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88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人物
分类号: K820.856
页数: 23
页码: 401-423
摘要: 本章介绍了龙虎山地区的古代名人和相关历史人物,包括倪亚、薛忠、蘧瑗和张宪等人的生平和事迹。
关键词: 龙虎山 名人 生平

内容

在本章人物介绍中,本应把63代天师的传记列入,但为顾及第五章天师世家内容的完整性,故把所有天师传记放入第五章中。清代《龙虎山志》和《贵溪县志》中也有部分相关人物简介,在此选其重要者记述,或照录原文。当代地方人士指龙虎山籍人在外工作曾任县、团级以上职务者、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及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人士。
  第一节古代名人(以年代为序)
  倪亚 字由忠,原籍恒州藁城(今属河北省)。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授侍御史,为信州防御使迁雄石镇遏使,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奉化军开国候,进封奉化郡王。上清镇原名“倪王市”,就是因为倪亚的雄石镇治所在上清的城门与沙湾间,他又长期驻扎于此,治街市、置“灯田”(祭祀祖先的专用田产,旧有庙),后进封郡王,所以得名“倪王市”。
  倪亚生活的年代,已是唐末大动乱的时期。僖宗乾符年间(874)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剧烈地冲击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至昭宗时,诸侯割据,拥兵自立,混战不已,已呈土崩瓦解大势。那时倪亚镇雄石,拥有相当的实力,但他是忠于唐室的。景福元年(891),倪亚接唐昭宗密诏,率兵进驻九江,协助杨行密(即后来拥兵自立的吴王)攻打岳州(湖北孝感),开始取得了胜利,攻下岳州城,活捉叛将杜洪,后却“为刘存军所夺”,功败垂成。后来唐昭宗为嘉奖倪亚勤王之功,曾亲自颁布“加都知兵使倪亚制”,称倪亚“从戎岁久,学创名高,深怀料乱之谋,妙尽抚师之术”,“唯尽忠不殉于邪谋,而立业独高于正道。”据有关史料考证,座落在今上清汉浦的“倪亚牌坊”,便是在这几年建造的。牌坊正门两侧书一楹联:“锦江春色盈天地,雄石家声亘古今”,横额“唐藩世胄”。此坊至今犹存。后来,唐昭宗被梁太祖朱全忠所杀,唐王朝名存实亡。倪亚仍“移文诸道,期会兵兴复唐室”,然没人响应,倪亚便散兵归田里,自此隐居汉浦,“终致没没”。
  倪亚在镇守雄石镇期间,除出兵勤王,力图恢复唐室之外,对治所也着重治理,整肃街市、保护农商。当时,有一伙强盗盘踞在附近的清河洞,经常掠夺市民百姓,倪亚曾多次下令攻击。因清河洞地势险要,攻击未得成功。后来改用智攻,派人改名化姓、混入强盗洞中并取得强盗的信任,利用强盗聚餐半醉之机,将平常准备的干柴、马料草堆放洞口燃烧,又用风车将烟吹人洞内,强盗全被熏杀。在唐末大动乱的年代,倪亚利用自身的地位、兵权,保住了雄石一境平静安宁的环境,从而得到贵溪百姓的拥护。倪亚死后,后人誉其为“芗溪名宦第一”,南宋名儒陆九渊为其遗像题词:“功德巍然,声名炬赫;位极人臣,子孙是则;遗像人间,名垂竹帛”;明代蔡天衡专门写了一篇《倪亚论略》,高度评价倪亚的一生业绩。
  倪王墓原葬于上清宫三清殿址。宋徽宗崇宁四年( 1105)奉旨敕建上清宫,遂迁葬于船形山。倪王墓至今保护完好。
  薛忠 字亮工,号南楼,谥靖安,原籍河东,唐乡贡进士。南唐时(960-975)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司徒、上柱国,出为江南西道节度使兼抚信州。奉命西征,屯兵于贵溪县仙源乡。因见渐浦山川土田之美,遂在此安家,号为杨林。支分7族,薛忠为南方数省薛姓之始祖。
  薛忠享年78岁而终,其长子薛佑新复任信州静边节度使。
  蘧瑗 五代南唐时人。其先世自浙江衢州迁居贵溪。蘧瑗仕南唐任都虞侯。保大间(943- 957)因赤岭之战有功,升司徒银青光禄大夫,封西州侯(封地约在今江苏长宁一带)。当时,闽越与南唐各据其地,屯兵守界,蘧瑗受命领兵戍守贵溪与福建交界的边境。因其军纪森严、爱护百姓,民赖以安。他死后,乡人感念他的功德,立祠祭祀,并把他驻守的山岭称为“蘧岭”。
  张宪 字吉老,贵溪县上清人,是汉天师张道陵后裔,30代天师张继先的堂伯。(南宋时期,另有一名将张宪,为岳飞部将,历官观察使,同名而并非一人。)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以武举绝伦,科第第一,选为博兴(属山东省、元代改名东昌)巡检。其时,方腊起义军攻克两浙,张宪招募兵士千余人,参加了镇压方腊起义的战争并收复衢州。当时的将领刘光世(后任江淮制置使)向朝廷奏其功,遂拜武义大夫。丫头岩(今址不明)寨兵预谋兵变,被张宪发觉,经审问捕获元凶斩之,保住了当时的郡守,又拜武略大夫。
  不久,金兵掳掠滑州(今河南滑县、延津一带),张宪驱兵勤王,到汴河桥断不能渡,旋即转入亳州。靖康丙午(1126)朝廷急召30代天师张继先赴京,行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羽化,张宪适至,遂率士卒葬张继先于龟山之下。又闻二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所掳,张宪曾邀集诸部欲行拦截,未能成功。于是趋兵济南,往谒宋高宗。鉴于时局危急,张宪向朝廷荐举了七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其中以李纲(福建邵武人,抗金名将,后拜相)、宗泽(浙江婺州人,后为抗金名将)为首。因荐举之功,升江南东路军骑总管。
  建炎四年(1130),江东一带以王则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声势大振,(注:据《辞海》所载,北宋仁宗朝亦有一名王则的起义首领,因年代不同,显非一人),张宪率兵进驻上饶准备会兵征讨,兵未集而张宪却被农民起义军围困,最后与其子张琳一道战死沙场。
  张宪战死后,事闻于朝廷,敕赠武功大夫。他的另两个儿子也荫封了官职。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金溪县青田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史》卷434有传。
  陆九渊于宋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曾任隆兴府(今南昌)靖安县主簿和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主簿。淳熙九年(1182)任国子正,改删定官,修订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绍熙元年(1187-1190)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祠禄官闲居。适值其门人彭世昌到上清镇访友,见上清的应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便与诸友商议,结庐延请陆九渊上山讲学。陆九渊慨然应允,并克服重重困难,靠妻子“捐奁中物助之”,建一方丈自居。因见山形如象,故名“象山精舍”,自号象山翁。学子皆绕精舍各自结室,使当时已负盛名的朱熹也很向往,他致书陆九渊说:“闻象山悬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益盛,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陆九渊的教学思想自成体系,提倡“心说”,以“明理、志道、做人”为办学宗旨,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与朱熹的“理学”思想展开了长期的辩论。陆九渊办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用学规,提倡言传身教。“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子大集。”他在应天山讲学5年,先后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朱熹说:“今浙东学子多为子静门人”,时有“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之说。延至宋绍定四年(1231),陆九渊的再传弟子、江东提刑袁甫迁象山书院于贵溪之南三峰山下,绍定五年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与岳麓、白鹿、丽泽书院齐名,称“南宋四大书院”。陆氏心学经明代王阳明继承发展,独成一派;世称“陆王学派”。
  陆九渊于绍熙二年(1191)奉诏知荆门,政声斐然,绍熙四年(1193)逝世,谥“文安”。清乾隆时进士、户部侍郎、临川李绂考其弟子说:“卓然见于史籍地志者,亦七十余人。其中举进士者三十九人。”
  象山书院遗址仍在贵溪市南三峰山下之徐岩,今已辟为贵溪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塑有象山先生遗像,三峰山石壁上遗有明武宗诏赐镌刻的“象山书院”四个大字。亭旁立碑,记袁甫迁学院之事。
  陆九渊后裔一支居住在龙虎山镇西源陆家村。据1916年《西源陆氏家乘》(又名《西江名贤谱》《芗溪西源大儒宗谱》)载:五代时陆德迁,避乱由中原徙抚州金溪县青田。其玄孙贺生六子,幼子即为大儒九渊。南宋后期,九渊之孙溥,字灏文,为弋阳令,辞官步行返金溪,经贵溪仙岩,爱其山水,遂迁居于此。其孙文广,太常博士,会稽令,避元兵,由仙岩隐居西源山。西源陆家历来传承大儒家风。现已部分恢复其古建筑如门楼、祠堂等,对外开放,开发农家乐旅游。
  袁甫 字应徽,号蒙宾,南宋时人。嘉定年间(1208-1224)举进士第一,封佥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又授秘书省正字,累官国子祭酒,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
  端平时(1234年前后),江闽一带常有“匪盗”作乱,威迫饶、信二州。袁甫受命提举江东,移师鄱阳行部。他所到之处,“兴利除害,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得民心,很快就平息了动乱。当时,上饶、贵溪、波阳一带大旱,瘟疫流行。袁甫奏请朝廷“得度牒缗钱以助赈恤”。同时创办“药院”,为民治病。袁甫持节江东,前后达5年之久。“药院”长期为民治病,旧志称其“所治不可数计”。
  贵溪象山书院久废。袁甫曾师从杨简问学(杨简是陆九渊的弟子),系陆九渊的再传,为纪念先贤并宣扬陆子之学,因应天山象山书院远处深山,交通不便,便将象山书院迁至信江南岸三峰山下之徐岩,作《象山书院记》并奏请朝廷赐诏,得“象山书院”匾额。
