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85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经济
分类号: F127.56
页数: 7
页码: 394-400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龙虎山地区的特产与佳肴和经济活动,包括当地的特色食品和饮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关键词: 经济 发展情况 龙虎山

内容

龙虎山历史上以农业经济为主,没有大工业。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龙虎山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龙虎山的密林绿野中物产十分丰富,美食佳肴,十分有特色,特别是品尝天师八卦宴已成为旅游者十分向往的旅游口福。
  第一节 特产佳肴
  特产
  龙虎山茶 龙虎山茶(注册名称为葛仙茗)产自龙虎山的天门峰和葛家坞。相传东汉时张道陵天师在龙虎山修道炼丹便常饮此茶。天门峰上接云天,长年云雾缭绕,峰峦挺拔的高大松树四季长青,巍峨的山峰中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茂密的林木中回荡着阵阵的禽鸟声。是茶树生长繁育的理想之地。青年农民黄梁山慧眼识宝,1997年注册成立江西(龙虎山)茶实业有限公司,在这一古老茗茶的基础上开发和生产有机生态茶叶系列产品。多年来他带领茶农抓住良种更新、茶园管理、茶叶制作等各个环节,努力优化茶叶品质,龙虎山(葛仙)茗茶年年都创新业绩:1999年获江西省优质新产品奖,2000年获江西省优质名茶奖,2001年获国家有机茶转换证书,2002年通过江西省科技重点新产品鉴定,并获国家环保总局有机茶叶基地加工生产证书,2003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四大无公害茶叶基地,同年获全国“中茶杯”优质茶奖。共青团中央授予黄梁山“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上清大米 上清由于气候适宜、雨量充沛,良田万顷盛产早、晚稻,加工后则为优质上清大米,颗颗饱满,营养丰富,畅销鹰潭和周边各地。
  上清竹器 龙虎山盛产毛竹,因而上清历史上有传统的毛竹加工者,名气传遍赣东北,盛产竹床、竹椅、竹席、竹桌等生活、生产用具。
  竹笋 龙虎山以竹笋的量大、质嫩、新鲜而著称,漫山遍野的竹林为竹笋提供了不竭的源头。
  蕨菜 蕨菜是山中野生的,不能种植。每年春天清明前后,山野中一种野草的嫩苗采摘下来晒干即成,也可鲜吃,有降血压作用。
  天师养神茶 天师养神茶相传为祖天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修道时所常饮用。茶原料来源于山高雾多,无污染环境的龙虎山区。采摘于清明至谷雨时节,标准为一芽一叶约3厘米,粗壮细嫩。天师养神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种酚类。具有提神消渴、去腻减肥、明目清心的保健功效。
  天师板栗酒 它以清凉甘爽的龙虎山泉水和龙虎山盛产的优质大米,精选上等的天师板栗为原料,采用特殊的加工技术精心酿制而成,无污染,酒体显淡黄色,纯正可口,清香诱人。
  乾隆保健酒 以龙虎山张天师于清乾隆皇帝云游江南时所献,秘法酿造,后辗转流人民间。本酒配方独特,主要以优质的酒基,加入当归、枸杞、人参、川贝、田七、肉苁蓉、杜仲、地龙等19种名贵纯天然中药材,采用科学方法精酿而成。其色泽微黄红,清香浓郁,人口醇和,无苦味。具有扶正固本、滋阴壮阳、补气补血、补肾强身等保健功能。
  倒罐捺菜 广大农村农民自家腌制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腌菜,以芥菜为主要原料,加入盐、辣椒粉、甘草、黄豆、大蒜籽、洋姜、芋头等调料,经洗、晒、捺、拌、装、压等工序,密封储藏于陶罐中,定时开缸食用。其味道酸、辣、咸、甜兼有,具有生津开胃,发汗祛寒,提神解乏等功效,男女老幼均可食用。是农家积累世代经验研制的一种祛病保健的食疗佳品,也是一种待客常用的茶点。
  茄干 俗名“茄仔干”。选用无污染环境下生产的茄子为原料,用糯米、辣椒、大蒜籽、白糖、盐等为调料,采用民间秘传工艺经科学配方精制而成,具有生津开胃、发汗祛寒之功效,对晕车船及孕妇呕吐等有抑制作用。并含有氨基酸、核黄素、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作小菜。
