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嗣汉天师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嗣汉天师府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191-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嗣汉天师府沿革、历代修葺、嗣汉天师府目前的格局与规模、天师府管理包括古代天师府管理机构、民国时期天师府管理机构、当代天师府管理机构。
关键词: 嗣汉 天师府 龙虎山

内容

沿革
  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系宋徽宗赐30代天师张继先所建的私宅,原建于上清镇关门口(约位于现天师府东侧100米处,旧址已不可考)。
  元朝至元年间,世祖忽必烈封35代天师张可大和36代天师张宗演为“真君”,圣旨中正式称“嗣汉天师”,故天师府遂称“嗣汉天师府”。至延桔六年( 1319)第39代天师张嗣成袭爵时,迁建天师府于上清镇“长庆里”静应观西(即今之长庆坊),后又建观东,即今址。
  明洪武初(1368)改封42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大真人”,嗣汉天师府遂改称“正一大真人府”。民国16年( 1927)蒋介石派人修缮天师府,又恢复原名“嗣汉天师府”,一直沿用至今。
  历代修葺
  明洪武元年( 1368),太祖赐42代大真人张正常白金十五镒(约合360两)新其第。100年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赐御书“大真人府”额,二十一年又御旨重建天师府。嘉靖五年(1526)明世宗遣中官吴猷同江西抚按根据天师府的建制又进行扩建,当时的建制为:大堂教厅5间,东西廊房各6间,仪门3间,左右耳房各2间。头门6间,后堂5间,左右耳房两间,穿堂3间、东西厢房各6间。
  私第则正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门屋1座。后堂5间,东西厢房各5间,后堂小房6间,敕书阁5间。私第之东为家庙,有堂屋5间,东西庑房各5间,正门3间,后殿5间,东西庑房各3间。后书院3间,东西厢房各3间。后小屋9间。私第之西为“万法宗坛”,正殿5间、东西庑各3间。坛后“真武庙”5间,东西庑各3间,殿后小屋9间。以上庙坛内祀御赐三清、四御、南北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铜像,共138尊。
  元坛殿在二门东、正殿3间、东西庑各2间;法箓局、提举署在二门西、前厅3间后厅3间,东西厢房各3间。牌坊两座在府前,左榜“道尊”,右榜“德贵”。碑亭1座在府门西。
  以上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基本格局。
  清康熙十三年(1674),时“三藩之乱”,上清罹兵火,天师府大堂、穿堂、赞教厅、东西厢房、耳房俱毁,惟存后堂5间。大门、仪门毁后重葺,朴陋不称。私第则后堂,敕书阁及后堂之东西厢,与私第东之家庙、后殿、书院亦毁。万法宗坛毁后重建,而真武殿东西庑俱不存。玄坛殿虽存而圯两庑,仅存的牌坊碑亭亦废。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57代天师张存义,对天师府又全面进行修建,规模焕然一新。又于真武殿址建绣像宝阁,供奉御赐宫绣老君像,其余建制如旧。元坛殿毁两庑并复之。59代天师张钰在嘉庆十三年(1808)修建“敕书阁”。十九年,又借帑银2万两新修天师府、复立木坊2座,左榜曰“体德尊猷”,右榜曰“翊运宣化”、咸丰七年(1857)遭受兵灾,仅余二门东元坛殿3间,东西庑各3间,真武殿后小屋3间。万法宗坛5间,西庑3间,东庑3间,亦毁后复之。
  61代天师张仁最在同治四年(1865),重建二门3间,敕书阁东“味腴书屋”上下两栋,共9间,分前后二进,后为正屋有楼,中有天井两厢,古门上有隶书对联曰:“泮芹蔓衍芹期采,丹桂花开桂可攀”,后门额书“秀接衡阳”;灵芝园、纳凉居各1所,又于同治六年(1867)建头门1座,东西2间,大堂3间。堂后东西鼓楼各1座,宅门1座,东仓房10间,西门房3间,东西耳房各8间,保安楼西廊房5间,小屋3间,东耳房10间。同治十二年重建保安楼上下2栋共10间。光绪七年(1881)重建三省堂5间,即今之天师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天师府头门、二门、大堂、私第、门屋、三省堂、后堂、元坛殿、书院、万法宗坛、法箓局、提举署等建筑基本存在,但均破烂不堪。