  袁甫一生好学,以自得为贵,他说:“吾观草木之发生,听禽鸟之和鸣,与心相契,其乐无涯。”死后,诏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夏原友 元末明初上清桂洲人。夏言高祖。洪武初有一年春,本地遭灾并发疫病,路上多见死人。原友大为悲悯,通告邻村,凡家中无粮者速来领取谷米,打开自家仓门每日发放,周边赖其举火为炊的有数百家。原友唯恐仍有饿病人家未来领粮,就于每日早晚拄着拐杖往来芋荷源,登高遍望,见屋顶没有炊烟的人家,即命家人背着粮袋前往赈济。第二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曾得过原友家救济粮的,纷纷前来道谢还粮,原友一概不受。乡人们就集议,在原友登高望炊的山顶上建了一座亭子,名为“望炊亭”,以志感念。
  朱丹溪(1281-1358) 元末名医,浙江义乌人,名震亨,字彦修,又称聘君,因居所临丹溪,学者尊称为“丹溪翁”,后人习称丹溪先生。拜杭州名医罗知悌为师,继承其学说,博览群书,而有创新,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创立著名的滋阴学说,成为中医学上养阴派代表人物。行医以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屡见神效,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被尊称为金元四大医家,中国十大医宗之一。其学说传人日本,形成日本汉医中的丹溪学派,近代有“丹溪学社”。朱丹溪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凡有求医,立即前往,雨雪天、百里外,也不推辞。得悉贫困者患病,不请自去,且乐于施赠药品。著有《宋论》、《格致余论》、《伤寒论辨》、《局方发挥》、《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素问纠略》等。朱丹溪墓在义乌东朱村北谷渊坛,1982年重建。
  朱丹溪曾到福建、江西行医。时上清一带痢疾大流行,朱丹溪昼夜不辍施药治疗,救活了许多人命。众百姓为表示对救命大恩的感激,自动集资在上清镇西头“长庆寺”内,特请匠人用樟木雕了一尊朱丹溪像,供奉于殿中,将“长庆寺”易名“朱老爷庙”。上清又是闽盐运人江西要道的必经大埠,驻上清的福建盐商也十分感念朱丹溪在家乡的救死扶伤大德,便把上清百姓为朱丹溪雕刻金身、设庙祭祀的消息传回老家,于是福建人民也纷纷到上清来拜谢。福建盐商遂在“朱老爷庙”上首建造福建会馆,专供前来祭拜朱老爷的家乡人食宿。
  每逢正月十五日,据传是朱丹溪生日,上清百姓都要举行祭祀大典,抬着朱老爷雕像鼓乐游街,沿街各店铺都要设香案拜祭,福建人也要远道赶来朝拜。
  自明至今,上清朱丹溪庙香火长盛不衰,每年正月十五,福建人现还包乘专车前来参拜。但朱丹溪雕像已为塑像所代替,并增塑了朱夫人像。
  夏鼎 字汝梅,上清人。少年从兄侍奉其母,居京师读书,“致养以孝友闻”。明弘治九年(1469)举进士,授严州府(浙江建德)推官。当时的中枢大臣费宏(曾任吏部尚书、入阁辅政)对夏鼎很赞赏,以为用作州府佐吏未免是大材小用,曾对人说:“人材之用于世,犹药物之用于医,时之所值,虽上焉者不免从佐使之列,而非医有意于其间也”。夏鼎任推官期间,明敏练达,屡决疑案。不久擢升临清知州(今属山东省)。临清地处交通要道,常有官员经过或暂驻,供需浩繁,夏鼎一律按制度执行,不得额外供应;对于有些权贵、太监借各种名目胁取民货者,夏鼎约令市面各店家逐日登记并向州衙报告,因而这种害民行为才大为收敛。居官逾年,政誉日起。不久病逝。时人评论夏鼎:以鼎貌伟声厉宜奏对,气刚能言宜台谏,学博才赡宜史局,法律明习宜风宪,而达识宏器,虽卿辅可也。
  夏鼎死后,葬于上清镇桂洲故里,嘉靖十八年(1539),以子夏言贵,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明世宗还派金城到上清御祭。
  夏鼎墓前原有牌楼,石人、石马侍立两侧。已毁。现存墓碑一块,高一丈有余,宽五尺左右,厚足有七寸。上书:(碑文照录,仅加标点)
  维嘉靖十八年岁次己亥十二月甲子朔十五日戌寅,皇帝遣行人司行人金城,谕祭于赠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鼎曰:卿江右良士,翘英甲科,初官郡推,晋擢州牧,明刑敫惠,贤能聚声,国尔忘身,劳瘁以殁。民恩通爱,祠祀罔穷,德施未究汇泽令子,焯文累熏,作子良弼,嘉猷忠荩,政机攸赖,益光家学,名重台衡。兹因抗疏陈情,感恩钦寰,爰命所司,为修兆域,遣官谕祭,庸示优恩。英爽如存,尚其承服!
  维嘉靖十九年岁次庚子,正月甲午朔初七日庚子皇帝遣行人司行人金城,谕祭于赠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鼎曰:卿子绩厉行,先朝贤牧,德位未称,奄焉长逝未尽之祉,发于嗣人,济美象贤,曰朕左右,庸抑孝情,特加追恤,式彰异数,谕祭再颁,卿其歆承之哉!
  蔡思彦 明代中叶上清人。磊落潇洒,节操卓奇,家中富裕,乐善好施。他为上清人办了一件大事,因而名标青史,明、清《贵溪县志》累于记载。原来,因上清与抚州府交界,历来为闽广通衢,凡朝中巡按御史、提学使等大臣及湖东道官员,每年经常在此经过;加以上清宫频繁修建和举办大型斋醮,钦差大臣和显赫太监也络绎不绝。那些替官员们抬轿、挑担、牵马从外地而来的夫役到此地歇宿时往往乘隙逃脱,于是官吏就在上清临时拉夫抵数,久之竟然成为惯例,称为“排门夫役”,被额外不断驱使当差的上清人常要远离家门,遭受重负、鞭挞之苦,甚至惨死于途中。家家不堪其害。
  蔡思彦目睹此情,常暗自长叹。一日忽然想起自己有个故交,姓李,正在朝中任翰林院修撰,是否可托他想想办法。恰巧,李修撰来信,告以正在杭州家中休假。蔡思彦即千里迢迢奔赴相见,把上清百姓饱受非法的“排门夫役之害”向李修撰痛切倾诉。原来,这李修撰少年家贫,无处落脚,飘泊至上清,蔡思彦把他收留家中,并在私塾上学,经悉心培养,学成后回原籍参加科举应试,竟中大魁。
  李修撰听了恩人的悲情诉说,深为感动,即修书一封致江西林巡按,并出主意要当地百姓到巡按府上诉。蔡思彦马不停蹄赶回上清,命儿子蔡益奇带领乡里代表数人到南昌,再向林巡按面阵恳请。林巡按得李修撰书又从蔡益奇等人呈诉中得悉实情,即出了一道豁免牌,并勒碑于上清官下马亭,严禁过境官员在上清非法派夫。从此,一方积祸一旦消释。时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
  萧纯 西源(今龙虎山镇西源萧家)监生,性孝友,未成年即佐其父料理家政,其家得以温饱。萧氏是上清河流域十二大姓之一,同族有多个村落棋布。明弘治十六年(1503),大饥荒,族中断炊者十之八九。萧纯心焦如焚,召集族众商议,如何渡过难关。他在会上先作调查统计,合族共有多少人口,从三月到新谷登场有多少人口缺粮,每人至少缺粮多少斤;通族现还存余粮的有多少户(会上报出余粮户共20多家),合计有余粮多少石。由此作出判断:余缺相较,足以在族内自筹到出荒的口粮。
  萧纯被族众推选,慨然担任全族平粜总负责人。所以,是年春荒大饥,周边饿死者相藉,而萧氏族无饥民。
  萧纯倡行的由族内以余济缺渡荒之策,随后被其他姓氏仿照,自此数十年一乡数百井不须求助外地,恬然不识凶荒之苦。
  夏言(1482—1548):夏鼎之子,字公谨,号桂洲,上清桂洲村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授行人,擢兵科给事中,机敏善论,以廷辩刚直自许。
  嘉靖元年(1522)明世宗继位,夏言上疏说:“太祖有训,朝堂决政;众论称善,即与施行。正德以来,壅蔽已极。今陛下维新庶政,请日视朝,后御文华殿阅章疏,召阁臣面决。或事关大利害,则下廷臣集议。不宜谋及亵近,径发中旨。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绝壅蔽矫诈之弊。”此议深得世宗的赞赏,夏言奉诏和御史郑本公、主事汪文盛先核实亲军及京卫,淘汰3200名冗员,又条呈9事,“辇下为肃清”。
  嘉靖初,夏言为弹劾宦官赵彬、建昌侯张延龄夺民田产之事,凡七次上疏,“谔谔为人传诵”。时青羊山一带有山民作乱,副使牛鸾缴获“乱民”中交通名册。夏言请皇帝当众烧毁以安民心。
  嘉靖七年,夏言调吏部。当时世宗正着意于向神佛或祖先进行祭祀的典章,认为“天地合祀非礼,欲分建二郊,并日、月而四。”大学士张孚敬不敢决。夏言却上疏请皇帝“亲耕南郊,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建议皇帝带头,倡导天下重视农桑。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
  大学士张孚敬颐指百官,朝臣无敢与抗者,夏言持理雄辩,敢于抗疏劾张孚敬及吏部尚书方献夫。夏言还协助世宗更定文庙祀典及各种礼仪,博得世宗的信任。嘉靖十年,夏言被提升为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院事,“直讲如故”。夏言眉目疏朗,美须髯,音味宏畅,不操乡音。讲书时,世宗听得目不转睛。这年八月,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建成,夏言随之升为礼部左侍郎,仍掌翰林院。一个月后,代替李时为礼部尚书。夏言由一谏官未及一年便拜为六卿之一,升迁之快,前所未有。嘉靖十五年十二月擢武英殿大学士,人参机务,当时李时为首辅大臣,而大政皆出自夏言。不久李时去世,夏言遂为首辅。十八年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有明以来,臣子无加上柱国者,唯夏言始领此衔。
  继夏言出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江西分宜人),原和夏言以同乡称,对夏言甚恭谨,言遂提拔嵩以自代。严嵩内心却十分妒恨夏言,他看出夏言和嘉靖及武定侯郭勋等人的矛盾,并窥透皇帝喜怒无常的秉性,便不断进谗陷害夏言,在嘉靖面前总说夏言的坏话。夏言渐渐失去了世宗的宠信,接二连三地遭受斥责,如“稽缓敕稿之责,不遵用印记之责,入阁晏晚以及禁内肩舆(坐轿子)之责”。小有过失即蒙申斥。
  嘉靖二十一年,因“昭圣太后崩,诏问太子服制,言报制疏中有误字”,夏言被严嵩排挤去官,回江西,并在家乡贵溪象山书院建“象麓草堂”以自适。
  夏言虽于家中养病,但朝内大事多可裁决。后武定侯郭勋坐贪纵不法下狱,世宗对严嵩的贪鄙行为也有所觉察,遂于嘉靖二十四年,重新起用夏言,“尽复少师诸官阶”。同时却又命严嵩为少师,以互制。夏言在朝廷上屡次和严嵩展开激烈的斗争,制止严嵩的奸贪。严嵩所引用的私人,夏言加以斥逐。
  夏言针对河套地区三面凭河,土地肥沃,而不断入侵的鞑靼部正是据此为扰等情形,积极推荐并支持总督三边的兵部侍郎曾铣力主收复河套的奏议。嘉靖二十六年,曾铣率兵出塞袭击,取得胜利,再次提出收复河套的方略。严嵩早就摸清了嘉靖皇帝的昏庸苟安之意,力言河套不可复,由于严嵩屡进谗言,昏庸的世宗不问是非曲直,便把夏言罢官,曾铣下狱,其他支持收复河套的官员,悉遭廷杖或贬谪,从而边势大弱。不久鞑靼可汗俺答谋犯延安、宁夏。严嵩乘机激怒世宗说:“俺答合众人河套,都是曾铣开边衅所致”。于是世宗把曾铣斩首。世宗听信谗言,又欲安抚入侵的俺答,遂于嘉靖二十七年十月,把本来已被夺职放归的夏言,从行至通州的路上逮回,于京师弃市。时年67岁。
  待嘉靖之子穆宗继位,柄政祸国20余年的严氏父子终于败死。夏言家人上书伸冤,穆宗予以昭雪。下诏复其官爵,重祭安葬并追谥“文愍”。夏言有《桂洲集》18卷及《南宫奏稿》传世。
  夏言墓葬于上饶市郊(今秦峰乡)。
