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6》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4282
颗粒名称: 市情概览
分类号: K295.6
页数: 4
页码: 3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江西省鹰潭市历史沿革、地理与自然气候、人口以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关键词: 鹰潭市 历史 地理

内容

历史沿革
  鹰潭早在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代中晚期就已成为中国陶瓷生产的一个重要基地(月湖区童家镇角山窑址群的发掘曾在中国考古界引起巨大凡响);市境西周以前属扬州之域,春秋为百越之地,战国先属越后属楚,秦时属九江郡。西汉至唐代一直由余汗县(今余干县)管辖(中间曾一度划人晋兴县管辖),唐代称鹰潭坊。唐永泰元年(765年)置贵溪县,鹰潭划为贵溪县辖地。明万历初在鹰潭设巡检司,清乾隆30年(1765年)在鹰潭设司,同治三年(1864年)改设鹰潭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6年。1957年1月升格为上饶地区直辖县级镇,1958年4月又降格为贵溪辖县级镇;1960年7月再次升格为上饶地区县级镇,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上饶地区所辖的县级鹰潭市。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省辖市,原县级鹰潭市区域改为市辖月湖区,同时辖贵溪县(1996年撤县设市)、余江县。
  地理与自然气候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地处北纬27°35 —28°41
   ,东经116°41 —117°30 ,面向珠江、长江、闽南三个“三角洲”,是内地连接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辖区东接弋阳县、铅山县,西连东乡县,南临金溪县、资溪县,北靠万年县、余干县,东南一隅与福建省光泽县毗邻。境域南北长约81千米,东西宽约38千米。距省会南昌市143千米(铁路里程)。全市总面积3556.7平方千米,占江西省总面积的2.15%。市委、市政府座落在市区梅园新区。
  辖区属南岭准地槽边缘的信江凹陷带,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南边的崇山峻岭与武夷山脉相连,最高点为贵溪樟坪乡的浪港山阳际坑峰,海拔1541米;北端系怀玉山脉绵延之丘陵。中部为信江中游丘陵盆地,是良好的农业区,盛产稻谷,素有“赣东粮仓”之称,最低点为信江河谷,海拔16米。地表以酸性红壤为主,地震烈度小于6度,地基土承受力每平方米为20至50吨。
  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温和气候,雨量充沛,光线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9.3℃,极端最高气温41.0℃,相对湿度为76%,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东北风。年均降雨量为175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为214.4毫米。无霜期长达262天。人 口
  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3.60‰,人口死亡率6.25‰,人口自然增长率735‰,年未总人口108.2万(其中女性51.49万,城镇人口约56.71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04人。年未农村有劳动力39.12万人,比上年增长3.3%;城镇在岗职工总数7.35万人,比上年增长5.7%。家庭户31.53万户。2005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状况
  【概述】2005年是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实现加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努力构建和谐平安鹰潭、共创富民兴市大业,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十五”计划预期目标也顺利实现。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18.6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6.4%,完成年计划的108.9%,超出“十五”计划目标35.62亿元。其中一产增长6.1%,二产增长21.9%,三产增长14.0%。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300美元。
  【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随着“三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协调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56.7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5.6万吨。畜牧养殖规模扩大。预计全市肉类总产达8.4万吨,增长4.2%;生猪出栏86.27万头,增长10.6%;家禽出笼829万羽,增长9.6%。水产品产量3.33万吨,增长16.3%。经济作物稳步增长。全市蔬菜总产24.8万吨,增加3.7万吨;水果总产3.8万吨,增加1.5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9万亩,增加0.1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增强。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家,增加12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增长18.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实施了退耕还林、国债长防林、生态公益林、农发长防林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了余江白塔渠挖潜改造工程、血防水利工程和中潢圩堤、硬石岭水库、塘湾水库等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洪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100%的乡镇通了油(水泥)路,99.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实施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土地市场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40元,增加375元,增长11.5%。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6.57亿元,增长22.5%,完成年计划的10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4.50亿元,增长24.6%。重点企业发展强劲,江铜等驻鹰企业对地方贡献进一步加大。江铜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是全省和中国铜工业第一家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企业,其30万吨铜冶炼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贵溪电厂扩建2台30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企业技术进步有了新的变化。市属10项重点技改项目有7项列入省“双百项目”工程中的重点技改、招商引资项目。全年完成更新改造投资7.77亿元,增长57.3%。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电解铜、水表、铜材加工、化学农药、水泥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8%、47.2%、4.5%、12.6%和31.3%。全社会用电量达15.0亿度,增长13.2%。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达34.84亿元,增长62.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6.3%,上升16.4个百分点。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迅猛,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全市工业园区落户企业161家,投产企业102家,实际引进资金15.1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6.05亿元,实现利税2.07亿元,安置就业1.39万人。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全市重点用能企业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34.7%吨标煤,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下降10.3%吨标煤。在工业化带动下,三大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6:46:38调整为14.5:49.7:35.8,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7%,提高了2.5个百分点。