  从1949年至1982年的30余年中,天师府先后被上饶专区师资进修学校(1978年改为上清师范、1982年又为贵溪第三中学)和江西冶金公司地质勘探第十一队占用并就地新建了教学楼、宿舍、厂房等。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并列为全国21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贵溪县成立了“天师府修复领导小组”,以天师府二门外筑墙为界,门外为学校区,门内为宫观区,并从1983年起由国务院逐年拨款,江西省政府也配合拨款进行修复。1985年起修复小组即着手在天师府原建制的基础上,有的拆迁,有的改建,有的新建。
  1992年夏,天师府头门修复竣工。1994年10月,新建的玉皇殿竣工并举行了玉皇大帝圣像开光醮典。1996年,天师府二门拆除重建,同年竣工,为“歇山式”仿木结构,保持了明朝的建筑风格。2000年11月,重建的玄坛殿、法箓局同时竣工。2002年10月,重建敕书阁与重塑六十甲子神像同时竣工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光醮仪。在此期间,对原有的天师殿、天师居室等也进行了修缮加固和防蚁防火处理。至此,天师府以中轴线为基准的全面修复工程基本完成。
  嗣汉天师府目前的格局与规模
  位于上清古镇中部,南北向,门临上清河,隔岸桂洲村即明首辅大学士夏言故里。背靠华山,公路龚资线(龚店一资溪)在府后墙外经过。东距大上清宫1公里,距上清火车站3公里,西侧为留侯家庙与朱老爷(丹溪)庙,距正一观6公里。天师府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呈八卦型结构,殿堂巍峨,气势壮观。
  [第一进院落]头门,钢筋水泥仿木结构,碧瓦红墙,丹楹朱扉,临街耸立,门前石麒麟一对护卫,红墙两边左书“道尊”,右书“德贵”。中门上悬“嗣汉天师府”直额,正中两柱有抱柱对联一幅,曰“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进门为宽敞的青石甬道,翠柏林立如列队警卫,甬道中有仪门,浑雄威武,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之感。仪门两侧,东边为钟亭,重9999斤的元代铜钟置于亭中,西侧为小竹林,置凉亭2座。二门前,东边为玄坛殿,正殿为财神殿,分祀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关帝圣君,配殿两间,分祀太乙救苦天尊、吕洞宾、黄大仙、梓潼帝君、葛玄、许逊。西边为法箓局,此处原系两个机构,是天师制作法箓的地方,提举署是提举办公的地方。2000年修复后,仍沿用法箓局的原名,以示尊重历史,殿内侧改祀9位女性神像,分别为斗姥元君、西王母、皇土后地祗、慈航道人(观音)、何仙姑、碧霞元君、九天玄女、魏华存夫人、妈祖。
  [第二进院落]天师府二门,为三间三门式结构,系清同治六年所建,原为木质。1995年改为钢筋水泥仿木建筑,雕梁画栋,造型美观。门两边有名画家彭友善教授所书对联“道教圣地龙盘虎踞千古胜,人间仙乡鬼斧神工十分奇。”门前两边墙上刻有松雪书《道德经》,书法工整,雕刻精细。门上方高悬“敕灵旨”竖匾1块。门前圆柱上有抱柱对联一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为当代道教大师、上海道协会长陈莲笙所书。此联历史悠久,言简意赅。原文究为何人所撰无从查考。另外六扇门扉上绘有隋、唐之际著名英雄秦琼、尉迟恭、单雄信、程咬金、罗成、杨林像。
  进入二门为天师府第二进院落。院内豫樟参天,绿草如茵,假山巨石,错落有致,古碑石刻琳琅满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院内的“玄教大宗师碑”(又称“仁靖真人碑”)。
  《玄教大宗师碑》是元代的遗物,系元代道士大书法家赵孟频所撰书,迄今已680余年,碑中详尽地记载了上卿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的家世以及从事道教活动和皇帝的敕赐等。字体潇洒流畅,秀丽端雅,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且对于元朝的文化研究,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仁靖真人碑旁,另有两碑。一为44代天师张宇清墓志铭,一为清嘉庆年间重修大上清宫碑记,都是1983年以后从上清镇村民中搜集到的文物真品。
  二进中苑为玉皇殿。殿前甬道中间为“灵泉井”,亦名“法水井”,据载系南宋高道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大师与35代天师张可大共同开凿的,现辟为“灵泉圣水”,有医病强身之功,不分冬夏,游人争相汲饮。井北为玉皇殿台阶,中饰双龙戏珠石雕盘龙,拾级而上即玉皇殿。
