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5》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2836
颗粒名称: 大事专记
分类号: K295.6
页数: 13
页码: 17-29
摘要: 本文主要报道了鹰潭市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发展情况,包括外贸出口首次突破千万美元、从500万到超亿元、鹰潭“东大门”粲然开启、活雷锋龚九印、舍生忘死写忠诚、从手工作坊到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共同建设中国“铜都”等。
关键词: 大事 事件 鹰潭市

内容

我市外贸出口首次突破千万美元
  去年外贸增幅在全省设区市中名列第一
  2003年8月,我市外贸出口首次突破千万美元大关,达1048万美元。在全省率先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全年出口创汇任务,其中8月份出口达94万美元。
  五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我市外经贸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跨跃式发展。五年来,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2个,合同外资额8090万美元,同比增长123%;外资项目实际进资5757万美元,同比增长86.5%;按海关统计数据,外贸出口,共完成出口4198万美元,同比增长39%。近两年,我市外经贸工作更是令全省瞩目,成绩显著。外资方面,2002年外资项目实际进资1358万美元,圆满完成了年初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在上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任务。2003年1-12月实际进资2867.3万美元,完成翻番任务。外贸方面,2003年1~11月外贸出口完成1580万美元,突破了千万美元大关,同比增幅和完成计划进度两项指标在全省设区市中一直名列第一;外经方面,我市南方照明公司在斯里兰卡投资的斯里兰卡南方照明公司,于2003年3月份开工投产,实现零的突破。
  近两年来我市招商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日益浓厚,招商引资的措施日趋完备,招商引资的效应日渐显现。市外经贸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通过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实施招商引资多元化的工作,使我市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工作中,他们经常深入企业,开展宣传和调研活动,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出口的一系列政策以及我国加入WT0后面临的新形势,提高企业对出口工作的认识,增强企业出口创汇的意识和信心。他们还注重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深挖企业出口潜力,千方百计做好外贸出口服务工作。外贸科和其它职能科室的同志主动帮助出口企业做好政策落实和出口优惠政策宣传服务。他们制订了“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一次性告知函”,详细注明了出口审批程序需要的相关材料,以及出口优惠政策。他们还明确了工作制度,要求随到随办。对不熟外贸出口的企业,他们实行“贴身服务”,提前主动与企业联系,仔细交待各种申报材料的填写,争取一次性办结,避免企业走回头路、走弯路。
  同时市外贸局积极为出口企业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让出口企业及时享受国家优惠政策。2003年,他们深人江西电化厂余江化工分厂、江西南方照明有限公司、三元化工有限公司、海利贵溪化工农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和他们共同选取项目,为他们争取技改贴息贷款项目。2003年,市外经贸局组织企业申请出口产品研究开发资金1250万元;协助企业申报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按时完成年度出口贴息奖励工作;帮助我市企业向省厅争取贴息贷款技改项目。
  根据我市企业现状和国家有关出口政策,市外经贸局通过大量细致工作,激发中小企业积极出口创汇,打破了以往外商企业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生产型企业、外贸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三军联盟”,出口创汇的喜人形势。一些大企业,如贵溪化肥有限公司、喜昌漆器有限公司、南方照明有限公司、华信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的外贸出口量仍占据半壁江山。一些后起之秀的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也为我市出口增添后劲。
  目前,我市外贸、外经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为我市经济的加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载1月2日《鹰潭日报》)
  从500万到超亿元
  ——我市经营土地回眸
  严志强郑睦华
  2003年12月4日,位于高桥区40号路北侧一宗64.8亩储备土地,以每亩26.08万元挂牌成交,创下了高桥区土地出让地价新高,为全年市区土地经营取得公开出让土地9宗69119亩,成交额18222万元,土地收益11060万元的好成绩添加了一个沉甸甸的砝码。
  年土地收益能够突破亿元关,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精心巧做土地这篇文章,我市坚持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土地市场为目标,以构筑土地有形市场阳光工程为核心,积极探索国有土地经营机制,大力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和土地公开交易制度,既取得了丰厚的土地收益,又筹措了城市建设资金。
  建立机制,规范市场
  “地者政之本也”。土地是城市政府可支配的最大一宗国有资产,经营城市的核心就是经营城市土地。
  2002年之前,我市经营性土地以协议方式出让,不能充分体现土地资产价值,土地年收益一直徘徊在500万元左右。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文件的精神,对城市土地经营提出了新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指出:“经营要有新举措,尤其是要盘活土地这块最大的国有资产,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
  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土地经营机制上进行了创新,批准成立了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市土地交易中心,为政府授权的实施土地收购储备和土地公开交易工作的执行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隶属于市国土资源局管理。并先后出台了《鹰潭市城市规划区土地储备试行办法》、《鹰潭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市国土资源局也先后制定了《土地交易规则》、《招标拍卖挂牌操作程序》等配套制度,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土地交易大厅,从而在机制和体制上规范了土地市场秩序,初步建立了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有序的土地有形市场,形成了“一个渠道进水——政府统一征用、收购和收回土地;一个池子蓄水——政府建立统一的土地储备库;一个龙头放水——政府统一供地”的土地市场运作模式。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和土地公开交易制度以来,我市年土地收益大幅度增加,2001年480万元,2002年5560万元,2003年跃至11060万元,利用土地融资112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
  灵活收储,把握源头
  市土地储备中心成立以来,严格执行土地储备办法,受市政府委托将市区各类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储备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市场需求,定时定量将储备土地交土地交易中心公开出让,土地供应总量得到控制,真正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为了破解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匮乏的难题,市国土资源局主动上门与金融部门联系,反复宣传土地储备制度,取得了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采取土地信贷资金“封闭运作,滚动发展”的办法,先后向金融部门融资112亿元,不仅解决了土地收购储备资金匮乏难题,还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同时,采取灵活的收购储备方式,采取实物储备和红线储备两种方式,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情况土地采取不同的收购储备出让方式,使有限的土地储备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了最大作用。
  2003年,市土地储备中心累计储备土地3393亩,出让储备土地640亩,获土地收益6060万元,用于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03年末,储备土地2753亩,储备土地总资产约17600万元,扣除成本和公益性用地之后,可出让土地净资产约1207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运作效果。
  阳光操作,公平交易
  近年来,我市在土地经营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11号令和《江西省土地交易管理办法》,对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用地一律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在实施土地公开交易过程中,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运作。先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拟出让土地进行集体讨论,征求规划等部门意见后,拟定出让方案和出让底价报政府批准。交易之日,请纪检监察、公证处、新闻单位等部门现场监督交易过程。成交后及时将结果报市纪委、监察局,并在交易大厅公告十天。规范的操作、有效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了土地交易的“暗箱操作”,最大程度地显化了土地资产价值。如2003年9月26日,市土地交易中心以挂牌方式公开出让胜利文化休闲广场项目建设用地47.24亩土地,经过11轮激烈的竞价,最终以8800万元的报价成交,超出起始价1532万元。市高桥区40号路两侧土地也由2001年最早的协议出让价8万元/亩发展到2002年的招拍挂公开出让均价16万元/亩,至2003年的招拍挂公开出让宗地最高价26万元/亩;同时,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吸引了一批实力强大的开发企业进入我市,带来了新的开发理念,为鹰潭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品位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载1月29日《鹰潭日报》)
  烈火铸英魂
  ——追记贵溪市塘湾镇芦甸村四名英勇献身的救火英雄
  洪瑜君江南
  火魔无情,英雄碧血洒热土;岁月有义,忠魂长存慰民心。
  2月26日,贵溪市塘湾镇政府大礼堂内哀乐低回,哽咽声起。当地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为4名在扑救森林大火战斗中英勇献身的农民英雄挥泪送别。这4名救火英雄是:刘文华、刘文正、刘水太、刘树太。面对英雄的遗像,他们在心中一遍遍地呼喊:好党员!好同志!好兄弟!
