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名人(以年代为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名人(以年代为序)
分类号: K820.856
页数: 6
页码: 401-406
摘要: 本节是介绍了朱丹溪、张宪、陆九渊、夏原友、夏鼎、蔡思彦、萧纯、夏言等人的背景和事迹。这些人物涉及医学、历史、政治、教育等领域。
关键词: 龙虎山 古代名人 生平

内容

倪亚 字由忠,原籍恒州藁城(今属河北省)。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授侍御史,为信州防御使迁雄石镇遏使,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奉化军开国候,进封奉化郡王。上清镇原名“倪王市”,就是因为倪亚的雄石镇治所在上清的城门与沙湾间,他又长期驻扎于此,治街市、置“灯田”(祭祀祖先的专用田产,旧有庙),后进封郡王,所以得名“倪王市”。
  倪亚生活的年代,已是唐末大动乱的时期。僖宗乾符年间(874)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剧烈地冲击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至昭宗时,诸侯割据,拥兵自立,混战不已,已呈土崩瓦解大势。那时倪亚镇雄石,拥有相当的实力,但他是忠于唐室的。景福元年(891),倪亚接唐昭宗密诏,率兵进驻九江,协助杨行密(即后来拥兵自立的吴王)攻打岳州(湖北孝感),开始取得了胜利,攻下岳州城,活捉叛将杜洪,后却“为刘存军所夺”,功败垂成。后来唐昭宗为嘉奖倪亚勤王之功,曾亲自颁布“加都知兵使倪亚制”,称倪亚“从戎岁久,学创名高,深怀料乱之谋,妙尽抚师之术”,“唯尽忠不殉于邪谋,而立业独高于正道。”据有关史料考证,座落在今上清汉浦的“倪亚牌坊”,便是在这几年建造的。牌坊正门两侧书一楹联:“锦江春色盈天地,雄石家声亘古今”,横额“唐藩世胄”。此坊至今犹存。后来,唐昭宗被梁太祖朱全忠所杀,唐王朝名存实亡。倪亚仍“移文诸道,期会兵兴复唐室”,然没人响应,倪亚便散兵归田里,自此隐居汉浦,“终致没没”。
  倪亚在镇守雄石镇期间,除出兵勤王,力图恢复唐室之外,对治所也着重治理,整肃街市、保护农商。当时,有一伙强盗盘踞在附近的清河洞,经常掠夺市民百姓,倪亚曾多次下令攻击。因清河洞地势险要,攻击未得成功。后来改用智攻,派人改名化姓、混入强盗洞中并取得强盗的信任,利用强盗聚餐半醉之机,将平常准备的干柴、马料草堆放洞口燃烧,又用风车将烟吹人洞内,强盗全被熏杀。在唐末大动乱的年代,倪亚利用自身的地位、兵权,保住了雄石一境平静安宁的环境,从而得到贵溪百姓的拥护。倪亚死后,后人誉其为“芗溪名宦第一”,南宋名儒陆九渊为其遗像题词:“功德巍然,声名炬赫;位极人臣,子孙是则;遗像人间,名垂竹帛”;明代蔡天衡专门写了一篇《倪亚论略》,高度评价倪亚的一生业绩。
  倪王墓原葬于上清宫三清殿址。宋徽宗崇宁四年( 1105)奉旨敕建上清宫,遂迁葬于船形山。倪王墓至今保护完好。
  薛忠 字亮工,号南楼,谥靖安,原籍河东,唐乡贡进士。南唐时(960-975)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出为江南西道节度使兼抚信州。奉命西征,屯兵于贵溪县仙源乡。因见渐浦山川土田之美,遂在此安家,号为杨林。支分7族,薛忠为南方数省薛姓之始祖。
  薛忠享年78岁而终,其长子薛佑新复任信州静边节度使。
  蘧瑗 五代南唐时人。其先世自浙江衢州迁居贵溪。蘧瑗仕南唐任都虞侯。保大间(943- 957)因赤岭之战有功,升司徒银青光禄大夫,封西州侯(封地约在今江苏长宁一带)。当时,闽越与南唐各据其地,屯兵守界,蘧瑗受命领兵戍守贵溪与福建交界的边境。因其军纪森严、爱护百姓,民赖以安。他死后,乡人感念他的功德,立祠祭祀,并把他驻守的山岭称为“蘧岭”。
