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2848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D22
页数: 4
页码: 29--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4年鹰潭市市委工作情况,文章提到了市委在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加强发展措施、推动城市建设、稳定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市委 市委工作 鹰潭市

内容

2004年,中共鹰潭市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速鹰潭崛起进程、力求小市有大作为,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大势,力求既快又好发展,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受住禽流感和严重干旱的严峻考验,促使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党的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
  坚持总揽全局,切实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履行把方向、出主意、用干部、谋发展的职责。尤其是对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努力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传达贯彻不误时、不漏项,既有部署、有督查,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落实机制,确保正确方向;二是坚持不断创新、务求实效,贯彻落实不教条、不机械,既体现上级精神、又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力求措施的开创性、坚韧性、操作性,提高整体效能。上半年,中央作出加强宏观调控决策后,市委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委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就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宏观调控要求、解决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等重大问题作了认真研究,对全市工作及时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注意防止片面地只顾求快,致力于解决问题、协调统筹中促进发展;另一方面,注意防止片面地停步调整,致力于加速发展、提质增效中解决问题。努力做到:是隐患的坚决消除、是不足的坚决弥补、有效益的坚决做快、有前景的坚决做强,在化解矛盾中增强后劲,在把握大势中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闭幕后,市委及时召开常委会议和全委会议进行传达贯彻,引导各级组织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并对全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市委意识到,执政能力的提高,重在实践、重在建设,带头并要求全市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立足根本,按照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二是抓住核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三是把握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四是突出重点,完善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五是打牢基础,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围绕这五个方面,狠抓学习培训、制度完善、措施细化、督查落实,促使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总体上得到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得到拓展。
  抓好“第一要务”,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市委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要求全市紧扣加速进位、提质增效的目标,进一步强化发展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做实发展效果。一年来,全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生产总值增长16.8%;发展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增长23.5%;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1%;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2%;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总体改变了“小城镇式的设区市”形象;主要指标增幅在全省位次整体前移,一批指标增幅创历史新高,全市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经济在2000年基础上翻番。一是全力支持驻市企业大发展。着重支持贵冶三期工程达产达标,配套江铜延伸铜加工产业链,江铜去年销售收入已突破150亿元,地方铜材加工得到新的发展;二是精心扶持地方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地方骨干企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小巨人”,18家重点优势企业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60%以上。三是力促工业园区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引导实施“一条工业走廊、两个特色园区、三个综合园区”的基本构想,努力推进园区产业集聚,全市园区落户企业153家,投产企业87家,全年实现利税1.632亿元,安置就业116万人。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98亿元,利税总额达19.89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6倍、4.6倍。旅游经济在2000年基础上成倍增长。市委在坚决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凸显道教特色,打造精品景点,形成2至3日游、四季皆可游格局”的原则,确保旅游资源有序高效开发。一年来,以市场融资的方式投入3000万元资金,完善了一批景点、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景区接待能力有了提高,初步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在国内一批重点城市举办了一系列旅游推介会,在中央级媒体进行了一系列强势宣传,有效扩大了龙虎山知名度;全面启动了“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强化了旅游质量和环境管理,九曲洲农业观光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年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21.2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856万元,创汇460万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35倍、2.11倍和174倍。城市面貌取得了实质性改观。按照2002年初市委确定的城市建设“一年初见成效、二年明显改观、三年实现大变样”的目标,我们进一步督促落实“五高”要求,促使老城区得到大面积改造,新城区得到高起点拓展,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明显加强,尤其是:完善、新建和在建了一批“增色”工程、一批“扩容”工程、一批“畅通”工程、一批提升城市功能的工程,骨干街道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在推进城市建设中,要求相关单位严把项目质量关,努力确保城建工程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在城市管理上,坚持一手抓重点整治活动深化、一手抓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促进了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的提升。农民增收创历史新高。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两大抓手”,抓实抓好。组织了千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宣讲“一号文件”,落实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助等惠农政策,进一步做好了良种、化肥、售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提高,全市粮食播面、总产和农民收入增幅创建市以来新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全市已建立和完善了10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形成了46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05亿元。面对禽流感和严重干旱的严峻考验,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以最快速度扑灭了疫情,把旱灾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继率先在全省开展“小康示范村”建设后,又率先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争先创优竞赛活动,促使“三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策应省委、省政府“对接长珠闽、融人全球化”的战略决策,立足“好口子”综合优势,市委提出,全面实施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观念、体制、设施、市场全面对接为基本点的开放带动战略,力求“软环境比东部更优,硬环境比西部更奸,整体环境在全省争一流”,完善了集联合办证、投资服务、环境投诉“三位一体”的服务中心,实现了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全民安商”的有效过渡。同时,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强化,成功举办了闽粤赣十三市领导和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联席会。在连续三年翻番的基础上,全年引进内资、外资同比分别增长49.1%、33.6%。
