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宫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5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宫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2
页码: 191-202
摘要: 本章介绍了宫观的相关内容。第一节介绍了嗣汉天师府,这是正一天师道的总部和重要的宫观;第二节讨论了大上清宫,这是正一天师道的主要宫观之一;第三节涉及了正一观,这是正一天师道的重要道观;第四节讨论了兜率宫,这是正一天师道的另一个重要宫观。
关键词: 嗣汉天师府 正一观 道观

内容

龙虎山在历史鼎盛时期,曾建有91座道宫、81座道观、54座道院、建有24殿、36坛,是历代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被称为“神仙所都”,“人间福地”。由于历史的变迁及战火,多数宫观均已不存,本章主要介绍天师府、大上清宫、正一观及兜率宫。
  第一节 嗣汉天师府
  沿革
  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系宋徽宗赐30代天师张继先所建的私宅,原建于上清镇关门口(约位于现天师府东侧100米处,旧址已不可考)。
  元朝至元年间,世祖忽必烈封35代天师张可大和36代天师张宗演为“真君”,圣旨中正式称“嗣汉天师”,故天师府遂称“嗣汉天师府”。至延桔六年( 1319)第39代天师张嗣成袭爵时,迁建天师府于上清镇“长庆里”静应观西(即今之长庆坊),后又建观东,即今址。
  明洪武初(1368)改封42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大真人”,嗣汉天师府遂改称“正一大真人府”。民国16年( 1927)蒋介石派人修缮天师府,又恢复原名“嗣汉天师府”,一直沿用至今。
  历代修葺
  明洪武元年( 1368),太祖赐42代大真人张正常白金十五镒(约合360两)新其第。100年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赐御书“大真人府”额,二十一年又御旨重建天师府。嘉靖五年(1526)明世宗遣中官吴猷同江西抚按根据天师府的建制又进行扩建,当时的建制为:大堂教厅5间,东西廊房各6间,仪门3间,左右耳房各2间。头门6间,后堂5间,左右耳房两间,穿堂3间、东西厢房各6间。
  私第则正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门屋1座。后堂5间,东西厢房各5间,后堂小房6间,敕书阁5间。私第之东为家庙,有堂屋5间,东西庑房各5间,正门3间,后殿5间,东西庑房各3间。后书院3间,东西厢房各3间。后小屋9间。私第之西为“万法宗坛”,正殿5间、东西庑各3间。坛后“真武庙”5间,东西庑各3间,殿后小屋9间。以上庙坛内祀御赐三清、四御、南北斗、二十八宿、三十六天将铜像,共138尊。
  元坛殿在二门东、正殿3间、东西庑各2间;法箓局、提举署在二门西、前厅3间后厅3间,东西厢房各3间。牌坊两座在府前,左榜“道尊”,右榜“德贵”。碑亭1座在府门西。
  以上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基本格局。
  清康熙十三年(1674),时“三藩之乱”,上清罹兵火,天师府大堂、穿堂、赞教厅、东西厢房、耳房俱毁,惟存后堂5间。大门、仪门毁后重葺,朴陋不称。私第则后堂,敕书阁及后堂之东西厢,与私第东之家庙、后殿、书院亦毁。万法宗坛毁后重建,而真武殿东西庑俱不存。玄坛殿虽存而圯两庑,仅存的牌坊碑亭亦废。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57代天师张存义,对天师府又全面进行修建,规模焕然一新。又于真武殿址建绣像宝阁,供奉御赐宫绣老君像,其余建制如旧。元坛殿毁两庑并复之。59代天师张钰在嘉庆十三年(1808)修建“敕书阁”。十九年,又借帑银2万两新修天师府、复立木坊2座,左榜曰“体德尊猷”,右榜曰“翊运宣化”、咸丰七年(1857)遭受兵灾,仅余二门东元坛殿3间,东西庑各3间,真武殿后小屋3间。万法宗坛5间,西庑3间,东庑3间,亦毁后复之。
  61代天师张仁最在同治四年(1865),重建二门3间,敕书阁东“味腴书屋”上下两栋,共9间,分前后二进,后为正屋有楼,中有天井两厢,古门上有隶书对联曰:“泮芹蔓衍芹期采,丹桂花开桂可攀”,后门额书“秀接衡阳”;灵芝园、纳凉居各1所,又于同治六年(1867)建头门1座,东西2间,大堂3间。堂后东西鼓楼各1座,宅门1座,东仓房10间,西门房3间,东西耳房各8间,保安楼西廊房5间,小屋3间,东耳房10间。同治十二年重建保安楼上下2栋共10间。光绪七年(1881)重建三省堂5间,即今之天师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天师府头门、二门、大堂、私第、门屋、三省堂、后堂、元坛殿、书院、万法宗坛、法箓局、提举署等建筑基本存在,但均破烂不堪。
