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天师世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天师世系
分类号: B956.2
页数: 26
页码: 160-1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天师世系、本源世系、历代天师包括1代祖师道陵、2代嗣师衡、3代系师鲁、4代天师盛、5代天师昭成、6代天师椒、7代天师回等。
关键词: 天师 世系 传承

内容

本源世系
  天师张氏,源出姬姓。黄帝轩辕氏第五子名“挥”,始造弓矢,为“弓正”,世掌其职,因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张仲为卿士,其后有张候为晋大夫。至“三卿分晋”,晋国为赵、韩、魏三家所瓜分,而张氏则五世相韩。秦灭韩,韩相开地之孙张良击秦始皇报仇,未遂,逃匿至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后辅佐汉高祖刘邦得以定天下,封留侯。以后,天师世家即以张良为一世祖。
  张良生二子:不疑、辟疆。不疑生典、高。典生子名金,官大司马;高生通,传至第八世,生大顺,自沛迁居吴之天日山,即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之父。大顺卒葬凤凰山,其地又称“万岁里”。旧时,历代天师常往祭奠。
  历代天师
  1代祖师道陵 (34-156)本名张陵,字辅汉,得道后称张道陵,是汉留侯张良位下第十世孙。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父大顺,封“桐柏真人”。张陵于建武十年(34)正月十五日生于吴之天目山。年及冠,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额美髭髯,望之俨然。7岁读《老子》二篇,即了其义。又曾为太学生,通晓天文、地理、五经、诸子、谶纬图书,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30里,西北80里皆有讲诵之堂,临安(今杭州)神仙观,余杭通仙观均为张陵讲学之地。
  永平二年(59)张陵迁居蜀山,得练形合气之书,又以直言极谏科中,拜江州(今重庆)令,时年26岁,因素好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弃官归隐于洛阳北邙山,修炼3年。建初五年(80),章帝屡召不就。永元初,和帝征为太傅,冀县侯,三诏不就,为寻修道宝地,独携弟子王长游淮至鄱阳,溯信江至云锦山(今龙虎山),修炼九天神丹。3年丹成龙虎见,山因以名。时年张陵已60余岁,容貌益少,就像30几岁人。丹成后,张陵又访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于壁鲁洞(今龙虎山东北7.5公里),复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至此,修道有成。
  张道陵在龙虎山修道30余年,他第二次入蜀时已年过9旬。他之所以重人巴蜀,一是“闻蜀人多纯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二是“闻巴蜀诊气危害人体,百姓为病疫灾所困。”入蜀后,初居阳平山,次登西城山,以符水为人治病。再到葛贵、秦中、昌利、隶上、涌泉、真都、北平、稠粳、渠亭诸山修九真之法,得出入水火之秘及养神轻身之术,乃还鹤鸣山(一称鹊鸣山)传道。
  东汉汉安元年(142)上元节,张陵自言感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诸品经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又著《老子想尔注》,以传播道教教义。又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以廉耻治民,符水治病。教民修心、忏悔、祈祷及取盐之法。其时,蜀地无盐,张陵传授咸井熬盐之法,百姓深受其益。张陵还立下谶语:“我所化井,以养贫民。若官夺其利,千年外井当陷也。”陵以善道教化,百姓皆奉之为师。汉安二年(143),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增置四治应二十八宿正气,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属各治,定36靖庐,72福地,360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从而创立了道教。
  张陵奉《老子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作《正一经》,其含义就是“真一不二”。他在《老子想尔注》中称:“真道藏,邪文出,世间尝伪伎称道教,皆为大伪,不可用”。以此确立正一教在道教中的正统地位,并把道家哲学思想神学化。《老子想尔注》虽据后人考证非张陵一人所作,乃历三代三师(衡、鲁)而成书,但基本教义仍出于张道陵。
  东汉永寿二年(156),张陵将印剑符箓传于子张衡,偕妻雍氏一同“飞升”,年123岁。(《太平广记》卷60载:张道陵生子二:张衡、张机;生女四:文姬、文光、赞姬、芳芝。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册赠张道陵为“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册赠“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道教称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2代嗣师衡 (?—179)字灵真,张道陵之子。东汉永寿二年(156)袭教。张衡少年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当时皇帝闻其有道,欲征为黄门侍郎,辞而不就。袭教后,居阳平山(今四川彭县),以经箓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约珲明,闻者有感。其为人治病请祷之法,书写病人姓名,说明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三官手书”。汉光和己未年(179),戒子张鲁曰:“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为民害者,是以亲遇圣师,建立大教。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君,非孝无以事亲。汝其遵守成训,勿替引之。”张鲁叩拜稽首曰:“祖师志愿宏博,因家立教,身为法嗣,敢不祗承,用宏元化。”受印剑讫,嗣师与妻卢氏在阳平山“白日飞升”。据宗谱记载,张衡与妻卢氏共生4子1女,长子张鲁即系师;次子张卫,曾封昭义将军;三子张傀,曾任南郡太守;四子张徵,曾任广陵太守。女玉兰,《太平广记》称其梦有赤光而有孕,死而剖腹,产经得道,今益州温江县有其遗迹,称“女郎观”。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敕封“正一嗣教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3代系师鲁 (?—216)字公祺,嗣师张衡之长子。陈寿《三国志》有传。少膺祖训,以道术教人,从者益众。汉献帝初平年间(190 - 193),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步司马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遂据汉中,实行政教合一统治。自号“师君”,以鬼道教民。其来学者,初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又令诸祭酒设义舍于道,放置义米、义肉,行旅之人可量腹食用。若贪而食多,则鬼神使病之。犯法者,原宥三次,再行之于刑。有小过者,命其修路百步,则罪除。不置官吏长史,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蜀垂30年。汉末献帝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群下欲尊为“汉宁王”,张鲁则接受功曹阎圃的建议,拒绝称王。时关西因韩遂、马超之乱,有数万家百姓从子午谷投奔汉宁。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汉中,张鲁避兵南山,部下建议悉烧宝货仓库。张鲁曰:“我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曹操兵人南郑,对张鲁此举倍加赞赏。又因鲁本有善意,遂遣人慰谕。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5子及功曹皆封为列侯,迁还中原。曹操又以环夫人所生之第9子曹宇(字彭祖)娶张鲁之女为配。曹宇生子曹奂,即后来的魏元帝,公元265年禅位于司马炎。
  建安二十一年(216)张鲁召第三子张盛,以经箓、印、剑授之,嘱曰:“龙虎山祖师玄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宜往宣吾化,修炼累功。”言毕羽化,葬邺城东。