  龙虎山矿泉水 龙虎山矿泉水水源地处风景优美的龙虎山风景区内,四周环境优美,无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三公里范围内没有污染水质的工厂、养殖场、垃圾处理场等污染源。
  根据1993年江西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水质分析报告显示,龙虎山矿泉水水质优良,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常饮此水有百利而无一害。该水源储量丰富,昼夜可采量为87吨。
  圣井香菇 采摘于龙虎山山林中的野生鲜香菇,经用木炭火烘烤脱水精选而成,保留了纯天然原质。它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味香质嫩,食后精力旺盛,对预防与治疗高血脂、脑溢血、肠胃不适等有显著的功效,故为人们生活中首选的绿色保健食品。
  龙虎山香菇以其个大、肉厚、鲜嫩、沁香而走俏,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上清酱油 鹰潭市大上清宫酿造厂生产的上清酱油系自然发酵、催熟,不用人工加热、催化,独具天然风味,以“纯、香、鲜”而驰名,酒家餐馆视为调味佳品,尤受鹰潭市民的欢迎。
  上清酱油采用上等黄豆为主要原料,通过浸泡、过滤、细蒸、上霉、打色等程序加工而成。该产品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具有增进食欲,强身健体之功效。
  “铁拐李”牌灯芯糕 精选优质糯米、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肉桂、丁香、当归、白芷、甘草等30余种名贵药材,经精工巧艺制成。外观洁白晶莹,形似灯芯,可以点燃。糕点柔软,条形整齐,棱角分明,甜而不腻,香味沁人。常食者有顺气、活血、健胃、生津、延年益寿之功效,为上乘茶点、食品。清代曾是贡品,为江西传统名牌食品。
  龙虎山天师板栗 产于龙虎山景区,具有果大、肉厚、脆而不硬,生食清香爽口,甜味适宜等特点,营养丰富,可生食、糖炒、炖煮、烧鸡、烧肉、磨粉蒸糕、做饼、入药等。
  天师养生茶道 茶生长于名山秀水之间,与青山为伴,以明月、清风、云雾为侣,是沐浴甘露之芳泽、吸纳天地之精华的自然之物,其清灵、玄幽的禀性,与道家淡泊、无为的心境极其契合。所以,道家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着神仙世界,并以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的信念,用“道茶”实现着“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开创了原始的中国茶文化。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影响广大。龙虎茶道自然也是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有着深刻的内涵。茶道乃茶中之道;道,乃事物之本质和规律。茶道既指茶的采造烹饮方法和技艺,又指通过茶事活动,反映出深奥的哲学思想和理念。龙虎茶道乃道教祖庭茶文化的精粹。它将饮茶与享受精神生活结合起来,与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以提高个人的品质修养。于是便形成了饮茶的道德要求——茶德。龙虎茶德集中体现在“廉、美、和、静”之中,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龙虎山道家酒 龙虎山道家酒是由鹰潭潭花酒业有限公司,根据道家养生理论新研制的中度白酒。其酒窖香舒适、口感醇厚、诸味协调、回味悠长,而且包装新颖别致,适合旅途饮用。
  冬笋咸肉丝 龙虎山毛竹资源十分丰富,所产优质冬笋是龙虎山传统的食用土特产品,它个大、饱满、无虫眼,笋肉色白鲜嫩,与新鲜肉或咸肉、鸡蛋等做成菜肴,具有鲜、嫩、甜、爽的特点,成为天师家宴上的佳肴,备受青睐。这道菜就是用上等的冬笋切成丝,用开水稍许煮烫一会儿即捞上来,以去掉涩味,然后与咸肉丝合炒,令人食欲大增。龙虎山的小竹笋炒雪菜、肉末也是一道极受欢迎的佳肴。
  龙虎山苦菜 苦菜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无污染,未施任何人工肥,全靠吸收大自然雨露而长成,食之爽口,并有清凉解毒等药效。现已成为当地百姓餐桌上的物美价廉的菜肴。