  第二节 道教人物
  汉
  王长 祖天师弟子。通黄老,习天文。从天师最早,同居龙虎山炼大丹。负书行歌,不交人事。既而偕至嵩山、西蜀。凡天师所游历,长未尝不侍。天师告诸弟子曰:“尔等俗态未除,其九鼎之要,惟付王长也。”后与赵升同升太乙天中。《九征志》云:王赵二真人,理第六十九福地庐山。
  赵升 附李忠 谒祖天师学道,历七试而得传秘要(事详葛洪《神仙传》,见“世家”)。后与王长随天师同日上升。宋林灵素于西洛遇道士,自言姓赵,授以神霄天坛玉书。书中有神仙变化,并兴云致雨符咒、祛遣百鬼役使万灵等法。次年,复遇于岳阳酒肆。云:吾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又李忠者,蜀人,亦祖天师弟子,今上清官是其始创建云。
  唐
  刘迁 豫章大贾也。素好道,受正一箓,奉行甚谨。客金陵,暴死,既而复苏。言为阴司所摄,道逢仙吏,曰:“世人受策不能持戒,汝佩奉至诚,死期虽至,可复延二纪。”遂入龙虎山为道士,后无疾而终。
  按旧志,迁系宋人,今此曰唐,不知何据,伺考。
  宋
  王道坚 贵溪人,本宫道士。学于虚靖真君。政和( 1111-1117)间赴召,馆于太乙宫。徽宗问以轻举延年之术,对曰:“清静无为,黄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汉武所以罔功。修炼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夫,号凝妙感通法师。时徽宗预知国当有厄,命禳之。对曰:“修德可以回天,〓禳之事不敢误国。”力请还山。绍兴( 1131-1162)初,高宗复召。先一日,鸣鼓集众,面举颂曰:“无心曾出岫,倦翼早知还。为报长安使,休寻海上山。”比使至,已化矣。
  石自方:字元规,鄱阳人。虚靖真君弟子也。虚靖常语以死生之变,自方曰:“吾得全于天,不知好生,不知恶死,奈何得以死哉!”虚靖曰:“不然,尔谓得全于天,天复得全于何?真宰不明,性识交炽。一真独露,万幻皆空,则天亦无所全。”自方由是有省,住浑沦庵。有与虚靖联句(见艺文)。
  祝永祜 贵溪人,本宫道士。与王道坚齐名。政和间,赐号冲应大师,知神霄宫事。时浙东盗起,将及信境。郡守请檄神兵备御。永秸曰:“无庸,盗逾常山当自还。”顷之,盗至草坪。大风昼晦,若有旗幡戈戟出没山谷间,乃宵遁。郡守以闻,加号通妙。后复召,叹曰:“太素公且将归矣,吾何往为?”称疾不赴。
  王袭明 贵溪人,紫微院道士。精于修炼,得内丹之妙。政和中,屡召不赴。授本山道正,后隐去。乾道(1165-1173)间有遇之于蜀者,计其年已百馀岁矣。
  萨守坚 蜀西河人。少有利物心,尝学医,误以药杀人,遂弃医。闻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道法,步往从之。至峡口,囊资已罄。见一道人,问守坚何所往,告以故。道人曰:“天师羽化矣。”守坚方怅恨。道人曰:“今天师道法亦高,吾与之有旧,当为作字,可往访之。”遂授以咒枣之法。曰:“咒一枣可取七文,咒十枣得七十文,则有一日资矣。”达信州,见天师投书,乃虚靖手书也。嗣天师遂授以秘要。由是道法大显。
  李珏 字双玉,崇庆州人。既得黄房公金丹之道,改名栖真,号太虚。即往武彝潜修半载,道将成,乃之龙虎山。先夕,雩坛有梦真人至者,时久旱,祈祷弗应。次日,珏至,众皆弗知。惟梦者曰:“是此人也。”众请祈雨,应时沾沛。
  李德光 安仁人。礼虚靖真君为师,修炼于壁鲁洞。创崇禧观。随真君北觐。徽宗问道称旨,敕掌河南路道教,改崇禧观为宫,升本宫提点,兼诸宫观事。
  吕惟一 馀干人。行义纯笃,能炼丹砂。绍兴间,授演法观知观,以寿终。度弟子吕保成、郑保和、李保纯。保和授本山知宫,别创寮宇,曰“存正”。保纯有文学,继授道正。弟子六人,朱与贤居本宫,构别室曰“精思”,梁与可、张希然居天圣。馀皆游方,不知所终。
  王洞章 贵溪人。师王鉴义。自幼警敏,博涉经史。工诗文,善琴弈。弱冠从鉴义入朝,即御前赐牒,与王若时同为道士。后敕授冲和大师,若时授冲隐大师。寿六十馀。度弟子蔡元久、倪元简。元久居本山,元简同冲隐居衡岳。
  郭保宁 号岫云,临川人,师王彦宽。性端直耿介,克志道法。工诗能琴,多与方外清修之士交。乾道间授本宫监宫。白玉蟾赞其真曰:“补月手段,来整福庭。嚼冰肺肝,蔚为人英。诗似貌伟,琴似人清,瞻之仰之。”岫云先生度弟子五人。周泰文居本山,黄太和居宝婺,黄泰舆等皆游湖海。
  薛洞真 字远甫,贵溪人。赋性闲雅,寡言笑,美姿致。受法于王鉴义。绍兴间知祈真观,以符药济乡邦,人多感之。弟子王元质、薛元美、李元溢,乾道间授本宫副知宫。筑别室曰“混成”。
  徐处尚 贵溪人。精于术数,尝游岷峨,以经字言人吉凶,辄中。绍兴间授本山知宫事,居紫微方丈。西南之别室曰“迎华”。弟子徐元修、杨元善。绍兴间亦授宫之道士。
  留用光 字道辉,贵溪人。师蔡元久。道貌奇古。既壮,游南岳至临川,逢一道人,自言张辅元,与偕行,行则为张负,止则为张炊。次长沙,张谓曰:“子事吾勤亦至矣。向吾慢子,观子之变,乃久而加敬。吾入蜀,有一编书授予,子其秘之。”遂去。启视之,乃天心五雷法书也。张辅元者,或谓是汉天师云。淳熙丁未(1187),衢州旱甚。郡守沈作砺夜梦神人告曰:“司江南风雨者,留用光也。”又梦黑龙蟠于城隍庙门。旦遣视之,乃用光醉卧也。遂强延祷雨,大应。作砺以闻,诏趣赴朝。道经婺之兰溪、严陵,皆以雨请,悉应如响。至钱塘祷雨又应。时年四十,尚未得牒正道士之名。孝宗即御前赐以冠服,且御书“行业清高,精诚感格”八字。赐之前后五制,授左右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号冲静先生。宁宗为出内帑帛修上清宫,新而广之。特免差徭,复为甲乙奏立长生局。许置庄田饭众,增贲旧规。嘉泰甲子(1204)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开禧乙丑(1205)冬,复召,谓使者曰:“归奏天子,治天下者,道德五千言足矣。山林野人,来将奚益?”明年丙寅(1206)元旦,朝真毕,与宫之士会拜。笑且言曰:“奉告珍重。”有问之者,答曰:“一念倏萌,是曰妄想。达人大观,孰来孰往?”遂口授遗表,俾闻于朝。乃升座,挥麈言曰:“自出洞来无敌手。”竟不续下句而化,七日面色如生。宁宗览表,为之嗟悼,遗香赙宣。葬于宫后之方家源,嗣其教者,为紫微派。
  易如刚 字仁甫,安仁人。道法精严,尤工诗文。嘉泰间(1201-1204)赴召。制授三茅山崇禧观左街监义,五迁至左右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赐号通妙葆真先生。理宗立,眷遇益隆。嘉定间(1208-1224)得请还山,卒。
  张希言 字真常。三十二代正应真君之孙。奉祖命度为道士,充正宫监,住持演法观。敕授冲妙大师,江州都道正,管辖洞霄宫。上清宫之毓秀院,其法派也。
  张闻诗 号松隐,贵溪人。景定间(1260-1264)敕赐观妙大师,住持本宫。先是,宫门不称,闻诗别创楼门,面琵琶峰,前临大溪。有以阴阳之说挠之者,闻诗曰:“自后吾教当大昌。山中之盛,应十倍于前也。”预作生坟于石陂渡,得石镜一,石履二。闻诗曰:“此岂吾徒履泰阶而辉耀灵之兆欤?”谓张留孙曰:“恐在尔也。”后十年,宗师在朝。元至元(1264-1294)间,诰封通真观妙元应真人。卒。
  毛允中 安仁人。景定间(1260-1264),赴召,奉敕建紫微宫,理宗御书宫榜。临终召诸弟子曰:“山中之士,于世何补?惟当修身慎行,以报君亲师耳,勉之!”言讫而终。
  张道虚 东隐院道士,素以道法显。咸淳(1265-1274)中敕治钱塘盐精。制授都道录,不就。赐号草亭先生。
  张与槎 张与年:俱张天麟之曾孙也。天麟为三十五代真君之本生父,曾摄教事。嘉定(1208-1224)中,赐号仁静先生。次子必大,子曰宗清,宗清生四子。而与槎、与年俱入上清宫为道士。与槎居栖真,与年居养素。清修雅操,时称竞爽。
  薛应常 字无无,贵溪人,混成道士。咸淳(1265-1274)间赴召,祷雨有应。授太乙宫都录。还山,授管辖。未卒前七日进表曰:“应常以烟霞陋质,叨冒圣恩,死无所报,谨奉表永诀。”上惊异,敕以礼葬。
  孔希岩 金溪人。总角从道,睥睨当世。时汤汉负人士重望,至山中纳交焉,尤与白玉蟾结契。凡游览吟咏,必与之俱。
  张元英 长沙人。景定(1260-1264)间,遇异人授以道法,令为道士。尝祷雨于乡,刻期不应。忽有神凭人语曰:“水南樟柳妖梗雨耳。”元英向空叱雷神火其柳,霹雳一声,大雨沾霈。明日有来自水南者,言雷火昨焚樟柳矣。于上清宫主黄箓醮,一人忽自缚门柱曰:“适在倪洋市饮酒,啖牛肉冒触醮坛,神缚我,急乞师解救。”元英曰:“既知畏神,神宜释之。”以水噀之而醒。其灵异多类此。
  李谨修 金溪人,崇禧院道士。咸淳中(1265—1274),授明远冲妙崇教法师,掌袁州。元至元(1264-1294)初赴召,授道录,左正一,奉敕建繁禧观,升高士,兼领天下道教事。
  黄崇鼎 金溪人。咸淳中,从三十六代天师入觐。敕掌杭州路御前西太乙宫提点。元至元间,升冲素大师,主校文籍。加冲素端靖宏教大真人,兼领道教事。
  曹监临 不知何许人。投三华为道士。常若痴呆,自谓“吾老实,当作监临人。”遂呼之,辄应。嗜狗肉,人呼为曹狗,亦应。尝摘茶醉卧园树下,唤之不醒,至日斜,住持曰:“天已晚,唤曹归吃饭。”众蹴之。起曰:“我在延平人家吃斋,何为呼我?未得终席。”人以为妄。乃出袖中生荔枝数枚,人始异之。后不知所终。
  元
  李宗老 达观院道士。嗣宗师吴全节之师。至元间,授江东道道教都提点,住持本宫。御史中丞崔或见而叹曰:“使朝廷皆得若人,何事不理邪?”旋谢宫事,卒。
  吴元初 龙虎山高士也。尝学于临川雷空山。所著诗文有《元元赘稿》《虞文靖公集》叙之,略曰:“元初服黄冠以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为乎?”
  刘思敬 庐陵人。少落魄不羁,嗜酒好长生术。及长,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行混元之法,遍历诸名山。年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真空子。寻主郁和道院,炼铅汞为丹砂,服之者,疾良已。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召对称旨。上苦足疾,进六甲飞雄丹,吞之而瘳。复召问曰:“卿寿几何?”对曰:“逾七十矣。”曰:“颜何童邪?”对曰:“无思无虑,勿挠其气。惟一惟纯,以守其真。”上悦,赐葡萄酒饮之,每赐辄醉,醉辄仆地而卧。上尝以真神仙称之。居八年,乞还山,赐以铜简铁笛及百衲袍之属。结八卦庵于琵琶峰右。月夜往往出坐磐石上,持铁笛吹之,依稀鸾凤鸣。二十八年八月,呼陈炼师与之剧饮,曰:“我明日将死,故与子醉别。”明日,扣门无应者,力排而入,已侧卧而逝矣。至正间(1341—1368)赠凝妙灵应真人。