  元成宗皇帝制曰:“朕惟道之大,原出于天,而成之在人。有汉天师之绪远矣,匪其子孙善继善承,不怠益大,孰济登兹?是以代有异人出,裨治化。朕既加号于嗣师,而系师景行焯灵,昭于简册,妙于自拔,功成不居。经不云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可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
  4代天师盛 (约211 - 309)系师张鲁第三子,字元宗。《元史,释老志》云:“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关于张盛返龙虎山的确切年份,史籍未曾明载。据《留侯世家宗谱》记载,张盛于晋永嘉中(309年前后)羽化,享年98岁。以此推算,则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曹时,张盛年少。若以及冠计,张盛回龙虎山应该是三国魏太和(227-233)年间或蜀汉后主建兴年间(223-237)。
  张盛初居南郑,魏太祖(即曹操)授“奉车都尉散骑侍郎”,封“都亭侯”,不受。自汉中返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丹灶故址,遂以其地为居。每年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自是开科范以为常。从此,中国的道教活动遂由巴蜀转移到江南,龙虎山也逐渐地成为中国道教正一教中心。后以印剑付子昭成。盛尝谓人言:“西蜀鹤鸣,东吴龙虎,功行既成,再游南土”。元至正元年(1341)敕赠“清微显教浑德真君”。
  5代天师昭成 字道融,张盛长子。从小学道,笃志不怠,能降伏虎豹。年119岁而化,面色如生。夫人卢氏,生一子名张椒。元至正十三年(1353)惠宗赠“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6代天师椒 字德馨,张昭成之子。嗣教后,尝以师真所授诸阶秘箓传度世人,且通晓儒书,晋安帝累征不就。年100余岁而化。夫人姚氏,生一子张回。元至正十三年(1353)惠宗赠“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7代天师回 字仲昌,张椒之子。从小聪明过人,曾向别人提问:“道是何物?”众人不能答,而他则慨然失笑而叹。5岁时,请求传经箓,其父说:“且读儒书”,他答曰:“祖书不读,读他书何为?”10岁嗣教,能辟谷导引之术。后人青城山不知所终。夫人毛氏,生一子:张迥。元至正十三年敕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8代天师迥 字彦超,仲昌之子。幼得道,丰姿俊美,德量天成。善裁鉴,日列真人诸阶品箓于净室中,严奉六时香火,终身不怠。治病驱邪,无不安愈。待人至诚,请祷者无贵贱之别,皆不吝,北魏太祖尝召赴阙问道。年90而化。配李氏。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9代天师符 字德信,彦超之子。端肃明达。凡经传子史,过目成诵。好道,传守真人之法,经箓尤显于时,四方仰之。寿93岁。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10代天师子祥 字麟伯,德信之子。博览诸经,究探今古,曾从儒业,仕隋为洛阳尉。后弃官袭教,与妻子回居龙虎山。服食精炼,能吐丹置掌中,光芒出户,寻复咽之。尝游河洛,登嵩山中峰石室,访祖天师遗迹。夫人钱氏,生一子名通元(又作通玄)。寿120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
  11代天师通玄 字仲达,子祥之子。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非时不出。虽左右人亦常罕见。岁大疫(流行病),以标植水中,汲饮者皆愈。四方无不衔感。有持帛物来谢者,概却之曰:“吾祖以济人度世为本,安可受谢。”乞符者云集,受经箓者益众。年97岁而化。夫人周氏,生一子名张恒。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应冲和真君”。
  12代天师恒 唐朝时人,宇德润,仲达之子。好读书,经史典章过目不忘。唐高宗曾遣使召至,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对曰:“能无为则天下治矣。”帝嘉之。夫人许氏,生一子名张光。恒寿至98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13代天师光 字德昭,又字光昭,恒之子。励志于道,居石室修炼垂三十年。嗣教后,乃还家传授经箓。居常蔬食,后能辟谷。年一百有四而化。夫人左氏,生子三:慈正、荐明、梧。元至正十三年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14代天师慈正 (生卒年不详)字子明,德昭之长子。智慧明敏,常以易道教人,从者云集。乐施好善,每有余资,即赈济贫乏。配袭氏。常弃妻修道于圣井山(上清官南2.5公里)中,结庵独处,每岁三元日传授经箓,则出山。朝廷累征不起,后百余岁而化。今上清镇圣井山仍有“征君山”、“征君坑”遗迹。元至正十三年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15代天师高 字士龙,慈正之长子。资宇超旷,好酒纵饮,一石不醉。唐玄宗曾召见,命即京师置坛传箓,颁赐金帛,免租税,册封汉祖天师号。肃宗时,又降香帛,建醮山中,赐宸翰以赞天师像,宠赉特厚。尝忘玉印于长安酒家,一少年尽力举之不动。明日高复至,笑携而去,人皆异之。年93岁羽化。夫人周氏,生子应韶。元至正十三年赠“太元崇德元化真君”。
  16代天师应韶 字治凤,张高之长子。博学经典,精修祖教,善行辟谷之法。后隐居龙虎山南龙须井上,与妻秦氏躬耕自娱。善吹铁笛,数里外闻之。一日,悬笛井上,以印剑授子张颐,告之曰:“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于人多矣,吾今垂年,汝当传守”。言讫,端坐井上瞑目而化,年99岁,遂葬井旁,号“仙人墓”,所耕之地号“黄沙坑”。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17代天师颐 字中孚,应韶之子。性至孝,母疾,侍奉勤敬,经旬月不解衣带,每谓人曰:“不忠孝而欲学道希仙,是舍舟楫而涉大川也,吾未见其能济矣!”。初任贵水尉,弃官袭教,携妻饶氏结茅山中以居。寿87岁仍童颜皓齿,无疾而化。生四子,以长子仕元嗣教。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18代天师仕元 字仲良,张颐长子。身材瘦而长,多髯。隐居应天山四十年,山多虎,人莫敢谒。惟每逢三元日下山传箓。当时朝廷屡以官职征之,固辞不受。今应天山南有丹舍,北有翻经石、黑龙井、碧莲池,皆其遗迹。年92岁而化,夫人庞氏,生子二,张修、张进。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19代天师修 字德真,仕元之长子。大约生活于唐德宗至唐文宗年代(780 - 839)。为人淳朴,常衣布素,不喜华饰。与妻子躬耕于田野,凡有疾告者,篆木叶治之即愈。以符箓传人治病,应时而验,所得法信(即弟子供养的什物),皆施给贫士,甘于寂寞,无所贪慕。年85岁而化,夫人郑氏,生子一:张谌。
  元至正十三年赠“冲玄翊化昭庆真君”。
  20代天师谌 唐末人,字子坚,张修之长子。少通儒业精于草隶,博学于当时,且好道,能辟谷。唐会昌辛酉年( 841),武宗召见,赐传箓坛字额曰:“真仙观”。将命赐官,辞归不受。咸通中(860 - 873)懿宗命建金箓大醮,赐金帛还山。一日,大醉而化,年100余岁。配刘氏。元至正十三年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21代天师秉一 字温甫,子坚之长子。自幼学道,既长,目光如电,夜能视物,常负剑行山泽间。积累千金,遇凶年,则买谷以救贫乏乞南唐齐王曾梦堕入井中,有道士碧眼长髯,着绛衣,从井中将其救出,占曰:“此汉天师也”。遂即龙虎山建庙祀之,曰“天师庙”,并赐水田,以食道众。南唐保大八年(950)翰林学士陈乔撰碑,文曰:“二十一代孙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所得者,金简玉书,吐故纳新,其验者,赤筋青骨。”年92岁而化。夫人杨氏,生子一:善雅。元赠:“冲玄紫极昭化真君”。
  22代天师善 字元长,生活于五代十国时期。谱名善雅,秉一之子。幼不嗜荤,稍长即遍游名山大川,达30余年。既还,渊默内修,不与物接,以符箓济人辄应。年87岁而化。夫人曾氏,生子季文。元至正十三年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23代天师季文 字仲圭,元长之子,五代至宋初人,岁以诸阶秘箓传度弟子之能修行者,用符水为人治病立愈。尝与陈图南、穆伯长辈讲贯道妙,悉究元旨。五代之季,受经箓者可免兵灾,求者甚众,乃铸铁环券数万继之。至宋初铁券箓尤盛。年87岁而化,夫人陈氏,生子张正随、元至正十三年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24代天师正随 宋初人,字宝神,季文之子。性情质朴,不与俗接。每岁以传度之法信救施于贫乏,虽家贫而不吝。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乙卯召至吏部,尚书王钦若为奏立授箓院,并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年87岁而终。宋真宗尝作制曰:“尔祖得灵诠于金阙,垂法统于后昆,汝为嫡孙,绍承异学,兹启先天之秘,以诱后觉之民,惟帝鉴观,跻世仁寿,肆颁徽号,益衍宏猷。”赐号“真静先生”。有宋一朝,历代天师皆赐号“先生”,实从张正随起。寿87岁而终,夫人魏氏,生二子:乾曜、日新。元至正十三年赠“清虚广教妙济真君”。