  从1949年至1982年的30余年中,天师府先后被上饶专区师资进修学校(1978年改为上清师范、1982年又为贵溪第三中学)和江西冶金公司地质勘探第十一队占用并就地新建了教学楼、宿舍、厂房等。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嗣汉天师府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并列为全国21座重点开放道观之一。贵溪县成立了“天师府修复领导小组”,以天师府二门外筑墙为界,门外为学校区,门内为宫观区,并从1983年起由国务院逐年拨款,江西省政府也配合拨款进行修复。1985年起修复小组即着手在天师府原建制的基础上,有的拆迁,有的改建,有的新建。
  1992年夏,天师府头门修复竣工。1994年10月,新建的玉皇殿竣工并举行了玉皇大帝圣像开光醮典。1996年,天师府二门拆除重建,同年竣工,为“歇山式”仿木结构,保持了明朝的建筑风格。2000年11月,重建的玄坛殿、法箓局同时竣工。2002年10月,重建敕书阁与重塑六十甲子神像同时竣工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光醮仪。在此期间,对原有的天师殿、天师居室等也进行了修缮加固和防蚁防火处理。至此,天师府以中轴线为基准的全面修复工程基本完成。
  嗣汉天师府目前的格局与规模
  位于上清古镇中部,南北向,门临上清河,隔岸桂洲村即明首辅大学士夏言故里。背靠华山,公路龚资线(龚店一资溪)在府后墙外经过。东距大上清宫1公里,距上清火车站3公里,西侧为留侯家庙与朱老爷(丹溪)庙,距正一观6公里。天师府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呈八卦型结构,殿堂巍峨,气势壮观。
  [第一进院落]头门,钢筋水泥仿木结构,碧瓦红墙,丹楹朱扉,临街耸立,门前石麒麟一对护卫,红墙两边左书“道尊”,右书“德贵”。中门上悬“嗣汉天师府”直额,正中两柱有抱柱对联一幅,曰“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进门为宽敞的青石甬道,翠柏林立如列队警卫,甬道中有仪门,浑雄威武,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之感。仪门两侧,东边为钟亭,重9999斤的元代铜钟置于亭中,西侧为小竹林,置凉亭2座。二门前,东边为玄坛殿,正殿为财神殿,分祀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关帝圣君,配殿两间,分祀太乙救苦天尊、吕洞宾、黄大仙、梓潼帝君、葛玄、许逊。西边为法箓局,此处原系两个机构,是天师制作法箓的地方,提举署是提举办公的地方。2000年修复后,仍沿用法箓局的原名,以示尊重历史,殿内侧改祀9位女性神像,分别为斗姥元君、西王母、皇土后地祗、慈航道人(观音)、何仙姑、碧霞元君、九天玄女、魏华存夫人、妈祖。
  [第二进院落]天师府二门,为三间三门式结构,系清同治六年所建,原为木质。1995年改为钢筋水泥仿木建筑,雕梁画栋,造型美观。门两边有名画家彭友善教授所书对联“道教圣地龙盘虎踞千古胜,人间仙乡鬼斧神工十分奇。”门前两边墙上刻有松雪书《道德经》,书法工整,雕刻精细。门上方高悬“敕灵旨”竖匾1块。门前圆柱上有抱柱对联一副,“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为当代道教大师、上海道协会长陈莲笙所书。此联历史悠久,言简意赅。原文究为何人所撰无从查考。另外六扇门扉上绘有隋、唐之际著名英雄秦琼、尉迟恭、单雄信、程咬金、罗成、杨林像。
  进入二门为天师府第二进院落。院内豫樟参天,绿草如茵,假山巨石,错落有致,古碑石刻琳琅满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院内的“玄教大宗师碑”(又称“仁靖真人碑”)。
  《玄教大宗师碑》是元代的遗物,系元代道士大书法家赵孟频所撰书,迄今已680余年,碑中详尽地记载了上卿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的家世以及从事道教活动和皇帝的敕赐等。字体潇洒流畅,秀丽端雅,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且对于元朝的文化研究,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仁靖真人碑旁,另有两碑。一为44代天师张宇清墓志铭,一为清嘉庆年间重修大上清宫碑记,都是1983年以后从上清镇村民中搜集到的文物真品。
  二进中苑为玉皇殿。殿前甬道中间为“灵泉井”,亦名“法水井”,据载系南宋高道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大师与35代天师张可大共同开凿的,现辟为“灵泉圣水”,有医病强身之功,不分冬夏,游人争相汲饮。井北为玉皇殿台阶,中饰双龙戏珠石雕盘龙,拾级而上即玉皇殿。