  张留孙 张开府留孙,字师汉,贵溪人。少从伯祖闻诗学道于达观院。既长,修髯广颡,状貌奇古。有道人相之曰:“神仙宰相也。”至元十三年(1276),从天师张宗演入朝。世祖与语称旨。遂留侍阙下。世祖尝亲祀幄殿,皇太子侍。风雨暴至,众骇惧。开府祷之,立止。裕宗在东宫寝疾,上以为忧。命开府往护视疾,寻瘳。驾幸日月山,昭睿顺圣皇后得疾危甚,亟召开府祈祷,既而,后梦有朱衣长鬣人,从甲士导朱辇白兽行草间者。觉而异之,以问,开府对曰:“甲士导辇兽者,臣所佩法策中将吏也。朱衣长鬣者,汉祖天师也。行草间者,春时也。殿下之疾,其及春而瘳乎?”后命取所祀画像以进,视之,果梦中所见者。帝后大悦。诏两都各立上帝祠,赐名崇真宫。俾开府居之,即命之为天师。留孙固辞,乃号之上卿。命尚方铸宝剑以赐,专掌祀事。十五年,授元教宗师,赐银印。又特任其父信州路治中,寻复升江东道同知宣慰司事。是时天下大定,世祖思与民休息。开府因论黄老治道贵清静,圣人在宥天下之旨,深契上衷。及将以完泽为相,命开府筮之,得同人之豫,奏曰:“同人柔得位而应乎乾君臣之合,豫利建侯命相之事也,何吉如也!”及拜完泽,天下皆以为贤相。大德中(1297-1307)加号元教大宗师,同知集贤院道教事,且追封三代,皆魏国公,官阶品俱第一。武宗立,召见赐坐,升大真人知集贤院,位大学士上。寻又加特进,进讲老子推明谦让之道。及仁宗即位,犹恒诵其言,且谕宰臣曰:“累朝旧德,仅馀张上卿耳。”进开府仪同三司,加号辅成赞化保运元教大宗师。刻玉为“元教大宗师”印以赐。至治元年(1321)卒,年七十四。葬南山观。赐额神德宫,诏图其像,命学士赵孟頫赞之。天历元年(1328)追赠道祖神德真君。
  吴全节 吴宗师全节,字成季,号闲闲,安仁人,世居寿栎山。宋咸淳己巳(1269),其家有泉出东楹之础润,洽之脉理,直如贯绳,上升梁间,达于西楹。乃生灵芝光彩,眩目而不坏。是岁十一月七日,宗师生,丹光盈室。生七月而能言,四岁能诵诗,七岁其叔父教之,日记千言,十岁从其兄游仙岩,有遗世之意。十三学道于龙虎山之达观堂。临川有雷空山者,深明易老,以其学著,为成书达观堂。李君宗老,宗师之师也。避舍延之,而宗师遂得以专礼受其业。年十六度为道士,从天师宗演入朝,以贞静文雅受知世祖。世祖欲易其褐而簪缨之,不可。至元二十六年(1289),奉诏祀南岳。二十八年从张留孙遍祀岳渎。二十九年赐崇真宫于浙西,奉诏宣谕江浙行省。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召见,赐碉玉蟠螭环一。敕每年侍从行幸所司,给庐帐车马衣服廪饩著为令。元贞二年(1296),授冲素崇道元德大法师、大都崇真万寿宫提点。三年,大上清正一宫灾。与近侍驰驿,命江浙更作之。请与宫之人,各以私财佐有司之不及。四年,命有司作三清殿及观门廊庑,于崇真宫设醮庆成,上斋而临幸。五年,召天师与材,过扬州为守臣祷旱雨。至京师,为答刺罕丞相、哈喇哈孙王祷旱,又雨。八年,父母皆七十,赐对衣尚尊为寿。九年作崇真宫于安仁县,赐名曰“万寿崇真观”。十年,授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崇文宏道元德真人;铸银为印,曰“元教嗣师之印”,视二品;封其父克已翰林学士、中顺大夫。至大元年(1308)赐七宝金冠织金之服。仁宗在东宫所赐冠与衣贵重华异,如上所赐。从驾之东都,中秋锡宴;上顾其貂裘敝,改赐黑貂三百以为裘,缕金文之锦以为禄。三年,赠其祖鉴昭文馆大学士,封饶国公,谥文靖;祖妣陈氏,封饶国夫人。父翰林学士克已,加授荣禄大夫、大司徒饶国公;母舒氏饶国太夫人,仍赐对衣尚尊。命公归乡荣其亲。敕翰林学士元明善修《龙虎山志》成,表以进。改赐“崇真观”额为“崇文宫”。延祜元年(1314)请归,庆其父母八十寿。四年名其乡曰“荣禄乡”,里曰“具庆里”。六年饶国公讣至上京,奉敕给传奔丧。十一月,太夫人殁。十二月,开府张公观化于大都,有旨归其丧于山,百官送诸上东门外;请归执丧,不许;命弟子真人陈日新、薛元羲奉丧还。至治二年(1322)授特进上卿元教大宗师,崇文宏道元德广化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元教大宗师,玉章一,一品银印一。敕台司百官谕以传宗之事。三年大上清宫又灾,公率其属更作之。泰定二年(1325)加赠饶国公、光禄大夫、大司徒。自仁宗三年(1314)至至顺二年(1331),先后奉敕设醮于龙虎、阁皂、句曲三山者各三,于安仁县者一,于长春宫者二。宗师尝代祀岳渎还,成宗问曰:“卿所过郡县,有善治民者乎?”对曰:“臣所过洛阳太守卢挚,平易无为,而民以安靖。”成宗曰:“吾忆其人。”即曰,召拜集贤学士—成宗崩,仁宗至自怀孟。有狂士以危言讦翰林学士阎复者,事叵测。全节力言于李孟,孟以闻,仁宗意解,复得以老去。当时以为朝廷得敬大臣体,而不以口舌伤贤者,全节盖有力焉。又尝奏正衍圣公世袭宗法,上宋儒陆九渊语录,论时宰,不合,听吴澄去。建议侃侃,非仅以道法显也。雅好结纳士大夫,推毂善类,惟恐不尽其力。至于赈贫周急,不以恩怨异。所著诗文曰《看云集》二十六卷,揭侯斯叙以行,又删定道书类为《灵宝玉鉴》十卷。晚岁作《环枢堂画》、《先天图》于壁。题诗曰:“要知颜子如愚处,正是羲皇未画前。”御书“闲闲看云”四字赐之。敕改“崇文宫”为“龙章宝阁”,“达观院”为“玉像宝阁”。命儒臣为之记。年八十二卒。葬明成观之左山。
  陈日新 字又新,安仁人。弱不好弄,静居若思。昆弟三人,既丧父,伯氏以儒显;仲氏能治家,以为养;其母知日新志,使从师龙虎山,玩志希夷,为学日约。人莫测其所至,而其所造亦莫自知也。及至京师,好读书,不乐接世务。其居在宫中最幽迥处。庭中草木,无所剪治,花实时成,云以观化。好为诗,清丽有足传者;手校道书、丹经、大洞玉诀、灵宝、黄箓、斋科,皆极精诣。尝过杭,杭方旱,遍祷,弗应。行省丞相答刺罕候日新以为请,坐为致雨,杭人称之。又能论人生,甲子推之,以言其祸福寿夭,奇中,人异之。日新不以为事,亦未尝言也。开府张公留孙受知元世祖,肇设道教,身为大宗师,择可以受其传者。吴宗师全节大德中为天子祷祀名山,见日新于上清正一万寿宫,回告开府,遂召见,深得开府心。岁从车驾行幸察罕海,有旨祷雨,大应。授崇真万寿宫提点,封真人兼龙兴玉隆万寿宫,又领杭州宗阳宫。天历二年(1329)四月四日卒,年五十二。虞道园集与方外交三十年,最知日新。日新没,为之铭其墓。今《道园学古录》载“陈真人道行碑”是也。
  汪集虚 广信人。元守国大元帅纽林公之孙。元帅自宪宗时以兵取蜀,有大功。君少入龙虎山学道,修汉天师法,持戒甚严。饮食起居之坚苦,自其徒有不能堪。既而游青城,会大旱,吏民走以要集虚,集虚以其法立为致雨;大水,又以要之,雨立止。岁以不害疫疠鬼怪之挠其民者,得集虚指顾,皆帖息如常。集虚每出,男女老幼见之者皆拜伏车下,如见神人。自行中书省肃政廉访司,凡官府郡县,咸信尚焉。成都守陕摄度地于城中之西偏,与前守共构室处之,远近之军民商贾送竹木瓦石、金币米粟,与百工操其技自献者,四面而至矣。构宫广若干亩,制屋为殿者二,一祠“天帝”,一祠“汉正一天师。”为堂,为圆庵及东西屋,以居修真者。而所居曰“草堂”,为屋若干间,门庑庖滔库庾悉具。经始于延祜元年(1314)二月,成于三年八月。翰林学士虞集,被旨岁祀江渎还,以其事告吴宗师全节。宗师曰:“此吾龙虎山中学道弟子也,西游青城十馀年矣。”未几,成都守臣上其事,集贤院以闻,敕赐名成都路正一宫,命翰林学士虞伯生集为记。文载伯生集中。
  薛元羲 字元卿,号上清外史,贵溪人。为学宏博,好古书。尤工于诗,四方传诵。风日清美,辄赋诗以自娱。虞道园称其诗有飘飘然凌云之气。延祜中(1314-1320)制授渊德致虚辅教真人。张开府卒,与陈日新奉丧还,卒。所著有《上清集》。
  陈义高 张开府留孙弟子。授大都崇真万寿宫提点。卒,追赠粹文中正明教真人。
  刘致和 字立中。本儒家子,为上清宫道士。筑室于仙城之下,面象山作楼三间,藏书万卷,颜曰“本心”。焚香读书其中,倚然自远。吴草庐为之记。
  张嗣房 张留孙之徒孙也。恢廓慷慨,刚直自立。人有过,辄面折,人有急,周之无吝。好读书,能诗。建元禧观于仙岩之阴。从留孙入觐。仁宗授体道通元渊静法师,主潭州路岳麓宫。泰定三年(1326)卒。
  李奕芳 偕嗣宗师吴全节在朝。大德中(1297-1307)授明远冲妙宏教法师、南岳庙提点,兼潭州路衡山昭圣万寿宫、寿宁观住持提点。
  夏文泳 贵溪人。达观院道士,吴全节弟子也。砥砺清节,树立峻整。赵文敏拟之以陶贞白,侍武宗于东朝。大德间敕建元成宫以居之,升元成文正中和真人、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赐银印,视二品,领天下道教事。
  吴与顺 紫微院道士。好修勇退而乐于为善。鬼谷山洞真观倾圮已久,与顺与其徒金兰重修之。又筑天乐道院于观之东,涤烦亭于观之外。有郑万休者,家故儒也,闻与顺名,往从之,为弟子。
  毛颖达 达观院道士。偕吴全节祀岳渎,授纪素宏道冲妙法师,上都崇真万寿宫提点。皇庆初(1312),加正德宏仁静一真人。与马祖常、揭曼石、陈敬交,三人集中各载“送毛真人还龙虎山”诗是也。
  孙景真 字德宏,号文轩,贵溪人。崇禧院道士。大德中从天师入朝。授通真凝妙宏道法师,掌真元宫提点。延祜间(1314—1320)奉敕建崇禧宫,升高士,兼领道教事。尝铸大钟,起钟楼,施田益宫中。
  余彦纲 字叔纪,福建人。有文学。大德中(1297-1307)作道藏室于上清宫,复买田以食其众,且备修茸。
  金蓬头 号野庵,永嘉人。游龙虎山,居先天观,复构蓬莱庵于圣井山。每风月良夜,露坐磐石上。蛇值其前,悉逶迤避去。岁旱,叩井召龙与语,龙出听,逾时渐小,跃入神中,复腾奋入水,雨随滂沛。后隐武夷山。人以毒药饮之,凿地伏而吐出,今名吐丹井。方方壶、殷破衲、李西来皆其高弟也。
  赵元阳 安福人。初习进士业,梦神语曰:“汝神仙中人,何必求尘世利达。”遂弃家学道龙虎山,得金蓬头内外丹诀。洪武初,遍历名山,还谒冲虚天师。天师礼敬之。上清学者多师事焉。后于云都紫阳观尸解去。诗词若干篇行于世。
  何斯可 张嗣房之徒也。嗣房建元禧观,未成而化,斯可继葺之,复买田以饭众。至正中(1314-1368)授明素通元隆道法师。
  汪道一 世为龙虎山人。学法于金蓬头。与人祛邪治病,无不灵验。元末往盱江,岁旱祷雨,穴地而坐,烧松烟为云,须臾雨大注。远近争迎。乘竹兜,从歌童数十,所过处雨辄随之。时以火烧砖抚身,自谓以补真阳也。后结庵金船峰,或数日不食,或一日累食。忽谓众曰:“予归矣。”端坐而逝。
  张彦辅 龙虎山道士。从吴全节学道。妙龄逸趣,特精绘事。虞道园尝见其作《江南秋思图》,赋诗曰:“石壁苍松含爽气,江沙翠竹弄晴晖。”然自矜贵,人罕得之。虽游从之久者,不能强求也。鲁国长公主,好名画,以自娱玩,欲得其画,而彦辅终不肯。尝为方方壶作《圣井山图》,危太仆为之序。
  蒋雷谷 字同寿,贵溪人。幼游上清宫,叹曰:“凡骨岂能居此?”即投洞观院,礼练太素为师。元教秘法悉得其传。后游蜀得掌心雷秘。明洪武(1368-1398)初,授神乐观知观。寻升五音都提点。永乐(1403-1424)初还山,度弟子颜福渊、吴嗣育。
  明
  张友霖 字修文,明远院道士。洪武初赴召,授教门高士,寻升提点,掌大上清官诸宫观事。
  张仲毓 龙虎山道士。嗜学,工诗,尤善鼓琴。
  李仲冶 号了庵,龙虎山道士。闻祝直清创陆文安公祠于其里,从之游,忽觉有省。一日,往金溪会黄殷士,讲学于半山,相与剧谈本心之说,一座尽倾。咸曰:“此小鹅湖也。”
  吴葆和 明远院道士。洪武初授道录司左至灵兼朝天宫住持。
  林靖乐 字纯素,福建闽县人,崇禧院道士。永乐初赴召,授道录司左演法,加武当、太岳、太和山大圣,南岩宫提点,都督武当事。
  方从义 字无隅,号方壶,贵溪人。出家于混成院,学仙于金蓬头,结社于张孟循、卢伯良。工诗文,善古隶章草,而画尤冠绝一时。写山水极潇洒,兴之所至,不问姓名,亦漫与之。否则,虽一笔不轻焉。故传世者不多。尝言:“居庸、太行,天下之严险,其雄杰奇丽,皆古之名画,余所愿见者,今皆见之,而有以慊吾志,充吾操。吾非若世俗者区区而至也。”李存称之曰:“方壶盖学仙之颖然者,由无形而有形,虽有形而终于无形。画能如是,其至矣乎。非仙者,孰能与于斯?”真人张宇初亦称之曰“壶仙”云。
  卢大雅 贵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诗,有《石矼樵唱》。其“舟中寄散木张外史”诗云:“棹郎催蹋春溪舫,阻我辞君散木亭。江水未应春去涨,乡山偏向别时青。烟波钓艇新冲雨,河汉仙槎旧犯星。输与仙都吉居士,一帘山雨听鹅经。”顾元言云:“大雅为张外史所知,定非庸人。”
  刘渊然 赣县人,祥符宫道士。有道术,清静自守,不干世事,故为累朝所礼。真人张宇初之道术,其所授也。
