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宗教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宗教活动
分类号: B929.2
页数: 5
页码: 203-2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正一天师道宗教活动包括历代重要科仪法事、青词绿章、道教服饰、科仪音乐等情况。
关键词: 正一天师道 宗教活动 传播研究

内容

正一天师道以符、箓、醮见长,故世人称之为“符箓派”。其宗教活动主要以消灾祛祸,治病除瘟,祈祷平安,济度亡灵等为职事,符箓道派盛行于民间,活跃于朝野。
  正一天师道科仪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阳事和阴事两大类。根据斋主的要求,又有不同的规格和规模。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称为“国醮”。
  [阳醮]折名有请水、安监斋、传递、发奏、启师、扬幡、挂榜、安监门、安监坛、分灯、净坛开光、迎銮接驾、开启、投词、宿启、参社散榜、拜斗、告歇、早朝、午朝、礼拜玉皇、三元法忏、临晚普度、拜表、诵经、解坛、收榜、放河灯、饯舟小济、圆满送圣等。
  [阴醮]折名有请水、灵宝济炼、安监斋、安龙奠士、传递、发奏、启师、扬幡、挂榜、分灯、净坛、迎銮接驾、开启投词、宿启、参社(以上十五折与阳醮方法相同,但内容不同),灵宝济炼,召亡、诵经、关灯、破狱、告歇、三朝、转度人、拜九幽忏、引亡朝参、讲经说法、完礼经赞、普度施食、告歇安奉、启请上对、拜表、诵经、解坛谢师、祭夫、荐先、结帖、化财、小济叹孤、圆满送圣、天神返驾等等。
  历代重要科仪法事
  唐代玄宗召见15代天师张高,命其在京师置坛传箓。肃宗也曾命张高建醮于山中。咸通中(860-873)懿宗命20代天师张谌建金箓大醮。
  五代时,23代天师张季文因“受经箓者可免兵灾,乞求者甚众,乃铸铁环卷数万继之。宋初铁卷箓尤盛”。
  宋代,大中祥符八年(1015),吏部尚书王钦若奏立授箓院。仁宗至和二年(1055)召26代天师张嗣宗赴阙祈祷。28代天师张敦复于神宗熙宁年间建醮于内殿。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灘州盐池水溢,召30代天师张继先书铁符投之,盐课复常。大观元年(1107)“岁大旱,命祷之,雨三日”。33代天师张景渊亦于乾道中(1165-1173)建醮于内廷。
  元代,世祖曾召36代天师张宗演建醮内廷,又醮长春观。成宗登基时,召37代天师张与棣建醮于长春观,凡七昼夜,南北道士有千余人参加。大德五年复召38代天师张与材建醮延春阁7昼夜,成宗亲临。元英宗泰定二年,建黄箓大醮于长春观,国子司业虞文靖公有记。元末,吴王朱元璋召见42代天师张正常于南京。丙午(1366)“求符者日以千计,侍史不能给,乃书巨符投朝天宫井中,人竞汲之,见土弗已。”洪武二年(1369)建醮京都,“通诚于天帝,礼成,赐金帛宴享恩赉”。洪武十六年(1383)召43代天师张宇初建玉箓大醮于紫金山。成祖永乐六年(1408)建玉箓大斋五坛于朝天宫,为徐皇后超度,这次大斋长达百日,是历史上为时最长的一次斋醮法会。由张宇初所主持。永乐十一年( 1413)钦命遣使诣龙虎山,就大上清宫建金箓大醮7日,赐建“放生池”,立石制禁,不许网钓。永乐十五年( 1419)命44代天师张宇清建醮于闽之灵济宫,赐楮币万缗,白金百镒。又命率南北道士1800人建玉箓大醮,又次年分献星辰坛,建保安醮七日。洪熙元年(1425),仁宗即位,命建荐扬大醮,天师宇清及从行弟子各受厚赏,一时荣动朝野。景泰元年命46代天师张元吉,建保镇国祚醮(即金箓大醮),给牒一千度道士。四年又命分献风云雷雨坛,醮于朝天宫。六年,又命建金箓、黄箓两大醮于灵济宫,成化元年(1465)和五年,宪宗又先后命元吉建升真醮和金箓大醮于大德观朝天宫。弘治丙辰(1496)孝宗遣太监李瑾、李珍敕建保国裕民大醮于大上清宫,命守臣邓原并两司掌印官陪祀。嘉靖时,多次建醮,世宗朱厚璁自号“妙一帝君”,称48代天师张彦预为“师”而不名,命张彦頨分祀太和山,齐云山,武当山。据道书所载的不完全统计,明朝张天师共参与主持国醮84次,其中成祖朝15次,英宗朝20次,世宗朝10次。
  清代,康熙三十三年(1694)命54代天师张继宗进香五岳。乾隆四十一年重建“万法宗坛”,举行了大型醮仪。道光二十五年(1846),贵溪大旱,蝗虫飞天蔽日,县令请60代天师张培源建醮7日。《县志》赞云:“德著金绳,功追玉局。驱蝗虫而乡城争颂,息潮涌而寰海竞称。”