  一
  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踽踽前行,越过几道山沟,转过几道山梁条陡峭的壶口型山坳显现在眼前。初春的阳光,静静地洒落在劫掠一空的山峦,仿佛在向人们诉说那悲壮的一幕。
  这里叫狐狸岩,数天前,芦甸村刘家村小组刘文华、刘文正、刘水太、刘树太4位救火英雄就是在这里,与肆虐的火魔展开了一场顽强搏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是2月14日下午2点钟左右,芦甸村刘家村小组一位村民急匆匆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华,报告集体山场清水坑一带发现火情。刘文华知道情况紧急,当即打电话向塘湾镇政府作了汇报,并拿起一把柴刀与几位村民迅速赶往失火山场。
  3点30分左右,火借风起,越过第一道隔离带继续向蔓延。在这紧急关头,村支部书记刘文华独自
  带领一支小分队往西绕过火场,选择地形,准备开劈新的隔离带。他们从四边下到狐狸岩,决定利用狐狸岩下紧临北面东西向的水沟开辟第二条隔离带,决心将大火阻止在“狐狸岩”以西,以确保西南面的东源排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南面的森林资源不被烧毁。
  下午4点30分左右,火头离第二条防火带越来越近,刘文华带领另外5位村民顺着火路奋力扑救。手割破了,简单包扎一下继续战斗;火星溅到了头上,他们浑然不觉;刘文华鞋带烧没了,从村民刘尤红鞋上割下两截,系好后依然往前冲。此时,人与火的较量进入了最关键的紧急时刻。
  然而,大火无情,灾祸无常。突然一阵猛烈的山风倒刮过来,火焰顿时呼啦啦吞没了他们正在砍伐的第二条防火隔离带,并从东、北、西三个方向排山倒海般卷扑过来,将刘文华他们团团围困到陡峭的山崖之下。
  “不好了,尤红,你们赶快撤离!”刘文华发现形势不妙,连声叫喊起来。由于火势太猛,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无情的火魔就将3位救火英雄当场吞噬。慌乱中,只有村民刘琦林和刘尤红顶着火头硬往外冲,才幸免于难。村小组长刘文正被迅速送往四冶医院抢救,第二天早上6时医治无效,光荣献身。
  二
  2月15日清晨,经过干部群众和消防人员的奋力扑救,火魔降服了。然而4名勤劳、勇敢的优秀农民却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芦甸村,只要一说起村支书刘文华,村民们都会赞不绝口,从村会计到民兵连长,从村委会主任到党支部书记,刘文华在村里一干就是11年。刘文华幼年丧父,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艰苦的成长历程,造就了他坚强不屈、默默奉献的优良品格,也使他更能理解百姓疾苦。今年51岁的刘分桃是聋哑人,多年来独自一人艰难度日。刘文华把他当自家亲兄弟一样对待,每年都要上门二三十次,送钱送物,问寒问暖。孤寡老人刘分荣没钱过年,刘文华得知后送了100元钱给他买鱼买肉。用不起电,刘文华就与村小组长刘文正、刘水太商量,大家凑份子帮他拉上了电。
  1999年,刘文华挑起了芦甸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带领群众先后改建了村小学,修建了芦甸大桥,完成了电网改造,村里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村里有一条2公里长的出村道路又窄又破,几任班子都打过主意想修这条路,可是一无资金,二是征地难,牵涉到其他几个村委会。刘文华通过“一事一议”与全体村民达成了一致意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多方筹集资金,硬是把这个“老大难”解决了,进出村里现在方便多了。好事办了一粧又一桩,刘文华自己却不舍得乱花村里一分钱。镇包村干部来村里工作,刘文华总是安排在自家用餐,从来没有在村里报销。
  2003年村里遇上罕见旱灾,刘文华停下自己家3亩多田稻子的收割,带领村干部到3个受灾最严重的村小组指挥抗旱,使近800亩稻田及时用上了排灌,而他家的“双抢”完成得最晚,还是亲朋好友给帮的忙。
  刘家村370多户村民绝大多数姓刘,早些年,村里宗族帮派意识强,是个纠纷多、麻烦多的后进村。自从刘文华担任村支书后,处处为村民着想,讲公道话,办公道事,很快在村里树起了威信。如今村里人和气顺,税费收缴、民事纠纷等一些棘手问题,村干部都能自行解决,去年芦甸村农业税完成任务100%。
  三
  与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华一样,村小组组长刘文正、刘水太和村民刘树太也是全村公认的大好人。
  2月14日那天,刘文正恰好在邻居刘分林家做蔑工,得知集体山场着火,作为村小组长,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往火场跑去。没料到这一去,失去了不仅仅是一天的工钱,而是54岁的生命之旅。据现场目击者介绍,刘文正从火海里冲出来以后,只断断续续说了一句话,问刘书记他们怎么样。
  54岁的刘水太也是刘家村小组长,在生命攸关的那一刻,他本来有逃生的机会。那时,刘文华在慌乱中丢失了柴刀,手中扑火用的树枝被烧成一根光秃秃的小树杆。就在刘水太砍下一棵松苗递给刘文华的时候,呼啸而来的烈火一卷而过,刘水太再也没有出来。
  刘文正,刘水太家里条件都不错,子女长大成人,做生意的、打工的都有,看到父亲这么操劳,多次劝他们不要当“得罪人”的小村官,既没有工资又没有报酬,可他俩常说:“为了大家伙的事,怎么能老想着捞好处?!”村里搞农网改造,他俩搭进去60多个义务工;为了改善吃水条件,他们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动员群众筹资建水塔,把山泉引进了各家各户;对缺劳力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实行费用减免。出外采购水管、电杆等材料,他俩总是吃最差的、住最差的,并亲自动手装卸材料,节省了不少资金。
  今年44岁的刘树太是个地地道道的好村民,他一生勤劳、善良,从来没有与左邻右舍红过脸、吵过架,也没有拖欠过国家的税费。村里投资投劳的公益事业,他总是积极参加。他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子女教育上,鼓励他们好学上进,要求进步。去年女儿刘雪芳从赣南医学院毕业并考取了广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还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2月14日中午,刘树太已打点行装准备送女儿去广州,得知村里出现火情,刘树太只好内疚地告诉女儿他要去山上救火,等明天山火扑灭后再动身。女儿告诉他,双腿有病不便行走,能不上山就不要上山。刘树太嗔怪道:“傻孩子,年纪轻轻的不上谁上!”没想到竟是一去不返,刘树太早早地离开了令他牵肠挂肚的女儿,还有86岁的高堂老母。
  4位舍身救火的英雄走了,走得那么匆忙,走得那么悲壮,而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英魂,将永远留在大山的深处,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
