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鹰潭年鉴.2003》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2559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B95
页数: 1
页码: 313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龙虎山天师道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近年来的宫观建设、旅游观光和道教文化研究的成就。
关键词: 龙虎山天师道 宫观建设 旅游观光

内容

龙虎山天师道始创于东汉张道陵,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永元初(公元89年)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人鄱阳湖,溯沂溪而上,至云锦山(即龙虎山)修道炼丹30余年。安帝延光年间入蜀,于汉安2年(143)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立24治,从此成为有组织的宗教。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以后至蜀汉建兴(237年之前)期间,第四代天师张盛回到龙虎山祖坛以每年“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坛传篆,开科范以为常,天师道从此在龙虎山传承千余年。
  唐代,尊太上老君(李耳)为皇帝先祖,并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江南的天师道再度丕振。玄宗天宝七年册封张道陵为“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汉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
  宋代,龙虎山天师道的兴盛并不亚于盛唐。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敕修上清观、准皇女入道。徽宗崇宁四年赐30代天师张继先为“虚靖先生”并于上清关门口兴建天师府第。政和三年(1113)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理宗嘉熙三年(1239)赐35代天师张可大为“观妙先生”并提举三山(茅山、阁皂山、龙虎山)符篆。
  从元代起,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便已成为中国道教正一派祖庭,先是“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明初敕“永掌天下道教事”。直到清光绪、宣统年间,龙虎山天师道一直是兴盛多于式微,成为中国道教文化和道教活动的中心。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取消了天师的封号、没收其田产。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曾恢复天师封号、发还田产,又赐以三等嘉禾章及“道契崆峒”匾额,但终因时局变幻,外敌入侵,国事日非,正一道教一蹶不振。1949年,63代天师张恩溥跟随败逃的国民党军去了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道教宗教活动一度得以恢复。岂料又逢‘: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198l年,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21座重点宫观保护单位之一,并对外开放。历经20年,道教组织得以恢复和健全,宫观建设基本上恢复到明、清鼎盛时的规模,龙虎山天师道文化再次成为国内外人士关注的中心。
  2002年,嗣汉天师府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为中心,依法办教,爱国爱教,致力于对道教教理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被评为全省2002年度“五好宫观”。
  在道风建设方面,通过认真学习和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揭批“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加强对道职员工政治、业务培训,道职员工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3月20日,上清镇一民房失火,天师府全体人员一齐出动,个个奋不顾身扑灭大火。近两年来,上清镇接连发生了3起火灾,救火人群中每次都有道士的身影。全体道职员工人人主动捐款,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致力于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2002年天师府先后接待港、澳、台及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加拿大、俄罗斯等香客游客1.3万人次,每次都不失时机地宣传国内改革开放、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表达祖庭对广大海外正一弟子的关心和问候,真诚祈望祖国的和平统一。在中共十六大胜利召开期间,全体道职员工天天收看电视转播,多次举行座谈讨论,纷纷表示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添砖添瓦。
  在宫观建设方面,天师府提出了“打造宫观园林一体化”的目标。“甲子殿”于年内落成;被毁达140余年“敕书阁”再现明清风貌;大片空旷的荒地已改变成郁郁绿茵,到2002年底,天师府以中轴线为基准的古宫观复建工程已经告竣。
  观光接待方面,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改进服务设施与服务态度,“天师府”在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到天师府观光朝拜的人数大增,全年共接待香客、游客11万余人次,宫观收人比上年增加23.3%。
  道教文化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2002年,天师府充实了道教文化研究队伍的力量,搜集整理了一大批散佚在民间的经典,并同国内各院校知名学者签订了撰写《龙虎山天师道系列丛书》的协议。

知识出处

鹰潭年鉴.2003

《鹰潭年鉴.2003》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真实、客观地反映2002年鹰潭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新经验和新发现。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青剑
责任者
徐才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鹰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