  25代天师乾曜 字元光,正随长子。端静寡言,笃志内修。宋天圣八年(1030),仁宗召其赴阙,问以冲举之事,对曰:“此非可以辅政教也,陛下苟能还淳返朴、行以简易则天下和平矣,奚事冲举哉。”上嘉之,赐号“澄素先生”,请蠲赋役,诏从之。又问“卿有几子”,对曰:“长子传道,次业儒”。遂以次子张见素(字叔晦)为将作监主簿。后来张见素官至卫尉丞,归隐鄱阳之东湖,至今子孙世居彼地,形成另一分支。天师年85岁而化,葬本邑仁福乡樟埠曹家源。妻倪氏。宋仁宗皇帝尝作制曰:“联嗣服历年,潜心至道,若稽黄帝之为君也,所以养人民官阴阳。而成无为之治者,则有广成子在崆峒之上,不惮膝行,顺下风而问焉,为民故也。尔不远千里至辇下,一言悟朕得养生治民之要。”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玄普济湛寂真君”。
  26代天师嗣宗 字荣祖,乾曜长子。至和二年(1055),宋仁宗召往京都,祈祷有应,曾奉敕迁“上清观”于山之阳。岁以秘箓传度,且善吐纳之方,年78,貌若童颜,赐号“虚白先生”,至81岁而化。宋仁宗曾为作制曰:“汉天师26代孙张嗣宗,绍承家学,绰有祖风,比露剡以荐天,旋弥灾而为福,非道心精一,至诚感神能若是耶?虚室生日,吉祥止止,惟尔有焉。”夫人蒋氏,生5子,以象中嗣教。嗣宗之孙张宪,武功绝伦,为武状元,历官淮东马步将军副总管,为中兴名将,建炎四年(1130)战殁余干,追赠“武功大夫”。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真普化妙悟真君”。
  27代天师象中 字拱宸,嗣宗之长子。自幼通晓经史,尤喜道术,7岁召赴阙,宋仁宗召见赐坐,咨问道法对答甚妙。特赐紫衣,命嗣教,并亲洒宸翰以镇福庭。复又赐束帛金器等,自后朝廷宠赉荐至,师承真人之教,终身不怠。曾结庐于圣井山之梧竹塘以居,年60有5,得道冲举。今有七星墩、白鹤坞遗迹尚存。配金氏,生子四:敦复、敦后、敦信、敦直。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28代天师敦复 字延之,象中之长子。象中冲举时,敦复还年幼,由叔执中掌印,后归还。敦复学识天成,声如洪钟,士林仰之。年53岁而化,妻陈氏,无嗣,以侄子景端过继为后。宋神宗追封“葆光先生”,并作制曰:“海宇宁谧,民物阜康,思弘清静之风,共乐无为之治。汉天师二十八代孙张敦复,世传祖印,早悟真诠,惜遽返于丹丘,遂莫前于宣室,宜申简册,以贲烟霞。”元至正十三年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29代天师景端 字子仁,父敦后,过继伯敦复为子而袭教。性恬淡,绝嗜欲,不与物竞,笃志玄学。年52岁而化。妻游氏,无嗣,以处仁幼子继先过继承袭。大观二年( 1108),宋徽宗为其作制,特赠“葆真先生”。元至正十三年赠“太极清虚慈济真君”。
  30代天师继先 (1092-1127)字嘉闻,号鯈然子。其父张处仁曾任临川知县,因29代天师张景端无子,故收继先为嗣。继先生于宋元祜七年( 1092)十二月二十日,至5岁时尚不能言,人以为哑。一日闻鸡鸣,忽失笑赋诗曰:“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大张口,唤醒梦中人。”9岁嗣教,稍长,明习道法。宋崇宁三年( 1104)应诏赴阙,徽宗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令作符,上览笑曰:“灵从何来?”对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又问修丹之术若何?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符尧舜足矣。”帝悦,赐宴而出。
  〓州盐池水溢,民罹其害,徽宗命张继先治之,奏以召神将关羽佐之。徽宗以崇宁钱赏赐并追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后各地关帝庙亦称关羽为崇宁真君,即始出于此。次年(1105)五月,复应诏入朝,徽宗赐坐,问道法同异。张继先说:“道本无为而无不为。道,体也;法,用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无立,二者强名,何异同之有?”其言谈深含道家早期的辩证哲理。
  同年七月,徽宗在天祥殿向张继先询问时政,张继先又一次婉劝徽宗:“陛下宏建皇极,无偏无党,以苍生为念,天下幸甚。”
  张继先除常进言治国之道外,且以符法镇灾,以医道救民,徽宗对其亦很器重。自崇宁四年(1105)起,先后拨银迁建上清正一观并改名为上清正一宫,赐建天师府第于上清镇关门口,修建道观五座并赐金铸老子及天师像。是年,赠“虚靖先生”。对龙虎山天师道在全国的进一步弘扬,张继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宋徽宗迷恋方术,宠信林灵素。林灵素亦以书招张继先,张不与同流,并致书劝其自重:“飘笠无情,云烟奚取?金门红雾,漫为天上之游;白石清泉,方保山中之适”、“万象有杀有生,春花秋落;一气互消互息,夜露朝唏”。后林灵素果败。
  张继先喜爱诗词创作,与石自芳、王文卿等文人学士往来结交,吟咏酬唱。一日,他在絛然亭上题诗二句:“赤帝御龙行末伏,妲娥分月入深山。”时人皆不解其意。其实张继先深知宋王朝政风日下,危机四伏,并对此表示深深的忧虑。他的诗文虽然掺入神道仙释的思想,却并不都是虚无怪诞之作。如他的《仙岩寺》中写道:“依然仙迹倚岩开,真馆何年竞草莱。今日梵宫方得到,旧时元鹤也飞来。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禅客夜深能独坐,满窗明月正徘徊。”另有《还山》一首写道:“长年京国甚羁囚,丘壑归来始自由。流水有声如共语,闲云无迹可同游。猿依松影看丹灶,鹤与芦花入钓舟。如此栖迟良不恶,红尘何事辱鸣驺!”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山水的钟爱。
  张继先著有《虚靖真君词》一卷,《全宋诗》收录了52首。他有《明真破妄章颂》传世,其中影响尤以《心说》、《大道歌》、《虚空歌》为著。张继先的心学理论,对陆九渊有很大的影响。
  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汴,宋钦宗与“太上皇”(徽宗),思张继先曾早有“赤马红羊之兆”(国家将有灾祸)的密奏,遣使亟召,张继先深知回天无力,行至泗州(故址在安徽省盱眙县东北,今江苏宿迁市东南)天庆观时,作颂而化,而京城也正在那天被金兵攻陷。印剑付与其叔张时修,时年35岁。
  后200年,施耐庵作《水浒》,其中“神童天师”即以张继先为原型。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制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31代天师时修(1079-1140)字朝英,二十七代天师象中之孙。敦直之子。素业儒,屡举不第。乃恬然静退,志慕修炼。虚靖先生不娶无子,弟渊宗为道士,拟令嗣教,后泗州临化时,以印剑付时修,众遂推以嗣教。时修曾辞曰:“继先吾从子,岂可后之。”众曰:“法统所在,孰得而拒?”遂嗣教。配吴氏。平居清修,年61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32代天师守真 (?- 1176)字尊一,时修之长子。母吴氏娠十又九月而生。纯素守静,长而寡欲。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嗣教,每岁三元日传度弟子,四方辐辏。除邪馘毒,道化盛行。孝宗乾道六年(1170),时江涛冲决,命建醮内廷,赐以象简、宝剑及《清静》、《阴符》二经,并制授“正应先生”。上皇高宗亦曾召见,命坐,咨问道法甚妙,以上清三洞诸品宝箓流传寝久,乃赐金委道箓院锓木成书,并就“延祥观”传度,且命以其版归龙虎山。淳熙三年( 1176)十月三十日,谓弟子曰:“顷得吾兄虚靖书信,有青城山之约会,今当前往。”言讫而化。葬演法观西,有子5人:景渊、伯踽、伯垧、伯琥、嗣先。元至正十三年赠“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33代天师景渊 (?—1179)初名伯景,字德莹,守真之长子。及冠轩伟,丰玉枕,美须髯,人皆称有正一之风。宋孝宗乾道年间,侍父守真入觐,太上皇高宗赐坐、赐斋,御笔更名景渊,命掌教事,尝醮内廷有应,符箓受者尤盛。皇子魏王镇明州有疾,为坛以请至,乃以咒水饮之而愈,礼送特厚。淳熙六年(1179)上复遣人致聘,使及门,天师忽召弟子曰:“人间之宠虽至,然吾自有仙期不可爽矣。”隐几而化,葬上清莒家源。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真太素冲道真君”。
  34代天师庆先 (?—1209),字绍祖,景渊之子。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嗣教,性慈俭,好周贫困,经箓传之益广。善饮酒,数斗不醉。
  庆先未生时,父景渊鞠幼弟嗣先以为子。景渊卒,弟伯璃摄教事,既而归之嗣先。嗣先19岁时摄教事,崇宁中(1102-1106)入觐,景宪太子书“樵隐”二字赐之。摄教十一年,以庆先已长成,遂复归印剑。