  张宪 字吉老,贵溪县上清人,是汉天师张道陵后裔,30代天师张继先的堂伯。(南宋时期,另有一名将张宪,为岳飞部将,历官观察使,同名而并非一人。)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以武举绝伦,科第第一,选为博兴(属山东省、元代改名东昌)巡检。其时,方腊起义军攻克两浙,张宪招募兵士千余人,参加了镇压方腊起义的战争并收复衢州。当时的将领刘光世(后任江淮制置使)向朝廷奏其功,遂拜武义大夫。丫头岩(今址不明)寨兵预谋兵变,被张宪发觉,经审问捕获元凶斩之,保住了当时的郡守,又拜武略大夫。
  不久,金兵掳掠滑州(今河南滑县、延津一带),张宪驱兵勤王,到汴河桥断不能渡,旋即转入亳州。靖康丙午(1126)朝廷急召30代天师张继先赴京,行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羽化,张宪适至,遂率士卒葬张继先于龟山之下。又闻二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所掳,张宪曾邀集诸部欲行拦截,未能成功。于是趋兵济南,往谒宋高宗。鉴于时局危急,张宪向朝廷荐举了七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其中以李纲(福建邵武人,抗金名将,后拜相)、宗泽(浙江婺州人,后为抗金名将)为首。因荐举之功,升江南东路军骑总管。
  建炎四年(1130),江东一带以王则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声势大振,(注:据《辞海》所载,北宋仁宗朝亦有一名王则的起义首领,因年代不同,显非一人),张宪率兵进驻上饶准备会兵征讨,兵未集而张宪却被农民起义军围困,最后与其子张琳一道战死沙场。
  张宪战死后,事闻于朝廷,敕赠武功大夫。他的另两个儿子也荫封了官职。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金溪县青田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史》卷434有传。
  陆九渊于宋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曾任隆兴府(今南昌)靖安县主簿和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主簿。淳熙九年(1182)任国子正,改删定官,修订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绍熙元年(1187-1190)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祠禄官闲居。适值其门人彭世昌到上清镇访友,见上清的应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便与诸友商议,结庐延请陆九渊上山讲学。陆九渊慨然应允,并克服重重困难,靠妻子“捐奁中物助之”,建一方丈自居。因见山形如象,故名“象山精舍”,自号象山翁。学子皆绕精舍各自结室,使当时已负盛名的朱熹也很向往,他致书陆九渊说:“闻象山悬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益盛,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陆九渊的教学思想自成体系,提倡“心说”,以“明理、志道、做人”为办学宗旨,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与朱熹的“理学”思想展开了长期的辩论。陆九渊办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用学规,提倡言传身教。“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子大集。”