实控制环境污染,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增强环境承载能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利用,有效改善城乡生产生活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建设节约型社会
  加强资源节约管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工业体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建设。强化土地资源需求调控和管理,建立节约和集约用地机制,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和完善批项目、核土地制度,严格限制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用地。加强节能和新能源开发,通过实施阶梯式和分时电价制度、限制高能耗产业等措施,推进企业和居民节能工作。积极支持清洁、优质能源的引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引进天然气和液化气资源,提高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做好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耗水行业的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积极实行节约用材,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提倡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建材。
  第二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土地、水等资源消耗管理,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和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以较低的能耗物耗实现更高产出水平。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淘汰浪费资源的落后工艺技术,限制高耗能、高耗材行业的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的管理,开展示范区建设,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第三节 切实保护自然生态
  按照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继续推进山江湖工程。以保护和恢复天然林为核心,以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带动泸溪河、罗塘河、周坊河三大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快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两类“生态岛”建设,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实施,全面提升林业质量,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赔偿制度,提高生态补偿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第四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推进水质保护工程,严格工业废水的处理和排放管理,积极推广水循环利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合理规划污水管网,在新建成区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切实保护好信江水源和泸溪河水源。推进空气净化工程,严格控制废气排放,强化废气处理,推进清洁施工,对项目建设实行无尘化、无害化管理,提高空气质量,减少酸雨污染。推进家园美化工程,推进各类燃煤气、汽车尾气的环保处理,按照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要求推进城市化建设,创建绿色居民庭院和社区,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大力推进农村小康生态村建设。
  第十五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平安鹰潭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落实政府责任,动员社会力量,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差距。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推进和谐平安鹰潭建设。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拓宽就业渠道。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把就业工作与经济发展紧密衔接,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结合,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行政府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进一步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挖掘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责,落实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及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劳动者尤其是企业下岗人员自主创业。加强就业工作网络建设。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实训中心”。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2%,新增城镇就业岗位达5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达40%。
  第二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工资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积极开展技术、专利产品入股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试点;积极稳妥地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者及科技骨干试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制,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控,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和防止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三节粒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线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完善城镇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机制,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实际困难。积极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力争到2010年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参保率达10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失业保险覆盖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参保人数达10万人。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到2010年覆盖到所有国有、集体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和股份制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在职职工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加快社会保障“金保工程”建设步伐,实现社会保障卡广泛使用,加强参保单位人员缴费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老龄人口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积极推进多种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活动制度化,切实落实面向老年人的优待政策,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发展老年产业。扩大城乡敬老院覆盖面,在乡镇设立老年人活动场所,在行政村设立老年人活动点。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等社会互助活动。
  第四节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状况,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建立和完善“奖励、优惠、保障、扶助”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建立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规范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力争到2010年末全市人口控制在11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8.0‰。认真实施《鹰潭市妇女、儿童规划》,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调整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公共卫生支出,加快市人民医院综合楼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和防病治病能力。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有效控制,切实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使社区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尤其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市社区,同时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双向就诊制度,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进一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普及推广群众体育,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第五节 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事业投资体制,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力争2010年各县(市、区)基本建成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各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筹建“鹰潭市艺术中心”。做好角山文化遗存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加大档案馆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加大对广播电视转播台的技术改造力度,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对20户以上通电的自然村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积极申办江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完成市体育中心工程建设,不断改善鹰潭的体育设施落后的状况。
  第六节 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励全市干部群众保持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爱祖国、爱鹰潭、爱家乡,树立新时期鹰潭人新形象。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传媒及小报小刊管理,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正面引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第七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充分发挥政协、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的积极作用,为加速崛起、富民兴市献计出力。推进政务公开,发扬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沟通机制,引导各阶层、各群体人员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行使民主权力,维护合法权益。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台工作和侨务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进法制建设,加强“五五”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依法治市水平,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完成乡镇司法所国债项目建设。
  第八节完善社会稳定的保障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防止和纠正伤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维护国家安全、处置突发事件、驾驭治安局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高效运作的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第三篇 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规划目标
  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发挥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干部和全市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参与和实施规划的合力,从制度、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第十六章 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创新。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务公开,努力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
  第一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按照“强化、转化、弱化”的要求,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为市场主体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注重加强社会公共政策的研究,完善实施机制,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增强维护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公益性事业的投入,逐步缩小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获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
  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行政许可方式,充分利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合理区分行业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对市场竞争类行业进一步简化审批、核准程序,加强事后监管,对垄断性行业依法加强管理。
  完善市县(市、区)两级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网络、四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加强市政府综合调控、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职责,加强县(市、区)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职责。积极推进乡镇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依法规范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确定和人员编制核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绩效分类考核机制。
  第二节 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健全科学的决策和执行机制。按照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的要求,继续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度,逐步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坚持和完善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统一、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应用支撑体系,推进跨部门、集约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的工作格局。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政风建设,建立健全公务员的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公务员实绩考核体系,加强法制教育,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夷统一的要求,全面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以继续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进一步理顺执法关系,整合执法资源,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作风。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评议考核机制。
  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拓宽公开范围和渠道,建立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争议解决机制和监督机制,为社会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
  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司法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监察、审计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 制度、监督并車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十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作用。
  第一节 完善规划体系
  明确各类规划功能。不断健全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各级规划互相衔接的科学规划管理体系,增强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性作用。组织编制若干专项规划,作为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依据。组织编制各级规划,要切实体现本《纲要》的要求,在特定区域予以细化和落实。
  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加强规划协调衔接工作,促进专项规划、各级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以及各级各类相关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保证规划的目标方向一致、任务措施落实。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相互衔接。
  第二节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创新规划实施机制。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运用财政、税收、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工具,确保有限资源投入到符合规划发展的重点,保障规划任务顺利完成。
  强化规划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按照各自职责,根据所担负的规划发展任务,按年度分解和落实。对于由市场推进的规划内容,要努力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等环境,促进规划目标实现。各市场主体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同时,正确把握政府的战略意图,把政府的导向和规划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共同加快规划的实施。
  加大宣传力度。面向社会、面向全市人民广泛宣传规划,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增强信心、明确目标,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鹰潭发展,个个自觉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
  强化目标考核。本《纲要》确定的规划主要指标共分经济总体水平、增长质量、产业结构、开放创新、城乡结构、公共服务、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8大类、27项,其中预期性指标17项、导向性指标6项、约束性指标4项。依照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根据不同指标属性,建立相应的规划指标评价实施机制,纳入各部门、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分解落实。
  第三节 全面推进项目带动战略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用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拉动作用,为“十一五”时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健全以规划为依据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凡纳入规划管理体系的规划是政府部门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依据。进一步完善项目策划、协调服务机制。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教文卫事业等方面,精心策划、组织和推进一批重大发展项目。建立健全市、县、行业部门及企业四级项目库,对项目实施协同研讨,定期提报,集中论证,动态管理,实行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实施一批的项目滚动运作机制,不断充实和完善重大项目库。逐步推广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重大项目建设的配套政策,在项目立项、用工管理、资金筹措、税费收缴等方面为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努力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要精心调度项目,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
  第四节 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组织规划实施的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跟踪,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价格总体水平等宏观目标的监测预警。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注意听取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在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本规划时,应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7

《鹰潭年鉴.2007》

本年鉴主要收录2006年鹰潭市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的情况,分为综合情况、动态信息和辅助资料三个部分,内容包括:特载、大事记、专记、市情概览、军事、法治、工业园区、城乡建设等数十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况建军
责任者
邓小平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余江县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
月湖区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