  天师牌葛粉 系龙虎山山珍之首,据传乾隆下江南时张天师曾献给皇帝尝用,乾隆食后龙颜大悦命为贡品,使其身价大增,医药界对葛粉的食用和医用价值都有高度评价,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解渴醒酒、开胃暖胃、降血压血脂等功效。
  特色菜肴:
  荠菜羹 荠菜是龙虎山野生的一种草本植物(也可种植),具有利尿、解热、止血作用。荠菜羹是一道美味佳肴。
  上清河活鱼 “水至清则无鱼”。而清水中有鱼,这鱼一定是特别鲜嫩。上清河里的鱼就是如此。上清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之中,一路穿山过峡,卵石河床,清澈见底,毫无污染,所以河中盛产的鲜鱼、鳜鱼、黄鱼角肉嫩味甘,没有泥腥味,特别好吃,成为当地的名菜。红烧鲜鱼,先将鲜鱼稍作油炸,然后配以适量的新鲜辣椒、姜片、大蒜等调料,一起红烧。
  香菇活肉 龙虎山的香菇产于深山老林之中,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且品种繁多,营养丰富。这种个个如硬币一般大小带纹的“金钱菇”尤为名贵,香气浓郁,与新鲜的猪肉同煮,特别爽口。这是龙虎山特有的烹调方法:将新鲜的精肉先切成肉丁,然后与干芡粉和在一起,用铘头将肉丁敲成肉饼,使芡粉深入肉中,用清水与香菇一起煮,只放香葱不放辣椒。非常清爽、味鲜。
  清炖石鸡 石鸡生长在深山的水坑或石洞内,不易捕获。其肉质细嫩肥厚,清炖味道很鲜,即使是炎热的夏天,石鸡汤都会结成冻状。加了丝瓜的石鸡,鲜味中还有淡淡的甜味,具有清凉解毒的食疗效果。
  天师板栗烧土鸡 龙虎山出产的天师板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历代天师特别喜爱的果品和滋补品,素有“人间仙果”之称。天师栗与当地农家喂养的土鸡相配,在文火中慢慢地烧出来的“天师板栗烧土鸡”,油光发亮,清香四溢,是这里很有名的美味佳肴。这道菜的形成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是有一次天师在家宴请宾客,家厨用一般的烹调方式制作,当厨师配好料,将鸡块装入砂钵放炉灶上烧制时,天师的儿子乘厨师不注意,调皮地将去了壳的板栗放入砂钵内。烧熟后,整钵端上了桌,拿掉钵盖后,一股清香扑鼻,只见鸡块色泽淡黄,栗香酥烂,客人一品尝赞不绝口,天师也欣然得意。宴后,命家厨进一步改进,遂成为家宴中常用的菜。而且,这道菜可以滋阴补阳,健脾益肾,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上清豆腐 当地三大名菜之一。这三大名菜是“上清豆腐、泸溪鱼、天师板栗烧土鸡”。制作豆腐在上清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镇上仍是作坊林立。这里的豆腐因水质好,加上传统的手工工艺十分地道,过滤精细,含水适度,具有白、嫩、香、滑的特点,无论是煎、炸、煮、炖、焖、凉拌,都清香鲜美,柔滑润喉,如果佐以黄鱼角、鲜猪肉、香菇、豆豉、香葱或辣椒,都各有特色,风味十足。而做成油豆腐、霉豆腐、豆腐干、豆腐皮等,也是十分受欢迎的菜肴和小吃。“黄袍拜君王”好吃,关键是上清豆腐细嫩香滑、沁人心脾。
  上清豆腐的由来也有一个故事。据说西晋永嘉年间,当地有一户农家,小两口勤俭持家且感情甚笃。丈夫早晨下地前,妻子常将黄豆磨成豆浆放些盐给丈夫充饥。有一次妻子要回娘家,就多磨了一些,将剩余的装入一个坛子里盖上以备丈夫第二天吃。可丈夫次日下地时却忘了吃。妻子回家时,见坛子里的豆浆结成了块,硬要丈夫尝尝。丈夫为难地说:“你这不是在逗我吗?”没办法只好用勺子舀出一块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不是我逗你,你有这口福吗?”丈夫一高兴说:“那就管这结冻的‘豆浆’叫‘逗夫’吧!”后来夫妻俩便天天做起了“逗夫”当菜吃。妻子把“逗夫”的做法传授给邻里,经过不断改进,便有了今天的上清豆腐。
  黄袍拜君王 用上清河中的黄鱼角烧上清豆腐,就叫“黄袍拜君王”。它的做法是先将黄鱼角用油略煎,加入米酒酿、生姜片、葱、整干红椒、盐等,倒人高汤,用旺火将鱼烧透,然后放人上清豆腐,微火炖十几分钟,撒上胡椒粉,味道好极了。这道菜的菜名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到上清镇,56代天师张遇隆发现紫微星南移,便知皇上驾到。天师先在家设好盛宴,再请这位“生客”来家一叙。席间,上了一道黄鱼角焖豆腐,乾隆觉得味道特别鲜美,便借问菜名,天师一语双关道:“这叫黄袍御史拜君王。”乾隆心里暗暗吃惊:“天师果真厉害!”口中却连声称赞味道好。这道菜也因此成为当地的名菜。