  (载3月2曰《鹰潭日报》)
  鹰潭“东大门”粲然开启
  梨温高速鹰东连接线昨竣工通车
  张赣斌洪瑜君
  2月10日上午,梅园特大桥东头,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梨温高速公路鹰东连接线竣工通车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充满现代气息的鹰潭“东大门”粲然开启。胡宪、董仚生、李东堂、张崇纪、阎钢军、肖伏芝等市领导为工程竣工剪彩。
  鹰东连接线北起贵溪市志光镇夏家岭村,经贵溪市志光镇,月湖区夏埠乡、童家镇、飞跨信江河,南接鹰潭市城东梅园新区,全长8.402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它是目前梨温高速公路沿线通往设区市挂线中里程最长、路面最宽、质量最好、外观最美的连接公路之一。
  鹰东连接线原设计路基宽17米,路面宽12米,梅园特大桥原设计13跨计588延米。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以发展的眼光和超凡的气魄,果断追加投资,建设一级公路,打造精品工程。建成后的连接线,桥北路段长7.35公里,路基宽24米,路面宽21米,中央分隔绿化带3米;桥南路段长450米,路基宽50米,路面机动车道21米,非机动车道6米,中央分隔绿化带8米。横跨信江的梅园特大桥全长638米,桥面总宽17,5米。
  该工程由省公路管理局负责建设、省交通设计院负责设计、省公路工程监理公司负责监理、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质量监督,市公路管理局受省公路管理局委托,代表建设单位组成工程项目管理部对其实行管理。该工程项目由鹰潭公路工程公司、江西省公路桥梁工程局、景德镇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承建。
  工程于2002年3月开工建设,两年来,广大建设者发扬“团结、拼搏、奉献、创新”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为省市“两会”的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载2月11曰《鹰潭日报》)
  活雷锋龚九印
  郑睦华
  美丽的东湖是鹰潭最美的风景,外乡人龚九印是鹰潭的活雷锋!
  义务清理东湖垃圾,风雨无阻、天天如此,龚九印的“义举”和“壮举”是这样的引人注目、卓尔不群、发人深省,龚九印的心灵是如此的瑰丽多姿、引人入胜、令人赞叹。龚九印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模范,是全体市民学习的楷模。
  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老共产党员龚九印,就是这样一个一辈子做好事的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人生最强音:“向雷锋同志学习”
  龚九印,南昌县幽兰镇人,1944年出生,1965年参军(辽宁某空军基地),在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里迅速成长,连年被部队评为先进,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龚九印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部队就做了很多的好事,并且也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从不留名。有一次,战友熊反妹收到家里发生火灾的电报,龚九印得知后,第二天就悄悄给他家里邮寄去了30多元钱。龚九印当时每个月只有七八元钱津贴,这30元钱是他的全部积蓄。在部队期间,他多次给有困难的战友家里寄钱,总数超过100元,而且从来没有留下姓名。
  1971年,龚九印从部队退伍,分配到江西省航运局工作,在拖轮上当了一名水手。他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也不分份内份外,洗船、抹船、修锚、修拖缆、航运时测水位等,样样事情走在最前面,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1984年,他调到江西省航务管理局吉安分局,在航道段当了一名船长。1989年至1999年退休之前,龚九印担任水上监督艇艇长,这是有一定权利的职位,龚九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以权谋私。有一次,龚九印他们查获了一条有问题的船只,船主拿出一叠钞票塞给龚九印,龚九印当即退还给了对方,并依法对船主进行了处理。
  义务灌液化气:“我就喜欢做不赚钱的事”
  1999年,辛苦几十年的龚九印退休了,可是他一心想的是如何发挥余热,为群众做好事。龚九印义务灌液化气的佳话,在吉安航务分局内外广为流传。
  龚九印住在吉安航务分局宿舍大院,大院里住了90多户。大家上班很忙,没有空去灌液化气,龚九印心想:“我退休了,不忙了,就帮大家灌液化气吧。”于是,他在宿舍大院门口张贴了告示:“义务灌液化气。”上下还写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相信:“不可能不收钱,不赚钱的事谁干?”但龚九印说:“我就喜欢做不赚钱的事。”并且一干就是三年!灌液化气来回要走一个小时的路,途中还要上一个大山坡,龚九印推着自行车,一次拉两瓶液化气,每次都累得大喘气,汗流決背。有一次,下起了瓢泼大雨,龚九印灌气回来,上坡时不慎摔了一跤,人摔倒了,自行车也摔倒了,他的膝盖磕破了,流了不少的血,伤口一个月后才愈合。家里人和熟悉的人都劝他不要再帮别人灌气了,可龚九印还是不肯停下来,坚持义务灌气。
  义务清理东湖:平凡中见伟大
  龚九印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带到哪里。去年9月,龚九印来到鹰潭。女儿在鹰潭工作,要生小孩了,龚九印夫妇俩来帮忙照看。
  去年以来,我市着力把东湖打造成市民休闲的好去处,音乐喷泉、张拉膜以及各种彩灯,把东湖打扮得流光溢彩、非常漂亮。龚九印居住的地方,离东湖不太远。他经常来东湖散步,亲眼目睹了东湖的巨变,心情十分高兴。但是,他也痛心地看到,东湖的水里常常漂浮着各种垃圾,如塑料袋、快餐盒、烂木板,甚至还有死描死拘,臭气熏人、大煞风景。
  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龚九印,对湖和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暗暗下了决心:“要让东湖之水清亮起来!”去年12月起,他天天风雨无阻地义务为东湖清理垃圾,连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不例外。2月20日,他写信给吉安航务分局机关第二支部书记李广植,汇报自己的思想,信中说:“我找到了新的工作,就是为东湖打捞垃圾,我会尽全力做好的……”