  民国时,63代天师张恩溥于1924年应湖北督军肖耀南之请,率领百余道众到武汉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斋醮,轰动武汉三镇。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张恩溥寄寓上海,曾会同上海道教界两次组织了7天7晚之禳醮,观者日以数万计。1945年8月,为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追祭忠魂,天师府举行了5天6晚的太平罗天大醮。张恩溥临坛亲祀《开启》、《上表》等法事。此外,每年财神生日,天师府都要主办演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教的宗教活动一度被视为封建迷信,中断了40余年之久。改革开放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正常的宗教活动得以恢复。1994年10月,天师府玉皇殿告竣,邀武当山,苏州玄妙观,台湾、香港,以及美国的道观道友在殿内举行了六天六晚的“玉皇大帝圣像开光迎神护国佑民”醮典。参加这次醮仪的有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国内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20个道教代表团近300人;还有参加龙虎山天师道国际学术研讨会的5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江西省人大副主任王国本、副省长周〓平,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陈莲笙等应邀观礼。
  1997年7月1日,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天师府举行了盛大的“庆回归,爱中华,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的太平斋醮。
  2000年8月30日,为迎接“中华炎黄圣火”传到鹰潭,天师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做了平安道场,祈祷圣火车队一路顺风。天师府内人山人海,省市领导亲临法会,天师府主持张金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同年12月31日元旦前夕,由鹰潭市海外联谊会主办,江西南昌卷烟厂承办、江西临川酒厂、贵溪化肥厂、贵溪铜冶炼厂协办的“世纪钟声”庆典法会在天师府举行。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厉志成,省宗教局局长陈卫民和鹰潭市领导萧茂普、缪兵等出席了庆典。这次庆典还邀请了海内外知名人士张果喜、于果及香港钟表业总会副主席范中强、台湾上林交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文辉、香港飞雁洞住持刘松飞等参加,可谓嘉宾云集。铸造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的重9999斤的古钟,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一刹那敲响,钟声响彻长空,场面热闹非凡,人人欢呼雀跃。
  2005年10月,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周年,天师府邀请海内外道教界人士及知名学者千余人,举办盛大的庆典活动,并举行“两岸三地护国佑民世界和平大法会”,鸣礼炮九响,放飞和平鸽900只,可谓盛况空前。
  青词绿章
  正一天师道在举行斋醮科仪时,要准备一份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于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体,称为“青词”,又称“青辞”、“绿章”。唐代李肇《翰林志》云:“凡太清官道观,荐告词文,皆用青藤纸书朱字,谓之青词”。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云:“用道家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纸、朱字,名为青词绿章,即青词,谓以绿纸为表章也”。
  青词多用骈体,对仗齐整,文辞华丽。南宋大诗人陆游就曾撰写青词,其所著《渭南文集》中载有青词6首。明代皇帝笃奉道教,朝臣争以青词邀宠。正一天师道的历代天师和高道,均为青词高手。惜乎世久年湮,大多失考。惟43代天师张宇初在《岘泉集》中保留下许多的青词绿章。今选录如下:
  孟醮青词 乾坤覆载,时倏届於诞辰,科范昭宣,斋并醮於素款。仰希灵赐,恭致谢言。伏念臣某嗣职年喻,抚躬夕惕。驱驰非讼,幸身众之复安,昭事宗祧,感继承之未遂。晨夕之怀忧甚切,省修之励已维新。藏醮祷於冲科,竭衷诚於宸鉴。伏愿皇猷鼎固,教脉珍符。曰寿曰康,介萱席春晖之永,宜家宜室,开兰闱昼日之长。是庆衍於仙基,至恩临於悃忱。年龄茂益,髫稚咸宁。