  嘉定二年(1209)庆先坐化。夫人周氏原生一子名张成大,5岁时承袭,以年幼、请堂叔天麟代摄教事。不久,成大夭亡,遂以昭穆相当立天麟之幼子张可大承教统。元至正十二年,赠三十四代天师张庆先“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35代天师可大 (1218-1263)字子贤,曾祖第32代天师张守真之次子伯瑀之孙。庆先羽化后,嫡子成大幼,可大父天麟摄教事,宋宁宗召赐“仁静先生”。未几,成大早殁,遂以可大为庆先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可大年12岁,承35代天师之位。其时,鄱阳水灾,灾后瘟疫流行,江东提刑袁甫请可大治之,曾赋诗以赠。
  端平年间(1234-1236),多次应召赴阙,曾赐锓经资,重刊先朝箓版。嘉熙三年(1239)赐号“观妙先生”,并敕提举三山(龙虎山、阎皂山、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历代天师主管三山符箓,即从张可大始。在此期间,重建真懿观,赐田若干顷,并免其税,御书“真风殿、紫微阁、真懿观”匾额以赐。加封祖天师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及关、石二帅、龙井等神封爵。
  元世祖忽必烈南下鄂州(今武昌)时,曾特遣使者王一清来访,天师乃授言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其言后验。景定四年(1263)四月,以印剑付子宗演,具《表》辞谢,年46岁而化,葬于瑞庆观。时南宋度宗在位,右丞相江万里为撰碑铭。配倪氏,生2子:宗汉、宗演。
  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忽必烈作制曰:“故三十五代嗣汉天师观妙先生张可大,佩箓三元,蜚声八极,积功累行,造彼希微,祷雨退潮,特其土苴”,并特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36代天师宗演 (1244-1291)字世传,号简斋,可大次子。兄宗汉,好诗酒,不乐应酬,遂让天师位于弟宗演。宗演性渊静,少颖敏,年19岁嗣教。宋度宗咸淳间,上饶守臣唐震请祈雨,立应。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已平江南,特遣武略将军、刑部郎中萧郁,武略将军、兵部郎中王世英优诏36代天师张宗演,召至则命廷臣郊迎,待以客礼。世祖及见谓曰:“昔岁已未(1259),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言,验于今矣。”因命坐赐宴,同年六月,设醮于内廷,明年,又醮于长春观(今北京白云观)。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封“演道灵应冲和真人”,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二品银印,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箓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诏免江南诸宫观赋税,即京师创“崇真万寿宫”,敕弟子张留孙主之。至元十八年(1281)、二十五年(1288)两度人觐,屡敕醮于京师,礼遇有加。
  有一次,元世祖命取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语侍臣曰:“朝代更易不知凡几,天师印剑传子若孙,尚至今日,果有神明之相乎?”嗟叹久之。
  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一月中旬,书颂而化。夫人周氏,生子二:与棣、与材。元世祖特谕诏书并作制以赞。后元成宗亦作制赞曰:“三十六代天师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张宗演,庆衍仙灵之派,学探静定之功。自王师临鄂渚之初,而妙道达世皇之听,芝泥云篆,凤书一下于江南;金服瑶冠,鹤驭三承于圣眷,宗风为之益振,玄教为之增光。”并加赠“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37代天师与棣 (?—1295)字国华,号希微子,张宗演之长子。沈默寡言,洞明三教,善诗文,甫冠侍父人觐,仪表温莹,敏于应对,元世祖屡叹异人。至元二十八年( 1291)嗣教,应召赴阙赐坐,慰劳甚至。制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赐宝冠金服而归。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复召。命醮于万岁山,皇上亲临,礼成举尊以饮。成宗登极( 1295),召醮于圆殿,又醮长春观七昼夜,合南北道士千余人,礼成仍赐宝冠金服玉圭,褒赠特厚。命天下行天师醮典,改天下各路“天庆观”为“玄妙观”。一日忽谓弟子曰:“吾世味素薄,今留京久矣,非吾愿也。”恳乞归山,未允,越月示化于“崇真宫”,元成宗遣使护柩还山,仍敕廷臣祭于都门。妻冯氏。生子一:文烈,未传,由其弟张与材继天师位。
  38代天师与材 (1264-1316),字国梁,号广微子,张宗演之次子,生于宋景定甲子(1264)十二月。天资仁厚,善诗文并精书翰。至元三十一年( 1294)嗣教,元世祖遣使赐冠服玉佩,俾掌教事。
  元成宗登基,改元“元贞”,入见大明殿朝贺。元贞二年(1296)制授“太素凝神广道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得自给牒度道士,免宫观差役。成宗大德二年(1298)奉旨重建上清正一万寿宫。五年,复召至京,丞相答刺罕请天师祷雨,与材曰:“诚可格天,天必有感”,次日果然下雨。六年,授银印视二品。八年,制授“正一教主,兼主领三山符箓。”
  至大元年(1308)武宗即位,入贺,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给金印视一品,赐金玉冠服,并加封二代嗣师,三代系师为“真君”。
  仁宗即位( 1311),召见于嘉禧殿,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延桔三年(1316)丙辰正月,遗颂而化,敕葬金溪之鸣阳,建祠曰“玄都观”。张与材天资仁厚,四方以水旱、妖疠来告者无虚日,为祈禳祛治无倦志。捐粟为义仓,以周贫乏。艺术之士造门请谒,各如望而后遣。为诗文千言立就,作大字有法,草书亦精奇,今陕西户县重阳宫所存“天下祖庭”碑刻大字,乃其手迹,并尤善画龙。夫人易氏,生子二:嗣成、嗣德,皆善画。
  39代天师嗣成 (?—1344)字次望,号太玄子,与材之长子。神清高远,端毅寡言。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曾侍父入觐。仁宗延桔三年(1316)袭爵,仁宗召见,喜曰:“克肖尔父。”命建“金箓大醮”于长春宫,礼成赐冠服,四年正月告归,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降玺书,命掌道教,给度牒,行法箓,免远输之役。遣使护送还山。英宗即位(1320)改元至治,召见于上都,降玺书,给驿券还山。
  泰定二年(1325),泰定帝(铁木耳)命建黄箓大醮于长春观,有天花雪鹤之瑞。国子司业虞集承诏记其事,赐宝冠金服,加“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文宗至顺元年(1330)入朝,降玺书申护有加。惠宗至元(1333-1340)再召,见于明仁殿,并祷雨雪,元惠宗赐以上尊,且谓近臣曰:“朕烦天师多矣,可录前后功绩备载制词。”
  至顺三年(1332)三月,颁制加“知集贤院事”。留京久,乞还山,上诏百官宴饯之。既还,弃绝人事,逍遥自娱,至正四年( 1344)游五岳。先登泰山,九月舟次吕梁,薄暮时有一老人求见,密语片刻而去。明日遽命还舟,抵宝应,化于舟中,弟子奉柩而还。夫人胡氏,生子四:正常、正文、正肃、正伦。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追赠为“正一教主,太元宏化明诚崇道大真人”。
  40代天师嗣德 (1305—1352)号太乙,又号青藜散人,张与材次子。元大德九年(1305)五月初六日生,至正四年( 1344)袭教,性宽厚,经史百家无不贯彻。善书文,尤精法典,处世待人如春风暖日。至正十二年春,天下兵兴,命弟子舒惟寅募义保障,盗贼不敢犯境,民赖以安。时年十月,微疾而化。至正十三年,惠宗制授“正一教主太乙明教广元体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诏下已先化。妻吕氏,生子三:正言、正中、正雅。
  41代天师正言 (1325-1359),字仲询,号东华子,嗣德之长子。貌古神清,沉静寡言。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袭教。至正十三年,制授“正一嗣教明诚凝道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并敕赠第四代至第二十四代天师皆为真君。时由于红巾军起义,韩林儿在南称帝,京道不通,嗣教两年余,诰书乃由江浙行省遣间使传至天师。既拜命,集诸弟子曰:“吾家世代以福国忠君佑民为本,今天下兵争日久,朝廷去远,安危未可知。况吾弟子总玄教于北者,荣遇特隆,可无一介以报君命乎?”弟子程天翼请行,介玄教大宗师于有兴陈于朝。顺帝曰:“天师方外士也,曩以川途梗塞,无以致抚安之道,朕甚慊焉。”至正十九年微疾而化。妻夏氏,子宇泰,未袭教。