  为打捞东湖的垃圾,龚九印自己制作了打捞工具,一根四五米长的竹竿,顶上扎一个铁丝做的小网框,就成了他打捞垃圾的主要工具。为了下雨天也能打捞,他还专门购买了雨衣、雨鞋等配套工具。为此,他花费了100多元钱,而他的存款一共才有600多元。
  几个月来,龚九印就像上班一样,每天一早骑自行车来到东湖打捞垃圾。他把垃圾打捞上岸,装进一只蛇皮袋,然后又挑到垃圾处理站去。他围绕着东湖一圈圈地打捞,有时还冒着风险坐上小竹筏到湖中心去打捞。到目前为止,他已经从东湖里打捞上来了几十吨的各种垃圾。
  龚九印最难忘的,是第一天在东湖打捞垃圾,垃圾太多,他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中午12点,从湖中捞起了三四百公斤的垃圾。因为气味实在难闻,旁边散步的一群女孩当场就吐了满地,他自己也吐了。
  龚九印的手经常接触垃圾和脏水,裂开了几个大口子,疼痛不已。不过,最让龚九印心痛的是得不到某些人的理解,一次,有人间他:“老龚,你吉安人怎么跑到鹰潭来捞垃圾,收了多少钱?”又有一次,他正在打捞垃圾,一位游客当着他的面,还往东湖扔杂物,他前去阻止,谁知对方不仅不听,还出口伤人:“你这个臭捞垃圾的!”闻听此言,龚九印的眼泪直往肚里流。正因为有这些文明素质不高的市民经常往东湖里乱扔垃圾,龚九印把自己比做愚公:“只要我在鹰潭一天,我就要为东湖打捞垃圾一天。我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让东湖的水保持清洁明亮!”
  市委书记称赞龚九印“心灵美好”
  日前,市委书记黄建盛得知龚九印的事迹后,特意来到东湖看望他,称赞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鹰潭市民学习的榜样。黄建盛与龚九印紧紧握手,龚九印不好意思地说:“我的手很脏。”黄建盛却动情地说:“你的手最干净,心灵最美好!”随后,黄建盛书记在全市干人大会上,号召大家向龚九印学习,掀起“告别陋习、树立新风”活动的新高潮。
  于是,龚九印成为鹰潭大地一道最绚丽的风景,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模范人物。他的故事,在鹰潭妇孺皆知,人人传颂。在龚九印精神感召下,东湖迎来了众多的青年志愿者、“红领巾”、老干部……他们和龚九印一起义务清理东湖垃圾。不仅如此,更多的市民行动起来了,活跃在鹰潭的大街小巷,为鹰潭的整洁清亮、为鹰潭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载3月30日《鹰潭日报》)
  “九亭现象”启示录
  郑睦华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8月21日,记者走进余江县锦江镇九亭村,仿佛误入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在田间地头,在农舍土屋,在溪畔山脚,记者采访了一位又一位九亭村的村民和村干部,分明感受到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九亭村没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农民的生活也不富裕,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通过平凡而有成效的工作,精心营造了一方宁静甜美、如诗如画的村落,为党的执政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一块稳固的基石。
  今年以来,中组部组织局、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有关部门领导,先后深入九事村调研,对九亭村的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称其为“九亭现象”。
  记者问39岁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仓成:“九亭村的奥妙在哪里?”他略作思考后回答:“努力建立信任融洽的干群关系,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九亭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业村,与诸多欠发达地区村子十分相似。
  九亭村位于锦江镇往北6公里处的206国道旁,全村现有1875人,447户,耕地1657亩,山林5400亩,基本没有工业,一年只有1万多元集体经济收入,农业以种粮为主,有5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
  但九亭村又如此与众不同,20年来无村级负债、无农民欠款、无各种税费欠款、无土地抛荒、无刑事案件、无上访事件,多次被评为省、市、县级先进。
  20多年来,九亭村一直坚持村干部值日制度,每天由村委会安排一名村干部值班,负责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纠纷调处,帮助群众代办各种证件、听取群众意见等,大到疫情火灾,打架斗殴、批地建房,小到婆媳吵架、邻里纠纷等,村于部都能及时帮助处理和解决。村民董发源说:“大家平常有事就找组长,组长办不成才找村里,基本是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是九事村多年坚持的原则。多年来,村里从不乱举债,从不向群众乱伸手。
  1994年,村里翻盖了小学校舍,几年后“两基”达标时,村里觉得虽然校舍标准不高,但已够用,就没有再盖楼房,也就没有为此背上债务。正因为没有多开支的项目,就不需要向农民多伸手。
  在九亭村多年的财务帐本上,看不到其他一些村常见的各种名目的乱罚款和乱摊派。村民董泉水说:“除了农业税、三提五统和水电费,村里没有收过别的钱。”因此,九亭村的农业税收取工作一直比较顺利,一般10天左右,全村的任务就能完成。今年更是这样,到8月14日,仅用了7天,全村的农业税就收齐了。
  与此同时,九亭村多年坚持严格的财务管理,大小事务实行阳光作业。目前九亭村的集体收入不过4万多元,除去村组干部补贴,可用的就是1.5万元。但就是这些钱,也是严格管理。年初都要清理村委会帐目,平时的帐目日清月结,每月向村民公布财务情况。发放救济款和物资,要由村干部集体研究,张榜公布,让群众明明白白。符合税费减免条件的农户,村里要专门开会评定,该减免的都要到位。村干部值班,不准私自在村委会用餐,更不准私自进饭店。
  真心和群众商量办事
  村民大会难开,一事一议难议,是税费改革后不少地方反映强烈的问题。但这个难题在九亭村解决得很好。
  村干部钱福昌说:“会要经常开,不能只是为了向农民收钱才开会,只要是比较重要、需要让大家知道,跟大家商量的事,都应该开个会。”九亭村有400多户,开村民大会确实不容易。针对这个问题,他们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开村民会议,各自然村一年至少要开三四次。
  去年,为维修村道,村里先在党员干部会上商量,准备按每亩地4元钱的标准筹集资金,然后各小组都召开了村民会议,困难户和五保户不用出钱。村民徐秋华说:“数额不大,又是户户受益,大家都拥护。”路修好后,村里又把修路的收支帐目向群众公布。该村丁上组组长刘清海说:“干完以后,一定要跟群众有个交待,用了多少,剩下多少,不然老百姓谁给你钱?”