  本宫大殿庆成正醮谢恩青词 伏以易昭大壮,是宫室之由兴。道焕重离,喜殿廷之遂构。仰衣覆造,恭致谢忱,伏念臣某,嗣职有年,省躬无补。上承帝渥,幸锡赍之宠颁,周率众诚,赖施金之咸集。岁月之稽縻良久,斧斤之经始惟艰。获栋宇於落成,罄衷盟於醮悃。伏愿皇图天广,教范春晖。宜民宜人,介万姓寿康之祉,爰清爰静,安一山宁谧之基。及庆衍於宗传,至恩覃於鼎固。百灵拱卫,五福攸同。
  圆台酬醮斋意 帝命宠临,为储君而请福;微躬疾困,赖慈母以祈安。况官非诬横之干,有远涉风波之虑。省已宜於恐惧,希恩必以祈禳。神佑默扶,醮盟是践。伏愿天锡洪庥,星晖景纬。家庆日增於远大,仁寿同跻;邦基时协於隆平,睿谟克广。萱闱椿永,棠萼兰馨。
  道教服饰
  道士服饰的定型,由来已久。东汉张角率太平道徒起义时,皆头裹黄巾,故称为“黄巾起义”。据《道藏三洞法服科戒文》载,太上老君授张道陵道法后,命云宫玉女,捧出九光宝耀莲冠,五色丹罗锦帔,云谷绛文仙褐,翔凤飞锦羽裙,七色宝云锦祸,瑶华蕊珠文履,碧瑶之笏,七宝之函,流精华,佩琅英、绣挡龙、锦坐褥,琼凤香炉、交龙玉几、斑麟翠拂、明光如意共16种物件赐予张道陵,这是对早期天师服饰的最为详细的描述。
  南北朝时,刘宋陆修静始立道士衣服之号,身披黑巾霓裳霞袖、冠戴二仪、衣披四象、道士的冠、披、褐才有了定制。现在道士的服饰基本上是由陆修静所作定制沿袭而来。共分为8种:
  (一)褂:分大、中、小褂。大褂袖宽1尺4寸,袖长随身,右腋有两飘带,寓意为“飘飘欲仙”。
  (二)袍:又称“得(朵)罗”,袖宽1尺8寸以上,多用蓝色或青色,以象征天色、象征东方,有生气。
  (三)戒衣:黄色、袖宽2尺4寸。弟子受戒时须穿黄色戒衣。
  (四)班衣:表朴不绣花,寓意俭朴。道士做一般功课时着此衣。
  (五)法衣:举行斋醮大典时“三大师”穿的法服。法衣上绣有各种图型,以显示不同的职司。法衣中以紫色为最高品位。
  (六)冠:道士所戴有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受戒道士戴五岳冠、高功法师戴莲花冠或五老冠。拜斗时,戴星冠,一般道士做道场时戴黄冠。
  (七)巾:道士须冠巾。巾有9种,俗称“道有九巾,僧有八帽”。九巾分别是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逍遥巾。从20世纪80年代天师府恢复宗教活动以来,天师府道士一般都冠以九梁巾。
  (八)鞋袜:道士系高筒白布袜、青布圆口鞋、亦穿双脸鞋或十方鞋,山居多穿耳麻鞋、裤管须装入袜筒之内,以示整洁精神。
  道士冠巾服饰,正一派和全真派严格区分,正一道士多以青袍、九梁巾居多,而蓄须则较全真派的少。
  科仪音乐
  沿革:科仪音乐又称“斋醮科仪音乐”,是龙虎山天师道斋醮科仪活动中不可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界一般称之为“龙虎山天师道音乐”。
  祖天师张道陵创立道教,因对道教诵经表演艺术的重视,从而传承与借鉴了殷周时期“巫祝”的表演与悠扬婉转的祝辞韵律,并溶入到道教诵经的表演中(包括舞蹈与音乐)。后经寇谦之,陆修静等人先后对道教的整顿、改革,道教的表演艺术在逐步演变、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正一派与全真派的“斋醮科仪音乐”。以张氏后裔为代表的正一派龙虎山天师道也正是这一“斋醮科仪音乐”的传承者。
  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在自身的发展中,受到江西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又包容了佛教乐曲、儒释道兼容的乐曲、民间世俗的乐曲、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曲牌等内容,呈现出一个多元体的音乐体系。
  历来以张氏后裔为代表的龙虎山天师道被视为道教的正统,又因历代政要的重视与扶持,使得龙虎山天师道的地位更加显赫;因而,龙虎山天师道音乐对正一派各宫观道教音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属正一派的苏州、杭州、无锡、上海以及广州、台湾、福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宫观的道教音乐都程度不同的受到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影响。如龙虎山天师道娄近垣真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编辑整理的《清微黄箓仪》中记有龙虎山天师道的17首乐曲,其中“隔凡”(即“走中马”)“桂枝香”(即“前桂枝香”)“金字经”等乐曲,至今还在苏州玄妙观与无锡、上海等地宫观的斋醮科仪活动中沿用。同时,还曾一度影响过全真派音乐,现在崂山全真派运用于殿堂之上的“十方吊挂”一韵,就是西汉时期崂山太清宫创建人张廉夫由江西去崂山时带到太清宫的。不仅如此,龙虎山天师道音乐还直接影响过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尤其是戏曲,如赣剧、辰河戏等诸多剧种的高腔曲牌音乐中就有“洞仙歌”、“大圣乐”、“迎仙客”、“天师令”“哭皇天”等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曲牌。据20世纪70年代末音乐人胡克强的调查与考证,无锡的民间音乐家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就是由正一派的道曲改编而成。