  【旅游经济稳步发展,第三产业持续增长】成功举办了“鹰潭(龙虎山)旅游发展恳谈会”、2005年中国(鹰潭)道教文化节暨第九届龙虎山道教文化旅游节、首届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等系列活动,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圆满成功,提高了鹰潭和龙虎山的知名度,拓宽了旅游客源市场。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07万人次,接待境外游客3.5万人次,分别增长12.6%和14.4%,旅游总收入11.8亿元,创汇580万美元,分别增长34%和13.7%。其中龙虎山景区核心景点接待游客27万人,实现旅游经营收入3100万元。旅游接待规模的扩大,促进了交通、通讯、服务、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2.4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8%。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城市化率达41.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大力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并通过省考核鉴定,创建省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已编制完成了《鹰潭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一系列城市专项规划。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贷款2.9亿元的协议,用于建设雄鹰大道、夏埠沿江大道、龙虎山大道延伸段等一批骨架工程。管道燃气、江南水厂扩建、污水处理厂、体育中心、市人民医院门诊医技大楼等工程建设正在抓紧实施。院里路、51号路竣工通车,胜利休闲广场、垃圾填埋场、东湖二期、月牙湖、供水管网等一批改造工程施工进度加快。贵溪市、余江县也加大了城市建设改造的力度,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贵溪市、余江县分别签订了贷款1.9亿元、2000万元的协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压力。加快了7个省级以上重点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两级政府、三级网络、四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格局开始形成。同时,在全市机关、社区、市民中广泛开展了“告别陋习,树立新风”再行动活动,市区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善,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工程建设再创佳绩】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增速趋缓的同时,结构更加优化,投资合理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亿元,占年计划的112%,增长36.8%,增幅比上年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6.04亿元,增长3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增长58.6%。房地产投资5.87亿元,增长1.6%。农业、教育、卫生等行业的投资增长较快,分别为361.5%、26.3%、164.2%。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加强。2005年全市计划开工建设重点项目30项,截至12月底,有24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占计划开工项目的80%,完成投资21768.54万元,占年度计划开工建设项目投资的83.46%,增长17.32%。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认真开展了“重大项目招商年”和“诚信优质服务年”活动,突出专业、项目、产业、区域招商,依托铜、眼镜等特色产业,着力提升引资质量。全年引进内资达26.1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5个,投资23.19亿元,占内资总量的88.9%。全年累计新批外资项目18个,合同利用外资3729万美元,实际到位资金5600万美元,增长56.5%。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健全了客商服务体系,完善了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制度,建立了行政投诉中心,提升了服务水平,本市被评为“2005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积极培育新的出口主体,新增自营出口企业5家,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3247万美元,增长33.6%。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市场物价保持平稳】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2.2%,增长16.6%。注重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努力扩大消费,促进餐饮、住房、旅游、教育、通讯器材等消费热点进一步形成。为缓解市场物价持续攀升压力,进一步加强市场物价监管,积极疏导价格矛盾,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市场物价基本稳定。随着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居民消费价格涨势趋缓,市场物价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金融形势运行平稳】随着经济总量扩大和经济效益好转,各方面收入快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4.4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9.2%,增长35.4%,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325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8%,增长26.7%。金融形势运行平稳。全年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3.7亿元,增长2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46亿元,增长15.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0.34亿元,增长0.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全市共申请专利112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实现技术贸易成交额4141.65万元,增长11.4%。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共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1478万元,改造危房4.2万平方米。扩大了高中阶段招生规模,社会办学力量继续发展。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7.35‰,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公共卫生建设得到加强。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项目均已竣工,贵溪、余江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也相继竣工;继贵溪市之后,余江县已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都取得较好成绩。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两个确保”得到有效落实,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1万人,增长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万人,增长172%。举办了春、夏、秋三季就业和再就业招聘洽谈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2.1万人,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3元,增加1120元,增长14.5%。
  (李文)
  2005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概述】2005年,鹰潭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市文明委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建设和谐平安鹰潭,共创富民兴市大业”的工作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服务中拓展,在积极中深化,各方面工作都有新进展、取得新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重点抓住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形象这个“龙头”工程,带动创建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重点带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以深化“告别陋习,树立新风”再行动活动为载体,大力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取得了“一年创三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的佳绩。贵溪市、月湖区分别获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贵溪市塘湾镇大桥村等3个村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罗河镇等8个村镇被评为省级先进。市委机关大院等37个单位被评为第十届省级文明单位。评出市级文明单位114个,市级文明行业11个,文明村30个,文明镇4个,文明信用农户1.39万户。形成了“扩大覆盖,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精神文明创建新格局。