他在应天山讲学5年,先后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朱熹说:“今浙东学子多为子静门人”,时有“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之说。延至宋绍定四年(1231),陆九渊的再传弟子、江东提刑袁甫迁象山书院于贵溪之南三峰山下,绍定五年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与岳麓、白鹿、丽泽书院齐名,称“南宋四大书院”。陆氏心学经明代王阳明继承发展,独成一派;世称“陆王学派”。
  陆九渊于绍熙二年(1191)奉诏知荆门,政声斐然,绍熙四年(1193)逝世,谥“文安”。清乾隆时进士、户部侍郎、临川李绂考其弟子说:“卓然见于史籍地志者,亦七十余人。其中举进士者三十九人。”
  象山书院遗址仍在贵溪市南三峰山下之徐岩,今已辟为贵溪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塑有象山先生遗像,三峰山石壁上遗有明武宗诏赐镌刻的“象山书院”四个大字。亭旁立碑,记袁甫迁学院之事。
  陆九渊后裔一支居住在龙虎山镇西源陆家村。据1916年《西源陆氏家乘》(又名《西江名贤谱》《芗溪西源大儒宗谱》)载:五代时陆德迁,避乱由中原徙抚州金溪县青田。其玄孙贺生六子,幼子即为大儒九渊。南宋后期,九渊之孙溥,字灏文,为弋阳令,辞官步行返金溪,经贵溪仙岩,爱其山水,遂迁居于此。其孙文广,太常博士,会稽令,避元兵,由仙岩隐居西源山。西源陆家历来传承大儒家风。现已部分恢复其古建筑如门楼、祠堂等,对外开放,开发农家乐旅游。
  袁甫 字应徽,号蒙宾,南宋时人。嘉定年间(1208-1224)举进士第一,封佥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又授秘书省正字,累官国子祭酒,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
  端平时(1234年前后),江闽一带常有“匪盗”作乱,威迫饶、信二州。袁甫受命提举江东,移师鄱阳行部。他所到之处,“兴利除害,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得民心,很快就平息了动乱。当时,上饶、贵溪、波阳一带大旱,瘟疫流行。袁甫奏请朝廷“得度牒缗钱以助赈恤”。同时创办“药院”,为民治病。袁甫持节江东,前后达5年之久。“药院”长期为民治病,旧志称其“所治不可数计”。
  贵溪象山书院久废。袁甫曾师从杨简问学(杨简是陆九渊的弟子),系陆九渊的再传,为纪念先贤并宣扬陆子之学,因应天山象山书院远处深山,交通不便,便将象山书院迁至信江南岸三峰山下之徐岩,作《象山书院记》并奏请朝廷赐诏,得“象山书院”匾额。
  袁甫一生好学,以自得为贵,他说:“吾观草木之发生,听禽鸟之和鸣,与心相契,其乐无涯。”死后,诏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夏原友 元末明初上清桂洲人。夏言高祖。洪武初有一年春,本地遭灾并发疫病,路上多见死人。原友大为悲悯,通告邻村,凡家中无粮者速来领取谷米,打开自家仓门每日发放,周边赖其举火为炊的有数百家。原友唯恐仍有饿病人家未来领粮,就于每日早晚拄着拐杖往来芋荷源,登高遍望,见屋顶没有炊烟的人家,即命家人背着粮袋前往赈济。第二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曾得过原友家救济粮的,纷纷前来道谢还粮,原友一概不受。乡人们就集议,在原友登高望炊的山顶上建了一座亭子,名为“望炊亭”,以志感念。
