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景区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虎山志》 图书
唯一号: 14102002023000003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景区管理
分类号: F592.756
页数: 12
页码: 118-129
摘要: 本节是关于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及其所辖范围的介绍。文章提到了该管理委员会的驻地、辖区范围、下辖的镇、村委会和林业分场等信息,还介绍了该管理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社会服务设施情况。
关键词: 龙虎山 旅游业 景区管理

内容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驻地鹰潭市西南部16公里处,其辖区范围北至浙赣铁路、南至天台山、东至贵溪市境内玉里峰、西至余江县境内的狮子岩,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下辖两镇一场(上清镇、龙虎山镇、上清林场),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6个林业分场。总人口3.1万。耕地面积3.25万亩,山(林)地面积26.6万亩。
  景区管委会至2005年底有28个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其中党委机构6个,行政机构14个、乡镇2个、正科级事业单位6个。现有干部教师618人,其中县级干部10人、科级干部91人,公务员167人。职工630人。景区党委系统下设科级党委4个、党支部51个,共有党员877名。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原为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副县级,1984.6-1993.5)。1993年5月,鹰潭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鹰潭市旅游局合并,成立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为正县级机构,行使对上清镇(含天师府)、龙虎山镇区域党政领导和管理职能,全权负责龙虎山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及两镇的各项工作。1998年3月,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正县级)。1999年11月,又更名为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正县级)。2000年4月,又将余江县洪湖乡豪岭村委员会和贵溪市上清林场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管理。2003年9月,鹰潭市委、市政府决定鹰潭市旅游局单设。
  境内交通便利。鹰厦铁路贯穿境中。境西北有206国道。省道龚资线穿越全境。县道有圩桂线、彭上线、应大线、圩金线、九曲洲路、龙虎山庄路、洪豪线、严毕线等,新建的上清大桥及正一观大桥,均可通行大型车辆。人力渡口有沙湾、桂洲、汉浦、四甲、许家、仙水岩6处。
  景区社会服务设施有养老院2个,邮政所2个,中学2所,小学15所,卫生院2所,粮管所2个,金融服务点4个,供电站2个,水电站1个,电信基站5个,加油站1个,液化气站2个。
  1983年,上清天师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景观;1988年,龙虎山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批准列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被评为全国“4A”级风景区,同年3月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同年,龙虎山崖墓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龙虎山九曲洲农业观光园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管理机构级别及名称更迭
  1984.6-1993.5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县级)
  1993.5-1998.3 鹰潭市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正县级)
  1998.4-1999.11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正县级)
  1999.12-至今 鹰潭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正县级)
  上清镇