  “玉皇殿”为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占地600余平方米,是府内最高最大的宫殿。主殿供奉的玉皇大帝神像身高9.99米。金童玉女侍立左右。岳飞、朱彦、苟兴、庞乔、张骄、邓忠、温琼、殷郊、毕环、刘甫、陶荣、辛环等12天将陪祀两边。8条银龙盘柱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
  院东为绿化带。院中有10余株古樟树,树龄均在700年以上,其中有7株古樟呈北斗七星状排列。西侧为“宫保第”,考宫保第的来历,第50代天师张国祥于明万历年间诰封“太子少保”,宫保乃“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的统称,故宫保第应建于明末清初。宫保第为典型的徽派古民居风格,正门朝西而开,有石雕“宫保第”三个大字和一副对联“世爵久膺德绵汉代;元纲永握道阐名山”。宫保第旁为“广缘斋”,亦属徽派民居,现辟为道众食堂。
  [第三进院落]私第门屋,旧称私第门,也是前宫后府、前衙后宅的分界线,状极古朴,系清朝同治六年由61代天师张仁最修建。门首上书“相国仙府”4个大字。门边有对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天师殿,原名“三省堂”,原建于光绪七年(1881),共5间,门前立一照壁,绘自然风光图一幅,内饰鹤飞、鹿走、蜂舞、猴攀四种动物,取其谐音为厚(鹤)、禄(鹿)、封(蜂)、侯(猴)之意。三省堂原为天师生活起居之所,现改为天师殿,中祀祖天师张道陵像,王长、赵升立侍左右,右祀第30代天师张继先像,左祀第43代天师张宇初像。殿中央上悬明太祖洪武五年御赐第42代张正常大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匾,右悬宋徽宗崇宁四年赠第30代天师张继先“道行高洁”匾,左悬清高宗乾隆二十一年御赐第57代张存义大真人“真灵福地”匾。殿东西厅房,现为文物陈列室。殿前檐及东西,三面皆以雕花透空木格子装饰,丹楹、朱扉、彤壁、红窗显得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天师殿后面与中厅以天沟搭接,又以砖墙石门分之,石门上书“道自清虚”4字。中厅楼上传为孤仙堂。楼下祀4代天师张盛神像。中厅与后厅以天井及东西厢房相连缀,厢房上置楼阁,东西相对,并与中厅、后厅形成天井。后厅是天师的生活食宿厅,共五间分东西两部分。厅堂中间,前面悬“教演宗传”匾额,为乾隆七年御书赠第56代天师张遇隆,后悬“道契崆峒”匾额,为民国3年(1914)袁世凯所题赠。整个天井,青石铺地,一尘不染,四壁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呈现出封建王府气派,现作道教历史资料陈列厅。经后厅而进,则直通“灵芝园”。园前新修有八卦门,门墙顶呈双龙戏珠型,门左右有“八卦涵宇宙,双龙卫乾坤”对联,园内东西各建廊房四间,整齐相对。园中金桂银桂,奇葩异花,四季飘香。灵芝园北即敕书阁,乃藏经纳籍之所,毁于清咸丰年间,现已修复,且更巍峨、辉煌,与灵芝园南北相对,自成院落。
  私第东边,紧连私第,从南到北建有廊房十间,为道众住宿及办公之用,再东,南起大门,北到后门,长达300余米之宽敞地基,原为“天府家庙”、“天师书院”旧址,“文化大革命”中上清师范建成教工宿舍四栋计40套住房,现归天师府,作道众住宿之用。
  私第西边,紧贴私第,建有接待处3间,往北有库房10间,再北为天师府招待所,分两进。自成院落。后通百花园。
  “万法宗坛”是道教祖庭的重要标志,位于私第西边,坐北朝南,自成院落,前临大院,院门悬“万法宗坛”额,院门东西各有库房3间。院内置3殿,是张天师在私宅的祀神之所。北方正殿5间,钢筋水泥建筑。碧瓦朱楹,红墙丹牖。殿内原祀3清、四圣、南北斗、28宿、36天将等138尊神像,现祀三清、四御、三官、五老;正殿前分东西两配殿各3间,东祀护法神王灵官,西祀财神赵玄坛,俱碧瓦、朱楹。院中硪石甬道,盆花列陈,尤其千年罗汉松,青翠葱郁,雌雄两株并排侍立,红窗、彤扉笼罩院宇,进入院内,如置身仙境。“宗坛”后面,原为真武殿址,现为花草葱茏、古树浓荫的百花园(又名后花园)。园后接百花池(原名玄武池),池中碧水荷花,金鱼上下,倍感清幽。
  天师府管理
  古代天师府管理机构
  北魏泰常八年(423),立天师道场。宋元以后,始有封爵,或号“先生”,或封“公”,皆出一时之异数。明初,更天师号,给正一嗣教大真人印,掌天下道教事并世袭。其管理机构,据清,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爵秩》载:“旧志部授知印、都目、司务各一员;掌事四员;监纪二员;赞教二员。宣德间(1426 - 1436)加二员,知事四员,掌书一员。”天师府僚原分出家和在家两项:知印、都目、掌事、监纪等俱属在家;赞教、掌书、知事、法箓局提举俱为出家。大上清官设有提点,另外还有法师、高功等均属管理层的成员。