  “玉皇殿”为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占地600余平方米,是府内最高最大的宫殿。主殿供奉的玉皇大帝神像身高9.99米。金童玉女侍立左右。岳飞、朱彦、苟兴、庞乔、张骄、邓忠、温琼、殷郊、毕环、刘甫、陶荣、辛环等12天将陪祀两边。8条银龙盘柱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
  院东为绿化带。院中有10余株古樟树,树龄均在700年以上,其中有7株古樟呈北斗七星状排列。西侧为“宫保第”,考宫保第的来历,第50代天师张国祥于明万历年间诰封“太子少保”,宫保乃“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的统称,故宫保第应建于明末清初。宫保第为典型的徽派古民居风格,正门朝西而开,有石雕“宫保第”三个大字和一副对联“世爵久膺德绵汉代;元纲永握道阐名山”。宫保第旁为“广缘斋”,亦属徽派民居,现辟为道众食堂。
  [第三进院落]私第门屋,旧称私第门,也是前宫后府、前衙后宅的分界线,状极古朴,系清朝同治六年由61代天师张仁最修建。门首上书“相国仙府”4个大字。门边有对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天师殿,原名“三省堂”,原建于光绪七年(1881),共5间,门前立一照壁,绘自然风光图一幅,内饰鹤飞、鹿走、蜂舞、猴攀四种动物,取其谐音为厚(鹤)、禄(鹿)、封(蜂)、侯(猴)之意。三省堂原为天师生活起居之所,现改为天师殿,中祀祖天师张道陵像,王长、赵升立侍左右,右祀第30代天师张继先像,左祀第43代天师张宇初像。殿中央上悬明太祖洪武五年御赐第42代张正常大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匾,右悬宋徽宗崇宁四年赠第30代天师张继先“道行高洁”匾,左悬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御赐第57代张存义大真人“真灵福地”匾。殿东西厅房,现为文物陈列室。殿前檐及东西,三面皆以雕花透空木格子装饰,丹楹、朱扉、彤壁、红窗显得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天师殿后面与中厅以天沟搭接,又以砖墙石门分之,石门上书“道自清虚”4字。中厅楼上传为孤仙堂。楼下祀4代天师张盛神像。中厅与后厅以天井及东西厢房相连缀,厢房上置楼阁,东西相对,并与中厅、后厅形成天井。后厅是天师的生活食宿厅,共五间分东西两部分。厅堂中间,前面悬“教演宗传”匾额,为乾隆七年御书赠第56代天师张遇隆,后悬“道契崆峒”匾额,为民国3年(1914)袁世凯所题赠。整个天井,青石铺地,一尘不染,四壁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呈现出封建王府气派,现作道教历史资料陈列厅。经后厅而进,则直通“灵芝园”。园前新修有八卦门,门墙顶呈双龙戏珠型,门左右有“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对联,园内东西各建廊房四间,整齐相对。园中金桂银桂,奇葩异花,四季飘香。灵芝园北即敕书阁,乃藏经纳籍之所,毁于清咸丰年间,现已修复,且更巍峨、辉煌,与灵芝园南北相对,自成院落。
  私第东边,紧连私第,从南到北建有廊房十间,为道众住宿及办公之用,再东,南起大门,北到后门,长达300余米之宽敞地基,原为“天府家庙”、“天师书院”旧址,“文化大革命”中上清师范建成教工宿舍四栋计40套住房,现归天师府,作道众住宿之用。
  私第西边,紧贴私第,建有接待处3间,往北有库房10间,再北为天师府招待所,分两进。自成院落。后通百花园。
  “万法宗坛”是道教祖庭的重要标志,位于私第西边,坐北朝南,自成院落,前临大院,院门悬“万法宗坛”额,院门东西各有库房3间。院内置3殿,是张天师在私宅的祀神之所。北方正殿5间,钢筋水泥建筑。碧瓦朱楹,红墙丹牖。殿内原祀3清、四圣、南北斗、28宿、36天将等138尊神像,现祀三清、四御、三官、五老;正殿前分东西两配殿各3间,东祀护法神王灵官,西祀财神赵玄坛,俱碧瓦、朱楹。院中硪石甬道,盆花列陈,尤其千年罗汉松,青翠葱郁,雌雄两株并排侍立,红窗、彤扉笼罩院宇,进入院内,如置身仙境。“宗坛”后面,原为真武殿址,现为花草葱茏、古树浓荫的百花园(又名后花园)。园后接百花池(原名玄武池),池中碧水荷花,金鱼上下,倍感清幽。
  天师府管理
  古代天师府管理机构