  历经战乱,龙虎山的重要宫观上清官、天师府几经焚毁与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批老道士、高功经师被逐,还俗或羽化,天师道音乐频临灭绝。自国务院将天师府列为全国对外开放的21座重点宫观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天师道的活动得到全面恢复,尚健在的老道士、老经师相继请回天师府。1991年重新成立天师府道乐团,请来专家,委派道士外出学习、深入乡间采访散居老道士和民间艺人;1993年与武汉音乐学院联合抢救、搜集整理、出版了《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谱集,并从中遴选出部分经韵与经曲编录出《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磁带与光盘,2000年又编录出《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之二》、《正一道早晚课经》等。天师道乐团由成立时的5人,到2005年已发展成乐师30人,经师20人的大型道乐团;自1995年以来,道乐团先后应邀在大陆各省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访问演出,获得国内外道教界的好评,称天师府道乐团是一支实力雄厚的道乐团。
  构成:天师道音乐由经韵音乐与曲牌音乐两大部分组成。
  经韵音乐是斋醮活动中经师吟唱的部分,称经韵曲,也可称其为曲牌。它是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的主体,数量多,涉及面广,有领唱、独唱、齐唱、吟唱等表现形式,贯穿整个斋醮科仪活动。根据1993年版《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一书介绍,它由课诵及通用经韵,请水安龙奠土科、发奏科、请圣科、拜斗科、三官忏科、社司经忏科、玉皇忏科、三朝科、慈航经忏科、酌饯科、灵宝济炼度弧科、召亡科、度幽科等14个科目92首经韵曲组成。因斋醮有阳醮与阴醮之分,故前11科多为阳醮科仪所用,又称“阳腔”,因对象是神,多用于殿堂之内;后3科多为阴醮科仪所用,又称“阴腔”,其对象是鬼,多用于殿堂之外。
  曲牌音乐是斋醮科仪活动中的伴奏部分,由“文场”与“武场”组成。文场配有笛子、箫、二胡、琵琶、三弦、笙、唢呐、中阮、扬琴等乐器,其演奏曲牌已整理人册的有14支(见《中国龙虎山天师道音乐》)。武场配有大鼓、小鼓、锣、大钹、小钹、小锣、云锣、碰铃、磬、铛、梨板、大小木鱼、五音木鱼、侧鼓等打击乐器,多用于斋醮活动前开场,又称闹台锣鼓(与赣剧的开场锣鼓基本相似);再是用在经韵曲中的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或用于文场曲牌演奏中的击节,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或在文场曲牌演奏的同时伴以打击乐。
  特点:(1)乐曲应用灵活多变。一首经韵曲,一支曲牌可灵活在多种斋醮科仪活动中穿插运用,视科仪内容的不同可作“一曲多用”。(2)即道即艺,亦神亦俗。道乐的使用与表现呈外向型的表达方式,有较强的娱他性。表达方式分为人世间芸芸众生与幽冥界神妖鬼魔。一方面选用信众与百姓熟悉、易于接受的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如吸纳的戏曲与民间艺术表现方式等),达到传道演法渲染祥和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让信众与百姓在经师的吟唱表演中感受到道乐有几分神秘飘渺,出尘超俗或威厉恐怖的气氛。(3)儒释道兼容。第4代天师在改造天师道时曾倡导吸取佛教音乐理论充实道教,后又加之宋、元时期流行儒、释、道三教思想融合的时代思潮;因此,龙虎山道教音乐也或多或少包涵了儒、释二教的内容。如经韵曲《叹孤三杯酒》中就有“堪叹孔宣王……堪叹释迦尊……堪叹李老君……”这样一些歌颂儒、释、道三教祖的内容,佛教经典“慈航赞”、“弥陀赞”、“普陀赞”就完整的运用在龙虎山天师道的音乐中。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