  赞教、掌书、知事、法箓局提举
  赞教、掌书二职设于明洪武元年。此两员必以上清官明习教典之法员为之而受命于天子。
  据零星史料考证,明、清两朝,先后担任赞教、掌书的人员大致有:
  洪武间,郑元羲、陈宗元任掌书。正统年间(1436-1449)敕上清宫道士高缙云,周应翰为赞教;官彦矩、席克中为掌书。成化间(1466前后)邓玉元、王绍通、段文锦为赞教;林智茂、朱文吉为掌书。嘉靖五年傅德严、邵启南为赞教,余永寿、詹望奎为掌书。
  清朝担任赞教的有:徐远达,饶州府余干县人;李元佐,建昌府泸溪县人(今资溪);刘元斌,广信府贵溪县人;赵元治,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人;徐运诚,贵溪人;舒运本,安仁人;欧久榕,贵溪人;
  担任副理的有:涂元昌,抚州府金溪县人;周元定,建昌府南城县人;徐元善,广信府贵溪县人;王元良,广信府贵溪县人;唐元异,建昌府南城县人;鲍元亮,建昌府南城县人;傅元相,广信府贵溪县人;童运正,饶州府余干县人;徐运亨,广信府贵溪县人;毕运泰,广信府贵溪县人;黄运登,建昌府南城县人;黄运隆,广信府贵溪县人;李运通,广信府贵溪县人;吴运茂,建昌府南城县人;龚运得,建昌府南城县人;赵文谟,饶州府余干县人;邓久丰,广信府贵溪县人;杨运熙,广信府贵溪县儿;倪久亮,金溪县人;毛保光,贵溪县人;
  担任知事的有:胡久锡,贵溪县人;徐元机,贵溪县人;汪运福,贵溪县人;程久懋,休宁县人;鲁久章,贵溪县人:刘九蕃,南城县人;吴久畴,南城县人;万长庆,南昌人;饶长铭,贵溪县人;刘运芙,贵溪县人。
  知事、法箓局提举俱由出家道士担任。清乾隆元年(1736),皇帝下令“清厘天下僧道,惟龙虎山上清宫法官道士不另颁度牒、部照,听真人、提点给于印照”,亦异数也。(见清·娄近垣《龙虎山志》)。法箓局提举本是额设之外的职务,以上清宫法员充补。因相沿较久,遂成惯例。由于年代久远,知事一职的人员无从查考,仅知明、清两朝担任过法箓局提举的人员有王绍通、周应瑜(成化年间)、周济世(神宗朝);清代则有戴资琮、饶资根、江元鸿等。
  知印、都目、掌事、监纪
  知印掌大真人印信之封开;都目掌大真人府地亩租税钱粮之出入;掌事掌赍捧表呈及一切差委之事。这三项均由在家之人充补。
  监纪之设,相传为52代天师张应京于明末崇祯年间募兵捍卫乡井时才设的,并非“法职”,后来沿用并误为法官之首职,可统辖赞教、知事。
  上述职级虽由大真人、提点指定,但须报礼部“部授”。
  上清宫提点
  上清宫法员旧志无考。其职称之设,散见于诸书。只知在宋朝时,有留用光、薛应常为“管辖”;洪微叟为“都监”。另外,还有“道正”、“监宫”、“知宫”、“知观”等职。元朝有称“住持”;张闻诗、李宗老便担任过“住持”。明万历以后,上清宫设提点一员、提举一员、副官二员、上座二员、监斋一员、直岁一员、掌籍一员、书记一员、知事六员、知书一员、知库一员。到清朝时,已无“上座”、“监斋”、“直岁”、“掌籍”、“书记”、“知书”、“知库”诸职。而“副官”则称“二副理”。
  考清乾隆十五年版《贵溪县志》有赵松雪(赵孟頫)曾谪为上清官提举。年代不详。
  雍正九年(1731)。上谕礼部,议给提点印信。提点、提举及赞教以下札付礼部复准。从清代娄近垣担任上清宫提点时的级别来看,提点一般官居四品。据查考曾任上清官提点的人员有:
  张友霖,字修文,洪武初为上清官提点;
  吴伯理,号巢云子。永乐中(1403-1424)任上清宫提点;
  王绍通,字用之,金溪人。天顺间(1457-1464)授赞教兼掌真人府法箓院,都提点。
  周应瑜,字垣夫,成化间(1465-1487)授赞教法箓都提点。
  张定汉,贵溪人,嘉靖初(1522),授上清宫提点。
  万历五年,奉旨准授道官周雅颂、吴郁文任上清宫提点、提举。
  陶隐贤,安仁(今余江)人,授道录司左正一兼龙虎山大上清宫住持,寻升高士。
  何海曙,字四和,安仁人。崇祯间(1628-1644)任上清宫提点。
  高惟泰,字凌云,清初任上清宫提点,曾日驰300里为勒拖亲王治病,年九十卒。
  周大经,字子箓,南城人,妙正真人娄近垣之师。任上清官提点。年七十卒。
  娄近垣,字郎斋,法号三臣,自号上清外史。松江娄县(属上海人)。雍正五年授四品龙虎山提点,封“妙正真人”,后隆迁三品,编《龙虎山志》。
  汪克诚,字赞可,原为真人府监纪。乾隆三十六年随57代真人张存义入觐,蒙恩给玉道冠。三十九年奉旨留京。四十二年授上清宫提点,京畿道箓司。
  曾任署理提点者有:
  刘远任 抚州府金溪县人。雍正10年署理2年。
  金远宁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署理2年。
  惠远谟 苏州府吴县人。署理9年。
  夏远应 江宁府上元县人。署理13年。
  李资福 建昌府南城县人。署理9年。
  桂远馨 饶州府安仁县人。署理3年。
  詹资国 广信府贵溪县人。署理7年,协理4年。
  蔡远蕃 信州府贵溪县人。协理2年。
  施远恩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协理9年。