  朱丹溪(1281-1358) 元末名医,浙江义乌人,名震亨,字彦修,又称聘君,因居所临丹溪,学者尊称为“丹溪翁”,后人习称丹溪先生。拜杭州名医罗知悌为师,继承其学说,博览群书,而有创新,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创立著名的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代表人物。行医以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屡见神效,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医家,中国十大医宗之一。其学说传人日本,形成日本汉医中的丹溪学派,近代有“丹溪学社”。朱丹溪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凡有求医,立即前往,雨雪天、百里外,也不推辞。得悉贫困者患病,不请自去,且乐于施赠药品。著有《宋论》、《格致余论》、《伤寒论辨》、《局方发挥》、《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素问纠略》等。朱丹溪墓在义乌东朱村北谷渊坛,1982年重建。
  朱丹溪曾到福建、江西行医。时上清一带痢疾大流行,朱丹溪昼夜不辍施药治疗,救活了许多人命。众百姓为表示对救命大恩的感激,自动集资在上清镇西头“长庆寺”内,特请匠人用樟木雕了一尊朱丹溪像,供奉于殿中,将“长庆寺”易名“朱老爷庙”。上清又是闽盐运人江西要道的必经大埠,驻上清的福建盐商也十分感念朱丹溪在家乡的救死扶伤大德,便把上清百姓为朱丹溪雕刻金身、设庙祭祀的消息传回老家,于是福建人民也纷纷到上清来拜谢。福建盐商遂在“朱老爷庙”上首建造福建会馆,专供前来祭拜朱老爷的家乡人食宿。
  每逢正月十五日,据传是朱丹溪生日,上清百姓都要举行祭祀大典,抬着朱老爷雕像鼓乐游街,沿街各店铺都要设香案拜祭,福建人也要远道赶来朝拜。
  自明至今,上清朱丹溪庙香火长盛不衰,每年正月十五,福建人现还包乘专车前来参拜。但朱丹溪雕像已为塑像所代替,并增塑了朱夫人像。
  夏鼎 字汝梅,上清人。少年从兄侍奉其母,居京师读书,“致养以孝友闻”。明弘治九年(1469)举进士,授严州府(浙江建德)推官。当时的中枢大臣费宏(曾任吏部尚书、入阁辅政)对夏鼎很赞赏,以为用作州府佐吏未免是大材小用,曾对人说:“人材之用于世,犹药物之用于医,时之所值,虽上焉者不免从佐使之列,而非医有意于其间也”。夏鼎任推官期间,明敏练达,屡决疑案。不久擢升临清知州(今属山东省)。临清地处交通要道,常有官员经过或暂驻,供需浩繁,夏鼎一律按制度执行,不得额外供应;对于有些权贵、太监借各种名目胁取民货者,夏鼎约令市面各店家逐日登记并向州衙报告,因而这种害民行为才大为收敛。居官逾年,政誉日起。不久病逝。时人评论夏鼎:以鼎貌伟声厉宜奏对,气刚能言宜台谏,学博才赡宜史局,法律明习宜风宪,而达识宏器,虽卿辅可也。
  夏鼎死后,葬于上清镇桂洲故里,嘉靖十八年(1539),以子夏言贵,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世宗还派金城到上清御祭。
  夏鼎墓前原有牌楼,石人、石马侍立两侧。已毁。现存墓碑一块,高一丈有余,宽五尺左右,厚足有七寸。上书:(碑文照录,仅加标点)
  维嘉靖十八年岁次己亥十二月甲子朔十五日戌寅,皇帝遣行人司行人金城,谕祭于赠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鼎曰:卿江右良士,翘英甲科,初官郡推,晋擢州牧,明刑敫惠,贤能聚声,国尔忘身,劳瘁以殁。民恩通爱,祠祀罔穷,德施未究汇泽令子,焯文累熏,作子良弼,嘉猷忠荩,政机攸赖,益光家学,名重台衡。兹因抗疏陈情,感恩钦寰,爰命所司,为修兆域,遣官谕祭,庸示优恩。英爽如存,尚其承服!
  维嘉靖十九年岁次庚子,正月甲午朔初七日庚子皇帝遣行人司行人金城,谕祭于赠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鼎曰:卿子绩厉行,先朝贤牧,德位未称,奄焉长逝未尽之祉,发于嗣人,济美象贤,曰朕左右,庸抑孝情,特加追恤,式彰异数,谕祭再颁,卿其歆承之哉!