  【深化“告别陋习,树立新风”再行动】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告别陋习,树立新风”再行动暨创建江西省卫生城市千人动员大会。活动以落实城管措施、整治城市环境、深化市民教育、推动道德实践为抓手,注重严格管理与宣传教育相结合,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务求市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城市管理上新水平。
  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工具、手段和形式,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市一报两台开辟了专题专栏,加大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播发新闻稿3000余篇(条),制作专版专题321个(部),刊播了一系列公益广告;及时组织宣讲队伍,深入各社区宣讲督导,并编印下发了《三管九不》、《十要十不要》等市民教育宣传单10万余份。1.35万余名学生开展了“告别陋习,树立新风万人签名”活动,并与父母共同承诺“告别陋习,树立新风”。青年志愿者、“妈妈劝赌队”和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等深入街道社区开展“告别陋习,树立新风”宣讲劝导。还组织“龚九印事迹报告会”和“告别陋习,树立新风”先进事迹报告团深入各街道社区巡回报告,在广大居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全面展开,各有关单位分别与37个社区结对开展活动,召开市民教育座谈会、讨论会50余场(次),举办“告别陋习,树立新风”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抢答赛、“健康知识进万家”等活动300余场(次),3万余人(次)居民参加了活动,受到了教育。
  同时,围绕集中整治市容市貌突出问题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了集中整治市容环境的五个战役:以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主的集中战役;以交通秩序综合整治为主的集中战役;以净化社会不良环境为主的集中战役;以整治占道经营、占道为市为主的集中战役;以整治无证无照餐馆、饮食店以及卫生和环保不达标的餐饮业为主的集中战役。
  进一步深化“联建共创”活动,引导发动广大市民参与文明卫生实践活动。组织数万人(次)市民参与了“全民卫生清扫日”活动。制定了《开展文明卫生“优胜单位”、“红旗社区”月评周比活动实施方案》、《市区文明卫生联建共创活动实施方案》、《文明卫生家庭评比标准》。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组织人员对社区居民家庭开展了34次“周比”活动,先后评出文明卫生最佳户5.1万户(次)、文明卫生户44.39万户(次)、文明卫生欠佳户1265户(次)。市区420余个单位和37个社区居委会参与了4次文明卫生“优胜单位”、文明卫生“红旗社区”的“月评”活动,前后共有55个单位被评为“优胜单位”,15个社区被评为“红旗社区”。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委宣传部增设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科,负责协调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一是加大对少儿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创作出《好汉省亲》等一批少儿节目,市一报两台开办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栏及《七彩年华》、《七色花》等少儿专题节目。二是开展网吧专项整治活动,落实净化荧屏工作,加大了“扫黄打非”和校园周边出版物店摊的整治力度,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三是开展了法制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教育力度。四是逐步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信用农户”创评等活动为抓手,致力于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有效。
  一是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按照全省统一部署,2005年开展了这项历时五年的创建活动。活动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以搞好村镇建设规划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内容。为试点示范和推动面上创建工作,全市着重抓了30个村和4个乡镇示范点,各县(市、区)也相应抓了10余个县级示范点,并组织了部分省市级文明单位进行帮建。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创建文明村镇工作蓬勃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是广泛开展了“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为加快本市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步伐,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打造诚信鹰潭,实现道德建设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2005年2月份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农村广泛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并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的实施意见》。通过道德档次创评,评定出“文明信用农户”。被评为“文明信用农户”的可根据不同家庭道德档次获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的信贷支持。据统计,在全市18.49万余户农户中,评出“文明信用农户”1.3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51%,发放贷款总额2511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月湖区以建设鹰潭市中心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人”和“城”两大主题,坚持“六抓六促进”,持续开展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区品位。贵溪市把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广泛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推进城市化进程。
  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规范有序。对第十届省级文明单位的考核推荐,严格按照“严格考核、择优推荐”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考核工作程序,制定百分制《文明单位考核评分细则》,分七个方面查阅资料,进行打分,从高分到低分择优推荐,从而确保了考核推荐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制定出《鹰潭市文明单位管理条例(试行)》,加强对全市文明单位的规范化管理。
  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丰富多彩。以文明单位协会为载体,分别组织交通、财税、企业、执法部门等行业召开精神文明创建经验交流会,探讨各行各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认真抓好文明楼院、五好家庭、青年文明号等精神文明基础工程建设。组织了全市旅游行业创评“十佳文明示范窗口”活动、“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和创评文明诚信私营企业、文明诚信工商户等活动。
  (陈红)
  【市文明办副县以上干部名录】
  主 任:范如虎
  副主任:刘建平
  调研员:李道仁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6

《鹰潭年鉴2006》

本年鉴主要收录的是2005年鹰潭市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的情况,部分条目因内容需要时涉及到2005年度之前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况建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