  说到开会难的问题,村民董丙丁认为:“出去打工的人很多,但家家户户还是有人在的,只要是真心和群众商量办事,大家是乐意来开会的。”
  一些地方反映的“一事一议”中大多数人同意、少数人未同意就办不起来的问题,九亭村村干部李财福说;“要户户出钱出力的事,应当户户到场,真正跟大家商量,决不能只开村民代表会。大多数村民同意的事,就一定是群众拥护的,一定能够办起来。如果群众真不同意,那就要尊重群众意愿。不该办的就不办。”
  信任融洽的干群关系
  村民找村干部最多的,一般是三件事:一是开证明,二是要盖房,三是有纠纷。九亭的村民对村干部有口皆碑:“他们办事公道,一碗水能端平。对老百姓可以,没有多要钱。”
  村民钱木祥说:“我们九亭村的干部责任心强,对群众有感情,肯办事,也能办事。群众有事找,他们不推不拖,随叫随到。”今年70岁的村民董谷才说:“九亭村的干部办事公正。硬的不怕,软的不欺。群众的意见,好的吸收,一时做不到的,还会做解释工作。”村支书刘仓成说:“钱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收得上来,用得清楚。经济上不清楚,群众就不相信。干群关系要搞好,首先要信任,不信任了,什么事情都难办。”
  收缴统筹提留、农业税,镇政府返还给村里3%,九亭的村干部一分不要,全部作为村小组干部的工作奖励。镇政府返还的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村干部也一律不要,全部列为村级集体收入。村支书刘仓成是该村山地刘家人,本房族里也有个别生活困难的,常常有亲戚找他要求给予照顾,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原则,从不以权谋私。他2000年任支书以来,涉及到的各种救济款不下1.3万元,他的亲友从未得过,山地刘家村小组没有评到一户困难户。
  “九亭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剖析“九亭现象”,对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村“两委”班子成员勤政为民、公道正派,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以身作则、清正廉洁是班子有战斗力、有威信的前提。
  启示之二:扎实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是融洽干群关系、干部取得群众信任的关键。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提高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水平。
  启示之三: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办好村级公益事业的基本原则。在这个问题上,要尊重村民意愿,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不顾村民经济承受能力,使公益事业好事变成了坏事,甚至成为干部的“政绩”,群众的“包袱”。
  启示之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是做好当前农村工作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花大力气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尤其是要选准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想方设法调动村、组干部和党员的积极性,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共同创造社会稳定、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农村小康社会。
  (载8月24日《鹰潭日报》)
  舍生忘死写忠诚
  ——“打拐英雄”施华山的传奇人生
  王国亮
  9月25日,在公安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评选活动中,“打拐英雄”、贵溪市流口派出所教导员施华山从全国170万人民警察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并作为十位当选“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唯一代表,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记者的采访。施华山自1991年走上打拐之路以来,历尽艰辛,克服种种困难,先后从福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陕西、新疆、内蒙古成功解救出145名被拐妇女儿童,抓获32名人贩子。可有多少人知道,在艰辛打拐之路的背后,施华山经历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一)
  1991年,贵溪市罗河镇一位村民来到贵溪市新田派出所,找到所长熊普田,说自己17岁的女儿小徐被拐卖到了福建安溪县,请求派出所解救。村民一边哭诉一边“扑通”跪在地上。这时,一直站在旁边的派出所治安民警施华山说:“所长,让我试试吧!”第二天,施华山和乡司法助理员黄冬全、小徐的父亲一行三人登上了开往福州的列车。施华山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打拐征程。
  当施华山一行三人按照小徐父亲提供的地址,来到福建安溪山区时,已经是三天三夜以后了。到达安溪好不容易翻山越岭找到了那个村子时,却扑了个空,原来小徐又被人贩子转卖到其他地方去了。
  回到旅社已是晚上,小徐父亲见希望落空,一个劲地流泪叹气。而施华山心里也心急如焚,如坐针毡,他想,我主动请战,空手回去怎么向领导交代,怎么向受害人家属交代?到了后半夜,施华山突然想到,如果找到了人贩子,不就能找到小徐吗?他把小徐的父亲叫起来,问他怎样得到女儿被拐卖的消息。小徐父亲说是贵溪余家乡的一个妹子告诉他的。余家妹子和小徐一起被拐卖到这里,她逃出去以后,就给他报了信。
  施华山他们马上赶回贵溪,找到那位余家妹子,根据她提供的线索,经过三个昼夜的蹲坑守候,终于在鹰潭火车站抓到了那个拐卖小徐的人贩子,并顺藤摸瓜找到了小徐的下落,于是他们又再去福建,在当地警方配合下,将小徐救了出来。首次出征,施华山一炮三响,大获全胜,不仅顺利地将拐卖的少女解救回来,还查获了一个专门拐卖妇女的犯罪团伙,抓获了两名人贩子。这既是一个漂亮的开端,也给施华山增添了信心。打这以后,不少群众指名道姓要施华山亲自出马解救被拐妇女。
  (二)
  解救被拐卖妇女有相当大的危险性。那些买女人做老婆的都是些贫穷山区和边远海岛上的人,他们法制观念淡薄,你要把他花几千块钱买来的老婆带走,弄不好就要跟你拼命。施华山不止一次碰到这种情况。
  1992年初,施华山到福建政和县解救18岁少女小黄,当地派出所派了一位民警小杨和施华山一起找到买主家。当时,正是上午10点多钟,村里的男人部下地干活去了。施华山见买主家只有一个老太婆看着小黄,便拉起小黄就走。刚走到村口,就见四面八方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钻出来那么多人,举着扁担、锄头把施华山他们围了起来。原来是那个老太婆跑出去报了信。那些人一边叫喊,一边拼命拉小黄。施华山死死拉着小黄不肯松手。拉扯当中,小黄的上衣全被撕烂了,上半身都露在了外面。人群中,有几个家伙乘机对小黄动手动脚。施华山当时火冒三丈,上前一把将那几个家伙推开。这下可不得了,那些人喊着:“你还敢动手打人!打死江西老表!打死他!”那些人一下子扑过来,将施华山打倒在地。拳脚像雨点一样落在施华山身上,施华山只有用双手护住脑袋。就这样,施华山被打得头破血流,警服被扯破,警帽被打掉,当地派出所民警小杨也被打伤,小黄又被他们抢了回去。
  第二天,施华山直接找到政和县公安局局长。这位局长听完情况后非常气愤,马上派了一名副局长带着民警和乡干部赶到那个村庄,把带头闹事的两个人抓了起来,他们才不得不把已经转移到另外一个村庄的小黄接回来,交到施华山他们的手里。
  (三)
  解救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光是吃得苦、不怕死还不够,还要善用计谋、讲究策略。施华山在多次解救过程中得出了一条经验,就是多用脑子,随机应变,尽量“智取”,避免“强攻”。
  有一次,施华山在广东揭西县解救被拐卖少女小陈。施华山按照家属提供的地址,找到小陈被卖的村庄,却不知道具体是哪家哪户。这是一个有一千多户人家的大村庄,当地派出所派人查了半天,结果是查无此人。这么大的村庄,要是挨家挨户地去找,人生地不熟的,一进村就会惊动买主。
  说实话,当时施华山真有点一筹莫展。总闷着也不是个办法呀,施华山就去找旅社老板闲聊。在闲聊中,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这里老鼠多,家家爱养猫。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转身到农贸市场花了145元钱买了4只小描,用笼子装好。第二天他穿上便服,戴上草帽,和小陈的父亲扮成卖猫的小贩,大模大样地走进那个村庄。施华山一边走一边用贵溪话叫:“卖猫咪,卖猫咪”。还真有不少人过来想买猫咪。他一边和他们讨价还价,一边观察周围的情况。他们就这样在村子里转了好几个小时。到了下午5点来钟,小陈终于在屋里听到了家乡话的叫卖声,赶紧跑了出来。施华山一眼看到小陈走过来,生怕她看到自己的父亲,控制不住感情而坏事,一边让小陈父亲转身回避,一边连忙上前用贵溪话喊住她:“我是贵溪公安局的,来救你回去。”小陈一听,眼泪就流下来了。他赶紧制止她说:“千万不要让别人看出来!你先回去,半夜不要睡着,看到外面电筒光一闪一灭,你就往外跑。”等小陈回到家,施华山心里暗暗记住那栋房子,并做上记号,当天晚上,他们按计划顺利地将小陈解救了出来。
