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埠水稻原种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2691
颗粒名称: 邓家埠水稻原种场
分类号: F324
页数: 2
页码: 350-351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简称邓原场)的概况和发展情况。邓原场创建于1949年,是省农业厅直属的国营农场,也是国家级水稻原种场。该农场主要从事水稻原种生产,并发展蔬菜、畜牧等经济作物。他们还建立了精制米厂和食品厂,生产高质量的大米和米制品。农场拥有先进的种子繁殖基地和设备,并参与订单农业和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他们还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开发等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
关键词: 水稻原种 种子繁殖基地 精制米厂

内容

【概述】 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简称邓原场)创建于1949年11月,是省农业厅直属国营农场。1996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水稻原种场。全场土地面积17.3平方公里,总人口6800余人。总场下属16个单位:精制米厂、食品厂、畜牧场、农科所、职工医院、2所中小学、9个农业分场。全场在职职工2619人,退休职工127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32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63人。
  种植业以水稻原(良)种为主,重点对水稻种子进行提纯复壮及繁殖杂交水稻三系亲本种子,同时发展蔬菜、莲藕、瓜果、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畜牧业以饲养出口优质瘦肉型商品猪为主,年出栏2万余头。以优良稻谷为原料的精制米厂和以优质米为原料加工米制品的食品厂,是省外贸优质大米和米制品出口定点厂,年生产量分别为30000吨和5000吨。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投巨资建设国家级种子繁殖基地。农田水利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60%的农田经过土地平整,基本实现了园田化,排灌系统齐全。农田实现了机耕、机收相配套的机械化作业。新建恒温恒湿库1000平方米,种子贮备库4000平方米,混凝土晒场20000平方米,农作物组织培养室80平方米。高标准建成了杂交水稻三系亲本原种繁殖的“三圃田”。有先进齐全的种子检测和烘干设备。从丹麦引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每小时生产3吨的种子加工线,于2000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套设备可一次性完成水稻种子的精选、分级、包衣、包装,为促进种子产业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2002年,全场经济较上年约有增长,经费自给率高达78.02%。
  【农产品基地建设】 依托国家级水稻原种场项目建设的完成,邓原场不断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建设,11月,顺利通过了江西省农副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检测,认定为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水稻生产基地和江西省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
  【发展订单农业】 邓原场充分利用原(良)种生产基地的优势,寻找市场,签定订单。2002年按订单繁育早稻良种1400余亩,种子量50余万公斤,一季晚“923”原种100亩。该场在技术上提供指导,由职工代繁,所生产的种子全部保质、保量收购。解决了农工“卖难”的问题,增加了效益。
  【参加北京、上海“江西省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为拓展国内市场,在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10月、11月,积极筹备并分别参加在北京、上海举办的“江西省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该场展示的所有精制大米、粘(糯)米粉、腐竹销售一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招商引资】 邓原场实施“以地引商、以商招商、以技联商”的招商引资战略,成功引进5个投资项目,其中1个1000多亩的退耕还林项目,1个6公里县乡道路建设计划项目,2个个体投资兴建猪场项目和1个个体投资办校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对该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土地开发】 邓原场根据“占补平衡”的土地政策,实施“移民建镇”策略,还耕土地36亩,顺利完成“一条街”的建筑报批。完成了把邓原“半边街”向“一条街”迈进的规划计划,拉开了土地开发新序幕。
  【体制改革】 在省农业厅的领导下,邓原场积极推进农场体制改革。从5月中旬起,经过近半年的反复酝酿,制定了以推行“保职保障金”制度和经营单位“全奖全赔”经济包干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改革的收获是增强了“农场人自己养活自己”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养老统筹向社会养老保险迈进一步。
  【场内支柱企业荣获省出入境检疫局各项认证】 12月,精制米厂、食品厂凭借较高的卫生质量标准,获得了江西出入境检疫局卫生注册登记、质量许可、CCC认证。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3

《鹰潭年鉴.2003》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真实、客观地反映2002年鹰潭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和新发现。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启开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