  北魏泰常八年(423),立天师道场。宋元以后,始有封爵,或号“先生”,或封“公”,皆出一时之异数。明初,更天师号,给正一嗣教大真人印,掌天下道教事并世袭。其管理机构,据清,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爵秩》载:“旧志部授知印、都目、司务各一员;掌事四员;监纪二员;赞教二员。宣德间(1426 - 1436)加二员,知事四员,掌书一员。”天师府僚原分出家和在家两项:知印、都目、掌事、监纪等俱属在家;赞教、掌书、知事、法箓局提举俱为出家。大上清官设有提点,另外还有法师、高功等均属管理层的成员。
  赞教、掌书、知事、法箓局提举
  赞教、掌书二职设于明洪武元年。此两员必以上清官明习教典之法员为之而受命于天子。
  据零星史料考证,明、清两朝,先后担任赞教、掌书的人员大致有:
  洪武间,郑元羲、陈宗元任掌书。正统年间(1436-1449)敕上清宫道士高缙云,周应翰为赞教;官彦矩、席克中为掌书。成化间(1466前后)邓玉元、王绍通、段文锦为赞教;林智茂、朱文吉为掌书。嘉靖五年傅德严、邵启南为赞教,余永寿、詹望奎为掌书。
  清朝担任赞教的有:徐远达,饶州府余干县人;李元佐,建昌府泸溪县人(今资溪);刘元斌,广信府贵溪县人;赵元治,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人;徐运诚,贵溪人;舒运本,安仁人;欧久榕,贵溪人;
  担任副理的有:涂元昌,抚州府金溪县人;周元定,建昌府南城县人;徐元善,广信府贵溪县人;王元良,广信府贵溪县人;唐元异,建昌府南城县人;鲍元亮,建昌府南城县人;傅元相,广信府贵溪县人;童运正,饶州府余干县人;徐运亨,广信府贵溪县人;毕运泰,广信府贵溪县人;黄运登,建昌府南城县人;黄运隆,广信府贵溪县人;李运通,广信府贵溪县人;吴运茂,建昌府南城县人;龚运得,建昌府南城县人;赵文谟,饶州府余干县人;邓久丰,广信府贵溪县人;杨运熙,广信府贵溪县儿;倪久亮,金溪县人;毛保光,贵溪县人;
  担任知事的有:胡久锡,贵溪县人;徐元机,贵溪县人;汪运福,贵溪县人;程久懋,休宁县人;鲁久章,贵溪县人:刘九蕃,南城县人;吴久畴,南城县人;万长庆,南昌人;饶长铭,贵溪县人;刘运芙,贵溪县人。
  知事、法箓局提举俱由出家道士担任。清乾隆元年(1736),皇帝下令“清厘天下僧道,惟龙虎山上清宫法官道士不另颁度牒、部照,听真人、提点给于印照”,亦异数也。(见清·娄近垣《龙虎山志》)。法箓局提举本是额设之外的职务,以上清宫法员充补。因相沿较久,遂成惯例。由于年代久远,知事一职的人员无从查考,仅知明、清两朝担任过法箓局提举的人员有王绍通、周应瑜(成化年间)、周济世(神宗朝);清代则有戴资琮、饶资根、江元鸿等。
  知印、都目、掌事、监纪
  知印掌大真人印信之封开;都目掌大真人府地亩租税钱粮之出入;掌事掌赍捧表呈及一切差委之事。这三项均由在家之人充补。
  监纪之设,相传为52代天师张应京于明末崇祯年间募兵捍卫乡井时才设的,并非“法职”,后来沿用并误为法官之首职,可统辖赞教、知事。
  上述职级虽由大真人、提点指定,但须报礼部“部授”。
  上清宫提点
  上清宫法员旧志无考。其职称之设,散见于诸书。只知在宋朝时,有留用光、薛应常为“管辖”;洪微叟为“都监”。另外,还有“道正”、“监宫”、“知宫”、“知观”等职。元朝有称“住持”;张闻诗、李宗老便担任过“住持”。明万历以后,上清宫设提点一员、提举一员、副官二员、上座二员、监斋一员、直岁一员、掌籍一员、书记一员、知事六员、知书一员、知库一员。到清朝时,已无“上座”、“监斋”、“直岁”、“掌籍”、“书记”、“知书”、“知库”诸职。而“副官”则称“二副理”。
  考清乾隆十五年版《贵溪县志》有赵松雪(赵孟頫)曾谪为上清官提举。年代不详。
  雍正九年(1731)。上谕礼部,议给提点印信。提点、提举及赞教以下札付礼部复准。从清代娄近垣担任上清宫提点时的级别来看,提点一般官居四品。据查考曾任上清官提点的人员有:
  张友霖,字修文,洪武初为上清官提点;
  吴伯理,号巢云子。永乐中(1403-1424)任上清宫提点;
  王绍通,字用之,金溪人。天顺间(1457-1464)授赞教兼掌真人府法箓院,都提点。
  周应瑜,字垣夫,成化间(1465-1487)授赞教法箓都提点。
  张定汉,贵溪人,嘉靖初(1522),授上清宫提点。
  万历五年,奉旨准授道官周雅颂、吴郁文任上清宫提点、提举。
  陶隐贤,安仁(今余江)人,授道录司左正一兼龙虎山大上清宫住持,寻升高士。
  何海曙,字四和,安仁人。崇祯间(1628-1644)任上清宫提点。
  高惟泰,字凌云,清初任上清宫提点,曾日驰300里为勒拖亲王治病,年九十卒。
  周大经,字子箓,南城人,妙正真人娄近垣之师。任上清官提点。年七十卒。
  娄近垣,字郎斋,法号三臣,自号上清外史。松江娄县(属上海人)。雍正五年授四品龙虎山提点,封“妙正真人”,后隆迁三品,编《龙虎山志》。