  推进三个文明,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良性互动。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坚持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工商联、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别、各层面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作用。尤其是在以下三个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一是健全了以“三位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民主决策机制。重大决策,由市领导组织、专家咨询、市民介入,三方互动共鸣,并进一步健全了决策前的论证制和决策后的责任制。二是健全了以“三项公开”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增强行政透明度。三是健全了以“三项制度”为重要内容的依法行政机制。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部门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同时,深人开展“四五”普法,干部群众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有效推动了依法治市进程。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精心培植更加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努力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环境。尤其注重:一方面,加大投入抓硬件。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得到拓展,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条件得到相应改善。另一方面,力口大力度抓载体。以创建“四城”为主旨,精心实施了“告别陋习,树立新风”再行动,城市居民文明素质得到相应提升。与此同时,公共卫生预防培训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得到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计划生育、科普、“双拥”等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发展动力更趋强化。坚持以改革破障碍、增动力、促发展,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逐步完善;二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对行政许可项目及其实施主体进行了全面清理,审批行为更趋规范;三是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正在努力破解改制企业历史债务、职工医疗保险等疑难症结。四是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继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后,又被评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的动力更为强劲。社会稳定基础进一步夯实。坚持在宏观上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在操作中把稳定放在第一位,经常性地研究、经常性地部署、经常性地落实,健全了维稳工作机制,开展了维稳排查活动,解决了一批维稳重大问题:在扶助困难群体中,重点落实三条保障线政策,做到了应保尽保;在园区开发和城市建设中,重点解决相关的征地补偿问题,全市各类建设征地,都做到了依法征用、依法补偿;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中,不折不扣兑现各项涉农优惠政策;在解决就业再就业中,重点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和招聘洽谈活动的平台作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93万人,向外输出劳务人员15.85万人。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以及隐蔽战线斗争,总体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
  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团结、做好表率,在强化工作合力中发挥核心作用。市委坚持做到以团结为重、以工作为重、以促进强市富民的大局为重,围绕“在全市作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率”这一主题,以提升执政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了班子自身建设。尤其是高度重视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坚决落实《市委常委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市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市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效能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始终保持一种声音、一个调子,市人大、政协立足自身职能积极支持配合,确保市委决策落实到位。在市级班子的推动下,全市上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心齐、风正、气顺、劲足的好局面。紧扣实践、改进学习,在内强素质中提升执政本领。一方面,提髙学识水平。一是“走出去”考察,针对推进工业化、建设城市、做旺旅游等问题,赴先进地区取经;二是“请进来”授业,邀请一批国内、省内知名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三是“静下来”学习,每次学习至少联系一个实际问题,力求议深议透;四是“沉下去”调研,围绕省委关于“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等重大发展战略,组织了专项调研,这些措施,既提高了队伍素质,又推动了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强化载体功效。在开展“江西在崛起、我们怎么办”系列研讨的基础上,推出了“争创学习型班子、争当破解难题能手”活动,一年一个载体、一年比一年深入;活动中,市委做到先学、先明、先行,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中做学习的表率,形成了市级班子引导各级班子和广大干部、各级班子和广大干部反促市级班子提升水平的良性循环。紧扣关键、夯实基础,在带好队伍建强组织中强化执政主体。在思想观念上,强化“一个导向”。市委十分清楚,落实正确的用人导向,首先必须在全市做好表率,决不能搞以人划线、以地域划线,务必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业绩上“贡献大”、民意上“反映好”的人。每次调整任用干部,都做到慎之又慎,反复酝酿,多方征求意见,并坚决按程序操作,总体达到了“用好干部、干好事业”的效果。在选人机制上,完善“两个配套”。与《条例》相配套,从规范选拔和强化监督两个方面完善机制。在规范选拔中,制定了干部任用工作16道程序,做到不遵循则不过关;完善了干部考核办法,做到不达标则不考虑;落实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意见不统一则不决定。在强化监督中,坚持落实同级纪委职能,做到每动一个干部都要过好纪检关;同时,聘请了一批党性强、政策熟、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以及社区干部担任干部工作监督员,在全市构筑“立体式”干部监督网络,促使干部工作相关规定在市委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做到既重选拔,更重培养,拓展相关途径,实施“三个一批”:选派一批干部到基层锻炼,选调一批干部赴沿海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向上级机关、驻市大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请派一批干部挂职帮带。通过实施“三个一批”,各级干部的作风更实、眼界更宽、观念更新、开创新局面的操作水平也更高了。在组织建设上,狠抓“三项创建”。把“三项创建”同“三级联创”、“三培两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力促活动向纵深发展。一是立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着力打造“123”先进县级党政班子。落实每位班子成员帮扶一乡一村一企一社区一困难户的“五个一”挂点联系制度,贵溪市荣获全省先进县级党政班子称号。二是立足于农村致富奔小康,积极创建乡镇“三民”好班子。全面推行民情日记、民情告示、民情接待、民情意见箱、民情分析会等五项制度,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三是立足于服务农民富裕群众,按照“五好”要求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积极推行“民事村办”制度,坚持选派党建、科技、金融、流通四支特派员队伍下农村,促使村级组织建设整体迈上新水平,涌现了象余江县九亭村这样被中央领导批示表扬的先进典型。四是立足于进一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在拓展机关党建效能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改制企业、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尤其是在社区党建中,全面建立协调运作机制,落实领导挂扶、部门对口、干部结对的措施,形成了以服务居民为重点的工作新格局。抓住核心、改进手段,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强化执政基础。一是抓制度促作风转变。坚持落实领导干部公务活动管理若干规定,健全落实了领导干部基层工作联系点、重点项目领办以及信访接待日等制度,开展了领题督查和现场办公系列活动,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整体工作更趋高效。二是抓评议促作风转变。在近两年开展民主测评机关活动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操作办法作了进一步完善,把群众的评判作为转变作风的坐标,促使广大机关干部形成履责为民、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三是抓廉政促作风转变。市委一班人以身作则,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抓好上级部署的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八项专项治理,并在清理红包、住房、用车、拖欠公款、以及领导干企业兼职等以及狠刹赌博风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认真贯彻两个《条例》,切实加强党内监督,本着关口前移的原则,强化诫勉,常敲警钟,在坚持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基础上出台了任中审计制度,并配套开展了“十佳公仆”、“领导干部廉内助”评选活动,干部的廉洁意识普遍强化,反映县以上领导干部廉洁问题的信访件明显下降。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5

《鹰潭年鉴.2005》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记、大事专记、中国共产党鹰潭市委员会、鹰潭市人民政府、政协鹰潭市委员会、招商引资与区域协作等34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吴义龙
责任者
王华光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