  42代天师正常(1335-1377)字仲纪,号冲虚子,第39代天师张嗣成长子。至正十九年(1359)袭教时,天下大乱,经箓久佚,正常开演玄教,四方奉贽来学者云集。至正二十一年(1361),吴王朱元璋取江西,发御榜命有司访求招聘天师,正常始遣使者上征笺陈“天运有归”之符,吴王以手书赐答,有“澄心定性,以凝道功”之勉语。乙巳年(1365)入觐,朱元璋召见,大悦曰:“瞳枢电转,法貌昂然,真汉天师苗裔也。”下诏褒美之,赐以金币还山。丙午年(1366)复人觐,求符者日以干百计,侍使不暇给,闭门拒之,不能止,乃箓巨符投朝天宫井中,人争汲之,须臾水竭土见。太祖为立亭井上,号“太乙泉”。命传太上延禧诸阶法箓,乃辞还山,赐织文金服,特敕给驿券,俾之以便朝见。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登皇帝位,张正常入贺,赐宴便殿,诰授“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道教事”,给银印,视二品,设僚佐有赞教、掌书等官。准免通户及大上清宫各色徭役,专出符策之事。太祖曰:“卿乃祖天师有功于国,所以家世与孔子并传以迄今,卿宜体之,以清静无为辅予至治,则予汝嘉。”赐白金十五镒新其第,更天师号,给大真人印。洪武二年召人朝,太祖将通诚于天帝,致斋三日,御衮冕服,亲署名于章,敕太常设乐手,授真人祝而焚之,礼成,宴于文楼。三年六月,上录功宠,敕吏部改赠其父嗣成为“大真人”,母胡氏为“元君”。是年秋,更给掌天下道教银印。五年秋召赴阙,加赐“永掌天下道教事”之诰。六年还山,命留下弟子以司秘祝之事。洪武九年秋,太祖遣使召真人而真人先期至,太祖喜曰:“卿来何与朕意相符耶?明年秋,朕将遣使祀海岳诸神,卿当选精修之士与偕来。”十年,率弟子人觐,赐宴于午门城楼。太祖举爵曰:“卿宜尽此一觞。”御制历代天师赞以赐,并命代祀嵩山。遣重臣与真人、弟子代祀群岳。既还,宴赏如初。归龙虎山后,慨然叹曰:“五岳名山先子欲游而弗遂,嵩山中岳乃吾祖得《太清丹经》之所,今幸一至焉!咽曦景于层霄,邈浮埃于浩劫,吾志将有在矣。”未几,示微疾,以手作一圆象默然而化。是夕,大崖石崩,声闻数十里,讣闻,太祖亲制文以祭,葬南山刺坑口。妻包氏。张正常曾编纂《汉天师世家》一卷刊行于世。附:《明史·方伎·张正常》
  张正常,字仲纪,汉张道陵四十二世孙也,世居贵溪龙虎山。元时赐号“天师”。太祖克南昌,正常遣使上谒,已而两入朝。
  洪武元年,入贺即位。太祖曰:“天有师乎?!”乃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设寮佐曰赞教、曰掌书,定为制。
  长子宇初嗣,建文时坐不法,夺印诰。成祖即位,复之。宇初尝受道法于长春真人刘渊然,后与渊然不协,相诋讦。永乐八年卒;弟宇清嗣。
  宣德初,渊然进号“大真人”。宇清入朝,恳礼部尚书胡渍为之请,亦加号“崇谦守静”。
  再传至曾孙元吉,年幼。敕其祖母护持,而赠其父留纲为真人,封母高氏为元君。
  景泰五年入朝,乞给道童四百二十人度牒,淡复为请,许之。寻欲得大真人号,〓为请,又许之。
  天顺七年,再乞给道童三百五十人度牒,礼部尚书姚夔持不可,诏许度百五十人。
  宪宗立,元吉复乞加母封,改太元君为太夫人,以吏部言不许,乃止。
  初,元吉已赐号“冲虚守素昭祖崇法安恬乐静元同大真人”,母“慈惠静淑太元君”,至是加元吉号“体元悟法渊默静虚阐道弘法妙应大真人”,母“慈和端惠贞淑太真君”。然元吉素凶顽,至借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杀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
  事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死。于是刑部尚书陆瑜等请停袭,去真人号;不许,命仍旧制,择其族人授之,有妄称天师,印行符箓者,罪不贷。时成化五年四月也。
  元吉坐磬二年,竞以夤缘免死,杖百,发肃州军,寻释为庶人。
  族人元庆嗣,弘治中卒。子彦颗嗣。嘉靖二年进号“大真人”。彦预知天子好神仙,遣其徒十余人乘传诣云南、四川,采取遗经、古器进上方,且以蟒衣、玉带遗镇守中贵,为云南巡抚欧阳重所劾。不问。
  十六年,祷雪内庭有验,赐金冠、玉带、蟒衣、银币.,易金印,敕称“卿”不名。彦颓入朝,所经邮传供应或后期,常山知县吴襄等至下按臣治。传子永绪,嘉靖末卒,无子。
  吏部主事郭〓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请夺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议,巡抚任士凭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号,改授上清观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其宗人国祥为之。
  万历五年,冯保用事,复国祥故封,仍予金印。国祥传至应京。
  崇祯十四年,帝以天下多故,召应京有所祈祷;既至,命赐宴。礼臣言:天顺中制真人不与宴,但赐筵席;今应京奉有优旨,请仿宴法王佛子例,宴于灵济宫,以内官主席。从之。明年三月,应京请加三官神封号,中外一体尊奉;礼官力驳其谬,事得寝。
  张氏自正常以来,无他神异,专恃符箓祈雨驱鬼,间有小验,顾代相传袭,阅世既久,卒莫废去云。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43代天师宇初 (1340-1410)字子璇,号无为子,别号耆山,张正常长子。明洪武十年(1377)袭教,次年春乃觐,太祖(朱元璋)召见于奉天殿,笑曰:“绝类乃父”,眷赍有加。次年辞归,礼遇厚赐,太祖亲制文二道,特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并赐金绣道服,给驿券还山。洪武十三年,封张宇初母包氏为“静虚冲素妙善元君”。十六年(1383)召赴阙,建玉箓大醮于紫金山。二十三年( 1390)敕重建大上清宫。次年旨谕禁止伪造符箓,钦赐龙虎山正一玄坛印及关防、符箓,镇护名山。
  建文帝时,张宇初曾一度遭贬,夺取印诰,遂于乡里黄箬峰下(龙虎山东南5公里处)构岘泉精舍处之。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登基,人贺,宠褒愈隆。敕陪上祀天坛,赐缗钱修大上清宫。永乐四年,命编修《道藏》。五年,建醮朝天宫,赐敕嘉奖。六年三月,降旨重申谕真人专出符箓,伪者严惩。四月,命传延禧箓,建大醮五坛于朝天宫,十月,命访真仙张三丰,遇于武当山“遇真桥”,敕建“遇真观”。八年春,以印剑付弟宇清,作颂而化,葬岘泉。
  张宇初“目秀双瞳,面交二斗”,读书过目成诵,博学经史诸子百家并善书画,写墨竹,精兰蕙,自成一家。明翰林学士宋濂称张宇初颖悟有文学,人称为“列仙之儒”。张宇初认为,文以载道,只有“道充,义明,气足”,才能发乎词章,“而得性情之正”。他虽居道教掌门,但从不以云师风伯荒怪之说张大其教。《四库全书总目》写道:“若宇初者,其言既合于理,宁可以异端之故,并斥其文乎?”
  张宇初著有《岘泉集》20卷;《龙虎山志》10卷及《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等传世。
  张宇初夫人孔氏是孔子五十四世孙女,生五子俱夭。三女分适崇仁、东阳、临川。
  44代天师宇清(1354-1427)字彦玑,别号西壁,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次子,明永乐八年(1410)嗣教。六月入朝,上赐金冠绛衣、牙笏、玉佩。十月命醮朝天宫。诰授“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大真人领道教事”。永乐十一年七月,赐太岳太和山圆光图,八月,上谕命选道士为武当山住持。九月,遣使诣山,就大上清宫建金箓大醮七日。同时,购鱼置泸溪水中,上自莲霞潭,下至雷打石,赐名“放生池”,立石制禁,不许网钓。十四年,敕修大上清宫,并建“真懿观”,筑堤防,造浮桥。十五年,命分献西镇坛,并敕往福建灵济宫,建祈谢大醮。十六年二月入京,赐冠服及缗钱十万,白金百镒,命祀玄天上帝于太和山。
  仁宗即位(1425),入贺,命建荐扬大醮,赐金玉法印并织文金服,鹤氅貂裘,圭佩等物。弟子从行者各有赏赐,一时荣动朝野。次年,宣宗即位,改元“宣德”,赐宴内殿,加诰封“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崇谦守静洞元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宣德二年(1427)以老辞归,宣宗欲留之,叩辞再三乃准。是年中秋节饮酒极欢,忽无疾而化,终年64岁。朝廷遣中官谕祭,敕葬北真观之右。夫人孙氏,生一女,无子,以胞弟张宇理次子懋丞人继嗣教。
  张宇清7岁能诗,及长大,博通经史,与兄宇初常相唱和。有《西壁文集》若干卷传于世。兄弟俱工书画,张宇清尤善作山水画,张宇初曾画《秋林平远图》以夸告弟曰:“此图殆不减吾弟丘壑也。”时人皆仰慕之。
  45代天师懋丞 (1387—1445)字文开,号澹然,又号九阳,42代天师张正常第三子宇理之子,宇初、宇清之侄子。洪武年间,其父宇理随兄宇初人觐,诏娶诚意伯刘基侄女为配。懋丞即为刘氏所生。宣德元年(1426)袭爵。入觐,赐宴便殿。次年人谢,命传太上延禧箓,建醮于内廷,赐宝冠、剑佩,象简锦服。四月,陪祀太庙。封为“正一嗣教崇修至道葆素演法大真人领道教事。”宣德四年,人贺万寿节,命分献东镇坛,俾醮于仁智殿,赐赉有加。三月,上御西宫召见,与语大悦。准奏留上清官高道操克弘、龚继宗等为道录职员。宣德六年入觐,有尚方八宝金币之赐,给部牒五百度道士,赐御制“招隐歌”。宣德七年壬子七月中元日,曾为高士周思德编定的《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写序。