  蔡思彦 明代中叶上清人。磊落潇洒,节操卓奇,家中富裕,乐善好施。他为上清人办了一件大事,因而名标青史,明、清《贵溪县志》累于记载。原来,因上清与抚州府交界,历来为闽广通衢,凡朝中巡按御史、提学使等大臣及湖东道官员,每年经常在此经过;加以上清宫频繁修建和举办大型斋醮,钦差大臣和显赫太监也络绎不绝。那些替官员们抬轿、挑担、牵马从外地而来的夫役到此地歇宿时往往乘隙逃脱,于是官吏就在上清临时拉夫抵数,久之竟然成为惯例,称为“排门夫役”,被额外不断驱使当差的上清人常要远离家门,遭受重负、鞭挞之苦,甚至惨死于途中。家家不堪其害。
  蔡思彦目睹此情,常暗自长叹。一日忽然想起自己有个故交,姓李,正在朝中任翰林院修撰,是否可托他想想办法。恰巧,李修撰来信,告以正在杭州家中休假。蔡思彦即千里迢迢奔赴相见,把上清百姓饱受非法的“排门夫役之害”向李修撰痛切倾诉。原来,这李修撰少年家贫,无处落脚,飘泊至上清,蔡思彦把他收留家中,并在私塾上学,经悉心培养,学成后回原籍参加科举应试,竟中大魁。
  李修撰听了恩人的悲情诉说,深为感动,即修书一封致江西林巡按,并出主意要当地百姓到巡按府上诉。蔡思彦马不停蹄赶回上清,命儿子蔡益奇带领乡里代表数人到南昌,再向林巡按面阵恳请。林巡按得李修撰书又从蔡益奇等人呈诉中得悉实情,即出了一道豁免牌,并勒碑于上清官下马亭,严禁过境官员在上清非法派夫。从此,一方积祸一旦消释。时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
  萧纯 西源(今龙虎山镇西源萧家)监生,性孝友,未成年即佐其父料理家政,其家得以温饱。萧氏是上清河流域十二大姓之一,同族有多个村落棋布。明弘治十六年(1503),大饥荒,族中断炊者十之八九。萧纯心焦如焚,召集族众商议,如何渡过难关。他在会上先作调查统计,合族共有多少人口,从三月到新谷登场有多少人口缺粮,每人至少缺粮多少斤;通族现还存余粮的有多少户(会上报出余粮户共20多家),合计有余粮多少石。由此作出判断:余缺相较,足以在族内自筹到出荒的口粮。
  萧纯被族众推选,慨然担任全族平粜总负责人。所以,是年春荒大饥,周边饿死者相藉,而萧氏族无饥民。
  萧纯倡行的由族内以余济缺渡荒之策,随后被其他姓氏仿照,自此数十年一乡数百井不须求助外地,恬然不识凶荒之苦。
  夏言(1482—1548):夏鼎之子,字公谨,号桂洲,上清桂洲村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机敏善论,以廷辩刚直自许。
  嘉靖元年(1522)明世宗继位,夏言上疏说:“太祖有训,朝堂决政;众论称善,即与施行。正德以来,壅蔽已极。今陛下维新庶政,请日视朝,后御文华殿阅章疏,召阁臣面决。或事关大利害,则下廷臣集议。不宜谋及亵近,径发中旨。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绝壅蔽矫诈之弊。”此议深得世宗的赞赏,夏言奉诏和御史郑本公、主事汪文盛先核实亲军及京卫,淘汰3200名冗员,又条呈9事,“辇下为肃清”。
  嘉靖初,夏言为弹劾宦官赵彬、建昌侯张延龄夺民田产之事,凡七次上疏,“谔谔为人传诵”。时青羊山一带有山民作乱,副使牛鸾缴获“乱民”中交通名册。夏言请皇帝当众烧毁以安民心。
  嘉靖七年,夏言调吏部。当时世宗正着意于向神佛或祖先进行祭祀的典章,认为“天地合祀非礼,欲分建二郊,并日、月而四。”大学士张孚敬不敢决。夏言却上疏请皇帝“亲耕南郊,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建议皇帝带头,倡导天下重视农桑。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
  大学士张孚敬颐指百官,朝臣无敢与抗者,夏言持理雄辩,敢于抗疏劾张孚敬及吏部尚书方献夫。夏言还协助世宗更定文庙祀典及各种礼仪,博得世宗的信任。嘉靖十年,夏言被提升为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院事,“直讲如故”。夏言眉目疏朗,美须髯,音味宏畅,不操乡音。讲书时,世宗听得目不转睛。这年八月,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建成,夏言随之升为礼部左侍郎,仍掌翰林院。一个月后,代替李时为礼部尚书。夏言由一谏官未及一年便拜为六卿之一,升迁之快,前所未有。嘉靖十五年十二月擢武英殿大学士,人参机务,当时李时为首辅大臣,而大政皆出自夏言。不久李时去世,夏言遂为首辅。十八年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有明以来,臣子无加上柱国者,唯夏言始领此衔。