  傅同虚 字虚堂,崇元院道士。以道法著名。洪武初,授格神郎、五音都提点、左正一仙官,主领神乐观事,掌天地坛事。卒,赐祭葬。
  曹大镛 字希鸣,仙隐院道士。洪武间(1368~1398)赐号光岳先生,授道录司左演法。道法为当时所称。
  祝元衍 号丹阳,贵溪人,上清宫道士。能大字。
  张迪哲 字如愚,号朋山,福建长乐人。篆隶书俱精。洪武十七年(1384)为上清宫提点。
  邓景韶 三华院道士。永乐中,授道录司左演法。奉敕改“芝山堂”为“楼碧堂”,御制诗并额以赐之。
  吴伯理 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中(1403~1424),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真人访张三丰,遂入蜀,居鹤鸣山。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
  欧阳楚翁 字无尘,龙虎山道士。善画山水、枯木竹石、墨梅花、四时之景,尤工画龙。
  周愚 字蕴古,与吴霞同为龙虎山道士。俱善画龙。
  张留绅 龙虎山道士。有诗见临川胡琰《大明鼓吹》。
  连克章 金溪人,学道浴仙观。成化(1465~1487)初赴召,授道录司左至灵,加太常寺寺丞,升太常卿钦差取经。卒于京。
  王绍通 字用之,金溪人。大司徒禹锡之后,出家凤栖院。道法灵应。天顺间(1457~1464)赴召,赐冠剑法衣,圣眷优渥。四十六代真人请绍通还山论道,待以师礼。授赞教兼掌真人府法箓都提点。
  操克宏、颜福渊、黄嘉佑、龚继宗 操克宏,佑圣院道士。颜福渊,洞观院道士。黄嘉佑,繁禧院道士。龚继宗,紫微院道士。宣德九年(1434),同被召。奏对称旨,俱授道录司左至灵。
  李伯芳 洞观院道士。以传道致一真人邵元节,赠宏范真人。
  黄太初 邵元节之师也。嘉靖间(1522~1566),追赠清微安恬养默抱一履和守顺凝虚体元翊教真人。
  段文锦 字素练,安仁人,洞观院道士。道法显应,祈祷如响。成化间(1465-1487)赴召,廷对称旨,授真人府赞教。
  周应瑜 字恒夫,凤栖院道士。成化间敕授赞教法箓都提点。号明诚文节先生。所著诗文曰《皆春集》。
  邵元节 字仲康,号雪崖,安仁人,达观院道士。从其师范文泰、李伯芳、黄太初,咸尽其术。宁王宸濠召之,辞不往,放浪江湖间。嘉靖三年(1524)征入京,见于便殿。雨雪愆期,祷有验。授清微阐教辅国妙济守静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统辖朝天、显灵、灵齐三宫,总领道教。锡金玉银象印各一。有事南郊,命分献风云雷雨坛。赐紫衣玉带,敕建府于城西。岁给禄百石,以校尉四十人供洒扫。赐庄田三十顷,蠲其租,又遣中使建道院于贵溪,赐名仙源宫。乞还山,舟至潞河。命中官迎入,赐蟒及阐教辅国玉印。先是,以皇嗣未建,数命元节修醮,以夏言为监礼。使文武大臣日再上香。越三年,皇子叠生。上大喜,数加恩,眷拜礼部尚书,赐一品服。十八年八月,上躬视显陵,元节留京师。一日晨起,召其徒语之曰:“我殆将逝矣,安得走行在一见皇帝耶?”言讫卒。帝为之恸,赠少师,赐祭十坛。遣中官锦衣护丧还。有司营葬,用伯爵礼。礼部拟谥“荣靖”,不称旨。再拟“文康”,帝遂兼用之,曰:“文康荣靖”,追赠三代及师皆真人。所著有《太和文集》。
  邵启南 号小溪,元节侄也。学道仙源宫,从元节入朝授道录司左正一,寻升太常寺丞,再授中宪大夫,本寺少卿,加一品服。
  陈善道 号石泉,南昌人,仙源宫道士。嘉靖间从邵元节入朝。授道录司左正一,寻授清微演教崇真卫道高士,掌道录司事。元节卒,赐太和府以居,并八里庄。又赐一品服,兼朝天、显灵、灵济三宫住持。
  王用佐 安仁人,浴仙观道士。嘉靖中(1522~1566)从邵元节入觐。上嘉其忠诚,授元福宫住持,赐八里皇庄。
  张定汉 贵溪人,紫微院道士。嘉靖初,授本宫提点。奏请重修上清宫庙宇。
  陶隐贤 安仁人,浴仙观道士。嘉靖初从四十九代天师入觐。授上清宫提点,申明旧制,奏免差徭。
  吴尚礼 馀干人,达观院道士。偕邵元节赴召,授道录司左至灵,升左正一。卒于京。敕归葬。
  王时佐 号独峰,安仁人,达观院道士。授道录司左正一兼龙虎山大上清宫住持,寻升高士。
  方定相 号一山,余干人,达观院道士。偕师王时佐赴召,上爱其文雅,授道录司左至灵,升右演法。
  邓贵甫 进贤人。能诗,成一家言,有集传世。
  朱俊卿 金溪人,浴仙观道士。精于道法。岁旱请祷,无不响应。
  罗日文 精思院道士,道法为时推重。河南伊王召论道要,临还赠文以宠其行。
  欧阳彦富 安仁人。岁大旱,金溪令礼延祷雨,刻期沾沛,结幡示应,民咸感之。
  周济世 贵溪人,混成院道士。神宗时,为法策局提举。道法日显,岛帅、毛文龙及唐藩先后延致论道修醮。既复游蜀,留保靖司者数年。归而卜筑先天山以老焉。
  何海曙 字四和,安仁人,混成院道士。崇祯间(1628~1644)入觐。沈相国尊重之,待以师礼。任本宫提点。五十三代真人尝访道焉。
  清、民国、当代
  高惟泰 字凌云,环秀院道士。为上清宫提点。年八十馀,随五十三代真人入觐。值著勒拖亲王病,有邪为祟。世祖章皇帝命惟泰出口治之,日驰三百里至其地。飞符驱治,王疾顿瘥。复命赐银币,还山。年九十卒。
  何其愚 字特生,安仁人,海曙侄也。出家紫微院,性耿介,不苟取与。时巡抚董公尊重之,尝以千金为寿,其愚却不受。尤亢直,遇事无所回避。五十四代真人之少也,遭家多难,其愚为之维持调护,以迄成立。真人年十六,例应袭爵,而地方大吏沮格不以闻,其愚走京师,诉于礼部。其言慷慨悲激,闻者皆为感动,而真人竟以此得袭。上清宫门楼毁,其愚募修之。真人《世家》自五十代后无续辑者,其愚私集五十代至五十三代事迹为一册,今《世家》赖之得以传其事焉。年九十三,无病卒。
  周大经 字子篆,南城人,三华院道士,妙正真人娄近垣之师也。明习五雷正法、诸家符秘,任本宫提点。好行其教于四方,度弟子数百人。江浙间羽士之精于道法者,不问知为大经弟子也。苏郡之潘元硅允章、松郡之邱从高天山二人,道法尤为苏松之冠,并伊弟子云。年七十卒,葬富潭。
  (以上据清娄近垣编著的《龙虎山志》卷七“人物”照录)
  娄近垣(1689~1778) 字三臣,号郎斋,松江娄县(今上海市松江县境)人。其祖、父皆道士。娄近垣自幼就在龙虎山学道,拜提点周大经为师。娄“冲龄昧道,涉爰云松,至性精虔,博综符箓”,对道教理论,道规道法有很深的造诣。雍正五年( 1727)随55代天师张锡麟例觐人京,八年(1730)授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十一年敕封妙正真人,赐大光明殿开山正住持。乾隆继位,封通议大夫,食三品俸,掌道篆司印务,住持北京东岳庙。清代正一道士中,娄近垣著作最丰,其中有重修《龙虎山志》16卷。
  汪月清(1888~1962) 谱名汪彩和,贵溪上清人。出身道教世家,其先祖汪道一为30代天师张继先的法官,以后代代相继,形成“张不离汪,汪不离张”“汪无张不灵,张无汪不显”的道医结合关系。故月清从小跟父亲既学《道德经》又学医术,尽得家传。长大后,精于道法道术,特别是符法,兼通中医。被63代天师张恩溥聘为法官,经常随天师外出建醮作法,时而亦自率弟子在外做法事,时而亦自率弟子在外做法事,闻名于当时。新中国成立后,负责天师府文物保护工作。1956年11月,作为正一派代表应邀参加了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的中国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会议。同年,任江西省政协委员。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当选为副会长。并和会议代表一同与朱德委员会长合影。嗣后主动承担天师府的经书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积极贯彻第一届全国道协会议精神。1962年,当选贵溪县人民代表。同年8月病故,年74。全国政协、道协来信吊唁。丧葬费由中央拨付。
  曾习勤(1897~1968) 法名宏省,贵溪余家乡人。天师府法官。生于道士世家,父亲曾仁修,乃62代天师张元旭授箓法师。习勤自幼习儒,及长随父习天师道法。民国8年( 1919) 22岁,随父拜谒祖庭天师府,蒙62代天师亲授法箓。后被63代天师聘为法官,常随天师外出建醮作法,祈福禳灾,足迹遍及沪、浙、闽、鄂等地。民国38年2月天师去台湾前曾邀他一同前往,他因不愿背井离乡而未同行。1957年4月中国道协成立,当选理事。1961年11月在第二次全国道协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理事。同时任江西省政协委员、贵溪县人民代表,为保护上清宫和天师府文物作出一定贡献。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改正。“文化大革命”中,1968年被迫害自尽,年71。
  何灿然(1920~1996) 法名鼎焕,贵溪人。幼习儒,兼悉儒、释、道及百家之言。11岁过继给叔父何贯臣(正一派道士、民间知名高功)为子,13岁从其学道,20岁人天师府授职(高功法师),熟谙道教斋醮科仪,在道教界享有声誉。1949年后,在家务农。1982年参与抢救、整理正一科仪道乐,并组织12名民间老道长举行正一派科仪演奏活动,受到道教界好评。1989年5月,重返天师府,任授箓传度师、高功、法师,培养了一批青年道徒,现天师府的道士大多是他的弟子。1994年,被选为龙虎山道教协会副会长。1996年5月8日因患脑溢血病仙逝,享年76岁。
  汪少林(1915~1994) 贵溪人。16岁从父汪星辉学道。22岁从师于名道邓鹏程和黄辉臣。27岁求学何贯臣名下,后转拜天师府著名法官汪月清为师。1949年后在家务农。1985年重归天师府,主要教授青年道徒演法。曾任授箓传度师。1994年病故,年79岁。
  汪德文(1924~1983) 上清人,汪月清三子。小时随父学医,结合老子的医学理论研究中草药,游历龙虎山、大上清宫,“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82年10月28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回来后,举荐天师后裔到北京白云观深造,并根据自己的记忆,整理写下17张稿纸寄往北京,题为《上清与张天师》,就上清宫附近的名山岩洞、老子的医学理论和分解,张道陵的祖公张良与黄石公、中国道教的始由及其作用,汪家与张天师的关系等作了简要说明,为龙虎山的旅游业发展、天师府的修复提供了文字依据。至今天师府的楹联、布局修复也是依据汪德文的记忆而还原的。
  1983年3月,汪德文在上清病故,时年59岁。
  第三节 当代地方人士(以出生年月为序)
  张青剑(1922~2006) 道号“柔弱”。河南洛阳人。大学文化。
  1949年随人民解放军南下。贵溪解放后即任县税务局局长。20世纪90年代初受聘于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同年人道,从事道教文化研究,多有心得和建树,先后协助天师府主持张金涛道长完成了《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道教文化管窥》、《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的编纂工作。1998年4月担任天师府民主管理委员会第一届主任,2001年任第二届管委会顾问,成为较早参与天师府重建工作的老道长。