  宫中土鸡 紫砂气钵炖鸡,叫宫中土鸡。这道菜的做法特别,鸡的腹中还有斑鸠,斑鸠腹中又有麻雀。张天师平时饮食非常清淡,但入冬时常用“宫中土鸡”进补。它的做法是先将土鸡和斑鸠整体脱骨,在麻雀腹内放入高丽参,再将麻雀放人斑鸠腹中后加入白莲、板栗、冰糖,然后放人鸡的腹中,填进桂圆、冰糖。在气钵内隔水炖烂,成为绝妙的滋补品。
  腌菜浆蒸蛋 其味酸、辣、鲜、香。其做法是用2-3个土鸡蛋打烂,不加清水,而放农家腌菜的浆水,再放适量的盐、辣椒末,在木制的甑上蒸十几分钟。据说乾隆在天师家吃“黄袍拜君王”时,也吃了这道菜,当天师报出菜名“六月热冻”后,皇上不得其解,又不便多问。回京后,乾隆点名要吃“六月热冻”,可难为了宫中御厨,十几个厨师也不知“六月热冻”为何物。
  天师八卦宴 天师八卦宴是历代天师为宴请宾客,举行重大活动设的大型宴席。宴席的最大特点是,既注意菜肴的品种,更注重菜盘的排列,饮食文化非常独特,道教的寓意也很深刻。
  设席时,使用的是老式八仙桌,按八卦图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方位,先上八个小菜或小吃,如捺菜、茄子干、柚子皮、霉豆腐、灯芯糕、寿星饼、南瓜子、冬瓜糖等,八位客人各人斟上“天师养生茶”。茶过三巡,撤下小菜,再上八大菜。先是上用红枣、糯米等原料精制而成的太极八宝饭,八宝饭放在桌子的正中,定下乾坤,然后,按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教八卦规律,依次摆上特制的盘子盛装的八大热菜。按道教方位规定,北为玄武、南为朱雀、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所以,代表玄武的红烧龟肉放在上座的正中,代表朱雀的板栗烧鸡放在下位的正中,左右两侧正中分别是代表龙的清炖蛇和代表虎的红烧兔子肉。其它荤素菜肴便在空位摆下,正好围成一个太极八卦图,可谓色、香、味、形俱全,文化韵味十足。
  天师八卦宴菜谱的另一说法是:八大碗——鱼翅、海参、清燉全鸡、香糖莲子、扣肉、四喜丸、糖醋鳜鱼、油鱼卷;八小碗——炒鸡丝、腰花、肚尖、西米、燕窝、江贝、香菇、鱼丸;十二冷碟——甘蔗、荸荠、冰糖、桔饼、海蜇、皮蛋、香肠、火腿、瓜子、花生、柑桔、苹果。据传,张恩溥40岁生日及二女儿出嫁,皆以此菜谱,摆了100多席。
  第二节 经济活动
  工业
  龙虎山景区的工业,大部集中在上清镇。主要有:至今仍在运作的制陶工业,生产缸、罐、瓦等;20世纪50年代开发的瓷土工业,开采牛崽垄、皇封源的瓷土,陶洗、沉淀,印制成瓷砖,运往景德镇作为瓷器生产的原料;还有小型的粮食加工业;80年代由外商投资的锰钢厂。
  造船业 龙虎山因上清河穿境而过,历史上水上交通成为运输量最大的渠道。因此,上清一带造船业的发展曾是三国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要工业,但造船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船厂,仅局限在民间工匠作坊的范围。由于上清河面宽窄、深浅不一,弯道多、明礁暗礁交错,船只的往来不过是上下游20多公里的水路,所造的船只不需桅杆风帆,只靠篙撑桨划,船身较小,装载量也不过是500公斤左右,所造的船只没有层次之分,人货混装。造船的工匠无需工厂,放置河边打造。商船为数最多的仅上清蔡姓一家,有商船20多只。除此还有沿河十多个渡口的渡船、村里的龙船、打渔的渔船。造船工匠三五人不等,沿上清河两岸的村落里均有从事造船修船的工匠。河边打造后即可下水。
  机械制造业 西晋时期杜预发明的连机碓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也在龙虎山区域得到改进并广泛应用,取代了“脚碓”。利用水力推动水轮,带动碓杵,用来舂米,既解决了当地百姓生活中的大事,也是生产工具的一次技术革新。水碓的应用,为从事大米贩运的商人提供了粮食加工的场所。从冷水的碧溪到耳口、上清、鱼塘,沿上清河畔都有碓房,小溪、山涧边同样也建造了小型碓房。水轮少则带动1个碓杵,多则带动10个。仅上清就有斗笠山碓、上城门碓、凤儿碓、傅家湾碓、中方殿碓、宝坳碓等,水力最大的斗笠山碓,能带动10个碓杵。水轮轴上还可安装木砻,砻去谷壳,糙米舂成精米。因此,从事水碓机械制造的手工业者遍布龙虎山乡村。
  采矿业 冷水的银路岭蕴藏着丰富的银矿。明代时,龙虎山区域内的人曾在此采矿,清初,耳口务义港人曾进行大规模开采冶炼,而白银的运出也靠水路,对造船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至今民间传说在上清的沙湾渡口曾有四只载银的船被风浪掀翻沉没潭中,押钞官逃脱,在岸上的石壁上书刻沉船的经过,可惜20世纪50年代炸山取石,石刻被毁。20世纪80年代,经勘探认定冷水有储量居全国之首的超大型银矿田,已建成冷水银矿开采。