  上清镇位于鹰潭市西南30公里处的上清河畔。东交贵溪市塘湾镇和耳口乡,西连龙虎山镇,南北邻上清林场,西南接金溪县。面积约86平方公里。2005年辖上清街道居民委员会和泥湾、沙湾、城门、通桥、上清、桂洲、泉源、渐浦、历山9个村委会,、74个自然村、4900户、18700人。有耕地22000亩,可开发山地45400亩、养殖水面430亩。上清镇于1984年恢复建制镇以来加强了小城镇建设开发步伐,1988年列为全省重点建设样板镇,1996年列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1999年被列为全省200个重点镇之一,2003年被列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同年被评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多山,西北丘陵。东南边境的天台山最高,海拔1124.8米;西部边境的应家最低,海拔160米。上清河自东向西横贯境内。年均气温17.9℃,无霜期约258天(3月上旬至11月下旬),年降水量1871毫米。土壤多属红壤及水稻土,较肥沃。矿藏有金(矿化点)、钾长石、花岗石、高岭土、釉土等。
  镇区沿上清河北岸呈带状分布,占地0.5平方公里。镇设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卫生院1所。
  鹰厦铁路中贯上清镇,并建有上清站。省道有龚资线,县道有彭上线、圩桂线(含上泉路),应大线,均为水泥硬化路面。桥梁有上清大桥。
  上清镇自然风光优美,山青水秀,上清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部分在上清镇范围内。现已开发以瀑布群和森林为主要资源的天门山自然生态游览区和圣井山生态游览区。
  附:上清古镇沿革考
  发源于武夷山西北麓而汇入古余水(今信江)的一条河流,古名沂溪;沂溪流域,古为百越之地,今上清镇地即在沂溪中游。武夷山区盛产的竹木山货,以筏舟顺流而下达鄱阳湖周围,上清地为适宜的停靠之所。陆路则是通闽广的古大道所经之区。而且,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后裔世居龙虎山,开设道场,名显于外,招来四方道徒。
  因而,至隋朝(581-617),上清已形成聚落街市,在沂溪之阳,故名沂阳市。
  现在能见的古籍中,最早记载“沂溪”、“沂阳”之名的,是清乾隆五年(1740)版的《龙虎山志》。该志卷三《宫府》“大上清宫建置沿革”载:大上清宫“左拥象山,右注沂溪”;“大真人府旧制”载:“府第在上清里,古沂阳市。”(先有沂阳市,后立雄石镇)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平定江南,但此时的唐朝势力在东南仅达武夷山之北。为加强南方边防,乃于翌年(武德八年,625)在江闽要冲的余干县晋兴乡设立雄石镇,置镇遏使、副使、押衙、都监等官,“宿重兵于此”。镇在今上清镇城门、沙湾二村之间。考隋唐之际的军事机关“镇”,有一类设于不立州郡之地,规制较高,所派镇将位同刺史或县令,兼理军民政务,上马管军,下马管民。雄石镇地处南方边陲要冲,而当时未设信州(在133年之后的唐肃宗乾元元年始置,“未有信州,先有雄石镇”),当属于此类重镇,故其镇将亦称“军民镇遏使”。雄石镇当时驻兵在千人以上(设有左右押衙,按《唐六典》兵部条:凡五百人置押官一人),并筑有城墙(故有“城门”、“关门口”等遗址地名)。至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武人称雄,镇将权力更加扩大,除镇关防守、奉调率军外出参战外,还直接向人民征收粮饷器甲,掌握地方实权。其时镇将倪亚、薛忠位高威重。
  据清乾隆十五年(1750)版《贵溪县志》所载,先后任雄石镇镇将的有:
  郑立,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进士,授溧阳尉,稍迁余干丞,历饶州倅(副职),任雄石镇左押衙(一说任镇遏使)。
  叶凯,浙江人,唐宪宗朝(806-820)官御史大夫,出为河东剌史,左迁信州雄石镇军民镇遏使。时边寇蜂起,侵掠境内,民不聊生,凯出奇兵平镇之,四境宁谧。卒于官。
  倪亚,字由中,恒州(河北正定)藁城人,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授侍御史为信州防御使,迁雄石镇遏史,以军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奉化军开国侯,进封奉化郡王。昭宗天复四年(904),朱全忠弑昭宗,倪亚多次致书吴王杨渥并移文诸道,敦请会兵兴复唐室,但无响应者。无奈,散兵归田里,居汉浦,卒于此。
  周丞邺,与倪亚同时任押衙兼都监。
  叶调:叶凯之孙,承袭镇遏使职。曾以家财代输本镇租税。
  卢立,山东济阳人,雄石镇将,信州静边使,银青光禄大夫。
  在唐末农民大起义中,黄巢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引军渡江南下,曾转战饶、信诸州两年,后于僖宗中和四年(884)在山东兵败自杀。倪亚正是在农民起义失败而唐朝也陷于没落衰亡之际出任雄石镇遏使的。
  唐亡后,五代十国纷争,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先是杨氏立吴国,李氏又灭吴建南唐国,都在雄石镇驻兵戍边(时福建为王审知的闽国)。南唐司徒薛忠,渐浦人,官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静边节度使,曾提兵驻雄石镇(其寨在今兰车村)。吴曾攻虔州、韶州,南唐曾攻福州,雄石镇兵皆参与其役。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将曹彬克金陵(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投降,江南平定。为加强中央集权,撤镇隶县,收其权交县令,雄石镇始归贵溪县,不再驻常备军。