  为解救被拐卖妇女,施华山不仅扮过卖猫的小贩,也扮过收山货的老板,扮过女孩子的娘舅,扮过逃犯,还扮过别人的“孝子”,披麻戴孝给人送葬……可以说,施华山每次解救都充满着传奇色彩,充满了离奇悬念,蕴含着艰辛和牺牲,至今施华山身上留有多次刀砍的累累伤痕。“深入‘虎穴’拯救弱女,吃苦受累一身是伤”是施华山十三年打拐工作的真实写照。
  (四)
  施华山长期在基层,深知百姓疾苦,因此他每次解救都十分节省;坐火车,不论路途长远,从不坐卧铺,有时没座位,他就一直站到下车。吃饭、睡觉都是快餐和几元一晚的私人旅社。就这样,施华山还常常过意不去,他实在不忍心花受害者家长更多的经费。有些人对此不理解,说:你吃这么多的苦,冒这么大的危险,连一分钱出差补贴都没有,还经常往里贴钱,这些人跟你非亲非故,你到底图什么?他说:“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也有个女儿,如果我的儿女被拐卖了,我又会怎么样呢?”
  施华山在公安战线工作19个春秋以来,将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都倾注于党的公安事业,实践了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神圣誓言,实践了共产党人舍生忘死为人民的宗旨。现在许多外省外地的受害人亲属经常慕名前来请施华山出征解救,“施华山效应”已经转化为社会效应,在施华山身上,许多受害人及其亲属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如今的施华山已是流口派出所的政治教导员,工作更忙,但他依然像往常一样热衷于解救事业,无怨无悔。他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群众的幸福安宁是我最大的心愿!”
  (载10月14日《鹰潭日报》)
  从手工作坊到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江西三川集团有限公司迅速发展带来的启示
  王有金林江文上官新亨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加速鹰潭崛起,关键是做大做强一批企业,强化企业的支撑力和带动力。近几年来,我市之所以能够加速进位,就在于做大做强了一批企业,三川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30年前,三川公司是一个手工作坊;30年后,三川公司总资产超亿元、员工近干名,年产值超亿元,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跃居全国第一。探索三川的发展之路,总结三川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如何主攻工业、如何加速崛起具有重大启示:
  启示之一:小产品有大市场、大作为。一个企业因小产品可以做大做强,一个地方因小产品可以兴旺发达,关键是小中求精、小中求特。
  三川公司的主导产品水表是一个技术含量不高,产品价格较低的小产品,三川人通过努力,将水表不断做精、做优,使之成为江西省名牌产品、全国免检产品,企业也因水表而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一个企业因小产品可以做大做强,一个地方也因小产品可以兴旺发达。浙江经验一个突出标志是“块状经济”,一个区域主攻一个主打产品,形成规模、做成最强,永嘉桥头的钮扣、绍兴柯桥的化纤、温州的打火机等等,无不如此,诸暨市大唐镇年产袜子48亿双,产值90亿元,超过我们一个县(市、区)的总产值。事实表明,小产品同样有大市场、大作为,关键是小中求精、小中求特,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我们在产业和产品的选择上,尤其不要片面求全、求大,小中好突破、小中能突破、小能成就大产业。
  启示之二:改革是生产力、是生命力,早改革早受益早主动,企业的质变靠改革,区域经济的质变也靠改革。
  三川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每一次改革都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1982年,三川公司在全市率先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把计时工资改为计件工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基本工资加销售提成,使企业从“大锅饭”的困境中脱离出来;1992年,三川公司率先实行股分合作制,使企业从人员臃肿的困境中脱离出来;1998年,三川公司对企业产权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取消固定工,实行合同制,以产权置换身份,使企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新阶段。可以说,是改革挽救了三川公司、壮大了三川公司,通过改革,三川公司实现了质变,改革是生产力、生命力不是一句虚话。透过三川看全市,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得益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加速崛起,实现小市有大作为,务必不断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强化发展的根本性保障。
  启示之三: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壮大,应扬优成势、以特取胜,一个地方要发展、要崛起,更应扬优成势、以特取胜,尤其对鹰潭这样一个“三小”的城市而言,更应坚定这一发展理念。
  三川公司的技术力量、机器设备在全国同行中都不是先进和一流的,三川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并保持全国水表行业占有率领先地位,关键在于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在水表产品上,做传统的机械表不如宁波、福州相关企业;在水泵产品上;三川公司做小水泵不如浙江民营小厂。为抢占市场,赢得主动,三川公司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不搞全面比拼,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有优势的智能水表基表和大型水泵上,通过错位竞争,做足了优势,占领了市场。作为区域面积小、经济总量小、人口规模小的我市,要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区域经济大比拼中有所作为,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像三川公司那样,扬长避短、错位竞争,在做足优势中抢占先机,在张扬个性中打造特色,以发展的先机、发展的特色力促我市经济的全面提升。
  启示之四:以厂为家,把企业当事业,是三川人治厂兴厂之根本;促进各项事业大发展,就要求进一步在全市形成心齐、劲足谋事业的强大合力。
  在三川,上至集团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深谙个人的荣辱与集体的兴衰休戚与共。在企业转制,事业处于起步之机,领导集体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时时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员工团结进取、努力奋斗,事事以集体的利益为准绳;在企业步入正轨,集团正当欣欣向荣之时,领导集体继续开拓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求更大更强,员工依然爱厂如家,不为自己谋私利,以求兴旺发达。把“企业当事业,以事业聚人心”,正是这种“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进取心和凝聚力,使三川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由一叶小舟成长为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三川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人心齐,事业兴,我们要力促鹰潭加速崛起,推动各项事业大发展,就要像三川人那样,把工作当事业,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鹰潭的建设之中,时时事事以促进鹰潭的发展为第一要义,进一步在全市形成心齐、劲足谋事业的强大合力,这样,鹰潭的加速崛起就指日可待!