  闵远愷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协理13年。
  邓资裕 建昌府南城县人。协理7年。
  朱资学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协理7年。
  徐远达 饶州府余干县人。协理提点7年又署理提点4年。
  李元佐 建昌府泸溪县(今资溪)人。署提点。
  以上至清·同治十年(1871)止
  民国时期天师府管理机构
  据江西社科院副研究员郭树森编撰的《天师道》一书所载:民国16年( 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培德释放了被关押在南昌的63代天师张恩溥。张恩溥回到天师府之后,自行组织了管理机构,设有秘书、法务部、总务部、知事厅、赞教厅、制箓局等机构,并配备了警务班。
  当代天师府管理机构
  1956年11月,中国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天师府法官汪月清(1887-1961)出席。次年4月当选中国道协副会长,江西省政协委员,并负责天师府经书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1957年4月,天师府法官曾习勤(1897 - 1968)当选中国道协理事,同年6月当选江西省政协委员,并负责上清宫文物保护工作。
  1983年,贵溪县成立“天师府修复领导小组”。
  1986年张金涛当选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并当选江西省政协委员。次年任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主持。同时还当选为鹰潭市政协常委、江西省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常委。1991年被授予“大法师”称号。1992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1994年推选为江西龙虎山道协会长,并担任江西省道协常务副会长。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1994年5月成立“江西省龙虎山道教协会”。会长:张金涛;副会长:何灿然、张青剑;秘书长:薛小荣。理事:张金涛、何灿然、张青剑、薛小荣、张贵华、汪建荣、曾广亮、江国松、王丽萍(女)。
  1998年4月起,天师府成立了由道众民主管理的“天师府管理委员会”。第一任管委会主任:张青剑;副主任:张贵华,曾广亮。2001年2月,成立天师府第二届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张金涛(兼主持);副主任:张贵华、曾广亮。顾问:张青剑。委员:张金涛、张贵华、曾广亮、王丽萍(女)、张春荣、汪兴海、余能发。
  第二节 大上清官
  大上清宫位于上清镇东陲约0.5公里处,距龙虎山12公里。是历代天师阐教说法、传道授箓及举行重大醮仪的最大宫观,为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素有“神仙所都”和“百神受职之所”之称。
  上清宫的前身是东汉和帝时(89 - 105)道教祖师张陵在龙虎山结炉炼丹时所建的“天师草堂”。原址位于龙虎山正一观处。汉末,第4代天师张盛承启祖教,从汉中迁回龙虎山建传箓坛。唐会昌年间,武宗召见第20代天师张谌,赐帑银在龙虎山传箓坛址建道观,并赐额曰“真仙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天圣年间(1023-1031)迁龙虎山之南。元桔元年(1086)第28代天师张敦复重修之,贾善翔为之记,其所现已不可考。崇宁四年(1105)第30代天师张继先请于朝,宋徽宗命拨赐米万余斛(一斛十斗),由江东漕臣在龙虎山丈量土地,重建上清观于今址一直未变。政和三年( 1113)宋徽宗恩准上清观升为“上清正一宫”。“时宫中学道者常数百人。”南宋时,统治者对上清官进行了扩建。宋理宗赵昀于端平年间委派正一派道士易如刚对上清宫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兴建。建置为6殿(即三清殿、真风殿、吴天殿、南斗殿、北斗殿、琼章殿)、2阁(即皇帝景命阁、宝奎阁)、1楼(即琼音楼)、3馆(即宿云、蓬海、云馆)、2堂(即斋堂、正一堂),堂之左为方丈,东西建道院数百楹。景定年间,宋理宗命张闻诗创建上清官门楼,榜曰“龙虎福地”。随后又命道士毛允中在上清官内增建紫微阁,理宗御书匾额以赐。
  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赐帑银重修上清宫,23年后,元武宗也赐帑重修上清官。后三年,上清官遭火灾,武宗又再次赐帑修复如故,并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元仁宗嗣帝位后,于皇庆二年(1313)对上清官重加修葺。在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上清宫又因火灾被毁,15年后,即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赐帑修复。元至正十一年(1351),又因“不戒于火”烧毁。17年后,到明朝才予修复和扩建。