  自唐武德八年(625)至宋开宝八年(975),长达三个半世纪,今上清地实际上都是在雄石镇管辖范围之内。期间,重兵长驻沂溪河畔,使这一带商业愈趋兴旺,八方商贾匠人赶来开店设铺,街道渐渐延长。唐末五代战乱绵延,乡村富户纷纷迁来靠近军镇,希冀庇护。雄石镇旁的沂阳市发展起来。而倪亚任镇遏使期间保护了这方土地的相对安宁,封为郡王后解甲归田,寓居汉浦(今上清镇所辖村),声名显赫,本地人引以为荣且感恩戴德,于是渐渐地把“沂阳市”改口呼为“倪王市”了。《贵溪县志》卷五“古迹”:“倪王市,即上清镇;唐倪亚为中丞,移镇雄石因名。自松(琼)林街下逮濠口成市。”《龙虎山志》卷二“山水”:“上清溪:(桂洲)北岸曰上清镇,古之倪阳市也。或曰:唐倪亚为中丞,镇雄石,因名焉。今土人犹多倪姓者,亚之裔也”。《贵溪县志》中还载有“倪王坊”、“倪王渡”之名。但因为是众口相传的俗称,地名叫法的改变并无什么正式手续,所以志书中“倪王市”与“倪阳市”“倪洋市”并录。《龙虎山志》卷五“古迹”:“沂阳市,在宫里,旧为倪洋市。唐倪亚为中丞,移镇雄石。上自宫前,下逮濠口,商贾贸易于此。”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敕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徽宗崇宁四年(1105),上清观从龙虎山迁今上清宫址。政和三年(1113),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
  “上清”,是道教所称“三清”之一。道书称,道教所尊奉的三位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居天外仙境,称“三清境”。《云笈七签》卷八:“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之宫也。”皇帝赐名“上清宫”,这里就成了“道家总会”、“神仙所都”、“百神受职之所”。
  自从在倪王市东建立起以“上清”仙境为名的宏伟壮丽的道教建筑群之后,上清宫名扬天下,周围更形成一大闹市,商贾云集,而当地的道教气氛越加浓厚,倪王市便又逐渐被上清镇的名字所取代了。
  《贵溪县志》卷二十四“杂记”引蔡天衡《倪亚论略》:
  “上清镇,旧为倪王市,即雄石镇遏使倪王亚侨寓之所也。自上清官建而倪王市之名遂隐,或更以沂易倪、以阳易王而并其隐者,亦将泯灭之矣。”此说确切地概括了“沂阳市一倪王市一上清镇”地名更易的过程与缘由。
  但是,以上三个地名,都是县以下的商业小都市的称号,并不是基层行政单位。
  据贵溪市近年出土文物可知,宋代贵溪县下设乡、里、社三级单位;其时南乡有两个乡,即仙源乡、仁福乡。另据《贵溪县志》载,明初全县仍为4个乡(信江南北各二),编户110里和3个坊;直至清初,全县划为八个乡(信江北五南三)。上清地方,宋元明均属仙源乡。
  据旧志,作为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域,今上清镇在元明清三代的演变情况是:
  元代,上清街市称“上清里”、“长庆里”或“长庆坊”。《龙虎山志》卷三《宫府》“大真人府旧制”:“府第在上清里,古沂阳市。宋时在关门之上。元时徙建长庆里,在静应观西。后复迁观东,即今址也。”清光绪十六年(1890)版《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历代宫府观建置沿革考”:真人府,“宋时在关门上,元时徙建长庆坊。”另据传,上清街市自东至西划为三个坊:五通坊、中坊、长庆坊。
  明代,称“倪王里”“倪王坊”或“上清街”。明初43代天师张宇初(1340-1410),在其《岘泉集》中提到“倪王里”。明代《信郡志》载:倪王坊,在仙源乡。明末崇祯九年(1636)《徐霞客游记》中则称“上清街”,“其街甚长”。
  清代,属仙源乡三十六都和三十七都,上清官前的街市则称“招宾里琼林街”。《龙虎山志》卷三《宫府》“大上清宫建置沿革”:“大上清宫,在贵溪县西南七十里,乡曰‘仙源’,里曰‘招宾’,街曰‘琼林’。”另据《龙虎山志》卷十《田赋》载:真人府属三十六都一图,上清宫属三十七都一图。
  明清时期,上清地方有两件建置方面的大事:
  一是设立驿传递铺。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在上清设递铺,驻铺兵。清初,因“三藩之乱”,闽广与赣东北多战事,为适应传递紧急军令军情之需,贵溪县芗溪驿一时规模庞大,对南路递铺进行加强,其线路是:县前总铺一新田一桂店一横石一丘村一紫云一上清,达金溪界交接,通抚州府、建昌府、邵武府。上清作为赣闽广通衢上的枢纽地位更显凸出。
  二是管界寨巡检司定驻。明洪武十三年(1370)创建于贵溪与光泽边境茶山(今冷水镇属村)的管界寨巡检司,清康熙十三年(1674)毁于战火。随后巡检秦弘借上清镇朱(熹)陆(九渊)祠基自盖茅房以居。雍正初年,知县黄鹤鸣向上呈报,称贵溪要地有三,上清镇为其一。从此,管界寨巡检司定驻上清。乾隆初年,巡检沈濂得上清绅士资助,买基构建大堂及内宅。乾隆三十年(1765),正式改称上清镇巡检司,长驻弓兵30名。上清又成为贵溪县南乡的军事重地和治安中心。
  清乾隆年间的上清镇,已奠定今日对外开放游览的古镇长街的基本格局。《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卷二《考赞》“祠庙府第建置考”:
  “上清,即耆山真人《岘泉集》所谓倪王里,今为上清镇,东西长三里余,后枕台山,左挹象山,右控西华,前临大溪,中间居闾(注:里巷大门)数千,最东为上清宫。”
  综览清乾隆初期纂修的三部志书、宗谱,其中称“上清镇”的已有数十处,说明这一地名已被社会和官方所公认,但都不能算是一级行政区域,而是带道教意义的商业小都市的称谓。开始成为基层行政单位,是在民国10年( 1921)区划的鹰潭区上清乡。正式作为行政单位的镇,则是在民国28年,保联改为乡镇时成立的贵溪县第三区的上清镇。
