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龙虎山地区的其他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61
颗粒名称: 附:龙虎山地区的其他宗教
分类号: B956.2
页数: 3
页码: 231-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龙虎山地区,自古至今均为四教并存之地。该地除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外,还先后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传入。
关键词: 龙虎山镇 宗教

内容

龙虎山地区,自古至今均为四教并存之地。该地除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外,还先后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传入。
  佛教
  约在1700年前传入,至2004年底,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共有佛教寺庙2所,信徒多人。
  佛教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早晚功课、功德课、朝山进香等3种。其主要活动场所,在龙虎山风景旅游区所辖的马祖岩上有旧时名气较大的寺庙马祖寺。该寺所处之地,原归余江县所辖。《余江县志》(1993年版)载:“马祖寺在今洪湖乡境内。唐初有行脚僧人云游过此,见形似骏马,气势雄伟,遂四方托钵化缘,建寺山间,称马祖寺。另有传说因唐代高僧马祖禅师游方驻此,因此得名。”马祖寺位于龙虎山仙水岩西北3公里处马祖岩的一座岩洞内,曾建有大雄宝殿。据传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较早的寺院之一。因唐代高僧马祖道一禅师曾在此传授禅经,该寺故名马祖寺;所处之岩原称立马岩,亦更名为马祖岩。该岩现已从余江县洪湖乡划出,经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开发,有一处景观叫“岱宗讲堂”,相传马祖道一禅师也曾在此讲授禅经。当时全国众多名山寺院的方丈云集于此,学成归去担纲主持。据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之前,曾在此聆听经法。岱宗讲堂,既让讲佛学,也允讲儒学。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讲堂上方悬挂“中和”匾额,沿袭白鹿书院教规,培养了大批门徒。宋代儒家心学大师陆九渊,曾临堂宣讲“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观点。自古以来,马祖岩集佛、儒于一体,可谓江南佛儒文化的一个中心点。
  龙虎山又一佛教名寺,是地处206国道线上,距鹰潭市区16公里的金龙禅寺。该寺所处之地是余江县洪湖乡境内的金龙峰。而该地与龙虎山仙水岩近在咫尺,故现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该寺始建何时,无考。民间传说,可追溯到汉代甚至更早。据说汉代有个罗衣秀才,名叫廖威,人称其为地龙王。此人一生贫困潦倒,曾到金禅寺游玩。见寺庙破败不堪,说:“你是个烂烂庙,我是块烂烂料,若是我有出头之日,一定重修你这烂烂庙”。事后虽未见其修庙记载,但宋仁宗时,舒村老祖宗从仙岩罗坪迁至碣石峰旁居住,将此庙修缮一新。从此,该庙兴旺发达。土地革命时期,该庙被国民党军队焚烧。1992年,经余江县人民政府批准重建,现寺内有常住僧侣3人,长驻居士3人。寺庙内塑有释加牟尼、南海观音、十八罗汉等佛像31尊。寺内管理制度健全,服务设施配套完备。
  龙虎山仙人城中有仙姑庵。宋代,仙人城成了佛道潜修宝地。宋熙宁年间有宝月禅师自浦城来仙岩建岩上寺,传灯授徒。随后,尼姑来仙岩洞穴之中修建庵堂,供奉观音、地藏王等菩萨。元时,仙岩寺庵曾有修缮。鼎盛时期,仙人城有尼姑18人,道士20人,和尚24人,他(她)们在这块小天地中和睦相处,各得其乐,潜修理想正果。明代第48代天师张彦頨于嘉靖年间奉敕修建‘兜率宫’。结合当时正一道的情形与仙人城的实际情况,就在老子神像左右增祀张道陵、葛仙翁、许真君和浮屠这四大真君的神像。浮屠代表着佛教,体现仙人城的佛道友情。民国期间,兜率宫在破除封建迷信的风浪中宫毁人去。1998年重建的兜率宫竣工,千年古宫得以再现往日风姿,但神像中不再有浮屠。仙岩之中的仙姑庵也不再是佛教的活动场所,虽有几个“尼姑”待在岩洞中,那只是作为仙人城的一个旅游点,让游人知晓此处昔日曾是个“仙姑庵”而已。
  天主教