  石灰矿 冷水洞源盛产石灰,从清代开采以来,吸收了大批矿工,分工也明细,有开挖的、煅烧的、出窑的。洞源的石灰矿成为龙虎山区域唯一的石灰供应工业基地。
  陶瓷业 为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要,陶瓷业也应运而生,窑场分布在鱼塘、上清。从事生产缸、罐、壶、钵、瓦等,这种窑场业,实际上是一种手工业作坊,场主出资、窑工出力,一个窑场容纳10至20名窑工,进行生产,采泥、浆泥、拉坯、过釉、煅烧等,工序繁多。鱼塘圩上和上清渐浦,宋元时兴起制瓷业,生产家庭用的碗、盘、碟、盏等,分工极为明确,有开采瓷土的、陶洗瓷土的、印瓷土砖的、筛瓷土的、拉坯的、晾晒的、绘画的、煅烧的、看火的。制瓷业的发展延伸到清代,陶器则至今还保留。
  造纸业 自耳口至冷水的山区里,从明代到解放前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造纸厂(俗称槽坊)。生产的草纸用于取火,即“纸煤子”,搓成小卷条的草纸只要放火钵中一点,用嘴一吹即可燃烧,在没有火柴的年代成为各家取火的必备之物;各地的寺庙长年有不少香客朝拜、许愿、还愿,香纸是必带之物;加上民间丧事的办理要烧化纸钱,这就为造纸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山区的“槽坊”用竹子做造纸的原料,质量好的纸也可以用来书写。山区的造纸业由于交通的不便利,运输艰难。山外的造纸业也发展起来,鱼塘居民则利用小山竹、苎麻作为原料进行生产,徐霞客在游记曾说“鱼塘居民,以造粗纸为业。”龙虎山山区里至今尚有沤原料的“浆窖”遗址。
  为保持龙虎山景区的山清水秀,一直持续到2005年底以前都还没有建设大中型的工业企业,2005年的工业生产总产值为3610万元,比2004年增长16.5%。龙虎山的工业生产主要呈现四多特点:一是以旅游产品为主的企业多,二是以生产销售土特产品的小型企业多,三是以酿制企业多,四是个体手工加工企业多。这里生产的天师板栗酒、山珍等都是旅游特色产品,深受广大旅客欢迎。
  农业
  龙虎山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于农业。山谷间的垅田和沿河小平原,适宜水稻,稻米是本区的主粮。上清河每年春夏暴涨,从上游带下的林区泥沙形成大面积洲地。河洲是旱作物的优良适生地,盛产芝麻、花生、马铃薯、甘蔗、萝卜、西瓜、番薯及豆类;沙洲又是栗树生长的理想土壤,从上清簸箕湾至龙虎山鱼塘有大片栗林,板栗成为当地一大特产。
  历史上龙虎山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从三国开始的北方人口五次大批南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方大批人民因逃避战乱迁徙龙虎山区域定居,不仅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还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与当地人民共同开荒种地,改进生产工具。三国东吴时,沿上清溪山区居住着山越人,吴国多次派兵攻打山越,迫使山越人出山定居。当时的农业生产采用二牛一犁的耦耕方法(《三国志·吴主传》),山越人出山定居后,一部分人编人屯田区从事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在“屯田制”的作用下,使原未开发的土地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垦。
  尤其是北宋末年,大批北方人口南迁,“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其中一部分人定居龙虎山区域,与当地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他们开山为田,称为“梯田”。水田的面积增加,种植水稻。并由原来的一季改为两季。北方迁来的农民还推广旱田种植技术,大麦、小麦、粟、荞麦、棉花等作物也在该区域内得到发展,同时,茶叶与甘蔗的栽培技术也传播开来;明朝中后期,蕃薯的种植也在这一区域推广。
  历史上五次大的人口迁徙有力地推进了龙虎山区域农业的发展,农耕面积的增多,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推广、天文历法的应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这一区域的农业发展。