  上清古镇,从隋朝开始算,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悠久历史。
  龙虎山镇
  龙虎山镇位于鹰潭市西南17公里处,东交上清镇,南邻金溪县、西连余江县、北接余家乡,面积约80平方公里。2005年,辖西源、鱼塘、豪岭、龙虎4个村委会和龚店居委会。有37个村民小组,3000余户,总人口108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26人。有耕地1.05万亩,可开发山地2.5万亩,水面1.2万亩。
  明清时属贵溪县仙源乡;民国时属渐浦、天禄乡;1951年属上清区龙虎乡、西源乡和月湖区天禄乡;1953年属鱼塘乡;1958年属上清公社鱼塘、西源、龙虎大队;1961年成立鱼塘公社;1968年并入上清公社;1972年恢复鱼塘公社;1984年改称鱼塘乡;1990年11月改为龙虎山镇。
  全镇地处丘陵谷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属武夷山向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制高点峨眉峰,海拔372.9米,境西北的鱼塘地片最低,海拔50米,丹霞地貌,土壤类型以沙质红壤土,沙质土壤,森林棕壤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61%,植被为松杂幼林和灌木;水域面积1.56万亩,占总面积的11%;耕地1.48万亩,占总面积的11%,大部分分布在上清河两侧。
  镇区有小(一)型水库两座(桥头岭水库,长110米,宽876米,深13.9米,容量110万立方米;源里水库长265米,宽496米,深19.2米,容量101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有10座(峨嵋峰、何家坝、十分塘、王岭、里兴塘、杨井山、马尾窝、东塘、何益寺、乌龟塘)。水塘71座,水轮泵站装机3台,水塔3座,另有白塔渠引水渠一条。
  鹰厦铁路横贯镇区,境内长7.064公里,并建有肖家站(三等三股轨道,1个300米的固定式站台,日通过列车35对)。公路交通便利,国道有206线,境内长9公里,宽9米。县道有3条:龚资线,境内长9公里,宽6米;龙界线长1.5公里,宽6米;中龙线长4.2公里,宽5米。乡道5条:圩桂路长7公里,宽6米;圩金线长3公里,宽6米;龙虎山庄路长3公里,宽6米;九曲洲路长4公里,宽6米;仙人城公路长1.3公里,宽6米,均为水泥路面。行政村通车率100%。
  桥梁有4座:鱼塘大桥,1956年建,钢筋混凝土桥,有12个桥孔,跨径9.95-15.15米,桥高10.8米,孔高7米,长156米,载重13吨;孔家甲桥,1970年建,钢筋混凝土桥,总长70米,孔家乙桥,1970年建,钢筋混凝土桥,总长50米;正一观大桥,2003年建,钢筋混凝土桥,总长110米。
  1956年建造铁路涵洞14座(其中拱涵7座,回涵7座)。
  山庄隧道,1999年始建,2000年7月通车,属山岭公路隧道,长75米,宽7.5米,高4.5米,限高4米,为2车道,避车点1个。
  鱼塘粮管所坐落于龚资线旁,库容750万公斤,储备稻谷数量231万公斤。
  镇区有中学1所,小学5所,在职老师97名,在校学生1582人。卫生院1所,床位12张;行政村建立了卫生所(站),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名。
  镇区有两个金融服务企业:鹰潭市农行营业部龙虎山营业所和鹰潭市龙虎山区龙虎山农村信用合作社。
  邮政所总业务量为4.2万元,函件1.3万份,报刊期发数1360份,电报30份。电信所已开通程控电话1400门,可开通程控电话2204门。电缆145公里,光缆18公里。
  上清林场
  上清林场北距鹰潭市30公里。西南部与上清镇,东南与贵溪市耳口乡,南部与金溪县何源乡,东北部与贵溪市彭湾乡、余家乡接壤。全场有林地面积6.6万亩(另有2万亩为国营集体联营山场),是以营造杉木林,生产杉木木材为主的国营林场。全场人口1413人、职工近800人。上清林场下辖4个分场:应天山分场、琵琶山分场、苍源分场、薛家洲分场,另有木材综合加工厂,消防队、医院、林技推广站、大上清宫旅游公司(2004年划归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管理)等单位。总场机关的职能机构有党政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及文化办公室、计划财务科、生产技术科、业务供销科。
  民国29年(1940)秋,江西农学院直属的贵溪中心苗圃在大上清宫营造油桐示范林,成为上清林场的最初雏形,经营从大上清宫拨来的1620亩山地和买来的13.5亩苗圃用地。民国35年(1946)4月,贵溪中心苗圃改名为江西农学院直属上清宫林场。1949年10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为江西贵溪林场,归省农林处领导。1954年秋,林场开始进行大规模人工造林。1958年4月,撤销贵溪林场,划归贵溪县天华山垦殖场管理。1959年11月,经贵溪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上清垦殖场,以后管理体制几经变更,于1968年10月正式恢复国营上清林场,一直延至2000年3月底由贵溪市划归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辖。