  明初,上清宫一片废墟。第42代天师张正常用明太祖朱元璋所赐金币作“三清殿”,其余无暇顾及。直至第43代天师张宇初嗣教,才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奏请重建上清官。重建费用主要是贵族、官僚捐助,朱元璋也亲赐宝钞5000贯。重建工程自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动工,二十六年十月告竣。苏伯衡《重修上清宫碑文》载曰:“嗣汉四十三代天师张公宇初,请于今上皇帝作大上清正一万寿宫,庆成于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告完。公以谓首尾四载,而兴起三纪之废坠。昔者云屯雾蔽之区,今也丹台璇室之炳焕。昔者猿吟鹤唳之境,今也金声玉振之砰訇。岂吾之所能为哉,国家之威灵也。”其规模:“中为阁,阁之上为玉皇殿,下为经堂,其前为真风殿,真风殿者,祖师祠也。祠之前有三清殿,又前为玄坛,复以重屋。坛之前为三门,门之前为虚皇坛,坛之前为棂星门,而东西各属以周庑,表以层楼,左楼悬大钟,右楼悬大鼓,东为东庑,内外方丈,上下库司,玄坛祠、蓬海堂、宿云堂在焉;西为西庑、寿星堂、玄帝殿、斋堂、藏室、上下官厅在焉。而钟台又在其东,通为间,若干为楹。规制悉如其旧,而雄杰壮丽视昔有加焉。”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又于永乐元年(1403)赐缗钱修葺。十四年再修,其殿宇建置和名称也有改变。易紫微阁为正一堂。钟楼下增置雷祖祠,鼓楼下增建五岳圣帝祠、元坛祠。北有吴天殿、真风殿,东有福地仙宫殿,稍南有三宫殿,西有留侯殿,又南,为十二真君殿,真君殿西北有南斗殿。方丈东有提点提举所,又有法堂在方丈南。真君殿在法堂东。而旧时虚皇坛、寿星堂、元帝殿则无有矣。明正德三年(1508),第48代天师张彦预奏修上清宫。同年六月十二日,明武宗朱厚照敕遣内官太监李文会同江西镇巡等官监修。正殿曰寥阳殿,东西通廊,东庑配殿曰三官,曰元坛;西庑配殿曰四圣,曰文昌。寥阳殿之后曰真风殿,真风殿之后曰玉皇阁;东曰雷祖殿,西曰高真殿,皆南向。寥阳殿前日龙虎殿,旧时正一玄坛殿也。南曰门屋,东西二楼钟鼓之所在,楼之北建二碑亭;楼之南棂星门。又南折而西曰下马亭。亭之西南曰门楼。临街东西二坊,左曰崇福,右曰广教。崇福东曰碑亭,立元时二碑。钟楼东北为提点所,北边为库楼,鼓楼西南为官厅。
  嘉靖十一年(1532)提点张定汉题请,敕遣中官董修。万历三十七年(1609)被水毁,五十代国祥真人重修,规模一如旧制,礼部尚书施凤来为之记。
  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圣祖御书“大上清宫”匾额。五十二年(1713)特赐帑金,命江西巡抚佟国勃、杭州织造孙文成修葺。
  清雍正九年(1731)世宗皇帝恩赐帑银10万两重修大上清宫,遣大银台宫詹翰林学士留保和原直隶臬司浦文焯会同署理大真人印务张昭麟协同监修,次年八月告竣。当时的建制是:宫门南向,面临大溪,溪北为横街大路,街北建三脊四柱牌坊,坊北东西竖两根幡杆,叠石为基,中以巨石铺路,东西缭以朱垣。楼七间,重檐丹楹,檐际悬康熙皇帝御书“大上清宫”匾额。南往云林,琵琶诸峰,奉真武大帝于楼中。楼东西祀灵官元坛。楼下东偏小屋司香灯及守门人居住。进阙,左右绕以朱垣,乔木森列,逶迤三折。北至下马亭,西向过亭折北曰“棂星门”,凿石为之,中设朱栅。棂星门之北有龙虎门,乃望阙朝贺之地。门外,苍松二株,古樟二株,皆高数百尺。门内,东西向祀雷部六帅。门之南,东西碑亭各一,碑勒明时修大上清宫的敕谕。钟鼓二楼在两碑亭南门之旁。东西角门各一。门之北为甬道,又北为台阶,白石陛三重,上周以石栏,凿莲花为柱饰。北为玉皇殿,旧之寥阳殿也。凡殿皆以所祀神像更名。玉皇殿北后殿,旧之真风殿也。又北为三清阁,旧之玉皇阁也。阁下祀九宸,东西列三十六雷神。龙虎门以北,东西周廊共44间。玉皇殿之东西配殿曰三官,曰三省,旧之元坛文昌殿也。后土殿之东西配殿曰五岳、曰四渎,旧之三官、四圣殿也。三清阁旁,东曰文昌殿,又东曰天皇,旧之雷祖殿也;阁西曰关圣殿,又西曰紫徽殿,旧之高真殿也。四殿俱南向,以上皆彤壁朱扉,金铺铜沓冒。正殿重檐丹楹藻井,间以金碧,饰以云龙,三清阁覆以碧琉璃瓦,皆因宫之旧增修。
  玉皇殿东南为碑亭,覆黄琉璃瓦,重檐丹楹,藻井金饰,雕石为基。内供世宗宪皇帝御制碑文。