  汪克诚,字赞可,原为真人府监纪。乾隆三十六年随57代真人张存义入觐,蒙恩给玉道冠。三十九年奉旨留京。四十二年授上清宫提点,京畿道箓司。
  曾任署理提点者有:
  刘远任 抚州府金溪县人。雍正10年署理2年。
  金远宁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署理2年。
  惠远谟 苏州府吴县人。署理9年。
  夏远应 江宁府上元县人。署理13年。
  李资福 建昌府南城县人。署理9年。
  桂远馨 饶州府安仁县人。署理3年。
  詹资国 广信府贵溪县人。署理7年,协理4年。
  蔡远蕃 信州府贵溪县人。协理2年。
  施远恩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协理9年。
  闵远愷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协理13年。
  邓资裕 建昌府南城县人。协理7年。
  朱资学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协理7年。
  徐远达 饶州府余干县人。协理提点7年又署理提点4年。
  李元佐 建昌府泸溪县(今资溪)人。署提点。
  以上至清·同治十年(1871)止
  民国时期天师府管理机构
  据江西社科院副研究员郭树森编撰的《天师道》一书所载:民国16年( 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培德释放了被关押在南昌的63代天师张恩溥。张恩溥回到天师府之后,自行组织了管理机构,设有秘书、法务部、总务部、知事厅、赞教厅、制箓局等机构,并配备了警务班。
  当代天师府管理机构
  1956年11月,中国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天师府法官汪月清(1887-1961)出席。次年4月当选中国道协副会长,江西省政协委员,并负责天师府经书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1957年4月,天师府法官曾习勤(1897 - 1968)当选中国道协理事,同年6月当选江西省政协委员,并负责上清宫文物保护工作。
  1983年,贵溪县成立“天师府修复领导小组”。
  1986年张金涛当选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并当选江西省政协委员。次年任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主持。同时还当选为鹰潭市政协常委、江西省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常委。1991年被授予“大法师”称号。1992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1994年推选为江西龙虎山道协会长,并担任江西省道协常务副会长。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1994年5月成立“江西省龙虎山道教协会”。会长:张金涛;副会长:何灿然、张青剑;秘书长:薛小荣。理事:张金涛、何灿然、张青剑、薛小荣、张贵华、汪建荣、曾广亮、江国松、王丽萍(女)。
  1998年4月起,天师府成立了由道众民主管理的“天师府管理委员会”。第一任管委会主任:张青剑;副主任:张贵华,曾广亮。2001年2月,成立天师府第二届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张金涛(兼主持);副主任:张贵华、曾广亮。顾问:张青剑。委员:张金涛、张贵华、曾广亮、王丽萍(女)、张春荣、汪兴海、余能发。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友霖
相关人物
吴伯理
相关人物
周应瑜
相关人物
张定汉
相关人物
陶隐贤
相关人物
何海曙
相关人物
高惟泰
相关人物
周大经
相关人物
娄近垣
相关人物
汪克诚
相关人物
刘远任
相关人物
金远宁
相关人物
惠远谟
相关人物
夏远应
相关人物
李资福
相关人物
桂远馨
相关人物
詹资国
相关人物
蔡远蕃
相关人物
施远恩
相关人物
闵远愷
相关人物
邓资裕
相关人物
朱资学
相关人物
徐远达
相关人物
李元佐
相关人物
张金涛
相关人物
副会长:何灿然
相关人物
张青剑
相关人物
秘书长:薛小荣
相关人物
张金涛
相关人物
何灿然
相关人物
张青剑
相关人物
薛小荣
相关人物
张贵华
相关人物
汪建荣
相关人物
曾广亮
相关人物
江国松
相关人物
王丽萍
相关人物
张青剑
相关人物
张贵华
相关人物
曾广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