  继夏言出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江西分宜人),原和夏言以同乡称,对夏言甚恭谨,言遂提拔嵩以自代。严嵩内心却十分妒恨夏言,他看出夏言和嘉靖及武定侯郭勋等人的矛盾,并窥透皇帝喜怒无常的秉性,便不断进谗陷害夏言,在嘉靖面前总说夏言的坏话。夏言渐渐失去了世宗的宠信,接二连三地遭受斥责,如“稽缓敕稿之责,不遵用印记之责,入阁晏晚以及禁内肩舆(坐轿子)之责”。小有过失即蒙申斥。
  嘉靖二十一年,因“昭圣太后崩,诏问太子服制,言报制疏中有误字”,夏言被严嵩排挤去官,回江西,并在家乡贵溪象山书院建“象麓草堂”以自适。
  夏言虽于家中养病,但朝内大事多可裁决。后武定侯郭勋坐贪纵不法下狱,世宗对严嵩的贪鄙行为也有所觉察,遂于嘉靖二十四年,重新起用夏言,“尽复少师诸官阶”。同时却又命严嵩为少师,以互制。夏言在朝廷上屡次和严嵩展开激烈的斗争,制止严嵩的奸贪。严嵩所引用的私人,夏言加以斥逐。
  夏言针对河套地区三面凭河,土地肥沃,而不断入侵的鞑靼部正是据此为扰等情形,积极推荐并支持总督三边的兵部侍郎曾铣力主收复河套的奏议。嘉靖二十六年,曾铣率兵出塞袭击,取得胜利,再次提出收复河套的方略。严嵩早就摸清了嘉靖皇帝的昏庸苟安之意,力言河套不可复,由于严嵩屡进谗言,昏庸的世宗不问是非曲直,便把夏言罢官,曾铣下狱,其他支持收复河套的官员,悉遭廷杖或贬谪,从而边势大弱。不久鞑靼可汗俺答谋犯延安、宁夏。严嵩乘机激怒世宗说:“俺答合众人河套,都是曾铣开边衅所致”。于是世宗把曾铣斩首。世宗听信谗言,又欲安抚入侵的俺答,遂于嘉靖二十七年十月,把本来已被夺职放归的夏言,从行至通州的路上逮回,于京师弃市。时年67岁。
  待嘉靖之子穆宗继位,柄政祸国20余年的严氏父子终于败死。夏言家人上书伸冤,穆宗予以昭雪。下诏复其官爵,重祭安葬并追谥“文愍”。夏言有《桂洲集》18卷及《南宫奏稿》传世。
  夏言墓葬于上饶市郊(今秦峰乡)。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仙芝
相关人物
黄巢
相关人物
刘存军
相关人物
梁太祖
相关人物
朱全忠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
蔡天衡
相关人物
宋徽宗
相关人物
杨林
相关人物
薛佑新
相关人物
张宪
相关人物
张道陵
相关人物
张继先
相关人物
岳飞
相关人物
刘光世
相关人物
宋钦宗
相关人物
宋高宗
相关人物
李纲
相关人物
王则
相关人物
张琳
相关人物
淳熙
相关人物
彭世昌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袁甫
相关人物
于绍熙
相关人物
李绂考
相关人物
徐岩
相关人物
孙溥
相关人物
孙文广
相关人物
杨简
相关人物
朱丹溪
相关人物
刘完素
相关人物
张从正
相关人物
夏言贵
相关人物
赖益光
相关人物
蔡思彦
相关人物
李正
相关人物
李修
相关人物
赵彬
相关人物
张延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信州区
相关地名
雄石镇
相关地名
王上清镇
相关地名
倪王市
相关地名
沙湾区
相关地名
镇雄县
相关地名
九江市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芗溪乡
相关地名
南楼乡
相关地名
贵溪县
相关地名
仙源乡
相关地名
南唐乡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博兴县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衢州市
相关地名
延津县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江东乡
相关地名
上饶市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
上清镇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白鹿镇
相关地名
文安县
相关地名
临川区
相关地名
石壁乡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鄱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