  启示之五:扶持企业发展开“空头支票”无济于事,实实在在的“干货”企业最解渴;对企业扶持,不要说不行,而要说怎样才能行;不仅要算眼前帐,更要算长远帐。
  三川公司迅速发展壮大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三川人最难忘的是:无论是1986年的抢“生死牌”(许可证),还是2003年的退城入园,相关的职能部门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干货”支持,这样的支持,企业最需要,企业最欢迎,企业最感动。服务企业、扶持发展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天职。服务中有态度,扶持中有水平。对企业服务,不要说不行,而要说怎样才能行;说不行容易,说怎样才能行难;正因为难,就有相关职能部门存在的必要,就体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价值。对企业扶持,不仅要算眼前帐,更要算长远帐;跟前帐只管一时,长远帐可管一世;要在眼前和长远的结合中来扶持,能用足的政策就要用足,能变通的做法就要变通,在执行政策中体现出水平,在落实措施中体现出能力。只要全市各级各部门真心服务、扶持企业,就能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片“艳阳天”。
  启示之六:做大一个企亚,需靠一个企业家;兴一方经济,需靠一批企业家;要少一些“官”念,多一些“经”念,进一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历练,力促在全市涌现出更多的“民族英雄”。
  企业家是社会的稀缺资源,是和平时期的”民族英雄”。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三川公司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李建林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当年,在选择当官还是从商时,他毅然选择了从商,不当局长当厂长,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企业家,才成就了三川公司今天的业绩。鹰潭要加速崛起,迫切需要、也必须要有一批像李建林这样的企业家。为此,全社会务必少一些“官本位”意识,浓一些干实业光荣的氛围。当官固然荣耀,但干实业更令人尊敬,更值得推崇。自古官道狭窄人挤人,而干实业海阔天高任飞跃。要把培养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善于发现一批、提高一批,也要善于放活一批、引导一批,力求形成企业家辈出的生动局面,不断做大加速崛起的关键主体。
  (栽10月26曰《鹰潭日报》)
  共同建设中国“铜都”
  ——鹰潭市铜产业信息综述
  郑睦华
  11月1日上午,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第九次联席会议在我市举行。我市发布了有关铜产业的丰富信息,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浓厚兴趣。
  鹰潭原是浙赣铁路线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1955年因修建鹰厦铁路而闻名。70年代,全国进行地质勘探大会战;在江西的赣东北、赣北地区陆续发现大铜矿,其中有亚洲最大的德兴铜矿以及永平铜矿、东乡铜矿,武山、城门山铜矿等。为更好地开采、利用铜资源,1979年国家决定在鹰潭建立铜冶炼基地——贵溪冶炼厂,成套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本和芬兰的闪速炉工艺,使鹰潭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随着贵冶二期、三期工程建成并顺利投产,江铜集团已形成年产45万吨铜、12吨黄金、220吨白银、110万吨硫酸的综合生产能力,已成长为集采、选、冶、加工为一体的全_最大的铜生产企业,并跻身世界铜行业十强。2003年,江铜电解铜产量34.3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成为中国铜工业和江西工业企业第一家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企业。预计2004年江铜的铜产量将达到43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30亿元。
  下一步江铜集团将继续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规模、产量,到“十一五”期间江铜的电解铜生产产量将扩大到60万吨,此外该集团正在与蒙古国进行高品位铜矿的联合开采,将使集团的铜产业优势更趋明显。
  鹰潭发展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仅江铜集团公司铜资源储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年采选矿能力达3500万吨,在国内乃至亚洲具有绝对优势。二是产品优势。随着铜深加工、精加工企业的发展,我市铜产品门类日益齐全,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全市目前已涌现出一批铜的中下游产品加工企业,涉及电子、电力、家电、建筑、汽车、眼镜、微型原件行业的配套产品,如:江西耐乐的环保复合型铜管、高效内螺纹管,海燕实业的铜板、铜材加工,金泉铜业的漆包线,安固铜材的无氧银铜合金线材,三川的水表,贵雅节能灯以及余江眼镜和众多的微型元件生产加工企业。三是技术优势。我市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开展铜产业技术攻关项目近100项,其中列入省部级攻关课题6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铜冶炼技术经过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都始终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今年3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在鹰潭建立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抓好铜冶炼及铜精深加工。被批准为国家级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的,全国仅22家,铜产业仅此1家。
  为此,鹰潭市委、市政府围绕发挥铜资源比较优势,突出铜的深度开发,建设繁荣“铜都”这一战略思想,以江铜为主体,以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拉长产业链、深化加工度、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确立了“十一五”期间鹰潭铜产业整体发展目标:⑴“十一五”期末,铜工业销售收入达260亿元,力争280亿元。(2)集中力量发展一批替代进口的铜深加工产品。(3)采用以湿法炼铜、连铸连轧等铜深加工先进工艺为代表的工艺技术装备,提高铜及铜加工技术含量。(4)通过联合重组,培育1~2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中小加工企业以专业化生产为主,向特、精、深、新方向发展。(5)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把鹰潭建成全国铜产品加工中心、铜经济信息中心、铜技术开发中心、铜材研究中心,真正把鹰潭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名副其实的现代“铜都”。