  龙虎殿前,从西侧门向北,循墙行新建之斗姆宫。殿七间,正南向,覆以黄琉璃瓦,重檐罘瓦。中祀斗姆像,东西列从神四,南为穿堂七间,覆碧琉璃瓦,以黄琉璃瓦饰檐,磨砖铺地,凿中道为云龙形,瞻祀者由左右拾级而上。东西为短垣,上为朱牖穿堂。南为前殿五间,碧瓦罘沿,一如穿堂。前祀真武,旁列从神四,后祀王灵官铜像。又南为朱门三,金铺铜沓冒,前檐悬世宗宪皇帝御书。斗姆宫额门旁,东西角门二,前殿东西配殿各三间,东祀太岁,西祀送子。正殿东西修房各五间。房南,东西亭各一。凡殿俱朱牖、丹楹、彤壁、藻井间画云龙。门外照墙,以碧琉璃瓦为盘子龙形,饰中央。四角龙虎门。自东侧门向北而人为提点司。门屋1座,堂3间,后仓房7间,前后东西厢房8间。又斋堂3间,南向厨房2间居其侧。前门屋1所。四周围墙为醮坛斋食之所。由提点司过西向北而上为虚靖祠,正南向,门屋5间。正祠3间,祀虚靖公像。中有石刻祖天师像,四方墨摹者即此。东西庑阁3间,从祠过东,则炼丹处也。即宋御赐书名靖通庵。以前为菜园,复后易以八角台阁,朱牖、丹楹、窗琉通达。松篁藤树,周遮掩映,今砌以石龛,盖近修也。其前则为鹤归亭,雅素幽深。亭西竖靖通庵歌墨刻。
  在龙虎门东为道院8所;曰三华、东隐、仙隐、崇元、太素、士华、郁和、清和。
  在龙虎门西为道院16所,曰崇禧、崇清、繁禧、达观、明远、洞观、栖真、混成、紫中、清富、凤栖、高深、精思、真庆、玉华、迎华。参差环向,如星罗棋布,每院门屋1所,正厅3间,左右丹房共4间。后楼房3间。左右耳房各1,周遭绕以短垣,各为院址,共24院。以宫中之法官居焉。
  上清宫还拥有历代皇帝恩赍的香田、膳地、山林、水塘约70余顷(每顷100亩),年收租谷9000余石。
  民国19年(1930)上清宫发生火灾,2宫24院均受延烧,殿字楼阁化为灰烬。尔后,辟为上清宫林场。迨至民国38年5月,只存福地门、下马亭、午朝门、钟楼、东隐院等破败建筑。
  195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上清宫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9年,上清宫的残存建筑全遭摧毁,屋基甬道条石被用作上清大桥桥墩,砖瓦木料等被上清各机关单位瓜分使用。其后,国营上清林场一直在此处办公,并建有办公楼。
  2000年,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启动对大上清宫进行重建,至2001年第一期工程告竣,已经恢复的有:
  福地门2层,歇山顶式结构,在原址依原样重建,重檐朱楹,巍峨壮观。楼上有一大屏风,屏风前画有太上老君、张道陵、天师和真武大帝神像,屏风背面画有大上清宫图,正殿抱柱书有楹联,道气儒风,使人赏心悦目。
  甬道巨石铺地,逶迤三折,一依旧制,人至此皆有深不可测之感。甬道两边墙上,刻有日月功曹,栩栩如生,庄严肃穆。
  下马亭钢筋水泥仿木结构,雕龙画风,气势雄伟。亭外有塑雕马。宽阔的通道上,饰以天罡北斗图案,凸显道门奥旨。
  灵星门又称午朝门,仿古结构,比过去更为雄壮,门内原为朝圣之所,现辟为广场,饰以八卦图形。广场两侧钟鼓楼亦已恢复,一依原样,更为壮观。
  放生池原为30代天师虚靖真君所建,后圯。现以钢筋水泥重砌。放生池四周,植以花草树木。池旁两株千年古树,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手植,现已得到很好的保护。
  东隐院在古树之后,依原样重建,内供清三品通议大夫、妙正真人娄近垣像,前厅饰以字画,古朴典雅,再现明清时的岁月。
  伏魔殿在东隐院之南100步。重檐丹楹藻井,其建筑一如旧制,殿内,四周绘梁山108将画像,镇妖井置殿中,仍为宋代遗物。井旁,品质驮牌,碑上大书“遇洪而开”四字,亦为旧时遗物。人至此处,便可体会到《水浒传》中“洪太尉误走妖邪”的意境,殿后小山,松柏成荫,有小径置凉亭,供人小憩。
  2005年9月,经江西省民族宗教局批准,大上清宫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张金涛。第三节 正一观
  正一观是中国道教鼻祖张道陵在1900多年前结炉炼丹处,是正一天师道祖庭的象征。座落在龙虎山镇龙虎山村,原名祖天师庙,在龙虎山祖天师张道陵炼丹处,南距天师府6公里。第4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居山中,建祠祀祖天师于此。南唐保大八年( 943),敕建天师庙,翰林学士陈乔撰《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但早在唐天宝年间(742-755),道士吴筠就曾有“道士身披鱼鬣衣,白日忽向青天飞。龙虎山头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的诗句,证明在唐时即已建庙。
