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正一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5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正一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
页码: 2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正一观是中国道教鼻祖张道陵在1900多年前炼丹的地方,也是正一天师道祖庭的象征。位于龙虎山镇龙虎山村,原名祖天师庙,后更名为正一观。历史上多次被修建和重建,包括南唐、宋、明、清等时期。在20世纪后期重新修建,现在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道观,供奉祖天师张道陵及其他天师和神像。正一观占地广阔,建筑规模宏大,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
关键词: 正一观 张道陵 龙虎山

内容

正一观是中国道教鼻祖张道陵在1900多年前结炉炼丹处,是正一天师道祖庭的象征。座落在龙虎山镇龙虎山村,原名祖天师庙,在龙虎山祖天师张道陵炼丹处,南距天师府6公里。第4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居山中,建祠祀祖天师于此。南唐保大八年( 943),敕建天师庙,翰林学士陈乔撰《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但早在唐天宝年间(742-755),道士吴筠就曾有“道士身披鱼鬣衣,白日忽向青天飞。龙虎山头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的诗句,证明在唐时即已建庙。
  宋元桔元年(1086),第28代天师张敦复重建,贾善翔有记。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30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建,赐改额曰“演法观”。宋咸淳七年( 1271),第36代天师张宗演又新建殿宇,周方撰记。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敕改额曰“正一观”。明万历七年(1579),遣太监杨辉督修,万历三十九年,第50代天师张国祥复修,一如旧制,正殿5间,中祀祖天师及王长、赵升二真人,俱浴金铜像,左右两庑各3间,正门3间,殿后玉皇殿5间,丹房6间,庖渭皆具。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复修,礼部尚书施风来有记。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又拨帑重修,改玉皇殿为楼。雍正九年(1731)遣官重修,复命署理大真人张昭麟协同办理,历经数月而成,新的建制为:正殿5间,重檐丹楹,彤壁琉璃瓦,东西周庑各10间,环以朱栏。元坛殿3间在东庑中,从祀殿3间在西庑中,仪门3间。朱扉金铺铜沓冒,阶下钟鼓2楼。凡殿、楼、门、庑、梁、栋俱饰彩绘。正门为阙者三,中额曰“正一观”,阙门皆朱漆铜沓冒,门外幡杆二、正殿后楼房5间,自阙门至楼前甬道、阶级皆砌以巨石。丹房3间在大殿西,丹房后楼房3间,左右披厢各一,备庖湢。红门一座,在正殿后东北隅,门外,即炼丹岩、濯鼎池诸古迹。并令选募道流,永奉香火,赐田130余亩,加观中原有田地计300亩,凡属道观田地财产,天师族属家人皆不得到观侵损,此乃明令所禁。清嘉庆二十年(1815)第59代天师张钰又借帑银修复,建制如旧。规定“地属贵溪县三十都又一鄙,正一观户下完粮与上清宫一体,永免差徭。”
  1949年前后,正一观不慎被焚,仅剩残垣。2000年策划重建,翌年竣工,其建制为:正门,坐东朝西,三面环山,门对上清河,为仿古歇山式建筑。过仪门,有影壁,原“七星池”改为“放生池”。进入大院,巨石梵地,有护栏,两边为厢房,钟鼓楼南北而居。正中为祖师殿,高15米,面积876平方米,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殿内供奉着祖天师张道陵及其弟子王长、赵升神像。
  祖师殿前有南北两个配殿,南为从祀殿,为正一观配祀历代天师和高道之所,今塑有24代张正随、42代张正常天师神像,北为元坛殿,传为第4代天师张盛由汉中迂回龙虎山时的传箓坛,故塑有张盛天师神像。
  祖师殿后为第二进院落,周围廊房相连。正殿为玉皇楼,建筑形式和规模与祖师殿大致相同。楼下祀玉皇大帝及金童玉女神像。楼上祀西王母神像。玉皇楼北侧为“丹房”,其中供奉太上老君及其弟子尹喜、徐甲的神像,侧房内还有炼丹炉灶模型。
  整个正一观占地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重檐丹楹,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2005年9月,经江西省民族宗教局批准,正一观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张金涛。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道陵
相关人物
张盛
相关人物
陈乔
相关人物
吴筠
相关人物
张敦复
相关人物
贾善翔
相关人物
张继先
相关人物
宋咸淳
相关人物
张宗演
相关人物
杨辉
相关人物
张国祥
相关人物
王长
相关人物
赵升二
相关人物
张昭麟
相关人物
朱栏元
相关人物
张钰
相关人物
高道之
相关人物
张正随
相关人物
尹喜
相关人物
徐甲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
龙虎山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