  壮大铜产业已成为鹰潭今后的发展目标。2003年,鹰潭市实际完成铜加工生产能力4.6万吨,预计2004年,鹰潭市实际完成铜加工18.2万吨。鹰潭热忱希望经济协作区兄弟市的企业家朋友前来发展铜加工企业,来共同参与中国“铜都”的建设。
  (载11月2日《鹰潭日报》)
  山乡百姓的贴心法庭
  ——记余江县錦江人民法庭
  许健吴河贤郑睦华
  10月27日,对于地处偏僻山乡的余江县法院锦江人民法庭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舒小琴,率全省政法系统60多位设区市政法委书记,在鹰潭市委书记黄建盛、市长胡宪的陪同下前来视察,并对锦江法庭的建设及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鹰潭基层法庭建设史上书写了新的篇章。
  一个基层法庭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日前,记者带着这一疑问走进锦江法庭,通过深入的采访,记者发现结合山区农村特点,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爱民、为民、便民、利民是该法庭不断得到发展、赢得广大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关键所在。
  “背包法庭”优质服务
  余江县法院锦江法庭辖6个乡镇场,人口8.8万人,面积327平方公里,地处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以前,当地群众说农民最怕去“两院”,一是医院,二是法院,费时费钱又费力,遇到纠纷主要靠私了。
  能不能变“坐堂问案”为“送法下乡”?他们将辖区划分为三个片区,实行法官片区责任制。每位法官将联系电话、传呼号码印制成“片区法官联系卡”,发给群众,还在各公共场所张榜公告。乡亲们有什么事,打个电话约一下就行了。
  为了解决群众告状难的问题,他们率先推行巡回审理制度。一个小背包装上案卷,把法庭审判点搬到群众家门口,把庄严的法律送进农家,极大地解决了偏远乡村群众“告状难”的问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背包法庭”。
  “背包法庭”实施4年来,共巡回审理、就地开庭了146件案件。
  “贴心法庭”解民忧愁
  “锦江法庭不打‘法律白条’,只要判决书在口袋里,执行款就装在口袋里了。“这句话是在余江投资的浙江客商王春发说的。
  2002年2月,在黄庄乡投资兴办猪场的浙江客商王春发,向锦江法庭申请执行被乐某拖欠的3万余元购猪款。在接到法庭来领取执行款的通知后,乐谋认为王是外地人,法庭应该保护本地人,拒不履行。锦江法庭得知这一情况后,对乐某采取了强制执行措施。王春发接过钱后高兴地说:“我在这里办场的信心更足了。”
  因拖欠职工工资而充当被告的锦江镇一家私营微型原件厂,也感谢法庭为他们解决了经营困难。前年,由于市场疲软,该厂经济效益滑坡,无法及时付清职工的工资,引起职工不满,并被20名职工诉到法庭。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厂里也不否认。但法庭本着维护生产、确保经营的原则,没有采取迅速下判并强制执行等处理办法,而是多次召集厂里职工进行协商,并达成了解决办法,避免了职工闹事、停产、罢工等不良事件发生,维护了工厂正常的生产经营。
  “一心为民,有难必帮”这是锦江法庭恪守的准则。今年5月,余江县黄庄乡村民易省成,做房子拆建时与侄子发生争执、斗殴,多方调解都未成功,最后他们抱着一丝希望来法庭请求帮助。法庭干警自带伙食吃住在他们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给他们讲道理、谈亲情,经过连续七八天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帮他们解开了心中的疙瘩,两家和好如初。
  如今在锦江法庭辖区内,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提高了,他们与法庭干警的关系也拉近了。锦江镇灌田村支部书记洪克海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老百姓家里有纠纷,总要找亲戚。现在,老百姓遇到这些事,就去找锦江法庭”。
  “四无法庭”享誉四方
  在锦江法庭,有一个骄人的业绩,那就是近4年来,他们共审结各类案件649件,但无一件超审限案件、无一件民转刑案件、无一件上访缠诉案件、无一名干警违法违纪事件发生。一位主管政法的乡镇党委副书记说:这得益于他们有一支好的执法队伍和规范化的管理。
  为打造一支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公正高效的法官队伍,近几年,锦江法庭围绕“素质强庭”目标,不断强化干警的政治业务素质,制订和完善了《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岗位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值班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现了由人管人到制度管人的转变。同时,扎实开展“星级创优”活动,实行“一季一评星,年终定星级”等措施。年终“星级”考评时,法庭邀请辖区内各乡、镇、场主管政法、信访工作的领导和部分人大代表召开座谈会,向他们通报法庭工作,并听取干警述职,请他们在执法水平、审判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指出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星级创优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干警作风建设。庭长周克庆先后多次荣立三等功,副庭长陆发思被评为全省“人民满意的好法官”、鹰潭市首届“十佳”青年卫士”,老同志饶德芳扎根山区30年,被群众赞誉为“铁包公”。
  为推进审判工作规范化,该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推行立案、交费、送达等庭前准备工作和诉讼风险告知“一站式”工作法。二是坚持调判并重的工作原则,突出调解,对所有案件从立案、审判到执行各环节均做到先进行调解,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在审判方式改革中,注意巩固、完善案件流程管理中的简繁分流、排期开庭、速立速调速裁、审限跟踪等制度,增加司法的透明度,又确保案件快审快结。近4年来,平均结案率达99.6%,案件执行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四是认真贯彻“两便原则”。实行24小时接待群众制度;制作了内容翔实、便于群众联系和了解诉讼常识的“法庭工作告示牌”。高质量、高效益的服务,赢得群众的高度信任。法庭年平均收案数比2000年以前增加近60件,增幅达61%,成为全市收案最多、效率最髙、质量最好、司法环境最优的基层人民法庭。2000年以来,该庭连续荣获市、县“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等多项荣誉。
  (载11月13日《鹰潭日报》)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5

《鹰潭年鉴.2005》

本年鉴设特载、大事记、大事专记、中国共产党鹰潭市委员会、鹰潭市人民政府、政协鹰潭市委员会、招商引资与区域协作等34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傅乃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