  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法国人白(音译)神父传入县域。其活动场所称天主教教堂,简称天主堂或教堂。天主教的教务活动,安排在每年的四大节日(耶稣复活节、圣母升天节、圣神降临节、圣诞节)举行,届时各地教徒齐聚教堂诵经、祈祷、唱“赞美诗”、领圣体。平时做礼拜,远处教徒在自己或教友的家中进行,近处教徒则集中在教堂进行。龙虎山地区的主要教堂是上清天主堂,也是鹰潭市影响较大的天主堂。
  上清天主堂,旧称圣母无原罪堂。由荷兰神父在原葛仙庙处买地25亩,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后来贵溪县余家乡罗湾人侯老祥率贵南四十一都农民起义,提出“不杀旁人杀洋人”口号,烧毁天主堂,并直捣县衙(见1996年版《贵溪县志》)。宣统三年( 1911),意大利神父徐厉斯主持重建,历时三年竣工。挖地至五六米深处,露出沙层,上清溪水渗入,遂投入松木作“地脚梁”。整个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形成为中西合璧式建筑群。主要建筑物有主堂(约480平方米)、神父楼(270平方米)、男学堂(394平方米)、女学堂(360平方米),加上附属房屋,建筑面积达3300平方米。主体工程依据徐万斯神父提供的图纸构建。正面尖顶,上竖十字架(麻石凿成),架下附有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雕像。雕像两边的对联为“德冠群英作古今恩保,位超众圣为天地母皇。”尖顶两侧为城堡式结构,正门墙体砖石砌成,石雕为树叶图案。教堂内青石柱顶为开花状,上接木柱,椭圆拱顶。四壁2米高处绘有耶稣受难图14幅。窗户上尖下方,呈炮弹形,上嵌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玻璃。教学前厅挂一油画,题为“为我祈祷”,画面为圣母、玛丽和耶稣、小天使等,画像高约3米,以蓝天白云为衬,形态逼真。诵经台高1,4米,面积60平方米,为神父念诵经文教徒入教受礼之处。教堂东连神父楼,为神父往来传道经文、收纳教徒之处,也是起居、接待场所,俗称“官厅”。东西两头分别为男堂和女堂,砖木结构,男堂是男性管理人员和男教徒起居生活场所;女堂为女性管理人员及女教徒起居生活场所。学堂以《圣经》为主要教材,读书不花钱,穷人家孩子吃饭也不要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共有男女教师4人,学生150余人。教堂曾收女弃婴7名,全部养活成人。教堂有水田200余亩,教堂东侧的“圣山”(王家山,离教堂20米处),作为安葬历代神父教友的墓地。教堂的坐堂神父是马利华(美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遣送回国。教堂遂由中国神父韩志群主持。1955年成立了天主教爱国会,主要成员有韩志群、黄淑珍、夏本南、余国明、黄益年、朱宏兴、黄华新等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教堂被作为上清区工委驻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字架被枪击落,耶稣像被摧毁,神像两边的长联被用水泥抹平,改为“上清俱乐部”。堂内拱顶被拆,油画也被扯碎。教堂房产于2000年7月已部分落实,进行修缮,2005年信徒350余人,负责人为余长生、黄淑珍。
  基督教
  解放前贵溪县境内设有1个主教堂(雄石),12个支教堂,今龙虎山旅游风景区的上清、鱼塘二地,均设有支教堂(上清镇关门口原教堂堂屋门楼尚存“耶稣堂”字样)。支教堂结构简单,亦无住堂牧师,传教活动由主教堂指派牧师进行。基督教的主要活动,是过礼拜,即按国际基督教的传统,在礼拜日(又称安息日)由牧师摇铃集众,教徒闻声鱼贯而入圣殿就坐。先由教师或牧师带领教徒祈祷,接着唱“赞美诗”,再开始讲道。讲道内容以圣经《新约全书》为主,必要时引用《旧约全书》的部分章节来印证。讲道完毕又唱诗、祈祷,齐声喊“阿门”结束礼拜,全过程约2个小时。每月的第1个礼拜日称“圣餐礼拜”,受过洗礼的教徒可领到圣餐1份。参加礼拜的教徒,都有捐献义务,少则1枚铜板,多则几个银元。鸦片战争前,因受儒家思想冲击,佛道二教排斥,官府限制,基督教徒甚少。民国31年( 1942),日军入侵贵溪,神职人员出走,教堂被毁,教务活动基本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外籍牧师回国,1957年反右派运动开展后,教堂无人管事,教会自动解散,基督教活动完全停止。1979年以来,教会活动逐渐恢复。1980年5月以后,部分老教徒集中在教友家中做礼拜。1984年7月后,宗教房产政策逐步落实,教徒回到教堂做礼拜。此后,教徒逐步增多,在农村相继组建若干基督教活动点。至2004年,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内共建有泉源、长庆、渐浦、历山、蔡坊、鱼塘舒家、西源陆家、龚店老陈家、豪岭陈家等9个基督教活动点。经常有教徒到点上活动,主要活动是做礼拜,并义务开展捐献“希望工程”、支援灾民度难,给孤寡老人送钱送物等献爱心活动。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