  英宗登极,改元正统(1436),懋丞人贺,敕建天师府于北京朝天宫内东北隅,并供给生活必需品。正统二年赐宴奉天殿又召孔府衍圣公同宴,“南张北孔”会见,并各赐金币衣履。庚申(1440)三月,英宗命懋丞以祖传印剑进览,抚摩久之,叹曰:“神物灵异,果如是乎!”六年又给部牒五百度羽士,厚赐而还。懋丞夫人孙氏,生一子留纲,娶高氏,生子元吉。后留纲先懋丞而故。正统十年懋丞乞归,以印剑付于孙元吉曰:“尔当嗣教,吾已闻其事于朝,尔宜懋振元献,以承大宠。”言毕而化,年59岁,敕葬马鞍山,建“南极观”以祀之。懋丞善画枯木、竹石、水仙、墨梅。
  46代天师元吉 (1435-1475)字孟阳,别号太和,懋丞之孙,留纲之子。宣德十年(1435)乙卯正月初九所生,幼明敏,于祖秘儒书,一览辄了,喜为诗,然所发皆非尘世语。父留纲早卒,正统十年(1445),11岁袭祖爵。入觐,皇上见其岐嶷如成人,甚爱之,召入内殿,命坐赐茶。诰授“正一嗣教冲虚守素绍祖崇法真人”。正统十二年( 1447),皇上念元吉幼孤,敕禁族属侵侮,更授赞教掌书等官辅之。十三年,皇上御大善殿召对称旨,赐萃宝冠金文服。十四年春,命分献星辰坛,三月辞归,谕留之,六月雷击谨身殿鸱吻,雨浃旬不止。皇上召问,元吉告以慎起居,戒边防为对。代宗景泰改元,人贺,命建保镇国祚醮于大德观。景泰二年(1451),给部牒一千度道士。明年命建醮内廷,祀成赐宴仁智殿。四年春,命分献风云雷雨坛,醮于朝天宫。六年,代宗御文华殿召见,问诸雷秘法。大悦曰:“神明之胄,代不乏人,可谓善继矣。”命建金箓、黄箓二大醮于灵济宫,加封为“正一嗣教冲虚守素绍祖崇法安恬乐静洞玄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特命尚方良冶作法剑一口,及玉冠圭佩之赐。遣中使护送还山。
  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皇位,元吉入贺,宠赉逾厚,敕禁伪出符箓及族属欺凌者。天顺四年陪祀天坛,英宗御斋宫问对,有金练衣赐赠。八年加封为“正一嗣教体玄悟法渊默静虚阐道弘化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加封元吉之母高氏为“太元君”,厚赐还山。
  成化元年(1465),宪宗即位,张元吉人贺,赐宴文华殿。二年,宪宗赐天厩良马及文锦朱舄等物为寿,人谢,赐宴内廷,命分献风云雷雨坛,又建升真醮于大德观。再三敕禁族属侵权及伪造符箓。成化三年,召对大善殿,勉以护国安民。并命以祖传印剑进览,上嘉叹之。更给“正一嗣教大真人”金印及加赐玉印各一颗、御书“大真人府”四字,命梓悬于府第阀额。三赐恩纶,加封为“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真阐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仍赉赐蟒衣玉带冠履、剑器、圭佩之属。宠赉独盛,朝野荣之。成化五年,召命建金箓大醮于朝天宫。辞归出游,登诸名山,探仙人旧迹,去三载方还。成化八年,携子原庆人觐袭教,归迳抵龙虎岩下,却粒三年,成化十一年乙未十二月十六日书颂而化。葬于本里簸箕湾。配吴氏。
  47代天师原庆 (1463 - 1509)字天赐,号贞一,又号七一丈人,张元吉之子。天顺七年(1463)四月初六日生,生时有异征。博学能文,长于诗画。成化八年(1472)袭爵。十三年(1477)人觐,奉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赐玉带、蟒衣,加拨马、快船送归。诰授“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领道教事”。成化二十年,敕禁私出符箓及偷放生池鱼。次年,敕江西守臣重建大真人府第,命降香太华山及铁柱宫,又明年人觐,有玉带金币之赐。弘治元年(1488)孝宗登极入贺,宠遇有加。弘治四年皇太子生,赐雕花天禄寿字玉带、金冠、蟒衣、银币等。弘治九年,命建保民大醮于大上清宫,以守臣邓原并两司掌印陪祀。弘治十二年赐牙刻印二函并金币还山。十四年,诏携嗣子彦预入朝,宴于偏殿,乞“致仕”。上允,授致仕敕书以嘉之。
  弘治十五年,上命祀天目、葛仙、华盖、武当、鹤鸣五山,次年皇帝亲降褒问之书并命祀武当、鹤鸣、葛仙三山。
  正德四年(1509)九月二十日,张原庆设宴会客,纵饮极欢,酒竟,北向盘坐而化,时年57岁。奉谕旨葬于金溪长生观。夫人朱氏,无出,继室宋氏,是锦衣卫都指挥宋清之女,生子三,以长子彦预袭教。
  48代天师彦预(1490-1560)字士瞻,号湛然,原庆长子。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庚戌五月十八日,父梦神人佩剑植梓于庭而生,及长有祖风。弘治十四年辛酉,甫12岁,奉诏随父人觐,命袭教。诰授“正一嗣教致虚冲静承先弘化真人,掌天下道教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即位入贺,召见问曰:“卿之祖非神仙乎?朕闻神仙长在,今还可见,亦可学否?”对曰:“臣闻君之愈于神仙者,尧舜是也,至今犹存。愿陛下慕而效之,则圣寿可等天地矣。乃若臣类为神仙者,不可尚也。”正德三年,颁给部牒普度道士。五年,命内官太监李文会同江西巡抚等官督造重修大上清官。七年,命陪祀泰坛,有蟒衣玉带赐。
  世宗即位,于嘉靖元年(1522)人贺,上赐问,以清心寡欲为对。明年,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五年加封为“正一嗣教怀元抱真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先弘化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准授上清官道士傅德岩、邵启南为赞教,金永寿、詹望奎为掌书。是年三月,敕遣内左少监吴猷会同江西抚按重建大真人府第。增造敕书阁以藏累朝宸翰,东盖天师家庙以祀历代真人,西立万法宗坛以奉上帝列真。余悉更置,山水增辉,遂为龙虎山福地之冠。先是上命范铜为三清四帝列圣神像,像成仍敕吴猷赍至万法宗坛安祀。赐“掌法仙卿”印一颗,牙刻“宗传”印一函。查复上清宫田粮侵匿于豪民者,仍降敕禁护。七年人觐,陪上祀星辰坛,赐以御札文绮。十一年,敕文中官曹玉会同江西抚按重建大上清宫。十七年世宗又命张彦頨往齐云山建醮,因上奏:“乞以本山如太和山例,除道士为住持,赐名‘玄天太素宫’额,免征所余香钱,敕禁护。”十八年,己亥正月,嗣子永绪生于新府第。世宗闻之大悦,亲洒宸翰并赐金帛为贺。两诏彦頨暂免入朝,以抚视其子。张彦预之子是世宗为之取名,御札曰“卿子名可曰永绪”。二十年,诰赠嫡母朱氏,生母宋氏,妻李氏,继妻吴氏、柳氏皆为“元君”。给部牒五百度道士,特敕江西巡抚严禁抚州奸民伪出符箓。
  嘉靖二十八年曾携子永绪人觐,后乞致仕,上允,陛辞还山。三十九年十一月中旬,张彦预羽化,寿71岁。讣闻,上悼叹不已。上谕照侯爵例锡之恤典,敕葬弋阳县东郊叠山书院侧,谕登十三坛,遣锦衣卫千户王正亿、行人李琦谕免嗣真人永绪来朝,督视掌行葬礼,计费金万余,诚一时之殊典。其坊额曰:“侯爵里”。
  49代天师永绪 (1539 - 1565)字允承,号三阳。永绪乃明世宗亲为取名。嘉靖二十八年(1549),诏随父人觐,命袭爵,时年10岁。诰授“正,嗣教守玄养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诏聘定国公徐延之女为配,敕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鏸议行婚礼。三十一年(1552)人觐,上赐顾问,赐宴而出。是年敕有司杂差料价,尽行优免,兵部照例给与勘合,起拨马、快船。再召人对,赐宴便殿,命建保国安民大醮于朝天宫,有蟒衣玉带之赐。四十四年(1565),乙丑元旦,赐宴便殿,班在大学士徐阶之上,先命建醮内廷,复敕主春祈祀典,礼毕力辞还山。舟次严陵滩,推篷四顾,夕阳在山,扣舷击歌而化,年27岁。讣音至朝,皇上悼叹不已,遣行人姚光泮谕祭,并营葬于狮子山,立祠南极观。夫人徐氏,诰封“静和元君”,生一子张世忠,早逝。徐氏请于上,立堂弟张永绍之子张国祥为嗣,并奏准承袭。
  50代天师国祥(?—1611)字文征,号心湛,永绍之子。生有异姿,绀眉碧瞳,迥出尘表。明万历五年(1577),赴京袭爵。神宗见时甚嘉,赐御书“宗传”字额,及玉刻“宗传”、“元坛”之印各一颗。又赐金冠玉带,并敕赉隆宗门外直房,敕修理朝天宫内赐第,御书“真人府”额赐。奉旨聘驸马都尉谢公之女为配,以定国公徐掌婚事,凡六礼之费悉出内帑。
  万历二十九年命给公爵朝祭服,仍准常用。留京12年,宠赉甚渥。神宗曾问曰:“圣人以神道设教,卿教非神道乎?”对曰:“圣人治天下,静默思道,恭己正南面而已,故神其道而天下化。三代而下,一日万机,非励精不能图治。臣之教以利济为本,亦能福国佑民。若治天下,尤在克艰无逸,非清静无为之谓也。”
  先是42代天师张正常曾集祖宗言行,编成《世家》一卷,金华宋文宪公为之序,张国祥又续辑至49代,以扬先烈。又辑《龙虎山志》3卷。万历三十五年曾奉旨校梓《万历续道藏》,编辑了《续道藏》杜字至缨字号,并刊印流行。万历三十七年贵溪大水,上清官宇倾圮,入告于朝,上赐银修建。三十九年修葺工程未竟便羽化。神宗诰封为“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阐元宏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并加赠“太子少保”,敕葬金溪明阳桥。立祠曰:“明阳观”。夫人谢氏诰封“元君”,生子3:以长子显庸承袭。