  当时的粮食产量不高,即使在丰年,一亩田也不过是能收4担谷,而在山高水冷、日照短的山区,每亩产量要低于4担。加上当时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自唐至民国时期,有记载的水灾就有上百次,仅民国壬戌年(1922),上清圣井的山洪暴发,夹带大量沙石,便使得圣井至沙湾上百亩农田被沙石掩埋。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包产到户,农业的管理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持续采取鼓励、支持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发放种粮补助、取消农业税、完善承包责任制等,加以良种及抛秧技术的推广,除草剂、整耕机、收割机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因而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05年粮食增产4%以上,农业总产值实现11838万元,比2004年增长9.6%,农民人均年收入达3530元,比2004年增长8.2010。
  由于龙虎山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因此,龙虎山的农业主要是抓特色农业和旅游农业。在特色农业方面,以景区天师板栗工程、上清溪两岸的翠竹工程、优质稻工程以及九曲洲的农业观光园等工程为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加入了为旅游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改变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商业
  上清河水运的方便,使得商埠码头增多,贩客往来,商贾云集。鱼塘、上清、冷水的码头,商船拥挤,大批的山货、地方特产装载上船,如香菇、笋干、药材、草纸、竹纸、陶器等由上清河运往余江、余干、进入鄱阳。上清的竹木行是竹木的集散地,从山里水运出来的杉木、毛竹停泊在河面,“漫河盖港,不见水面”(地方流传语),从余江、余干、鄱阳来的竹木商人与行主洽谈业务,雇请排工放筏,大批的竹木,向建材缺乏的余江、余干、鄱阳源源不断地输送。
  水上交通的便利,为擅于经商的徽州人、樟树人提供了发展空间。上清在明清时,有不少徽州商人来此经商,从事布匹、南北水果等的生意。他们通过经商发财,在上清街上买地建房,定居下来。来自樟树的药材商人则发挥他们的医学专长,开药店,往返山区收购药材。仅上清街樟树人经营的药店就有“天寿堂”、“天源堂”、“惠民药铺”等。天源堂还营建了“栈房”,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使天源堂成为这一区域的药材集散地。
  由于从上清进耳口、冷水,人火烧关进福建是古代的重要商道,大批靠肩挑的商贩到福建买盐、龙眼、荔枝、冰糖等商品,在路上要往返半月或二十天,因此,上清、耳口、冷水的商道边又开设了众多饭店,为肩挑的小贩提供食宿和存放货物。“客贩往来,昼夜不脱”(地方流传语),商道的开通从明朝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为旅店的发展带来了商机。
  鱼塘、上清又是通往金溪的驿道,明代“递铺”的设立,不仅为传递公文的铺兵、差人提供了食宿,还为招待往来商贩提供了店铺。至今,金(溪)贵(溪)交界处还保留着“淳长铺”的原址。
  为了使商人有议事的地点,上清在明代至解放前还设立了“徽州会馆”、“福建会馆”和“南昌会馆”。
  此外,围绕生产生活的商业也纷纷兴起,如锻铁、铸锅、染织和米行、屠行、油行、果子行、杂货行等也分布在鱼塘、上清、耳口和冷水。
  改革开放以后,龙虎山的商贸活动主要围绕旅游展开,各主要景点景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出售,丰富多彩。特别是上清溪中一些妇女、老人划着小竹筏,游弋在上清河中向游客兜售粽子、板栗、茶叶蛋、玉米棒等小食品独具特色,是其他旅游景区所罕有的。
  在上清镇古街,两边店铺琳琅满目,狭窄的街面上人流熙攘,各种生活、生产用品、日用杂品应有尽有,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风味小吃、文物古董、轻巧竹器,为游客平添了情趣。各种服务性行业的兴起满足了游客“吃住游乐行购”的需要,促进了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仅2005年的第三产业收入就达11060万元,比2004年增长21.8%。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