  张行之 1925年2月生于上清镇,系63代天师张恩溥侄子。民国37年( 1948)毕业于江西省立贵溪师范学校,1949年参加教育工作,1986年退休。多年来,热爱业余创作,担任《鹰潭日报》、鹰潭广播电台、鹰潭电视台、《贵溪报》通讯员,10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多篇新闻通讯被评为好新闻。《情洒青山》一文,荣获《中国林业报》全国征文三等奖。1984年首次教师节,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1994年加入鹰潭市作家协会,1995年加入江西省民俗研究会,1996年受聘为贵溪县政协文史撰稿员,1998年,荣获文史撰稿二等奖。
  2001年,专著《龙虎风情》一书出版。文革后期把家中珍藏的天师道两件珍贵文物送给天师府,一件是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教演宗传”,另一件是明代著名画家蒋予检的“墨兰”。
  倪金生( 1928.11~2000.) 上清镇汉浦村人,唐奉化郡王倪亚后裔。幼年读过三年私塾,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乡干事、乡办公室主任、中共上清镇委副书记等职。1974年任贵溪县鱼塘乡(现龙虎山镇)办公室主任。1979年配合贵溪县文化馆收集整理龙虎山传说故事,1982年参与贵溪县人民政府组织的龙虎山风景名胜资源普查,并率先在龙虎山仙水岩组织开发水上旅游,退休后又参与嗣汉天师府的维修与开放工作。倪金生曾先后任鹰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和顾问,先后搜集整理编撰了很多与龙虎山张天师有关的文稿。其中传说故事《龙虎山》、《莲花石》、《仙桃石》(与熊少达、谢才胜合作,笔名:倪少才)1980年被《民间文学》刊用,同年《莲花石》被译为日文在《人民中国》杂志发表,1984年该篇故事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庆祝建国35周年文艺创作一等奖。
  傅才胜 民国22年(1933)7月23日在上清镇泉源村一个雇农家庭出生。上清第三中心小学高小毕业。1951年人青年团,195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在泉源村任村文书,1950年6月任上清区桂洲乡民兵指导员(不脱产)。1951年11月在上清区人民政府脱产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上清区人民政府统计干事,贵溪县人民法院书记员;中共贵溪县委组织部统计、组织、干部干事;贵溪县人民委员会人事科科长;中共贵溪县塘湾区委副书记兼区人民政府区长;中共上饶地委肃反办公室专职干部;中共贵溪县委候补委员、县委文化部副部长;中共贵溪县委候补委员、贵溪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贵溪县委委员、共青团贵溪县委第一书记;中共贵溪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中共贵溪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贵溪县委常委、上清区工委副书记兼耳口公社书记、上清公社书记;中共贵溪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1977年11月调任中共乐平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12月当选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1984年3月起任乐平县第八届、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0年3月任政协乐平县常务副主席;1992年乐平撤县设市,任乐平市政协正县级调研员;1994年8月退休,现任政协乐平市老委员联谊会常务副会长。
  吴样才 1938年生,上清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历任景德镇制冷设备厂厂长(华意电器总公司前身)、华意电器总公司总经理、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华意电器集团董事长(副地厅级),华意电器总公司党委书记,是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市企业家协会会长、连任江西省第六届和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江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制冷工程学会常任理事,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兼职教授。自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历年来荣获“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全国机械工业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优秀企业家”、“江西省劳动模范”等70多项殊荣。2000年后一直担任景德镇市政府参事。
  何宝湘 贵溪上清人,1941年9月出生,初中文化。先后担任过上清镇街道主任、贵溪县人民法院上清法庭人民陪审员。系贵溪县第八、第九届人民代表。贵溪由县改市后,又当选为贵溪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并当选为多届上清镇人民代表。龙虎山旅游开发初期,何宝湘于1984年率先在上清至仙水岩开展竹筏旅游,任上清旅游竹筏公司负责人。他经营“醉仙楼酒店”,因热情豪爽,结交了很多文化界人士及社会名流。他爱说爱写,对龙虎山一带的民情风俗颇为了解,被江西省民俗学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为鹰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主要作品有《乾隆与天师》一书。
  蔡卫东 1954年2月出生,上清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共鹰潭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蔡卫东多年来,一贯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全心全意致力于鹰潭市的财政工作,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强化财政监管,主导和参与了会计委派、政府采购、工资统发、部门预算和农村税费等多项财政改革,全市财政收入快速稳定增长,财政活力进一步增强,多次获得省、市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认真撰写了10多篇关于鹰潭市财源建设、财政改革和财政监管方面的调研报告,其中《铜经济对我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及对策》一文,先后荣获“把鹰潭建成我国新兴铜都”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鹰潭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江西省第三届财政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孔繁员 1954年2月出生于上清泥湾村,中共党员,1972年从贵溪上清林场入伍,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分配在鹰潭二中任教,嗣后又调入环保部门工作,1986年调入金融系统工作,从科员到科长干起,2004年4月任建设银行鹰潭分行副行长、党委副书记。
  杜德春 1958年2月18日(正月初一夜)出生于上清镇,祖籍浙江东阳。6岁启蒙,就读上清小学,中学就读鱼塘中学;初中毕业后,学医、行医6年,就职贵溪县上清镇卫生所;1979年9月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学习;1983年8月大学毕业,分配至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工作,任干事、副主任科员;1988年6月任中共贵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89年8月调任中共鹰潭市委办公室工作,历任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市委秘书长等职;1998年12月起任中共鹰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傅志刚 1960年11月出生,上清镇泉源村人,中共党员,中国人民政法大学研究生。197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曾当过战士,从少尉、中尉、少校、中校、上校升至大校军衔,历任团电影队放映员;军政治部文化处电影队队长;空军第一研究所(师级单位)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副科长、科长;空军装备部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保卫处处长、组织处处长;现任空军装备部政治部大校副师级研究员。