  51代天师显庸(1582 - 1661)字九功,张国祥长子。初名显祖,神宗敕改为“显庸”。生于万历十年(1582)九月十三日,幼时曾误堕井中,众人苦不知,待明旦汲水者以告,始得出,井极深,而显庸衣冠绝无沾湿,濡足而已,众人皆以为异。天启六年(1626)袭爵。按旧例,大真人承袭不待终丧,但张显庸请守制服阕后始拜命。50代真人国祥修大上清宫未竟而化,恐负父志,朝夕庀材鸠工,越二年告竣。
  张显庸赋性仁孝,礼义谦和,好读书,晚尤精进。每教弟子曰:“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坚心力行,岂得见泉源乎?”其言有合于儒者。年未及艾,即谢掌教事,以印剑授子应京,别构室曰梧缘轩,自称浴梧散人,结“浴梧会”,与弟子辈终日研究先天太极及心性之学,著《三教同途论》《金丹辩惑论》《浴梧诗集》,凡若干卷。好施予,每遇灾年歉收,尽以所积赈济邻里。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八月,端坐而化,年80岁。明诰封“正一嗣教光扬祖范冲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怀宗(崇祯)加赠“太子少保”。康熙四十二年(1703),诰赠“光禄大夫”。夫人陈氏,明朝封为“元君”,清康熙四十二年诰赠“一品夫人”。生子二:应京、应麟。
  52代天师应京 (?—1651)字翊宸,显庸长子。明崇祯九年(1636)袭爵。十三年人觐,皇子病瘳,上命祈禳,怀宗(崇祯)亲诣祖天师坛行礼,将下拜。张应京曰:“臣祖道陵位在人臣,礼不当拜。”怀宗曰:“卿祖道德高深,正赖默赞元化,可晋封六合无穷高明大帝。”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怀宗殉国,既而隆武(明皇室唐王朱聿键于福建成立的政权年号)即位于隆平,贵溪与闽接壤邻近,盗贼蜂起,张应京招募乡勇,抵御盗贼,邑里得以安宁。
  清军南下时,江西副总兵王德仁怀疑张应京拥武装奔福建投唐王,故欲发兵屠上清。未至二十里,应京迎谒道左,王德仁诧曰:“君犹在耶,何预知我来?”至真人府,51代天师张显庸携杖出迎,苍颜鹤发,翩翩有凌云之气,王德仁遂下拜称弟子。清顺治八年( 1651)应京人觐,世祖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礼秩咸如故。还抵扬州琼花观而化,葬南山,后迁葬深田源。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光禄大夫”,夫人朱氏(明益藩郡主),赠“一品夫人”。生子六,以长子张洪任继位。
  53代天师洪任 (1631-1667)字汉基,张应京长子。明崇祯四年(1631)辛未五月十三日生。少时访道混成院何海曙,博通秘笈。清顺治八年(1651)奉旨袭爵。十二年,世祖章皇帝驾幸南海子,召见,询及历代宗绪,以世家称之,命光禄寺设宴,以礼部堂官陪宴,又命工部觅宅,以灵佑宫察院地居之,敕免本户及上清宫各色徭役。时外藩有妖邪为害,闻于朝,上命驱除之,即遣法员高惟泰、杨幼芬出塞治之,立应。诸部落感激皇仁,且崇信天师道法。真人闲居潇洒,诗酒陶然自得。尝构西花园池沼,乐以永日。康熙六年(1667)微疾而化,葬金溪米坊。因子继宗尚幼,命弟洪偕摄掌教事。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光禄大夫,妻顾氏诰赠“一品夫人”。
  54代天师继宗(1666-1715)字善述,洪任之子,清康熙皇帝赐御书“碧城”,遂以为号。康熙五年(1666)四月二十四日生,八月而父洪任卒,五叔洪偕摄大真人事。继宗与生母杨夫人茕独依倚,几不免冻馁。既遭三藩之乱,乡里中的无赖之徒乘机焚劫,母子流离奔避,濒死者数。康熙十八年张继宗14岁袭爵,当时,庐舍焚毁,田地荒芜,继宗少历艰苦,淡泊一如寒士。生母杨夫人节俭治家,拮据数年,始稍葺府第以居。
  是年人觐,京师有觊夺大真人印者,幸得康熙皇帝宠渥,命分坛祷雨而应,觊印者才未得逞。上命随觐法员吴士行等三人留京供事,三年一易,日给廪饩,往返给驿马,既复加增二员,为定例。还山,御书“大上清宫”额以赐。三十三年甲戌(1694),命进香五岳。三十五年复命,赐乾坤玉剑。四十二年覃恩诰授“光禄大夫”并追赠三代。康熙四十六年赐第京师;五十二年(1713)赐帑银修龙虎山殿宇。五十四年(1715)乙未冬将入觐,至扬州琼花观,矍然曰:“此先祖蝉蜕处,余亦从此逝矣。”示微疾而化,年49岁,葬筱岭背南山。著有《崆峒问答》一卷留世。
  55代天师锡麟(1699-1727)字仁趾,号龙虎主人,张继宗长子。康熙三十八年(1699)乙卯闰七月二十六日生。五十五年17岁袭爵。有四个弟弟俱幼,朝夕勉以向学,分甘同苦,室无闲言。雍正元年(1723)癸卯,世宗即位,覃恩例授“光禄大夫”,妻韩氏“一品夫人”,时尚未入阙请封。雍正五年(1727),例应入觐,命法员娄近垣偕行,至杭州时,忽病,亟嘱娄近垣曰:“吾无以报国家厚恩,子忠诚笃实,其体予志,以善事天子。”越日真人张锡麟羽化。遗疏以子张遇隆年幼,请二弟张庆麟署大真人事,得谕旨。八年,上命近垣礼斗有灵应,发帑银修建大上清宫。九年三月,锡麟之三弟昭麟以州同知引见,蒙召圆明园,上谕人品端方,语言明达,命署理大真人府印务,协同监修龙虎山庙宇,复赐银帛还山,后数召入觐,赏赉有加。雍正十三年(1736)诰授“光禄大夫”,奉旨谒梓宫。乾隆七年(1742),携侄遇隆进京承袭,昭麟谢署事。
  56代天师遇隆(1727-1764)字辅天,号灵谷,张锡麟之子,雍正五年(1727)丁未五月十九日生,生而岐嶷,英俊超群,钦差刘公以神童目之。对法秘儒书,精勤不懈。乾隆七年(1742)奉旨随叔父昭麟入觐,命袭爵。召见圆明园,赐克食缎匹及《山庄避暑诗集》一部,宴赉视旧制有加,复赐御书“教演宗传”额并朝服袍套、笔墨等物。各亲王皆有予赐。乾隆十六年圣驾南巡,召见行在,赐缎二匹及荷包等物。十七年,因御史梅珏成所劾,部议改为正五品,不许援例请封。后优游山中,悉心任化,陶然以终。葬筱岭北南山。乾隆三十六年追赠“通议大夫”。
  57代天师存义(1752-1779)字方真,号宜亭,张遇隆之子。乾隆十七年(1752)五月初六日生。资质聪敏,总角不凡,乾隆三十一年(1766)袭爵,入觐晋秩三品,赐“真灵福地”匾额、老子绣像、御书法经,复奉旨“照例朝觐。嗣后正一真人并随带法官,准其驰驿。”三十四年入觐,赐珊瑚碧玉道冠、丝绣法衣,上元日赐宴看灯。三十五年恭祝万寿,适丁母艰,蒙恩体恤免其应贺。四十一年逢皇太后大礼,恭送梓宫,赏银一千两,旋赴齐云山进香。家居侍养祖母,乐志成欢。尝领修大上清宫,重建万法宗坛暨署内元坛殿,并同族众修葺家庙。暇日与弟子员阐明道典,究理法秘及先儒书册,勤学不止。诰封“通议大夫”,四十四年四月下旬羽化,年27岁。无嗣,遗疏请以嫡堂叔张起隆承袭教事。
  58代天师起隆 (1745-1799)字绍武,号锦崖,亦号体山,张锡麟继子。乾隆十年(1745)六月十七日生,貌魁岸,深沉足智,能文善诗,四方知名之士,乐与之游。9岁入学,乾隆二十九年(1764),考入四库全书馆誊录,议叙一等,以县丞分发河南试用,历署开封府粮储道库大使、布政使司都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堂侄57代天师张存义羽化,遗疏恳请张起隆承袭祖爵。翌年,江西巡抚郝题咨将起隆调回江西,奉旨袭教。恭遇皇上七旬大寿,八月抵京,赴热河庆贺,进如意等物,蒙恩赏收《北斗延生真经》一部。八月十一日,面请圣安,恩旨着在内廷看戏三日,赐上等大缎帽纬及内造器具、普洱茶、食物等。乾隆四十七年召见乾清宫,命于次年元旦在大高殿拜表庆贺,礼成,上赐太上老君绣像与藏香,因建“绣像阁”。
  乾隆四十九年,恭遇圣驾六次南巡,循例于江苏无锡接驾进贡,蒙赏收罐瓶等物,召见行在,又赏给克食、大缎四端、御题墨刻《罗汉图》。五十年主持重修宗谱。后数次入朝,俱恩礼有加。嘉庆三年(1798)将人觐,行至苏州,告病归乡里,次年正月十六日卒,年54岁。葬正一观后右侧。诰封“通议大夫”。原配夫人叶氏,生子张钰,承袭。
  59代天师钰 (1770-1821)字佩相,号琢章,起隆次子。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十一日亥时生。张钰生来丰颐硕肤,风度端凝,善言词,声若洪钟,识者多重之。
  嘉庆四年,58代锦崖真人卒,张钰于翌年(1800)袭爵,赴阙谢恩并请往遵化县拜谒裕陵,奉温旨褒允。前后数次召见于养心殿,屡有赏赐。嘉庆六年(1801)覃恩追封两代,十年入觐,赐玉如意一柄,荷包一对,金钱四圆,奉恩旨换给爵印。
  嘉庆十三年因大上清宫倾圮,面请借银重修,到十九年上谕同意借帑。借帑谕旨如下:“奉上谕:本日召见正一真人张钰。据奏该处祠宇倾圮,伊家田产亦多典质,恳请赏借银二万两,分年解还等语。着先在于江西藩库闲款内赏借银二万两,令其自行修理祠宇,回赎田产,不必官司为经理。其所借银两,准其每年缴还银一千两,分作二十年归款。将此谕令知之,钦此。”张钰以此银重修了大上清宫及府第家庙;这笔借银,直到光绪十六年(1890)才还清并准奏结案。二十三年(1818)入朝,赐御书“福”字,赏赉有加。
  张钰羽化于道光元年(1821),享年51岁,葬南极观铁栏。光绪三十年(1904)诰赠“光禄大夫”。张钰妻妾众多。长子张培源(六十代天师)乃次妻吴氏所生。
  60代天师培源 (1813-1859)字育成,号养泉,张钰之长子。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十七日,道光九年(1829)奉旨袭爵,因母累年抱恙,嘱勿远离,拟请诣阙谢恩未果。生而颖异,长习诗书。性孝友,谦和淡朴,语言蔼然,亲族中凡有窘迫者,取而与之,略无难色。