  宋元桔元年(1086),第28代天师张敦复重建,贾善翔有记。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30代天师张继先奉敕修建,赐改额曰“演法观”。宋咸淳七年( 1271),第36代天师张宗演又新建殿宇,周方撰记。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敕改额曰“正一观”。明万历七年(1579),遣太监杨辉督修,万历三十九年,第50代天师张国祥复修,一如旧制,正殿5间,中祀祖天师及王长、赵升二真人,俱浴金铜像,左右两庑各3间,正门3间,殿后玉皇殿5间,丹房6间,庖渭皆具。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复修,礼部尚书施风来有记。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又拨帑重修,改玉皇殿为楼。雍正九年(1731)遣官重修,复命署理大真人张昭麟协同办理,历经数月而成,新的建制为:正殿5间,重檐丹楹,彤壁琉璃瓦,东西周庑各10间,环以朱栏。元坛殿3间在东庑中,从祀殿3间在西庑中,仪门3间。朱扉金铺铜沓冒,阶下钟鼓2楼。凡殿、楼、门、庑、梁、栋俱饰彩绘。正门为阙者三,中额曰“正一观”,阙门皆朱漆铜沓冒,门外幡杆二、正殿后楼房5间,自阙门至楼前甬道、阶级皆砌以巨石。丹房3间在大殿西,丹房后楼房3间,左右披厢各一,备庖湢。红门一座,在正殿后东北隅,门外,即炼丹岩、濯鼎池诸古迹。并令选募道流,永奉香火,赐田130余亩,加观中原有田地计300亩,凡属道观田地财产,天师族属家人皆不得到观侵损,此乃明令所禁。清嘉庆二十年(1815)第59代天师张钰又借帑银修复,建制如旧。规定“地属贵溪县三十都又一鄙,正一观户下完粮与上清宫一体,永免差徭。”
  1949年前后,正一观不慎被焚,仅剩残垣。2000年策划重建,翌年竣工,其建制为:正门,坐东朝西,三面环山,门对上清河,为仿古歇山式建筑。过仪门,有影壁,原“七星池”改为“放生池”。进入大院,巨石梵地,有护栏,两边为厢房,钟鼓楼南北而居。正中为祖师殿,高15米,面积876平方米,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殿内供奉着祖天师张道陵及其弟子王长、赵升神像。
  祖师殿前有南北两个配殿,南为从祀殿,为正一观配祀历代天师和高道之所,今塑有24代张正随、42代张正常天师神像,北为元坛殿,传为第4代天师张盛由汉中迂回龙虎山时的传箓坛,故塑有张盛天师神像。
  祖师殿后为第二进院落,周围廊房相连。正殿为玉皇楼,建筑形式和规模与祖师殿大致相同。楼下祀玉皇大帝及金童玉女神像。楼上祀西王母神像。玉皇楼北侧为“丹房”,其中供奉太上老君及其弟子尹喜、徐甲的神像,侧房内还有炼丹炉灶模型。
  整个正一观占地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重檐丹楹,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2005年9月,经江西省民族宗教局批准,正一观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张金涛。第四节 兜率宫
  兜率宫座落在仙岩的最高山峰上,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它坐西朝东,五进而起,九根大柱支撑屋面,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宫殿。兜率宫占地670平方米,高19米,彤壁朱扉,重檐丹楹,上覆灰色琉璃瓦,四周有花岗岩护栏。从北侧人宫,大门柱子上有篆体楹联“自领名山司洞府,别开真境近人寰”。这是元代文学家揭侯斯的《龙虎山》诗句。正殿正中神像是道教教主老子,像身高12.3米,以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学思想。
  兜率宫又称仙人城,其渊源深远,相传老子曾在此处向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授道法玄机,老子遂为道教教主,4代天师张盛返龙虎山后,感念老子功德,就在这里建庙以供奉老子神像。至唐代唐玄宗以道教为国教,将太上老君尊为祖神、族神和“太上玄元皇帝”,亲赐银两给第15代天师张高,在龙虎山的制高点建兜率宫,以祭礼老子。这里就成为历代天师和道教徒祭祀、朝拜老子的宫观,也是天师研读诗文,以道会友的场所。原来的建筑已毁,1998年根据原样在原址上重建。
  站在兜率宫前朝前眺望,群山叠翠,河水似带,当年第30代天师张继先在此写下诗篇“一条涧水玻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绝美佳句。在这里可看到“雄狮回头”、“百凤朝阳”、“七星拱斗”以及莲花石、仙桃石、无蚊村等景区。恍如置身于仙山琼阁。
  兜率宫是道释共处的地方。宫旁边有个依洞穴而建的庵堂,洞内可容纳千余人,这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仙姑庵,庵内供奉着观音等佛教神像。该庵始建于宋代,原名“仙岩山寺”,本是一处僧寺,宋熙宁间(公元10跎—1077)宝月禅师从浦城来此传灯授徒,元代后尼姑进山,僧寺改为尼姑庵,供奉观音、地藏王等菩萨,香火逐年旺盛。至民国年间,庵内仍有培位尼姑,并有许多美丽的历史传说。
  登兜率宫须从仙岩上山,要经过“仙岩门”,“凤凰桥”、“仙风门”等,一路上有许多景点可游览。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