  张继禹 1962年9月25日出生于上清古镇,天师后裔,大专文化。1983年被选荐到北京中国道教协会道教知识专修班学习,毕业后以品学兼优留北京中国道协工作,为图书管理员。1986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第一副秘书长。1987年再人中国道教学院道教知识进修班进修。1992年在中国道协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常务理事兼第一副秘书长,并任《中国道教》主编至今。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1996年10月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998年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副会长,兼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1999年国庆50周年大典应邀出席在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就座。2001年10月当选为江西省第一届道教协会会长。2005年在中国道教协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副会长,兼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2000年7月在第九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一次全委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01年春被入选为“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名青年人物”之一。2003年春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04年3月当选为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天师道史略》《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1997年开始,历时6年之久主持编修国家“十五”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中华道藏》。参与编撰《道教知识手册》《道教文化丛书》、《道教大辞典》,发表论文多篇。先后出访意大利、英国、日本、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多次率团赴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进行友好交流。参加过“世界宗教和平会议”、“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暨“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首脑会议”、“世界信仰与发展会议”、“宗教与文化”世界会议、“第一届世界与传统宗教大会”、“中国宗教界世界和平问题研讨会”等会议,并作演讲。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经常回到鹰潭,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宗教事业和家乡建设,特别是对龙虎山天师府的建设与正一祖庭的道教事业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薛冰峰 1963年3月出生,上清镇渐浦薛家村人。1979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文书,军校学员,管理排长,助理员,学员队长,副科长,科长,部长等职务。先后取得解放军南昌陆军学院中专文凭,福州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大专文凭和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军事财务本科文凭,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军队管理学研究生进修班毕业。连续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多次被部队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因成绩显著,曾荣立三等功一次。现任南京军区73630部队后勤部部长,部党委书记,上校军衔。
  张金涛 贵溪人,1964年生,大学文化,系道教张天师的血胤后裔。1983年人中国道教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到天师府从事道教工作。1986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同年当选为江西省政协委员。1987年任天师府主持,同年当选为鹰潭市政协常委、市人大代表、江西省青联副主席、中华全国青联常委。1991年,被授予“大法师”称号。1992年在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常务理事。1994年被推选为龙虎山道教协会会长,同年被美国夏威夷中华文化大学授予“道学硕士”学位。2001年任天师府管委会主任,连任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同年当选为江西省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鹰潭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当选为鹰潭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月湖区政协副主席。2005年2月,鹰潭市道教协会成立,当选为会长。6月,出席中国道协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并出任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
  20余年来,他致力于天师道文化的抢救、恢复与重建,先后主编《中国龙虎山天师道》《张天师传奇》《道教文化管窥》《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留侯天师世家注》等书籍,参与编辑了《龙虎山道教音乐谱集》《天师道音乐磁带》及天师府风光VCD光盘。同时,在《中国道教》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10余篇。
  多年来,他以其特殊的身份,广结善缘,募集资金,先后主持修复了天师府内绝大部分建筑,使其恢复并超过了明清鼎盛时期的规模;重新组建了天师府道乐团,数次率领天师府道乐团出访东南亚各国及台、港、澳地区,使天师府的道教法务成为连接海内外道缘的纽带。从1991年以来,每年主持道教授箓科仪,为海内外正一弟子授箓近2000人。2005年10月,广邀海内外1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道大德、知名人士千余人,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周年庆典”和“两岸三地护国佑民世界和平大法会”,影响广远。
  王富生 1967年8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上清人,现任贵溪市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市长助理。
  历任贵溪县上清中学教师、团总支书记;贵溪县陶器厂(普钙厂)厂长助理;贵溪县建材公司政工干部;贵溪县西窑乡副乡长;贵溪县(市)古港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贵溪县罗河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贵溪县古港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贵溪市雄石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贵溪市雄石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贵溪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周坊镇党委书记、镇长;2004年10月至今,任贵溪市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市长助理、周坊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
  蔡江 女,1968年3月出生,上清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现任中共余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鹰潭市青联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曾任贵溪市(县)雷溪乡副乡长,白田乡乡长、书记、人大主席及贵溪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等职务。2000年8月调任余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2002年8月改任余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先后获鹰潭市“先进乡镇党委书记”、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全省妇女环保先进个人、全省妇女界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0年被评为鹰潭市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曾当选为鹰潭市第四届人大代表,鹰潭市第五届党代表、人大代表。
  李希 1968年8月出生,上清镇泥湾村上李自然村人。研究生学历。1989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10月加入民革。现任润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董事长兼院长,并担任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江西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常委、民革广东省委会孙中山书画社社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青年商会会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广东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客座教授、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职务。2000年及2005年李希作为民革全国先进个人曾两次受到民革中央的表彰,2005年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
  李希积极参与及支持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捐赠“希望工程”并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设立“李希自强之友助学金”,累计资助300多名同学完成学业;为方便家乡父老生产致富,捐资60万元修建长达6公里的公路,在江西鹰潭市上清镇泥湾村捐资建设高阳小学;2002年,被授予“广东希望工程十周年贡献奖”。