  道光二十五年贵溪旱蝗大灾,县令曾请张培源设醮7日,后大雨如注,旱蝗尽灭,《贵溪县志》赞曰:“德著金绳,功追玉局,驱蝗虫而乡城争颂,息潮涌而环海竞称,盖纪实也。”
  咸丰九年(1859)在乡督办团练,对抗太平天国军队。同年十月无疾而化,年46岁,葬南极观。继室苏氏生子张仁最,即为61代大真人。同治十一年(1872)追封张培源为“通议大夫”,光绪三十年(1904)加赠“光禄大夫”。61代天师仁晸(1840—1903)字炳祥,号清严,张培源之子。幼遵父训,长习祖传。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起事,襄父练团防,经江西巡抚奏奖,奉上谕,着以县主簿不论单双月擢用。同治元年(1862)奉旨袭爵,诰授通议大大。当值乱后,法书秘卷多简断篇残,且不易征集,乃日与弟子参考编订,续录成帙,寒暑不懈。光绪六年(1880)祷母寿于南海;九年,省祖墓于青城山。十六年,编撰《留侯天师世家宗谱》8卷,刊印留世。晚年潜心炼志,洞明30代祖静修之功。年63岁而化。光绪三十年赠“光禄大夫”。生子5,以长子元旭袭教。
  62代天师元旭(1862-1925)字松森,号晓初,亦号小岩,张仁最之子。生于同治元年(1862)八月初七日,乃清光绪庠生,光绪三十年(1904)嗣教。道貌岸然,风仪峻整。精于道法,并善文章。间搜求谱牒,旁参碑铭及先世所遗笔记,续补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师传,曰《补天师世家》传于世。
  民国元年(1912),废其所封。民国3年,袁世凯又复授正一嗣教大真人,颁“正一真人印”更赐以“三等嘉禾章”及“道契崆峒”匾额。其后吴佩孚召之于洛阳,孙传芳延之于江宁,天师之势一度复张,行踪常在京、津、沪、汉各地。民国初期,上海曾酝酿成立中华民国道教总会,天师应邀到沪举行了“中华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会议。发起书中提出以“昌明道教,以维世道,以道为体,以法为明”为组织宗旨。并拟办医院、学校、实业等,但因多种原因未有结果。民国8年,被推为“万国道德会”名誉会长。9年,又被推为“五教会道教会”会长。民国14年正月廿二日于沪羽化,享年63岁,葬蒋家后山(天师府北约2公里)。1991年清明节,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主持张金涛道长带领天师府道众为62代天师扫墓并树碑。元旭生子6:长子恩溥,次子贞芝(又名仰生),3子荣龄(又名复龄),4子修龄,5子幼殁(名不详),6子祥芝。
  63代天师恩溥(1904—1969)字鹤琴,号瑞龄,谱名道生,乳名晏生,张元旭长子。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初五日生。少治孔老之学,长研道教科仪。尤精符箓道法,擅于画符之术,能百帖如一,不爽分毫。民国13年(1924)承袭63代教事。不久,便应湖北督军、直系军阀肖耀南之请,率领百余道众法师到武汉组织一场规模盛大之斋醮,轰动武汉三镇。
  民国16年(1927)春,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江西省特派员邵式平在江宗海的陪同下发动上清群众拘留了张恩溥,不久获释,旋赴上海。居上海梅兰坊数年。在上海、苏州、杭州一带开展道教教务,求符受箓者甚众。天师为扩大道教影响,再次组织了一场七天七晚之禳醮,龙虎山合上海法师道众数百人参加醮典,逐日观者数以万计,收效甚宏。在此期间,曾谒见蒋介石,受其召问,待以客礼。据传蒋介石还派人修复真人府,恢复“嗣汉天师府”原名,并始修鹰潭至上清公路。抗战期间退隐于龙虎山。
  天师居家俭朴,待人和蔼,严己宽人,尤好行善。尝与乡里乐善之士发起创办慈善机构“育婴局”于上清镇关门里。天师除捐款外,还每年为育婴局捐谷300担,以救济四乡邻里贫乏户之婴孩及遗弃孤儿。民国34年(1945)8月,日军投降,为庆祝抗战胜利,追奠忠魂,祈祷美好生活,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行五天六晚之太平罗天大醮,张恩溥亲自参与醮仪。翌年冬,在沪发起筹备上海市道教协会,提出“宗教为重,团结为重”,“研究玄学,阐扬教义,刷新教规,联系道友感情,发展宗教事业”为宗旨。民国36年(1947)正式成立上海市道教协会,并出版由陈撄宁先生起草的《复兴道教计划书》。同年11月应邀到福建平和县天湖堂建五朝福醮并书写一联“护国安邦振护佑,生民苦难济生灵”(见天湖堂抱柱对联)。翌年贵溪县龙虎山道教协会成立,任理事长。
  1950年春,张恩溥经广州转澳门至香港,住云泉仙馆。后人住台北市大龙洞觉修宫,继续规划道教事宜。同年,首创台湾省道教会,并出任理事长。在台湾省高雄县大树乡建崇圣殿祀祖,设立嗣汉天师府驻台办公处,积极领导道教工作。先后开坛授箓,并在台湾各地传度弟子,后又开度坤道女徒颇多。1957年,设立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大法事会于天师府办公处,聘海内外道行高深之士为大居士,作为道教学术研究指导机构。1964年夏,应马来西亚华侨同道邀请,访问吉隆坡、新加坡等地,宣传教义,收获颇丰。继又致力筹组台湾“中华民国道教会”。1968年7月,台湾“中华民国道教会”宣告成立,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1969年春,又应菲律宾华侨同道之请,前往访问,宣扬教化,收效亦宏。返台后因积劳成疾,罹患癌症,12月25日于台北市私邸羽化,享年65岁。第二节 天师女眷
  历代王朝对天师女眷的封诰
  对天师女眷进行封诰,始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是年,封38代天师张与材母周氏为“元真妙应仙姑”。尔后遂成惯例,几乎每一代天师袭位后,都要进行封诰,甚至同时追封其曾祖母、祖母、嫡母、生母、继母。据《留侯天师世家宗谱》考证,元、明、清三朝对天师女眷的封诰,共50道。
  封诰的文体,大同小异,较为明显的区别是:元、明两朝,皆以“仙姑”、“真人”、“元君”等封号赠之,而清朝则以“一品夫人”、“一品太夫人”、“淑人”等封号赠之。封诰例如下: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封留国公张与材母周氏“元真妙应仙姑”。制曰:“至道之用,存乎人伟,贞源之有,自君子之学成。其德繁慈阃之是仪。太素凝神广道真人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母周氏,惠恭德合冲和,行资纯素,苍图分系,本支叠纪于仙阶;珠树联芳,兄弟继传于祖印。于今可尚,往昔未闻。特颁宠渥之隆,庸慰孝心之至。宜于后裔,亦增正一之光辉。介尔遐年,永奉宵晨之香火。赐号“元真妙应仙姑。”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加封46代真人张元吉母高氏“慈和端惠贞淑太元君”。
  制曰:“朕惟神明之胄,克阐元元之道者,国家既褒显之而又加恩于其亲。所以重原本而广孝道于无穷也。尔慈惠静淑太元君高氏,乃正一嗣教体元悟法渊默静虚阐道宏化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张元吉之母,早失所天,孀居守节。抚育孤幼,克振宗风。妇道母仪昭于闺阃,眷兹元行,宜用褒旌。兹特加封汝为“慈和端惠贞淑太元君”,锡之诰命,以昭异数,汝尚益励善德,迓景福於悠久。钦哉。”
  清同治十一年(1872),覃恩封61代真人张仁最曾祖父母暨祖父母、父母诰命,分列如下。制曰:“名高秘箓,爰开四叶之祥:道裕先型,乃称五章之锡。恩既推于奕世,礼特赉于三传。尔张起隆乃袭封正一嗣教大真人张仁最之曾祖父,积行贻家,流风笃庆。箕裘先肇,用昭焘后之模,纶綍新褒,宜显光前之光。聿嘉垂裕,载锡恩荣,兹以覃恩,赠尔为通议大夫,锡之诰命。於戏!源远流长,树风规于来祀,秩崇报渥,邀宠泽于中朝。阐劂幽光,钦慈成命。”
  制曰:“朝廷布荣绰之褒,礼求其始,彝典锡重闱之泽,恩逮所生。嘉命载颁,徽音益远。尔叶氏乃袭封正一嗣教大真人张仁最之曾祖母,柔嘉维则,淑慎其仪。早擅女宗,久著宜家之范;克昌门祈,式传启后之模。特沛殊恩,以光盛典。慈以覃恩,赠尔为淑人。於戏!兰姿蕙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道陵
相关人物
张衡
相关人物
张鲁
相关人物
张盛
相关人物
张昭成
相关人物
张椒
相关人物
张回
相关人物
张迥
相关人物
张符
相关人物
张子祥
相关人物
张通玄
相关人物
张恒
相关人物
张光
相关人物
张慈正
相关人物
张高
相关人物
张应韶
相关人物
张颐
相关人物
张仕元
相关人物
张修
相关人物
张谌
相关人物
张秉
相关人物
张善
相关人物
张季文
相关人物
张正随
相关人物
张乾曜
相关人物
张嗣宗
相关人物
张象中
相关人物
张敦复
相关人物
张景端
相关人物
张继先
相关人物
张时修
相关人物
张守真
相关人物
张景渊
相关人物
张庆先
相关人物
张可大
相关人物
张宗演
相关人物
张与棣
相关人物
张与材
相关人物
张嗣成
相关人物
张嗣德
相关人物
张正言
相关人物
张正常
相关人物
张宇初
相关人物
张宇清
相关人物
张懋丞
相关人物
张元吉
相关人物
张原庆
相关人物
张彦预
相关人物
张永绪
相关人物
张国祥
相关人物
张显庸
相关人物
张应京
相关人物
张洪任
相关人物
张继宗
相关人物
张锡麟
相关人物
张遇隆
相关人物
张存义
相关人物
张起隆
相关人物
张钰
相关人物
张培源
相关人物
张仁晸
相关人物
张元旭
相关人物
张恩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