  上清林场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现已初具规模,特别是1986年开始营造速生丰产林以来,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国家林业部的多次表彰。1992年,跻身国家500强林场之一,居223位。上清林场是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为鹰潭市第一国营林场。注册资金为2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00万元。2002年活立木蓄积量32万立方米,年增长量为1.8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材1万立方米。近几年,上清林场年总产值达近千万元。年造林数量为1500亩左右。
  上清国家森林公园是由国有上清林场为基础建立的,实行的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公园面积1.18万公顷,山地面积1万公顷。公园由大上清宫景区、圣井山景区、天门山景区和应天山景区、上清河漂流区、生态保护区、公园管理区、公园人口区等几个功能区组成。建设目标共分为三期九年完成。到2010年全面建成。届时,上清国家森林公园将建成为一个以道教文化为核心,集森林旅游、寻幽探奇、休闲度假、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
  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是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下属的国有独资企业,负责龙虎山风景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经营范围为旅游产业投资、旅游服务、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管理、旅游商品、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和经营、旅游信息咨询及资讯传播等。内设八部一室:董事长总经理办公室、市场营销部、企业发展部、仙水岩旅游管理部、上清旅游管理部、财务票务部、人力资源部、园林工程部、综合业务部,下辖龙虎山庄,拥有鹰潭上清古镇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鹰潭市上清宫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鹰潭市龙虎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子公司及若干合作企业。至2005年底有正式职工258人,正式船筏工380人、导游108人、演出人员43人、勤杂人员44人。
  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前身为龙虎山旅游管理处,成立于1994年1月1日。1997年6月,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局决定成立龙虎山旅游实业公司,与龙虎山旅游管理处分设管理。2001年7月,以龙虎山旅游管理处和龙虎山旅游实业公司为基础,成立龙虎山旅游(集团)公司。
  景区建设
  1993年- 2005年,龙虎山风景旅游区建设进入大发展期,期间投入建设资金合计约3亿多元,用于景区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景点建设。并组建了旅游游船队、旅游竹筏队、旅游客车队。

知识出处

龙虎山志

《龙虎山志》

出版者: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介绍龙虎山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内容涵盖了地理、天师道、文化、居民和经济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龙虎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景区景点、天师道文化、文化与文物、民情风俗、经济活动和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道陵
相关人物
薛忠位
相关人物
叶凯
相关人物
朱全忠
相关人物
吴王
相关人物
周丞邺
相关人物
吴建
相关人物
李煜
相关人物
宋开宝
相关人物
唐倪亚
相关人物
蔡天衡
相关人物
宋元明
相关人物
倪王里
相关人物
张宇初
相关人物
黄鹤鸣
相关人物
杨井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
天台山镇
相关地名
余江县
相关地名
龙虎山镇
相关地名
清镇市
相关地名
黄泥湾镇
相关地名
泉源镇
相关地名
历山镇
相关地名
清河县
相关地名
北岸镇
相关地名
河流镇
相关地名
淮河镇
相关地名
南唐乡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金陵镇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贵溪县
相关地名
河畔镇
相关地名
政和县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南乡镇
相关地名
仙源乡
相关地名
仁福乡
相关地名
天全县
相关地名
邵武市
相关地名
贵溪市
相关地名
三里镇
相关地名
台山市
相关地名
象山县
相关地名
西华县
相关地名
西连镇
相关地名
余家乡
相关地名
西源乡
相关地名
天禄乡
相关地名
西源乡
相关地名
鱼塘乡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东塘乡
相关地名
水塘镇
相关地名
上清镇
相关地名