  在短短10年里,李希就将他所属的润都集团发展为涉及新药研发、制造、销售、教育产业、酒店业、文化传播事业及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多元化企业。
  罗先有 1970年6月出生于上清,大专学历;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1997年创建鹰潭市鼎先旅游实业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兼董事长。
  20世纪80年代,罗先有在上清河中打渔、放排;1994年,办起了竹凉席加工厂,小小竹席厂,掘来他事业上的第一桶金;1997年他在上清河上搞起了私营的皮艇漂流,因为经营有方,两年后先后兼并了两家公办旅游公司——上清泸溪竹筏公司、上清竹筏公司,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2003年,他办起了冷水大峡谷漂流。冷水大峡谷有华东第一峡谷之称,全长达20公里,相对落差120米,可供漂流的河段有近8公里。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冷水大峡谷漂流引起了许多人冲浪、探险的兴趣,年接待游客量大幅上升。
  罗先有在上清河旅游业发展上激情创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先后当选为鹰潭市工商联执委、鹰潭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贵溪市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鹰潭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
  第四节 景区主要负责人(以任职先后为序)
  黄水龙 生于1941年8月,江西余江县人。1984年3月调鹰潭市负责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的筹备工作,同年11月任龙虎山旅游开发公司经理、党委书记(副县级);当时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旅游开发公司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黄水龙在龙虎山工作的6年中,完成了龙虎山风景名胜资源普查工作,主持编写出了3万多字的文字资料,拍摄照片1000余张,测量地形图20平方公里,请省电视台拍摄龙虎山风光片4部,请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龙虎山地质考察报告”、“龙虎山水文气象报告”、“龙虎山环境质量报告”、“龙虎山古树名木调查报告”。请同济大学园林系司马铨教授等完成了100多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4个景区的详细规划。完成了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资料和龙虎山风景名胜资源汇编,1986年上报建设部申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年8月,龙虎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龙虎山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丁闪亮 1945年5月出生,江西贵溪人,1964年6月参加工作,197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先后在贵溪文化工作队工作、在部队服役、任贵溪采茶剧团副团长、贵溪新田公社党委副书记、贵溪县鱼塘公社党委书记,1983年12月至1989年9月任鹰潭市纪委常委、纪检处长,1989年9月至1993年5月任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副县级)。
  在主持龙虎山工作4年中,请江西省规划设计院调整完善龙虎山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小景区由4个增加到6个。扎实开展旅游产品开发,1989年由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程贞一教授会同江西省文博系统组成“中国悬棺研究”课题组,对龙虎山崖墓悬棺进行专题考察研究,初步揭开崖墓悬棺千古之谜,最后在龙虎山当地请了5位采药农进行了悬棺仿古吊装演示,自此一直将这一表演作为旅游产品展示给游客观赏;积极宣传龙虎山,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地举办了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龙虎山道教文化活动周。1992年被评为全国风景名胜区系统先进工作者。致力于理顺龙虎山管理体制,提出了按景区总体规划实行区域管辖和责、权、利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并于1993年5月由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理顺龙虎山管理体制的决定》,从此开创了龙虎山新的一页。现为龙虎山景区助理调研员。
  李志坚 1955年2月出生,江西贵溪人,1972年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共贵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现任鹰潭市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
  自1993年至2004年在龙虎山景区主持工作,任景区党委书记、局长等职。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带领景区的广大干群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一是理顺了体制、组建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后更名为龙虎山景区管委会),形成了一个三位一体,职权分明,相对稳定完整的经济区域;二是开展了大规模的景区建设,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市政府拨款、景区贷款、招商引资和其他部门的投资,用于景区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景点建设,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线路;三是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年接待量与收入均以两位数增长,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通过积极的市场营销,龙虎山知名度日益提高并成为华东地区的热点旅游景区之一;四是景区经济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卢越明 1958年12月出生,浙江淳安人,1980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2001年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鹰潭市审计局局长、党组书记。曾担任过上饶师院物理系教师,贵溪县政府办公室秘书,鹰潭市委办公室副科长,贵溪县高公乡、雄石镇党委书记,贵溪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机要科长、主任,鹰潭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等职。1996年至2001年担任龙虎山管委会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在龙虎山工作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和争取上级财政、国债资金支持,显著地改善了龙虎山公路、游步道、景点、宾馆、公厕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加大公众宣传和旅游推介力度,成功举办4届道教文化旅游节,大大地提高了龙虎山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人数和旅游产业迅速发展,使龙虎山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佐明 1959年3月出生,江西余江人。1980年9月参加工作,198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1996年5月至2005年7月,先后任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管委会)副局长(副主任)、主任、景区党委副书记、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任职期间,通过“外塑形象拓市场、内抓管理上水平”,龙虎山旅游事业日益兴旺,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人次;注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美环境和构建景区和谐社会,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群众的安居乐业。工作之余勤于笔耕,撰写了近百万字介绍龙虎山文化,出版了《碧水丹山龙盘虎踞——龙虎山旅游概览》和近30万字的旅游文学专著《畅游龙虎山》。
  杨金红 1964年10月出生在江西余江,中共党员。江西师大政教系毕业,先后在余江县委办公室、县委宣传部、鹰潭市委宣传部任职,2001年11月任鹰潭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2005年7月任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党委书记。
  吴塘顺 1963年10月出生于贵溪,研究生学历,1986年1月入党,1981年江西省森林工业技工学校毕业后在贵溪冷水林场任技术员、司法员,然后在贵溪的冷水林场、冷水乡、双圳乡、上清林场等单位担任主要领导职务,1997年后担任贵溪市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2002年8月任贵溪市副市长、党组成员,2005年7月任龙虎山管委会主任、党委副书记并兼贵溪市副市长。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